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之十二美图

 真如书屋如如 2014-08-14
2014-08-13 《第280期》 中国视觉物语

立秋 | 七月節,暑去涼來,晨起白露。一葉知秋,寒蟬淒切。霜月一輪,流螢幾點。荷花殘,蓮子生,青山點硃,阡陌留香。舊友來訪,小兒買酒,西瓜就毛豆,電視雪花霜。待夜涼、人散,燈火闌珊處,明月如霜,佳音如夢。萬重青山秋生起,一鐮勾月入江中。

每年太陽從北回歸線向南返回期間到達視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着炎熱的夏天即将過去,秋天即将來臨。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个節氣,更是干支曆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曆8月7-9日之間)。到了立秋,梧桐樹开始落叶,因此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熱轉凉,再由凉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秋風起,胃口開,又想補償夏天的損失,便有了“貼秋膘”一說。也就是說體重減少才有資格貼秋膘,否則也當祛濕養脾胃,千萬別吃撐。立秋當天要吃西瓜意為啃秋,表示炎夏結束,西瓜吃到立秋後十日止,再吃秋瓜就壞肚了。

《周書·時訓》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後五日,白露降,後五日,寒蜩鳴。”寒蜩即寒蟬,今年氣溫高企,蟬兒還能多叫一段時間;《易通·卦驗》說“立秋腐草化為螢。”都市裏螢火蟲是無緣得見的;《春秋考異郵》說“立秋趣織鳴。”往年蟋蟀如家蟲,現如今卻也絕緣了。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在週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伕,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後漢書·祭祀誌》:“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旂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誌》:“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秋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蔔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嚐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後,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余歲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谷長成壹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裏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把嫩包谷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竈,然後把嫩包谷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谷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壹全窯的包谷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谷宴就在田間舉行。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裏,燒制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裏,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

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