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思维”探索

 ntex 2014-08-14

  “西游记思维”探索

 

【作者简介】杨兆清,中国吴承恩《西游记》研究会长,祖籍中国江苏,师从费孝通教授,后留学日本,取得日本中京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社会学博士后学位。现任日本中国交流中心理事长、日本中国研究中心所长、日本爱知华侨总商会秘书长、日本名古屋华侨总商会长、日本日中交易会长、日本中国友好交流会长、“吴承恩500周年纪念·世界《西游记》学术大会”实行委员长、中国五台山佛学院筹委会常务主任。  编者按: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地出现并在困惑着人们,旧的思维方式已面临着严重挑战的时候,海内外学者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深入研究中国名著《西游记》的过程中,从中吸取了精华。就现在研究成果来看,《西游记》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创新和启发,已成为引导人们开拓思维创新的好教材,打开人们头脑中思维创新宝库的金钥匙。

  思维方式演变的过程及其现况

  综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思维方式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带来了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从思维方式的发展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直到16世纪为止,欧美各国仍处在“上帝的思维”的时代。即,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支配的思维方式。16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上帝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各种新的思维方式不断涌现,其中出现了以法国笛卡尔(1596—1650)为代表的新的思维方式,并且得以不断地发展,最后成为人们思维方式的主流,完全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

  我国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虽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劳保问题,犯罪问题,腐败问题,法制问题,民主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东西部差距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繁荣农村经济问题,发展科学、教育、文化问题等等,对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目前仍受着传统的笛卡尔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和影响。甚至“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走不出“永远处于解决问题”的困境之中,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利于社会发展。因此,时代和社会十分迫切地要求我们在当今社会中,去积极创造新思维,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重大问题的事已迫在眉捷。

  《西游记》的思维方式及其现实意义

  人们在谈论思维创新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话题时,总离不开《西游记》。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等人的生动形象令人难忘,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已成为人们所喜爱和理想的人物,“我要是孙悟空就好了”的话儿已成为人们在困难中想解决问题的口头禅。那么《西游记》与思维创新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我们再细心地研读一下《西游记》就不难看出其中奥妙。这就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极其成功的写作思维,即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三元思维”,这就是写作创意的“科幻思维”、写作结构的“整体思维”和写作过程的“目标思维”。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在此将“三元思维”统称为“西游记思维”。

  那么,让我们再来看看吴承恩是如何大胆而又巧妙地运用“三元思维”来写作的。

  首先是“科幻思维”,即科学幻想思维。“科幻思维”的“写作创意”是《西游记》深受人们所喜爱的关键。一般来说,童话,即拟人化的作品,充满生动、快乐的色彩,是深受人们所喜爱的。神话(化)的作品因充满神秘、惊奇更加吸引读者。二者在同一作品中,很难兼包并容的共存,往往是互相排斥,唯我独尊。但在《西游记》中却是童话加神话(化),二者融合在一起并且加以升化,这在古往今来的小说中是难觅的一例。动物拟人化以后成了人,人神化以后,成了神,神加以“升化”以后成为人们永不止境追求的“科学”,即神的科学化。生动地刻化了从“猴—人—神—科学”的过程,有力地演绎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动物进化科学,人体生命科学的真谛。

  其次,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写作结构的“整体思维”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的。作者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从天体地理——人间社会——宗教文化,从陆地——凡人——儒家(儒教文化),从河海——动物——释家(佛教文化),从天空——自然——道家(道教文化),都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写作结构”的“整体思维”。在大千世界这个整体中,在结构上划分出“陆、海、空”,“凡人、动物、自然”,“儒、释、道”三个相互紧密联系而又各自模糊的整体。即天地中,既有天堂又有地狱,“凡人、动物、自然”中,即有可爱可亲的人和动物,又有可憎可恶的妖魔鬼怪。自然环境则起到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陪衬,当人和动物感到可亲可爱的时候,它也就可亲可爱,相反,它便肆意助虐。“儒、释、道”本来是相互排斥的群体,但是为了刻化神化人物的佛法无边、威力无比,它们又“三教合一”。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写作过程中的“目标思维”是怎样运用的。首先是“目的”设定,即西天取经(归真);其次是“方向”的设定,即西方世界(天竺);最后是“经历”的设定,即“八十一难”(故事)。虽然,整个故事情节显得曲折复杂,光怪离奇,甚至出现三打白骨精的高潮。但是,作者由于依靠了“目标思维”的写作方法,从而成功地把握了写作过程,写作方向以及写作距离,终于成功地写出深受人们所喜爱的不朽的世界名著。有趣的是“多卜勒导航系统”也采用了目标思维:确定目标,定下距离,飞行1公里则少1公里。国内的“目标管理模式”已经很普及。

  严格地来说,《西游记》写作思维,不仅仅是这“三元化”的写作思维,很可能是采用了“多元化”的写作思维,在这里所揭示的“三元思维”只是对《西游记》写作思维的一次探讨,关于《西游记》的完整写作思维仍需今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但值得提示的是《西游记》这部伟大名著的完成,光靠单一的写作思维方法是无法进行的,也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是“多元思维”才能完成。通过对“三元思维”的分析研究,也揭示了 “科学幻想”——“整体施行”——“目标实现”写作方法和技巧,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也是十分有益的。

  《西游记》与思维创新的重要意义

  《西游记》大家读了、研究了、熟悉了。而写作西游记的“三元思维”即“西游记思维”,至今却还很陌生。如前所说“西游记思维”,至现在已有500年历史了。由于至现在还没有人去研究、挖掘和整理,因此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可以说它是一个既老而又新的思维。它的问世几乎是与“笛卡尔思维”同时代(约早一世纪),现在看来,它的内涵却比“笛卡尔思维”更加丰富,解决问题更为行之有效。遗憾的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们对它的价值、功用的研究和挖掘至今仍处于零的阶段。至于对它的实际应用也还远远没有开始。

  思维方式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能取代“笛卡尔思维方式”以及其他思维方式。也在较多的社会场合中,出现了 “上帝思维方式”和“笛卡尔思维方式”以及和其他的思维方式交替使用的情况,但仍解决不了许多实际问题。如:1996年美国针对中国的发展情况,分别指出中国未来的二大问题:一是汽车污染问题。理由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人将拥有轿车越来越多,因中国人口多、轿车也就会更多。因此将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似乎论点、论据、论证都很正确。而我们的回答却也是照此思维去做,其主要答案是,我们将控制和减少汽车的使用数量,让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没有美国所说的那么严重。这样回答似乎有理,但再细细追问依然缺陷很多。如果我们采用另一种回避正题的思维来回答,则容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未来中国人主要交通手段不是汽车,而是电车、火车、飞机和飞船。即使是使用汽车,也不用汽油作燃料,而是用水和太阳能;再加上中国人居住方式采取社区商业化,外出和上班的机会也减少了;另一问题也很雷同,即中国因未来人口增加、土地减少,将解决不了人的吃饭问题。而我们的回答方式却也同样如此,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写作,发表了一份关于解决中国人食粮问题的“白皮书”。在这里指出了我们将来如何开拓以及发展多少耕地,粮食产量如何提高等等,因此,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这样的回答当然是研究的需要,但如果换一个思维方式来回答,即,中国人完全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的主要食物不一定是粮食,更多的是副食品和科学营养品,这样的回答多简单明了,并能解决问题。事实上,现在的日本农业是 “三粮六菜一片花”(三分田种粮、六分田种菜、一分田种花),而且种粮还采用了轮作和间作制。粮食作为商品,也仅占农业经济的30%左右。另外,日本的农业正处于“农田工厂化”、“农业工业化”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也正在出现这种现象。关于这一点,在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淮安科技园里已得到了证实。

  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在实际社会的应用是多么的重要。在“西游记思维”中所体现的这三个思维方式,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出现并困惑着人们,旧的思维方式已面临着严重挑战的时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在思维创新和社会实践中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西游记》文化的延伸 

 

《西游记》,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经典大作,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歌颂仁慈与虔诚、赞扬勇敢与不畏强权,肯定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将道理寄于故事中,启迪世人。“西游”文化如今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小说、电视、电影、话剧、到网络游戏,西游记网站、再到西游旅行、甚至西游团队培训……《西游记》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取经的故事,更是一种启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的寄托。社会各界从一本古典神话小说中得出的灵感,用现代的眼光对《西游记》进行全新的诠释,延伸了《西游记》文化。

关键词:西游记、文化、延伸

一谈到我国古代文化,必然会提到文学,一提到古代文学,必会谈到四大名著。曾经有人在10000个人当中做过一个调查,问四大名著中最先阅读是哪一本,结果,43%的人答案是《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早已深深地刻画在我们的脑海中,它那引人入胜的情节更是让人至今难忘,它的魅力不容置疑。人们之所以对《西游记》热衷不减,那是因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对它有不同的认识,小时候被整体剧情所吸引、后来对孙悟空有种英雄崇拜、再到后来,才懂得此书的真正意义:歌颂仁慈与虔诚、赞扬勇敢与不畏强权,肯定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哲理。古人将道理寄于故事中,启迪世人。

历经千年传承,“西游”文化如今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小说、电视、电影、话剧、到网络游戏,西游记网站、再到西游旅行、甚至西游团队培训……《西游记》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取经的故事,更是一种启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的寄托。社会各界从一本古典神话小说中得出的灵感,用现代的眼光对《西游记》进行全新的诠释,延伸了《西游记》文化。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西游文化的延伸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          西游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延伸

 

1、取经途中的经营之道

 

1)脚踏实地取真经

《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是“九九数完魔灭尽”。唐僧师徒四人,在经历了十四个严寒酷暑,战胜九九八十一难后,终于到达西天,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走过来的。许多人读后都很不解,孙悟空一路降妖除怪,本领高强,为什么不直接让他一个筋斗去灵山,又一个筋斗就把经取回来,简单省事,而却一定要保护着那个肉眼凡胎,愚不可及的唐僧去取呢?之后有人这样回答:有两个原因,一是唐僧手上有通关文牒,二是如来佛祖只认唐僧是正宗的取经人。孙悟空即使去了灵山,也是取不回真经的。这也就是说,要完成一件事,必须靠真本领,一步一个脚印,妄图投机取巧是做不成大事的。就像你在公司可以通过阅读和交谈得到专业知识,如果你对该项专业没有亲身体验,你就不可能得到感悟和真正的了解。

然而又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管他是谁,只要能取到真经,不就意味着成功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冒牌的取经人、取经团队到处都是,但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能够取到真经。无论他们一路上如何招摇撞骗,最终都会归于失败。就算如来佛祖一不留神给他们发了真经,可歪嘴的和尚能够把经念好吗?邪人用正法,而正法亦邪,到头来搬起石头还是会砸了自己的脚。脚踏实地取真经,这也是《西游记》带给我们最直白的道理。

 

2)功德圆满成真佛

故事的结尾,如来派八大金刚请唐僧师徒上灵山受封。唐僧受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受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受封为净坛使者,沙和尚受封为金身罗汉。

一项业务的完成,公司自然会有所奖励,唐僧自不必多说,而值得一说的是,孙悟空在成佛之后,请求师父帮他取下头上的金刚箍,而这个曾经令他头痛万分的箍儿已自行消失了。我们早已知道,每个公司都有类似孙悟空的业务骨干,每个老板在自己掌握核心价值的同时,必有能弥补自己不足的业务骨干帮他才成。就象开国皇帝和开国元老的微妙关系一样,老板也需类似紧箍咒的东西来控制业务骨干。当然,悟空也可以离开唐僧回花果山,业务骨干也可以辞职。最终悟空保唐僧到西天,和唐僧并肩成佛,可能就相当于公司上市,大家并肩成股东。金手铐自然替代了紧箍咒。孙悟空也算是名利双收,功德圆满了。

 

2、管理理念的提炼:

《西游记》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唐僧为去西天取真经,经过一路的千难万险,在三个徒弟的帮助下,终于完成历史使命。我们把这个故事摆到当代来,即唐僧是公司主管,其他三位是下属,他们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组成了一个团队,最后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完成了任务。在这句话当中,有四个重点,也就是管理的重点,分别是人、目标、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沟通。下面将一一阐述。

 

1)了解团队中的性格类型:

《西游记》中的主角,他们分别是:有哲学头脑、完美型性格的唐僧;有行动力、力量型性格的孙悟空;活泼型性格猪八戒以及和平型性格、随和低调的沙和尚。没有哪一个是真正完美的,说唐僧是完美型的意思,是指他力求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瑕,对事物的缺点相当敏感,有些时候会庸人自扰。

而孙悟空代表的力量型成员,是永远对事业充满信心。他的字典里有两个重要的词:目标与成功。他们是组织中的铁腕,但通常喜欢控制一切,并强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霸道、对过程和其他人的情感漠不关心,只注重最后的结果。

如果说完美型的唐僧注重美德,力量型的孙悟空崇尚行动,那么,活泼的猪八戒崇尚的则是乐趣,只要他们在场,就永远不会感觉生活的枯燥,可一旦遇到麻烦,他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贪图享受、不成熟、没条理,缺乏责任心是他们的弱点。

当唐僧在想、孙悟空在做、猪八戒在说的时候,沙僧比任何人都低调,他在看。和平型的人最令人欣赏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在风暴中保持冷静。他们安于生命中的起伏变化,友好而平静。然而,他们也似乎总是没有主见,不愿负责,缺乏热情,所以显得有些平庸。

当你作为一名主管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到你的员工是什么性格的,也许没有人有这么明显的性格基调,但至少有一种是主导的。了解了他们的性格,你才能比较全面的理解每个人,知道他们的优势与不足,这样才可以将他们安排在适合的岗位,扬长避短,求得最大的发展。

 

2)有坚定不移的团队目标

有了人,这还不够,一个团队的核心是需要有一个共同目标,一个共同的信念。唐僧四人的目标就是取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正是因为四人有共同的目标,也就是自我价值取向,才能拧成一股绳,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这个纷纷扰扰的社会中,员工们的信念常常会受到功利主义的冲击,会由于各种诱惑而跳槽,正如在取经途中,师徒四人也遇到了许多诱惑,妖精们妄图用美色、财富、家产打动他们,虽然猪八戒有时会经不起诱惑而犯错,但因为其他三人的共同力量,使妖精们都没有得逞。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坚持目标很重要,唐僧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3)消灭消极情绪

在工作毫无进展,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团队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就像遇到了一条住着妖怪的流沙河。八百里流沙河,无舟可渡,又有妖怪兴风作浪,凭唐僧的本领,是定然过不去的,摆在唐僧师徒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降伏这个妖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穿越流沙河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无法避免的过程,就像是工作中的困难,在艰苦的环境面前,首先就必须克服消极的情绪。事情的结果也很出人意料,孙悟空请菩萨出来收了妖怪,他还拜在唐僧面前,从此唤作沙和尚。可见,当消极的因素被排除,事情就会转向乐观的另一面。于是我们就能重新获得积极的态度,有了一个好的态度,事情也成功了一半。

 

4)冷静处理团队中的冲突

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精彩环节之一,妖精虽死,却以孙悟空被唐僧赶走而告终,这个结果是让许多人无法接受的,大家责怪唐僧不分黑白,然而,唐僧之错,不在于受到妖精假象的迷惑,也不在于是非不分,而是在于没有能够在团队的管理实务上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

 

在双方出现矛盾冲突的时候,唐僧只知道念紧箍咒,最终孙悟空还是遇妖除妖,落个被赶跑的下场。一遇到问题便施加打骂的效果可见一般。古人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沟通是一种平和的解决方式,暴力在沟通面前就像一个粗鲁的莽夫,以暴力解决问题也许可以让问题暂时隐匿,但却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如果唐僧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孙悟空说道理,不要每次都喋喋不休地说他的善恶哲学,而孙悟空也能主动找唐僧沟通,也许悟空就不会走,使得团队的力量大大削弱,以致在后面的宝象国唐僧遭妖怪诬陷成老虎精。

 

二、          西游文化对维护人际关系的启示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必须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你处在一个被人包围的社会。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想要完成一件艰难的事,实属不易,如果没有唐僧,孙悟空现在还在五行山底下压着呢!孤胆英雄只有电影里才会出现。当今的社会,讲究的是分工,讲究的是合作,分工与合作带来的是成功。你在家时,你是家庭成员,在单位里,你是团队成员,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你的发展。先前从领导者角度谈了管理,现从员工角度来谈人际关系,在与人处事方面,西游的确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

 

1、学会自我管理

1)认清自己

人是很有趣的,你让他说自己的优点,可能他会很快地罗列出来,但你若是让他说自己的缺点,可能就不会那干脆了,甚至有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缺点,或者他认为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不是缺点,无法认清自己,就无法真实的面对自己以及与其息息相关的事情。

先前谈到唐僧在宝象国遭妖怪诬陷,变成了老虎精,最后还是由孙悟空出面,迎救了师傅,唐僧这时才又悔又愧,知道自己先前冤枉了好人。认清了自己的不足或是错误,与人沟通也就不难了,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呢。

2)严以律己

认清楚了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会妄自菲薄,自我管理的方式其实上就是要严以律己,要做一名永不被淘汰的人,就必须要自律,我们所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管理我们的自我意识。一方面给出成长的方向,给出自我嘉许,给出热情;另一方面,也给出严格的限制。我们把这种自我管理之道称为“做人处世的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将好的方面形成习惯,将不好的习惯用一种好的习惯去代替。

 

2、与人为善

1)宽以待人

宽以待人是中华美德,唐僧是个宽以待人的典型,每每有妖精袭击的时候,他都试图用佛法去感化别人,即使自己生命危在旦夕,他也一付“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态度,且不说他一迂腐,他这种与人为善,用一颗真诚的善心去面对每个人的处事原则直至今天,我们都不应该摒弃。

 

2)利己利人

孙悟空打倒人参树,做错事不知悔改,还妄图以逃跑来逃避责任,却被镇元大仙活捉回来,和我们许多人一样,孙悟空看待公共关系,使用的是二分法,以为利人则必损己,利己则必损人。于是,为了一己之利,便置他人利益于不顾,最后却往往落得一个损人害己、两败俱伤的下场。其实人际之间最理想的关系,莫过于通过利人来利己。故事中,悟空终于明白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便试图去建立利人利己的新型人际关系,他对镇元子说:“你放了我师父,我还你一棵活树如何?”最后,观音用甘露救活人参树,双方冰释前嫌,可谓皆大欢喜。

 

三、          西游文化在娱乐业的大放光彩

 

《西游记》共被央视重拍过两次,而将其中的细节故事单独成剧或是戏说的就数也数不清了。从戏剧到话剧、从电视到电影、从动画片到COSPLAY,从网络小说到网络游戏,西游带给我们可娱乐的东西太多太多,也造就了影视明星、作家、玩家,各个领域都有一群以西游为背景的名人。范小天导演的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再到第三部《喜气洋洋猪八戒》,猪八戒在戏中风光了上百集,真是让人想忘记都难,听说范导有意将续拍进行到底,等到2007年猪年的时候,就有整整六部“猪八戒”电视剧闹新春了。光是一个猪八戒就有如此影响力和号召力,可见西游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1、纵横娱乐,敢于大话的《大话西游》

被扩大的西游文化,就像漫天的繁星,最亮的那颗,我们叫它《大话西游》。在网上输入“大话西游”四个字,可以查出525646个搜索结果。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上升。足已见得“大话”的魅力。

有人总结过《大话西游》,看第一遍的时不懂,看第二遍的时狂笑,第三遍后心情有些低落,如果还想再看第四遍,保证10人中有8人会落泪。在“大话”中,在神的世界里把人性加了进去,使得每个角色都有了人的感情,正因为有了感情,勾起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共鸣,落泪变得理所当然。再者,他是第一部敢于突破传统西游的作品,我们在那五百年中竭力想寻找当年西游的蛛丝马迹,同时又被大胆创新的情节所吸引,虽然孙悟空的反叛性格和英雄气质古往今来早已被无数次演绎过,而惟独爱情却一直被遗忘了。“大话西游”完成了这个开创性的嫁接。“英雄救美”这个古老的话题如今在他身上,终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悲剧性的结尾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但也正是它给这部影片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想再坚强的男人心里也会有一滴紫霞泪吧。一部经典的电影由于本身的魅力自然可以让人们看了又看,欲罢不能。

 

2、懂得娱乐,尊重戏说的故事

所有与西游题材有关的作品,无论是真人版的电视、电影还是动画版的卡通片,无论是写了前世,还是写了后世,都不可能让我们对吴承恩版的《西游记》忘怀,因为它们都是以传统《西游记》为背景,再加入现代元素而形成、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们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能跟近时代步伐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近日,六小龄童到南京宣传他的《孙悟空系列图书》,当有记者采访他,问他对现在戏说的西游系列影视作品有什么看法的时候,他表示出极大的不认同。他说,一部讲述吴承恩生平的《美猴王之父》剧本却苦等十年无人投资,而那些将西游记歪曲得一塌糊里糊涂的剧本不断地有人投资拍摄,实在是有些无奈。

忠于原著,不代表不能创新,然而与原著的相悖,世人应当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娱乐业就是以使人娱乐为目的,开心就好,不必较真过多。吴承恩的《西游记》永远是个经典,《大话西游》也同样是个经典,《大话西游》的态度从名称中就可以看出,人家是在大话,如有雷同,就纯属巧合吧。他们都属于西游文化,相信这一点,应该让先人欣慰,后人也欣慰吧。

所以,我们应当肯定现代人在娱乐方面作出的努力,尽管借助了“西游”的东风,也毕竟为大家带来了快乐,没有老《西游记》的背景,这些东西又如何能让人接受呢?这些新作品、新形象,依然有着老西游的影子存在。

 

四、          西游文化将被无限延伸

 

有人问过,世界上什么东西速度最快,有人说是风,有人说是时间,我觉得是思想。风速与光速固然很快,但比起人灵动的思想,还是远远不及。一部享誉海内外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从明清一路流传至今,给了现代人无限的思想来源,西游文化将在时空中被无限的繁衍。

我们大胆假设,如果让吴承恩看一遍《大话西游》,他一定会感觉莫明其妙,不知所云,这又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他体会不到“大话”的涵义,他是一个距今几千年历史的古人,我们和他之间有着文化观念上的代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大胆地说,西游文化在思想上的延伸,是时代的发展,是文化的进步。

 

1、传统文化精神的两面性

在封建社会中,对于不公平的社会问题,宿命论使百姓都敢怒不敢言,一切是命,而一小部分像吴承恩这样的,也只能以笔伐而不敢口诛。传统文化受封建统治的压迫和传统思想的束缚,在作品中往往只能蜻蜓点水般反映一些问题,而后又以一种乐观、向上、美好的结局收尾,《西游记》自然也脱不了这样的套数,它的思想倾向很复杂,一方面肯定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封建时代的斗士形象体现了蔑视统治者的权威,反对不合理社会秩序的叛逆精神;另一方面肯定了孙悟空等人护法取证,体现了维护既定秩序的观念和造福于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反映了传统文化精神的两面性。

不仅是孙悟空,其他三个人也同样反映了传统文化精神的两面性,唐僧的迂腐和对取经事业的执着、猪八戒的好吃懒做和对爱情的执着,沙僧的消极和对师命的执着等等。

 

2、现代文化精神的多样性

现代人较之古人,幸福何止许多,我们是言论自由的一代,言论自由了、思想自由了,文化才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从《西游记》之中延伸出来的文化在社会各领域被广泛应用,除了以上在企业管理、人际关系、娱乐业这三个方面之外,对于发展旅游业、考古学、网络游戏业等都大有帮助。吴承恩西游记研究会会长、社会学博士杨兆清在他的著作《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国际化问题及其对策---大力发展中华文化及西游记文化》中提到说:“西游记文化极其丰富多彩,包括饮食文化、商品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以及思维文化等,都有着急待我们去开发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反映了西游文化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多样性。

 

 

几乎每一年,央视及各个地方台都会重播《西游记》,目的是让每个年龄层次的人都能欣赏和重温她的精彩。它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是民族的,又是国际的,是经典,是永不凋零的文化芳菲。

人们热衷于研究《西游记》,从明清时期的强调从哲理或宗教层面上去解读《西游记》;到“五四前后对其隐诲深藏的民主思想的揭示,再到解放后强调小说的社会批判性;最后到新时期的多元化研究。对一部作品的阐释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制约,对作品主题的接受也无法强求一解,允许阐释的多样性存在,是促使西游文化发展的前提。随着时代的变化,阐释是无止境的,西游文化的延伸,也不是这寥寥数语所能够概括的。

     
  

 

 

     数十名专家称孙悟空原型可能系山西娄烦人http://news.sina.com.cn/s/2009-06-29/125818115721.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9日12:58 山西青年报
  时间回到14天前,“《西游记》与山西娄烦学术研讨会”在娄烦举行,吴承恩《西游记》研究会会长杨兆清博士,中国古典文学与佛学研究专家、太原师范学院冯巧英教授等来自全国的《西游记》研究知名学者,与娄烦县文物、史志 、民俗、文学等领域的专业和业余工作者共6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经过一番论证,到场的专家一致认为:山西娄烦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很有渊源,是《西游记》成书的根本条件之一,它的故事也早于《西游记》。
  落榜后的孙大廷,在花果占山为王,除了训练了一批士兵外,还将山里的猴子训练成有素质的猴兵。因此人们称孙大廷为猴王,官府得知后,派兵包围了花果山进行招安,孙大廷将兵送给朝廷,自己便去了花果山清凉寺出家当了和尚,师傅赐法名为“悟空”,因其俗家姓孙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孙悟空”。
   娄烦境内有弼马温像,御马庙,还有唐代的御马街,花果山下几个村内人家都姓孙。
  也许是吴承恩游历到山西境内,还有一说是西游记的作者不一定是吴承恩。而国内一些学术专家对于《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也有分歧争论。

本文由贴库网(http://www./)自动同步脱水整理,访问地址:http://www./200206/22.html

“2008年《西游记》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西游记》论坛”于9月20日—21日在北京京东宾馆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吴承恩西游记研究会主办,中央电视台北普陀影视基地、北京影视学院、北京飞视国际影视研究院协办,京东宾馆承办。

20日上午,在京东宾馆会议中心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在京的部分老红军、老将军、老领导、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吴承恩西游记研究会会长杨兆清博士、著名西游记研究学者杨俊教授等30多人等出席了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坐。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郎德森教授主持,执行主席杨俊教授致欢迎词,北京影视学院熊峰院长致词并介绍了本校情况,杨兆清会长致了开幕词。

开幕式后,会议进行论坛报告会。著名西游记研究专家杨俊教授的《当代西游记文化现象反思》作为大会主题报告,对于当前文坛流行的“大话”源流作了细致深入的梳理,从明代末年董说的《西游补》、现代鲁迅的《故事新编》、张恨水的《八十一梦》、柏扬的《西游怪记》,一直到《大话西游》,蔚为大观,留给我们永恒的品味与思索,在热闹、喧嚣、恶搞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文化意蕴,我们必须倡导开拓《西游记》研究的新局面,正视历史文化,反对虚无主义。来自河南巩义的西游记民间研究者、老中医宋殿兴的《西游记与五十三峰》,从“慈云寺”、“五十三峰”、唐僧的出世、吴承恩与慈云寺的关联等六个方面考证论述《西游记》“八十一难”出自于慈云寺“五十三”峰;对于《西游记》地方文献建设具有积极的价值与作用。山西楼烦学者李国成《西游记与山西楼烦》的考察报告,从文献《傅山全书》卷三十九“杂记”、楼烦当地有关文物遗迹调查,如马家庄乡大圣堂西北部的花果山、“龙和夕照”、“猴王庙”、潘家庄、苇院坪两村村民绝大部分都姓孙、花果山下“水帘洞”等遗迹的考察,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出自于山西楼烦,展示了对地方文献、民间传闻等相关资料的校勘与探索。山西楼烦县志研究馆馆长张平献先生对孙悟空原型作了细致的研究,从方志的存史特点看孙悟空的艺术原型、从史志研究的角度、孙行者出现的年代在明代以前,从地名和人名简称辩、庙钟的存史价值、再谈文艺创作的现实环境、对有质疑的历史事实的考究方法等均提出富有积极探究的意见。河北著名地外文明的民间研究学者姜希晶先生作《超前思维与超后思维——浅探<西游记>中的地外文明》报告,从地外文明的角度打开了《西游记》研究的一扇新门。具体从“放飞思想的翅膀、驾驭未来的思维”、“《西游记》的真正作者不是一位通常意义上的‘普通人’、“玄奘的身世与外星人的地球基地”、 “孙悟空的出生与地外文明中的动态宇宙模型”、“《西游记》中地外文明的一个附件——我们人类至今还没有对其产生概念的‘量天尺’”等方面认定《西游记》还是一部星际文明、交流的“天书”,《西游记》反过来又证明失落了的地外文明的内容,曾被我们人类所掌握。伟大的《西游记》是在华丽的文学盛装的着装下,一位翩翩而来的星际文明交流的天使。江西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郭建博士作《<西游记>为“证道书”之说再认识》报告,对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的“游戏说”、鲁迅的“心学”论、“贬道论”等的误解提出批评,认为确定《西游记》是一部“证道书”固然尚需详细系统的论证,但就目前所见,近现代反对此说的理由都不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朗德森教授作《论<西游记>的哲学观——心、身、性在哲学、心理学上的道德》的报告,从哲学、人性论的角度论证《西游记》的哲学观、人性价值,诸如献身精神、人性善念、佛学和地狱人性的光辉!人性在丑陋的恐怖、凶恶面前无能为力,人性是最坚定的,唐僧就是突出的代表,表现了人的坚定性。孙悟空是“人心”的代表,猪八戒、沙和尚是人性的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深厚的哲学、人文积淀与创新精神。诸位专家各抒己见,纷纷汇报自己近年来在西游记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令人耳目一新,学术争辩气氛浓厚,整个会场热情洋溢,掌声不断。专家们学术观点新颖,大家畅所欲言,真正体现了学术研究的自由性,热烈的学术研讨气氛,博得了现场所有人的阵阵掌声。发言结束后,进行了提问答辩,由于报告者阐述精辟、恰到好处,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下午大会进行了分组交流,各位代表纷纷拿出自己撰写的论文互相交流,学术气氛浓厚。杨兆清博士结合当前《西游记》的研究情况和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的事实,指出了《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奇迹和梦想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所描写的许多生动的神话故事,有的在今天已经成为事实。五百年来,《西游记》一直在激励着人们去勇于梦想、不断创新、不怕困难、努力进取,成为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今天当人们仍沉浸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北京奥运精神的境界中,在分享北京奥运成果的同时,共同交流和分享《西游记》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使其“古为今用”,希望能像北京奥运那样取得“洋为中用”的巨大成果,能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以及增进世界人民友谊的过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与会代表纷纷发言讨论《西游记》研究领域的方法论、发展方向、学科建设以及对思维创新的影响等问题。本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社会名流和专家们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前来处会。大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1日上午大会举行了第二场论坛报告会,报告会由杨俊教授主持。报告会结束以后,举行了隆重的闭幕式,闭幕式由郎德森教授主持,杨俊教授作了会议总结发言,杨兆清会长致闭幕词,熊峰院长宣布大会闭幕。本次会议共收到代表提交的《西游记》研究领域论文20多篇。会后,各位专家即兴挥毫泼墨,题赠京东宾馆。21日下午代表们还分别参观了北京奥运会场馆以及北京名胜古迹。代表们感到收获丰厚,一致认为大会开得很好,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