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亭奖获奖作品全放送(含获奖作者照片及创作感言)(六)

 随意就好a 2014-08-14

兰亭奖获奖作品全放送(含获奖作者照片及创作感言)



二届兰亭三等奖顾?翔
顾翔,1977年11月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联委员,河南省教育界书画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漯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奖、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金奖、“许慎杯”全国书法展金奖等。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大展。
创作感言
历史上每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其作品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的过程,它与学书者的艺术天资和勤学苦练有关,也与人的成长历程和发展轨迹有关。有个性不一定有风格,有风格不一定被认可,很多人把自己的书写习惯误以为风格个性。风格如何建立,利用我们读书、临帖的积累和生活体验而悟出独特个性的书法语言是可能的,当然这需要才华,需要时间,需要静下心来。
“夫欲书先须凝神静思,怀抱萧散,陶性写情,预想字形偃仰平直,然后书之。若迫于事,拘于时,屈于势,虽钟、王不能佳也。”(宋曹《书法约言》)。创作是把临帖过程中所掌握的技巧与自己的个性相结合,让情感、笔法、墨色、个性尽情宣泻在宣纸上。创作不是临帖,创作也不是信手而为的张扬,创作是一个将临帖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笔法与书家自己固有个性中的优美特质进行有机融合的书写过程。
笔法可以在临池揣摩中获得,笔意还要书法以外的各种修养。学习书法的过程,正如酿酒的五谷杂粮,只有在自然状态下经过足够的时间发酵,才酿造真正的美酒!















二届兰亭三等奖朱?敏
朱敏,别署敏之,1960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曾24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权威性展览,其中5次获奖。作品曾荣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
创作感言
选择张瑞图作为研习对象是需要一定勇气和“免疫力”的。因为人们常常把张瑞图与“习气重”联系在一起。所以取法张二水是比较危险的。张瑞图并不是书法史上巨匠级人物,他成功的原因,是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所谓“个性风格”,其实就是作者创作积累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书写“习惯”。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也是习惯。张瑞图的成功和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中国传统将“中锋用笔”作为最高也是最基本的用笔准则,他大量的运用侧锋,竟然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这是书法的魅力之所在。
艺术贵在存同求异。“异”能做到创有标新,卓尔不群是为不易。在这一点上,我非常钦佩张瑞图的胆识。清秦祖永《桐阴论画》评曰:“瑞图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那么张瑞图书法的“奇逸”到底何在?我以为张瑞图“奇”在结字,“逸”在用笔。而中侧不忌、中侧并用、偏锋居多的用笔,且运笔一任自然直达、峭厉昂扬、不事造作是“瑞图式奇逸”关键。其用笔提按连绵,盘旋跳荡,折转之处既有风鹰折翅般的壮烈,又有水过密峭的流美……只有认真读懂了张瑞图的“奇逸”,并加以取舍和演绎,才能去把握它、延伸它。













二届兰亭三等奖祝洪新
祝洪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作品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全国首届篆书展一等奖、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入展全国第八、九届书法篆刻展。作为兰亭奖获奖作者代表,应邀参加2007年“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
创作感言
盛唐是一个中华民族在各方面都进入高峰的时期,书法也以诸体兼备、取法宽博的豪迈气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当我们将张旭、怀素、颜真卿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与其作品一一对应时,便不难发现,这些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时代审美作支撑,因而能在每件作品形式各异的同时又体现着统一的时代风貌,这种审美支撑是什么呢?张怀瓘曾用鸿篇巨制来描摹它,但究其旨,则在于当时书法对于篆隶风格所谓“古意”的体现。
早年习书,狂草我主要取法张旭、怀素,然终嫌势弱,遂习篆,并以铁线、玉箸为宗。但唐篆传世不多,又如何求得呢?自然要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办法—上溯,诚如近代许多学者治学始由乾嘉学派治理学,再由宋人入汉进而推求先秦一样,学习书法亦然,我选择由清代及民国诸家入手,最终将着力点定格在与唐篆颇为接近的王福庵篆书上,进而通过许慎《说文解字》及宋僧梦英的作品上溯唐人,并结合早年对于张旭、怀素的理解,旁涉鲁公、徐浩,乃至以李西台、苏东坡的线条来追摹盛唐气象,借以体现当前的时代特征。
事实上,任何一个时代在保持审美一致性的同时,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常有相对的区别,这也是孙过庭在其《书谱》中对个体进行标准性区分的理论根源。唐篆与张旭、怀素的草书便是那时的双子星座,反映了同一审美标准下,形式表达上的两个方面,这也是唐代文化昌隆的标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喻静的相对观念,使唐诗的境界得以无限的升华,而书法中静与动的哲学辨证关系,与唐诗同样有着莫名的渊源吧!

















二届兰亭三等奖钱守宽
钱守宽,1966年生,山东临沂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沂大学(筹)书法客座教授。
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全国首届草书展提名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展览二等奖、“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展三等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高恒杯”全国书法大展三等奖、全国首届颜真卿书法大赛一等奖。
创作感言
“二王”书风是我一生的追求。
人的审美观是各异的。有人喜欢“杏花春雨江南”,有人则偏爱“大漠孤烟塞北”;有人欣赏波涛汹涌的大海,有人则怜好涓涓细流的小溪。就书法而言,其表现力也是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异彩纷呈,而我却痴迷“二王”行书。
行书从东晋至今,一直是“二王”书风占据主导地位。从唐至今流传下来的行书法帖及其代表人物来看,唐代的颜真卿、褚遂良、李邕,宋代苏、黄、米、蔡,元代的赵孟,明代的董其昌、文徵明、祝枝山,清代的王铎,近代的白蕉、沈尹默,他们的书法无一不是从“二王”入,又从“二王”出,最后各自形成自己独特书法艺术风格。
“二王”行书,博采众长,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字形优美,风流潇洒;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从其流传下来的法帖如《兰亭序》、《丧乱帖》、《二谢帖》、《中秋帖》等来分析,其风格雄浑高古,变化犹如龙蛇,不可端倪,颇具正大气象。清周星莲《临池管见》说:“雅右军书,醇粹之中,清雄大气,俯视一切,所以为千古字学之圣。”
我学书从大王《圣教序》入手,后对“二王”流传下来的诸多手札一一进行长时间的临摹,后又对《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浸淫数年,遂形成今日书法之面貌。余不才,没想成名成家,一生能做“二王”门下走狗足矣。






























二届兰亭三等奖刘洪洋
刘洪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天津市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京东印社社长。曾任全国第四届妇女书法篆刻展评委。
作品曾获全国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首届、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金奖,全国第五届刻字艺术展全国奖,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金奖。

创作感言
在篆刻创作中,我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不能用错字,篆刻家虽不像古文字学家那样通晓字源,但还是应该强调用字的规范和符合篆刻应用的字体整合:即篆法的统一或印化。弄清必要的古文字以及异体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我主张篆刻家首先就是一位篆书家,古人所谓通六书,知篆意,书篆字,实现篆书的通汇与整合。
其次,从类别上讲,无论是刻元朱文、汉印还是古玺;从用篆上讲,无论是刻甲骨、金文还是小篆;从印风上来讲,无论是刻工稳的、写意的还是兼容的,都要注重时代审美与断代印风的特质比较,要对“源”与“流”,以及大师们对线条的追求和心象与实践的得失进行研究与借鉴,目的明确地选择个人风格,创作时所迥异他人的线条形质来强化应用,这也是印内功夫。以此规范创作,寻求依据掌握创新的“度”,否则将失去标准。
再其次,尊重篆刻固有的艺术规则,提高审美赏悟能力,从作品中还是要反映出篆刻自身的规定性,也就是说按照篆刻的自身规范来体现。
另外篆刻艺术发展至今,视觉效果已不再是外部条件,它是现代审美与篆刻本体属性相互作用的文化现象,不是偶然生发,增加作品鲜明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感。丰富篆刻语言,顺应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审美需求,是篆刻艺术的必然走向。理性地从篆刻本体属性出发,由刀法、章法、篆法、用材、表现形式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控制印面的可变性、丰富性和抽象性,甚至将艺术构成、工艺构成的思维融入篆刻创作,从而达到既有较好的视觉吸引又不失篆刻的艺术特征,即体现现代意识又不乏篆刻的高妙,才会实现创新的目标。











二届兰亭三等奖吕金光
吕金光,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三等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展一等奖。论文获第三届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当代书法三十年征文获奖,入选全国第六、八届书学理论讨论会及第九届国展论坛。
创作感言
我一直很欣赏视觉形式感较强的书法作品,尤其是大草、狂草。应该说,这一理念源于我的审美理想,在创作与审美方面,我始终追求那种气势磅礴、笔墨酣畅的书风,真正体现出大艺术生命之“气”。所以,我在创作上始终追求笔墨酣畅淋漓的效果,因为墨韵的变化不仅表现了书法的节奏感,而且是一种情感激越倾吐与挥洒的发泄过程,这种墨色变化的强烈对比,所表现出来的是创作意境,五色惨然之状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不仅如此,我在创作时,特别注重线条的夸张与墨韵的变化。我想夸张之处,就是人的情感最高昂、最激越的时刻,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人的情感最强的节奏与旋律,就像抒情歌曲一样,一首歌曲中所表现出来的最高昂的音调,就是这首歌曲中最精彩、最抒情、最富感染力之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臻于理想的境界。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言之:“中国书法,无色而具有画图的绚丽……”。由此,我极力追求草书艺术的那种一派天真烂漫,大气从容与苍郁空濛尽显生命律动的气象。如见粼粼之潮水,一路上弥漫着欢腾的气息,在山影树石间任情恣性地跌宕纷飞。又如观黄山云海,云雾飘渺,时隐时现,令人神往之。这就是我崇高的创作理想。
当然,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必须使墨韵的变化与线条的运动及高昂的激情联系在一起,三者融为一体,才能构建一幅美丽的“画图”。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无论墨韵的变化如何丰富多彩,都应该以笔法基础,以势为后盾,以节奏为依托。只有把这些基础的东西打造好了,我们才能以激情的挥洒,臻至艺术的气韵生动,构建一幅绚丽的“画图”,实现崇高的理想境界!















二届三等奖李啸东
李啸东,1968年7月生,江苏省常州市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常州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常州画院美术馆馆长。
作品曾获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三等奖。
论文刊登于《美术大观》、《书画艺术》等杂志。出版有《李啸东作品集》。
创作感言
“中和”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美学范畴和审美形态,它涉及到各个艺术领域。《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书法理所当然地吸收了“中和”的思想,并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创作原则。它要求书法家在创作时要“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中说:“数画并布,各异其形,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
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各异其形”追求的是对立统一,“众点齐列”犯的是罗列之忌。因之,书法创作要在迟疾、燥润、浓枯、显晦、行藏的对立双方之间做到调和对立,不使任何一方过于突出。这是书法创作在用笔用墨上追求的“中和”之美。
最高贵的艺术莫过于单纯,最伟大的作品莫过于平和。单纯需要“真”,平和需要“静”。书法创作是性之所至,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所以,书法要崇尚自然,追求本真,更是为人、为艺的高度统一。书法作品的高下,取决于书家个人才情、修养的高下。书家只有以健康的心态和高雅的格调、名利的平淡和运笔的冲和、胸怀的宽广和作品的大度,以及外世的豁达、心灵的沉静,才能达到让作品的韵味与书家的人格和风格的融合统一。
















三届兰亭一等奖陈花容
陈花容,号易兮斋主,1983年出生。新安县实验小学教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会员。
作品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第六届“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中青组一等奖。
创作感言
我崇尚自然美,正如老子说的“道法自然”。自然美似乎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但不能刻意为之,因为你一旦 “刻意”,就会失去了“自然”。
徘徊在《平复帖》中,使我看到了“自然美”的追求。然而这种理想,不是我们轻易能做到的,但这种思想却时刻在影响着我。
也许书法学习的平常心态,正是我们这些年轻的后生们所需要的。当初王羲之以平常心看待郗太傅家的选婿,于是留下了东床袒腹的佳话。运动员比赛不也是一样吗?拼到最后,就是在拼心态。把心放平,也许幸运正悄悄地向你走来。
















三届兰亭一等奖傅亚成
傅亚成,别署孤云堂。1964年生于河北承德,承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第二届全国楹联书法展银奖、第一届全国扇面书法展银奖、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中国(沈阳)书法艺术节银奖、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展全国奖、首届“岳安杯”国际书法大展一等奖、第二、三、五届“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金奖。
书法作品并被十余家博物馆收藏。
创作感言
●?学书问艺贵能“静”。老庄尚“静”,管子也主“静”,佛家更崇“静”。一个“静”字,有无限乾坤,亦是贯通各家学派的主线,各家学派都从“静”中建立自己的养性处世理论。“每逢大事有静气”,自己对这句耳熟能详之语又有了新的诠释。当得知中国书法兰亭奖自己荣获一等奖的消息后,一时间兴奋得用语言无法形容。加之圈内圈外朋友的贺祝,以及媒体的跟踪采访,一时间真有点“忘乎所以、云山雾罩”之感。然,庆幸这种状态没持续多久。一日读庄子颇有感悟,一个人若真正聪明,不是作用于外在世界,而是沉静其心,去发现自己生命中最本初的愿望,而不被暂时之荣耀与喧嚣扰乱心绪,应时刻保持内心的恬淡清净,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凡在事业上有大成者,越能把控自己,使之不“为物所累”。自己今日之荣,虽令人瞩目,但不可得意而忘形,更应用心体会静能生虚之妙。要以终为始,厚积薄发,以期实现心中梦想。
●?任何艺术门类,都不可入俗。古人云:唯俗不可医!其实,艺术本身就是对凡俗生活的内在超越。为书更不能俗,俗则低下。于书道,可谓吾日三省吾身,使自己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与经典对话,这也是脱俗的一剂良方。










 

三届兰亭一等奖曲庆伟
曲庆伟,字慕远,别署凌寒斋主人,1970年生,黑龙江省延寿县人。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首届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延寿县书法协会副主席,慕鸿书社社员。
作品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书法》杂志授予2006年中国书坛青年书法家百强,《中国书画》杂志提名“黑龙江省十大青年书法家”。
创作感言
东坡云:书法备于正书,溢而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纵观古今大家,皆功力深厚,楷书上有建树者多矣。吾辈岂敢懈怠。余于楷书,早年崇尚禇河南,学之有年,后来转学北魏墓志、造像摩崖。于《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崔敬邕墓志》、《元怀墓志》、《元略墓志》等用功尤勤。习之愈久,觉得学其一家面目并不难,可贵之处在于通透北魏系列笔法,结字规律,在体悟中寻找适合自己表现之契合点,形成自我面目。
近世崇尚北碑书家,多取雄强凌厉笔势,而我素喜朴质宁静的意趣。笔致凝练萧散,结字天真稚拙,在平淡中彰显烂漫奇崛之品格。目标既定,行之实难。余虽驽钝,尚有自知之明,知书艺非朝夕可成,须在岁月中漫漫磨砺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