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 玄武五所 陈迅 写下这个题目,是勉励自己,也引发了对过去的回忆。 我上小学的那几年十分讨厌看书学习。原因有两条。一条是上学过早。我不满五周岁就上学了。那一年比我小五岁的弟弟还没有出生呢。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听到家里有小毛娃的哭泣声,便对一起放学归来的哥哥说:“你听到没有?我们家床肚底下有个小毛娃在哭。”我那个时候还很不懂事,却已经上学了。过早上学,天性受到约束,我便对看书做作业非常反感。另一条是母亲几乎天天跟在我们几个孩子的后面督促我们的学习,唠叨个没完。母亲上过师范,从小受外公影响,几乎把看书学习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外公上过洋学堂,又创办过学校,对教育非常重视。他让我的母亲从小读书,以为她聪慧过人,想培养她成才,没想到自己英年早逝,死在日本人的手里。母亲的愿望,似乎就是外公未了的愿望,她也想培养孩子成才。可母亲越是督促我学习,我对学习就越反感,后来连暑假作业都不肯做了。 大概到了中学,我对学习才有了兴趣。母亲便在人前人后表扬我。我的学习兴趣与父亲的榜样是分不开的。我父亲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工农干部,只念过几年私塾,可他是个好学的人。解放初期,他曾经有过一次选择,一是去安徽省教育厅当人事处副处长,二是去芜湖县当副县长,三是去安庆市第三中学当副校长。他最终选择了当中学副校长,动机是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新中国服务。他到学校不久就当上了校长。工作之余,他买了很多书,也看了很多书。几年下来,他就成了工农干部中的文化人,先后担任过安庆市第一任文联主席、安庆市委宣传部长、安庆市委党校校长等职。父亲的好学,对我们几个孩子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我上中学之后,不仅在学校认真听讲,回到家还爱翻看父亲的那些书。父亲的书堆满了好几个书架子,文史哲方方面面的书都有,尤其是线装版的古装书格外引人注目。父亲的书是公开放置在书架上的,我们可以随便翻看。我的第一个“图书馆”,便是父亲的书房。 要说我对学习的兴趣,那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到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争分夺秒看书学习的渴望。可我不能继续读书了,摆在我面前的是插队农村。我背了不少书,去了奶奶所在的乡村,迈开了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我是怀着乡村读书、田园读书的梦想去奶奶那儿的。可这个梦想太不现实了。那是70年代初,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生产队似乎有干不完的农活,贫下中农起早贪黑地下地干活。我很快成了农村的一员,而且表现得特别积极,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白天没有时间读书,农忙的时候晚上也没有时间读书。雨天无法下地干活,社员们才有休息的机会。我便利用这个机会读书,写读书笔记。插队的几年,我用毛笔和钢笔写读书笔记,写了好几本。 越是没机会学习,就越想学习。越是没有空闲,就越发珍惜时间。我插队的几年是这样,当战士的几年也是这样。我当过工程连队的班长和排长,那时几乎没有个人读书的时间,忙得不亦乐乎。我的一个木工箱里已经攒了满满一箱书,先放在床底下,后来放在连队的仓库里。我那时多么渴望打开木箱,去读那些书啊。熄灯号吹过之后,我曾经想躲到仓库里读书。当然这只是幻想,作为一班之长和一排之长,而且是各方面工作都走在前列的一班之长和一排之长,我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可这个幻想和渴望就像吹汽球似的在我的心里一天天长大。这个幻想和渴望的分量不轻啊,如今只要想起这些,我就会抓紧时间学习。 我没有高学历,我的知识绝大多数是通过自学得来的。自学也有气馁的时候,为了勉励自己,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我的父母教授给我的,也是我在生活中感悟到的,说白了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
|
来自: 军休强军路 > 《玄武区军休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