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的表情

 老沈阅览 2014-08-16

书的表情

2014年08月16日 

  阅读者(布面油画)格哈德·里希特

    伍佰下
  满满一墙壁的书,让书房的那一面墙,变成了家里的“承重墙”。那一次跳闸,原因竟然是这面书墙后的一个插座时,我和丈人都近乎抓狂——单单移动这个整体书架,就得半天。
  “噗——”我吹掉一口积尘,用两本书互相拍打。那厚厚的一本是《周作人传》,整整20年躺在书架一隅;稍薄、开面大一点的那本是《郁达夫小说选》上册,是丰子恺家属放不下太多书,让给了社科院陈梦熊先生,当年陈先生搬家,我帮着理书,遂原价转给我,上下两册,还钤着当时浙江人民出版社赠书丰家的印章,跟着自己更有22年之久。翻着翻着,我一屁股坐地板上了,这些各有来历的书,是一张张不同的面孔,一下子把我拖进了那些狂“吃”图书的年代。
  不是装修工来,我就忘乎所以地看书了。书尘引出鼻痒,打了两个喷嚏,翻一下手机,看到微信群上有同事在赠书展的票子。起来查了一下台历,果然立秋一过,上海那座金碧辉煌的苏式建筑里,多达15万种的新书皮子,又将如一张张新面孔,或真诚、或威严、或讨好、或孤傲地瞅着买书人。
  我要来了三张。想象着在夏末夕阳还有一抹金色的时候,用手挡掉友谊会堂金顶反射的刺眼阳光,带着儿子,去赶一场墨香和嘈杂声交汇的集,情绪总是那样的愉悦。
  其实我明白,现在去一次书展,不太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手酸肩疼地拎回大包小包了。一则,经典的那些册子,几乎都已藏下。一则,爱不释手的新卷,一眼相中的毕竟不多。向来不相信腰封推荐,热炒或包装过度者,基本上定睛搜索一番后,便果断舍弃。更何况几乎同时,不少新书总能在网上视折让幅度而沽。尽管很遗憾低折扣对书市这一行近乎自杀和他杀,却无奈手中银两还没有多到可以在书展现场随意杀下中意的那一张张“脸”来。这也几乎是大多数爱书人的遗憾吧。只有翻得放不下来的好书,也就索性买了。
  可是,即便所获不很多,摸摸新书皮子,还是会心痒和心动。于我而言,那么多新书带着千万种表情,辐辏于一堂,怎么说也是该去相一相、认一认的。只要实诚,只要内里与表情合拍,那样的书,买回来总不会束之高阁。
  家里的书跨越了各个年代,有的泛黄,有的卷了边,也有的在曾经时兴的包书套中依然精神着。摩挲来摩挲去,似乎总是多年前的那些书系、文集、全集、文选,面孔更朴素一些,内里也更加沉郁丰富一些。那一套人文社版的《鲁迅全集》,没记错的话是160多元买下的精装本。一个亚黄的塑封底上,四个遒劲真切的字,就盖过了一切轻佻巧笑的装帧。翻开,你就能看到鲁迅的脸。20年前,研究生毕业,为了将这十六册重到几十斤的全集“老鼠搬家”,我每周便用双肩背牛仔包装上5本,骑车45分钟横穿徐汇、长宁到普陀的家里,加上后来的老舍、郁达夫、沈从文等文集,生生将一件那一年最时髦的紫绛绒大衣,在双肩胛处磨出了两道发白的杠子。可是到家不心疼衣服,先检查的是文集折坏了没有。许是因了我对那一张张现代文学史上生动的面孔如此恭敬,这些文集至今挺立书架上,连角都没有卷过一本。
  很喜欢那一套“探索书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再重印的那几大本仍然脱销到难以凑齐,从“探索戏剧集”到“探索电影集”,在从福州路到大学附近的各种书店整整搜索了两年,才接上龙。今天看来,这套书封面上字号超大,像极了当年那一张张意气风发、舍我其谁的年轻才子们的脸。如今,这些面孔有的消逝了,有的晦暗了,也有的经历沧桑而依然生动,最近成为了我约稿的作者了。也有几套小开本的书,分量却特别。封面是竖排字体配上简洁炭笔人影的《米兰·昆德拉系列》,前年才完整读来,爱不释手;清秀简洁的封套后装着人生凄美的《三毛文集》,当年作为生日礼物献给女友,后来因为婚姻又“嫁”了回来;印着杜拉斯黑白面孔的三件套专集,至今没有看完,却一直放在书架外国文学那一“楼面”的最外层,因为《情人》让当时一介上海少年,心里画了许多天那张法国少女冷漠、却也难说不是多情的脸……
  那时候没有书市,没有地铁,没有许多零用钱,从桂林路出发到福州路倒车要一个半小时,同学勾肩搭背像春游一样地去,直到腿疼、手酸、面孔憔悴地回转,心头依然是热乎的。那时候最喜欢的店是“马槽书店”,只去几次,腿脚不便的老太和她儿子都已认得,便开始优惠我九折买新书——那时候书利之薄非今日所能想象,可他们看我的表情就像看着马槽边眼馋干草的那匹小马。听说,在我毕业没有几年后,“马槽”也就支撑不下去了。抚着那几套文集,眼前会浮现那几张脸,目光如炬,笑意盈盈。他们,还安好否?
  每一届书展,票拿到后,不免自问:现在自己还能不能算一个“读书人”?这个时候,未免心生惭愧。因为,只要“忙”那一个理由,大多数时候,我们深锁书房,身心俱疲。
  可是,每次友谊会堂的那扇门为书而打开,因为心中跳脱着的那一个“不死心”,因为脑海里实实在在的那一句“方恨少”,还是会踩着兴意盎然的步子往书展里去,就当自己还是当年那个搜到一本想要的书而激动半天的毛头小伙。
  世易时移,躺在书展上的那千万种飘着墨香的表情,还有那百来个走到台前签售、开讲的面孔,琳琅而复杂,远不再是年少时简单的书皮和质朴的书里能够类比。不过,我知道当下的热闹里,或许隐存着一重危机和落寞,巧笑与迎合,也许依然不能遮挡住在阅读习惯、平台和人群变迁后,如今出版业日脚艰难、亟待转型的境况……好在,书还在出,书展人气还那么旺。我想,只要有好书,只要还有各个年代走向友谊会堂的那些爱书人、读书人,只要书面皮子背后的表情不僵硬、不猥琐、不纠结,文化和书业转型而非凋零,写书人和出书人挺拔而不佝偻,那一抹书香再淡然,还是会潜伏于很多人的心头,聊以慰心养神。于是,爱书人就还是有地方安放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