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人镜头里的老香港

 老庄. 2014-08-17

在香港《南华早报》看来,和大部分国际大都市一样,香港的老照片也越来越少。"老上海"何藩建议人们不要忘却过去的影像,“有些事情你可能已经错过了,比如有些人希望站在舞台中央,偏偏被安排在后台。这可能是上帝犯的错误,但如今你应该'复活’他们”。

 上世纪50年代,20多岁的何藩(Ho Fan)拿着相机走在香港街头。那时候的港岛中环地区,还到处是破旧的房屋以及肮脏的巷道。

何 藩是上海人,自从13岁那年父亲送给他一部柯达箱式Brownie相机之后,他便迷上了摄影。1949年,18岁的何藩离开上海移居香港。在香港中环,他 被小商小贩、劳工以及人力车夫深深吸引。当时,港人在摄影棚里拍照已是稀松平常事。不过,这个年轻人更醉心于“扫街”,将中环地区热闹的大街和孤寂的小 巷,通过胶片表现出来。

 当然,面对何藩那台禄来福来(Rolleiflex)相机的镜头,不是所有人都会对他微笑。直到现在,这位83岁的老上海还清楚地记得人们对他的不满,“(拍摄对象)时而瘆人地立眉而视,时而过度在意相机的存在”。或许,何藩的镜头打扰了他们的世界。

他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场景,“一个屠夫,挥舞着一把杀猪刀,威胁要砍我,嘴里嘟囔着'把灵魂还给我’”。他的镜头主要对准社会底层人士,这些人见识有限,担忧只要快门一按,自己的灵魂就给相机收过去了。

 当然,何藩也感到了姑娘们的热情。由于囊中羞涩,这些女孩们没有机会去摄影棚拍照,“她们会涂脂抹粉、梳妆打扮,模仿明星的动作,还会问我有没有机会再给她们拍照”。

 

 何藩的这些中环老照片正在砵典乍街(Pottinger)展出。这条位于中环、以首任港督砵典乍名字命名的道路,如今已经被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认定为一级历史建筑。由于这条路过去用石块铺盖,一块凹下一块凸起,因此香港人习惯称之为石板街。

 

 谁能想到,曾经被视作贫穷华人聚居区的香港中环,如今已是充斥着摩天大厦、高档写字楼以及顶级餐厅。

“当时,普通人的居所很小很小,因此每个人的大部分生活空间都在室外,他们在外面玩乐、吃饭、交流、约会”,何藩回忆到。

这给了何藩机会。他会选择在位置与光线俱佳的地方等待,静候人们不经意间进入他的视角,然后按下快门。

他拍过照片,一个小姑娘在喧闹的中环大楼顶上静静地做功课。

 

 还拍过一张是,一个人力车夫拖着他的“谋生工具”,缓慢前行。
 

  这张照片被他取名为“面向天空”。几个工人在脚手架上的工作,“如果按照现在的评判标准,这种行为肯定是不安全的”,何藩说,“如果他们从脚手架上掉下,我的照片就是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幕。但你是穷人,你还能怎么办?香港就是在充满挑战中前行”。

  尽管世道艰难,何藩的作品里还是不乏幽默的色彩。他一反受现实主义风格影响的摄影师常表现的悲伤情绪,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拍摄了在过去中环菜市场外碎碎念的中年妇女的形象。

之后,何藩投身大银幕,先当了一个演员,后又成为一名导演,最后在美国退休。

如今,何藩过去镜头下的场景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铜锣湾的避风塘以及船上渔民,已经一去不复返。

“世界每天都在大踏步前行。这就像一个人经历的生活——老,病,死,不可避免”,他说。

如今,和大部分国际大都市一样,关于香港的老照片也越来越少,年轻人们更加不会了解这段历史。何藩建议人们不该忘却过去的影像。

“有些事情你可能已经错过了,比如有些人希望站在舞台中央,偏偏被安排在后台。这可能是上帝犯的错误,但如今你可以'复活’他们”,何藩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