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医对胃肠息肉治疗认识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8-16

浅谈中医对胃肠息肉治疗认识;

  《灵枢?水脏篇》最早提出肠道息肉的病名。肠覃(肠息肉息肉)
  《灵枢?刺节真邪篇》最早描述了肠道肿瘤。
  《五十二病方》最早记录痔结扎术、切除术等。提出蛟白之名。
  《说问解字》曰:“腹中长虫也。”这是对肠道寄生虫的最早描述。
  《神农本草经》首载了脱肛病名,提出五痔病。
  《伤寒论》张仲景首创了肛门栓剂和灌肠术。
  《伤寒杂病论》发明肛门栓剂蜜煎导、灌肠术。
  皇甫谧(215-281)在《针灸甲乙经》记述了针灸治疗脱肛、痔(肠息肉、下痢等肛肠的方法。
  《疮疡经验全书》为宋代窦默所著,其中对息肉有形象的描述"樱桃痔"即单发肠息肉,"珊瑚痔"似多发息肉.樱桃痔病名。指肛门内生有息肉或痔核,且状如樱桃者。《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形如樱桃。”症见肛门部有小肉(直肠息肉)垂下,甚痒。相当于直肠息肉或脱出的痔核。证治可参见息肉痔及痔条。...
  中医学中对大肠息肉的记载,“息肉”一词最早见于《皇帝内经》,如《灵枢 . 水胀》曰:肠覃(肠息肉)何如?歧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胃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 , 恶毒乃起,息肉乃生,”嗣后丹波氏在《灵枢识》中谓“肠中垢滓,凝聚生息肉,犹湿气蒸郁,生覃与木,故谓肠覃(肠息肉)” 其所描述已包括了大肠息肉在内的病证。大肠息肉依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归属于:“肠覃”,“肠癖”,“积聚”,“泄泻”,“便血”等病症范畴。
  痞满一症在《内经》中或称痞,痞满,痞塞,痞膈 . 如《素问 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痞满病”;同书《五常大论》说: “备化之纪,…其病痞。” “卑监之纪 , ……其病留满痞塞。”;《至真要大论》说: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 , 胸膈不利,心痛痞满。”

肠息肉、胃息肉、胆囊息肉的 组织类型和癌变率
增生型
  增生型(化生型):增生型息肉往往较小且无症状,约占全部息肉的1/5
炎症型
  炎症型:炎症型息肉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胃炎,慢性炎症转化。
肿瘤型(腺瘤型)
  1. 腺瘤型息肉的流行病学与癌相似。
  2. 腺瘤息肉在结肠的解 剖 分布相同。
  3. 在小的癌瘤中相当普遍的观察到残留的腺瘤息肉组织。
  4. 随着腺瘤息肉增大,结肠癌的发病率增加。
  5. 在家族性息肉病及给予致癌剂的实验动物中,观察到腺瘤息肉易转变成癌。
  6. 在有腺瘤息肉病史的患者中,患结肠癌的危险性增加。
  7. 从诊断为腺瘤息肉到发展为癌约有5-10年时间。癌变时间随发病时间、免疫力、息 肉大小、有无其它诱发性疾病决定。
其癌变率的高低依次为
  乳头状腺瘤息肉、绒毛状腺瘤息肉、管状绒毛状腺瘤息肉。癌变率与息肉体积大小也有关,<1cm者为7.5%,1~2cm为10%,>2cm为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