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柴胡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有2 000多年的应用历史。是疏散退热、舒肝、升阳之要药。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ise DC.)、或狭叶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柴胡首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吴普本草》又名茹草。《图经本草》始易其名为柴胡。指出:“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紧,亦有似斜蒿,亦有似麦门冬叶而短者,七月开黄花”。《本草纲目》载:“柴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 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用。其苗有如韭叶者、竹叶者以竹叶者为胜。其如邪蒿者最下也。”《本草经疏》记载,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张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故后人治寒热,以此为要药。 柴胡味苦、性微寒。归肝、胆经。有疏散退热,舒肝,升阳之功能。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症。近代研究多用于治疗流感病毒、结核杆菌、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 主要成分:根含柴胡皂甙、次含植物甾醇、侧金盏花醇、以及少量挥发油;地上部分主含黄酮类成分。 主要药理作用:柴胡煎剂,对实验性发热的动物解热明显,柴胡皂甙对正常大鼠和肠伤寒、副伤寒混合菌苗致热大鼠均能降低体温,动物实验表明柴胡皂甙有较强的镇咳效果;能抑制组胺和5-羟包胺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能抑制右旋糖酐5-羟色胺或巴豆油所引起的水肿;柴胡水煎液可使动物由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伤、肝脏变性和坏死程度明显减轻,血清GPT显著下降。柴胡皂甙具有促进糖原合成,促进肝细胞的核糖核酸的合成,起强壮的治疗肝脏疾患的作用;柴胡皂甙有降低高脂血症动物血清胆固醇的作用,且对甘油三酯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动物实验证明,柴胡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增强作用;大鼠幽门结扎,十二指肠内给药,能抑制胃液分泌,使胃液PH上升,溃疡多数减少,也可抑制胃液、胃蛋白酶的活性;对豚鼠离体小肠有特异地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使小肠明显收缩;对狗有降压减慢心率的作用。 二、分布 柴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以河南、河北、内蒙古、北京、山西、湖北、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为主要分布区;狭叶柴胡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等地。主产于河南洛宁、洛阳、栾川、卢氏、西陕、嵩县、桐柏、灵宝;河北井陉、灵寿、平山、涉县、涞源、易县、赤城、怀来、围场、迁西、隆化、平泉;山西交城,岢岚、榆次、原平、五台、宁武、和顺、忻州、寿阳、孟县、平定、灵五、夏县、安泽、永和、永济、方山、浮山;湖北襄阳、孝感、秭归、宜县、郧西、房县、郧县、随州、保康;吉林通化、抚松、临江、敦化、龙井、永吉、双阳、靖宇、安图、桦甸、珲春;黑龙江富裕、泰来、林甸、杜尔伯特、大庆、海林、安达、青冈;辽宁义县、锦西、朝阳、建平;山东崂山、胶南、淄川、沂南;陕西铜川、耀县、宝鸡、凤县、延川、吴旗、商县、宁强、勉县;青海湟源、门源;宁夏中卫、固原、西吉、泾源、海原、隆德;新疆察布查尔、呼图壁、阜康、奇台。 地方习用品:主要有竹叶柴胡分布于湖北、浙江、福建、甘肃、四川、西南地区; 西藏柴胡分布四川、西藏;线叶柴胡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银州柴胡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等地;锥叶柴胡分布于东北、西北地区,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小叶黑柴胡,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柴首分布于四川阿坝、茂县、黑水;兴安柴胡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长白柴胡分布于黑龙江、吉林;马尾柴胡均分布于四川、甘肃等地;汶川柴胡分布于四川阿坝等地;小柴胡分布于四川、云南、湖北、广西、贵州;马尔康柴胡分布于四川、甘肃、陕西、云南;长茎柴胡分布于四川。在以上各省部分地区作药用。 三、原植物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㈠ 形态特征 1.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45—70厘米。根直生,分枝或不分枝。茎直立,丛生,上部多分枝,并略作“之”字形变曲。叶互生;广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有平行脉7—9条。复伞形花序腋生兼顶生;伞梗4—10条,长1—4厘米,不等长;总苞片缺,或有1—2片;小伞梗5—10;小总苞片5;花小,黄色,径1.5毫米左右;齿不明显;花瓣5,先端向内折曲成工齿状;雄蕊5;雌蕊子房下位,光滑无毛,花柱2,极短。双悬果长圆状椭圆形,左右扁平。 2.狭叶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30—65厘米,根深长,不分枝或略分枝。外皮红褐色。茎单1或数枝,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叶互生,根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叶脉5—7条,近乎平行。复伞形花序,伞梗3—15;总苞片缺,或有2—3;小伞梗10—20;长约2毫米;小总苞片5;花小,黄色;花瓣5,先端内折;雄蕊5;子房下位,光滑无毛,双悬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 ㈡ 生态环境 柴胡多生于干燥荒山坡、柞树岗、林缘、灌丛、林间隙地、草原草甸地。土壤多为棕色森林土、富含腐殖质的黑土及草原砂质土。 ㈢ 生物学特性 柴胡喜温暖、湿润气候条件,适应性强,具有耐寒、耐旱、怕涝的特性。在-40 ℃下能安全越冬。野生种子多不成熟,发芽率低,一般只能达到60%。种子在18℃开始发芽。植株生长随气温升高而加快,但升至35℃以上生长受到抑制,以6—9月生长迅速。后期根的生长增快。人工栽培者,需生长发育期2年。花期8月上旬至9月下旬,果期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 四、药材性状 ㈠ 药材性状 北柴胡呈圆锥形,常有分枝,长6—15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黑褐色或浅 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顶端多带有残留的茎基或短纤维状的叶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习称红柴胡、软柴胡、香柴胡,根较细,多不分枝或下部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明显的横向疣状突起,顶端密被纤维状叶基残余。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具微香气。 ㈡ 混淆品种 大叶柴胡( B. longiradiatum Turcz.)有毒。不可作柴胡药用。根及根茎呈圆柱形,外表面有明显的节和节间,体长4—8厘米,直径0.6厘米。外皮黄褐色或棕褐色,粗糙皱缩,皮部紧贴木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平直,中心为空洞。嗅之有败油气,味微苦涩。 旱麦瓶草为石竹科旱麦瓶草( Silene jenisseensis Willd.)的干燥根。根头顶端多 枝,呈过渡茎状,具小疣状突起。根呈细圆柱形,长5—10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面略具纵纹,黄色或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弱,味微辛。 窄叶丝石竹为石竹科( Gypsophila licentiana Hand.-Mazz.)的干燥根。根细圆柱形,长约4—8厘米,直径约0.5—1.2厘米,表面灰棕色,粗糙,全体有扭曲纵沟纹和 疣状突起,栓皮较厚,易剥落,质坚实。折断面可见黄白相间的异型构造。黄色者为异型维管束,气弱,味苦涩。 五、贮藏养护 柴胡一般为压缩打包,每件50公斤。贮存于通风干燥仓库内,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65—75%。商品安全水分9—12%。 本品易虫蛀,受潮生霉,有螨虫寄居。受潮品软润,有的表面现霉斑。为害的仓虫有锯谷盗、小蕈甲、黑皮蠹、大竹蠹、烟草甲等,蛀蚀品表面现蛀粉,敲打时有活虫落下。高温高湿季节,可见螨虫活动。 贮藏期间,应保持环境整洁、干燥,并定期消毒。发现吸潮及轻度霉变、虫蛀,及时晾晒;严重时,用磷化铝或溴甲烷熏杀。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密封抽氧充氮养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