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都掠影

 zqbxi 2014-08-14





    首先介绍一下浮梁古城。浮梁古城(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距景德镇市区8公里,自唐代始即为浮梁县治所在地。浮梁自古以来一直是“望县”,其县署品级为五品,高出一般县署两级(一般县为七品),较高的政治地位基于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原因便是当地灿烂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

    乍一听“浮梁”二字你也许觉得陌生,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这句诗你一定记忆犹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根据《新唐书·食物志》记载:“浮梁每岁产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朝廷茶叶税的八分之三,为全国之首)。

    历史上,瓷都景德镇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原名昌南镇)。唐代,浮梁县(当时还没有景德镇,景德镇称为昌南镇)的制瓷业工匠霍仲初、陶玉所制的陶瓷精美绝仑,有假玉器之称,被时人称为“霍窑瓷”和“陶窑瓷”。据传说,中国的英文名( China)便是“昌南”(ChangNan)的音译。宋代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真宗皇帝因欣赏浮梁县昌南镇所产的瓷器,将其年号赐给了这里,易昌南镇为景德镇,从此景德镇之名便誉满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将其年号赐给一个地方为地名。我国历史上只有两座城市的名称是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另一座是浙江省的绍兴市,但比景德镇晚一百多年)。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开创了景德镇“官窑瓷”的烧造历史。明代,沿袭元代建制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清代,在景德镇设置“御窑瓷厂”,将景德镇的制瓷业推向了极致!

    浮梁古城布局形似八卦,城墙全长20余里,高1.6丈,宽丈许。

    浮梁古城入口处的历史文化长廊(由216块青花瓷板组成,长达298米),介绍了浮梁古城自晋代到近代1600余年的重要历史事件。

    浮梁古城门楼(高15.6米),由城墙、主楼和角楼组成。

   

     位于城门楼一侧的千年瓷坛。    这些瓷柱的材质名为“影青”,色彩碧绿、剔透精致,宛若美玉。

    古驿站。

    宋代佛塔——红塔(始建于公元 961年,为江西省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塔,被誉为“江西第一塔”),塔高40.47米,六面九层。

    这座古塔已略有倾斜,虽远没有比萨斜塔那么出名,但它也有着动人的故事。该塔本全部由青砖砌成,古代没有水泥,由糯米、石灰和红泥混和做浆,年代一久,红泥风化侵入青砖,将塔的表面染成红色,注意看塔的顶端仍是青色的。它原名“西塔”,正式得名为“红塔”源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激战失败,逃入浮梁古城,在红塔内躲过一劫。称帝后,他下诏拨款修复西塔,但因为当时逃难紧急,没有记住塔名,只记得塔的外表是红色,朱元璋告诉子孙说:“红塔即是救命之塔”,因此更名为“红塔”。

    远远看见古县衙的白色照壁了。    古县衙外的千年奇桂,乃四株桂花树并立生长,最老的一株已有1200余年,其中一株竟从千年桂树的腹中生长而成。称之为“母子连心,姐妹携手,四代同根,千年奇桂”。千年奇桂旁的这口古井,当地人仍在使用。

            钦赐五品古县衙,为江南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县衙,也是全国仅存的四处古县衙之一。浮梁古县衙被誉为“江南第一衙”,因为浮梁的知县官居五品,浮梁地处皖、浙、赣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贡赋多。当时浮梁县是“万国来求”的地方,闻名于世的瓷都景德镇归其所辖,景德镇为皇宫烧御瓷,朝庭派三、四品的官员到景德镇监督烧瓷,如果县官级别低就没有资格会见督陶官。另外景德镇瓷业工人来自四方,经常闹纠纷,本县知县高于邻县两品,就容易协调处理纠纷。

    古县衙屡毁屡建。现存浮梁古县衙,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170年,占地约95亩,规模宏伟,完整地保留了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等县衙原有风貌。文革期间,古县衙被辟为学校,主体建筑得以幸存,但附属建筑群全部被毁,现正恢复重建。

    头门。    仪门。

    大堂(也称亲民堂)。    二堂(也称琴治堂)。    县官卧室。

    县衙内的楹联众多,文字精彩,体现出朴素的民本思想,耐人寻味。摘几联于此:

    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

    铁面无私丹心忠,坐官最怕叨念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事克已而出;当官务持大休,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民心即在吾心,信不易孚,敬尔公,先慎尔独;国事常如家事,力所能勉,持其平,还酌其通。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明镜高悬”、“正大光明”、“慎独清”等牌匾似乎都让你看到一个廉洁奉公、亲民可信的官府形象。

    琴治堂前植了两棵枣树,喻意为“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三堂内的陈设,右瓶左镜,意为“平静”,寓意县官心平如静,宁静致远,保持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修养。

    但百姓击鼓鸣冤,真能寻求到公平吗?

    我想恐怕不能。当贫民百姓跪立于大堂上的下跪石上,看到旁边陈列的这些刑具,心里一定是瑟瑟发抖吧?堂上威然端坐的真是青天大老爷吗?

    当你看到招房内陈列的十八般兵器和各种酷刑的介绍,就更不会被那些挂在墙上的美妙词藻所迷惑了,这里分明是一个森森严的封建专政场所!    古代酷刑花样繁多,令人发指。这里仅贴一张,孙膑所受“膑刑”,还不是最残酷的,仍让我不寒而栗!

    再看一眼这古朴的院落。若是封建帝国的各级官员们,真能恪守楹联和匾额上的志趣和追求,以民为本,廉洁奉公,也不会最终倾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