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如何准备
课前准备尤为重要,准备充分才能从容应对,草草上阵,必然手忙脚乱,势必影响你上课的效率,因此,别小看课前几分钟的准备工作。课前准备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用具准备:课本、资料、笔记本、笔(记号笔)、作业、试卷等,都应摆放在桌面的显著位置,收起与历史学习无关的一切。 (二)心态准备:用具准备好后,立刻静下心来,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不要再去想着预备铃响前的事情了,更不要余兴未尽,忘乎所以,十分被动。 (三)知识准备:在进入学习状态的基础上,回忆上节历史课的内容梗概或重难点,理清历史发展线索,体会历史发展规律,衔接下节内容。 二.课堂如何听课 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听课就显得十分重要,是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的关键。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如何做到“听门道”呢? (一)听导入。教师的导入语往往是章节间知识或规律的衔接,或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而这种导入又往往体现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所以,听课要从导入开始。细心体会知识间的衔接,领悟老师对知识理解的思路,对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规范自己的思维习惯有很大的作用。对导入语,应认真地听,积极思考,明确回答,仔细领悟深切体会。 (二)听讲解。历史是过去的事,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客观性、科学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讲解历史知识时不能作过多的艺术渲染,加上内容又多,学生听起来难免感觉枯燥乏味。但只要思想上重视起来,态度认真起来,根据课本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作些符合史实的想象,深入情境,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你会觉得其乐无穷,从而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了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勇于探索历史的精神,历史学科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 教师的讲解,或者是适当补充史料或其他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并论证历史结论,或者是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纵横联系,综合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等。所以,学生听讲,应跟上教师的引导与思路,带着疑问去听、去解、去思、去辨、去悟,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成果。 (三)课堂上,应正确处理听讲与记笔记的关系,要以听讲为主,记笔记为辅,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思考问题,为了记下某个重要知识点而没能听教师讲解其他重要知识点,或者为了听老师讲的某个重要知识点而忘了作笔记,这样听课的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企图在课堂上把造词做得很完美,课后再对照笔记去消化,这样实际上将课堂任务移至课外,得不偿失,当然事倍功半。 (四)听总结。课堂总结,或者画龙点睛,或者提纲契领。或者纵横联系,综合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抓关键,抓重点的能力不可或缺,学生要从领悟老师的思维习惯与方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习惯。 三.如何做历史笔记 笔记有很多种:如课堂笔记(又分要点记录,课堂随记),课后整理笔记,课后摘抄笔记等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笔记,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收起来,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这有利于巩固消化已学过的知识,并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补充教材,突破课堂的局限,更有利以后复习,勤做笔记,做好笔记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那怎样做好笔记呢? (一)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内容主要是老师所讲解的重难点问题,如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观点,重要结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例,老师板书的知识框架与线索,听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和疑难批注等许多内容。决不是记下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在黑板上所写的每个字,而这样实际上既无必要,又不可能。由于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因此,记课堂笔记时,书写速度要快,对历史名词,概念等尽量简记,对较长的句子可抓住句子的主干缩写或关键词,还可以自己定义一些特殊的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文字等,从而节约时间。 (二)做好课后整理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就是把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可就原笔记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完善,也可重新处理,做好课后整理笔记,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回顾、领悟、巩固知识的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复习巩固的效果。 (三)做好课后摘抄笔记。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而我们的教材,课堂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因此,同学们应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和手段(图书馆、媒体、网络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的历史知识。这对我们学习历史也很重要,开阔我们的视野和知识,培养我们的多向思维,全面分析和看待历史现象,从而弥补教材与课堂教学的不足。做好课后摘抄笔记,就是把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搜集来的信息整理出来,进而进一步理解教材,把握学术观点与学术动态。 四.课后如何复习 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就如何搞好课后复习提几点建议: (一)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还未解决的知识盲点,似懂非懂的知识模糊点,课后应及时复习解决,彻底弄懂、懂透。可以去看课本,查资料,寻找一些与之相关的练习题做做,也可以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寻求解决。 (二)课后应及时做好课堂笔记整理,反复研究教材。 (三)适当做些历史练习题以反馈自己对所学知识是否真正掌握,掌握多少,掌握程度,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四)善于归纳整理历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进行。 1.宏观上应把握一个单元(章)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组成,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与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又有什么联系,下面以第一章为例来说明,第一章共计有七节内容,共叙述了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鸦片战争、第二次鸦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本章标题揭示历史阶段基本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三个历史事件之间与本章标题的内在联系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鸦片战争加剧了国内业已尖锐的阶级矛盾,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第二鸦片战争结束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又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打破列强将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2.中观上,应把握重大历史事件的构成要素,即我们对这个历史事件应了解些什么,以太平天国为例,我应了解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兴起与发展的经过、结果及其原因、教训、性质,主要历史功绩,特点及其成因等。 3.微观上,把握重大历史事件各构成要素的相关知识点,以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为例,我们应掌握以下内容: 根本原因:阶段矛盾的激化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⑴兴起的原因 外部原因: 直接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 洪秀全创立上帝教(时间、目的) 从事宗教理论建设(三篇文章名称、理论来源、内容、特点) ⑵准备活动 冯云山建立紫荆山区根据地(组织拜上帝会,发展会员,形成反封建斗争) 大领导核心形成 上述内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但同学们应注在全面了解知识点的同时,还应注意分清层次,分清主次轻重,哪些知识点只须了解,哪些知识点须重点识记,理解或运用,可用不用的标识区分,不必面面俱到,这样既全面又有重点,方便自己复习。 综上,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不可能面面俱到,上述也是些粗浅的见解,仅供参考。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借鉴别人学习方法的同时,应注意有意识地探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