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世界】专访中医李辛(一)

 tuzididie 2014-08-17

【心世界】专访中医李辛(一)

■xinshijie1010@126.com

■短信:15000019503

总第95期

【心世界】专访中医李辛(一)

李辛

好在我从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把赚钱放在首位,这点很重要。

【心世界】专访中医李辛(一)

插图/顾汀汀

错过了李辛的一个讲座,非常沮丧。于是写信给他,希望拜访他。

“你可以来常熟吗?到我家。”

收到他简短的回信,在约定好的日子踏上了去常熟的长途车。

李辛是一名医生,这是他以前的身份。现在,他不给人看病了,只是偶尔讲讲课,编编书。

十年前找他看病就需要提前很长时间预约了,可是他看着看着,就给病人上起课来。“我希望他们来看病一次,明白生病的道理,就不要再来找我了。”这样的想法很少见,然而即使这样时间也不长,后来他就彻底停诊了。

“怎么说停就停下来了。”“我想收一收。把精神收回来一些,多照顾一下自己和家人。”对李辛有很多好奇,除了很想知道,从一个中医的眼中怎么看儿童,看这个社会。也很想了解,这位转而做教育的医生,究竟在想什么?他是如何说的?他自己又是如何做的?

采访更多像是在聊天,聊儿童,聊自己,聊生活,聊烧菜,当然也聊癌症、糖尿病……什么都聊。但不管聊什么,采访始终有个主题: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与社会。

下了长途车,我决定先吃饭,再问问他们夫妻在家里吵不吵架。

菜还未烧好,只好先问吵架的事了。

哪有这样的采访?

吵架实际是一种不得已的澄清,看你最后把它带到哪里去

星期日周刊记者(以下简称星期日):你们夫妻俩吵架吗?

李辛太太:肯定会吵。

李辛:吵架是正常的,你学过心理学的,吵架也是一种交流。

星期日: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交流的?

李辛:吵架实际上是一种“不得已的澄清”,看你最后把它带到哪里去?你把它停留在过去,那在停留在过去;把它封闭成一个壳子,那就是一个壳子。但你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交流,而且是两个人突破了一个常规模式的交流,那么吵架最终诉诸的目的在哪里就很有意思了。

星期日:你说“不得已的澄清”是指?

李辛: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意识不到的“结”,它的外周裹着一层层的保护,里面极为敏感,亲密关系中的吵架,其实是在用某种交流方式突破这些“结”,但这种交流方式不一定恰当,看当事人的心态。

星期日:人们有可能少一点这样的交流方式吗?

李辛:如果大家吵架时能够有一点觉知那又可以少吵一点。然后也可以早一点从吵架里面出来,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吵架起点本来要到的那个地方。

星期日:这个不容易。你们现在的吵架,经常能从起点到终点吗?

李辛:吵架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澄清的过程。

李辛太太:这与人和人的关系有关,也有夫妻从来不吵架。

星期日:我还是觉得一对夫妻吵比一直不吵健康些。

李辛太太:修养好的,可能会避免这些,至少程度比较轻,频率上比较少,互相更为理性。

星期日:很少看到这样的夫妻。有时候,你看一个人修养功夫很好,你让他回到原生家庭跟父母住一段时间,或者跟爱人相处一段时间,就可以检验了。那是很不容易的。李老师你一直在点头,是表示你同意我的看法吗?

李辛:你说得对啊。

星期日:那你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在婚姻关系的检验里,你成绩怎么样?

李辛:我没有要求自己不要吵架,或者说我没有给自己定位成始终做一个有涵养的人,仅仅做有涵养的人可能不是我们生活的最终目的。

厨房里飘着香气,是八角的香。不知道烧的什么,只感觉是在锅里炖着。陪了一会儿,李辛太太回厨房忙去了。

借着香味,我们继续聊。

星期日:你认为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李辛:你开博客的目的是什么?

星期日:怎么问题回来了。嗯……这个……打发无聊时间。(大笑)

李辛:这个也很重要,如何打发嘛。你会发现,无论是为什么,过程很重要。你若对这一点相对清楚,可能会好一点。如果你过于重视涵养,有些东西你可能会回避。

星期日:回避了什么?

李辛:假设你是一个非常有涵养的人,很不巧你年纪又很大,再不巧如果你又德高望重……

星期日:被人称为“大师”。

李辛:这就是心理学的镜像效应。大家会以你是一个有德高尚、有涵养的人来对待你,那很多话在你面前,到了嘴里就欲言又止,你可能不一定能接触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世界。这是一种可悲的事情。

星期日:“大师”好可怜。你是怎么发现这个可悲的事情的?

李辛:这个事情正反都有。假设一个人没有涵养,很凶,大家会用很凶的方式对待他。如果一个人很脆弱,很容易崩溃,那可能大家就以这个方式对待他。所以当一个人是一个什么相的时候,他只能接受这个角度的东西,如果你没有太多的模式,你的角度可以是100度,180度……也就是传统文化里所谓是“圣人”、“贤人”,可能他的角度会更开放一点。这样看来,人也会舒服一点。

星期日:这很有意思,我回去想一想,我被别人怎样对待的,然后我自己也以为我就是那样的了。

李辛:其实人和人是通过心灵感应沟通的,而不是经过大脑。涵养是经过大脑的。这个在传统文化叫感应,你是怎样,别人就会怎样。你每天模仿的都是你的自行显现。

星期日:我对今天非常感谢和期待。昨天凌晨12点多,先生的母亲突然去世了,我们晚上陪夜并最终送走婆婆。因为之前就与你约好,所以还是如期踏上来常熟的长途车。我们下车,然后可以到家里吃午餐,聊天,采访。这其实是一次很难得的精神享受,这样的待遇在城市生活中是很不容易的。我因为之前错过了你在上海的一个讲座,经历了异常的沮丧,给你写了一封信,没想到今天回到了原点。

李辛:你很坦诚。说实话,我们不轻易请人到家里来的,如果不是很熟悉的话。

星期日:你多说说?

李辛:还是回到刚才我们谈的。你的信非常坦诚,文字背后是有一种东西的,能让人感觉到的,就跟音乐一样,同一首曲子每个人听到的感受都不一样。一个人投入多少?是复杂还是简单的人?做的时候是专注的还是有其他想法?我们其实都很清楚。传统文化在这个部分讲的很多,就是这些无形的东西。所以,我想我们也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今天见面也是一个很好的善缘,大家交流就行了,有时候没有主题,可能会有更多的可能。

采访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精神活动。我问李辛这个问题,看似在谈论我的坦诚,实则是希望透过这个问题,看看李辛是如何看问题,看他人和看世界的。一问,果然有很多的细节和线索,更多是谈论则是他自己了。

更有意思的是,一路长途车,我的确也不太清楚我为什么会去常熟,去了之后问些什么,得到什么。我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想见到李辛。这对记者来说,是一个冒险:怎么可以不知道问什么,要什么就上路了?可是,这样的采访状态对我而言已经有好几年了。好像人越是放松,就越有很多可能性。我要与我的不熟悉、不确定相处,与我的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相处,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接下来,真的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这代人有选择,很幸运

李辛:下午我陪你们到湖边坐一坐,到四、五点钟我们就一起回来,晚上你们可以自己在宾馆用餐。宾馆一楼有一个日本餐厅,他们的套餐有素食,很好吃。明天如果天气好的话,我带你们到山上走一走。

星期日:常熟有山?

李辛:这里的山在江苏来说还不算小,十几公里,我们因为这三年都在这边,所以走了很多不同的山路。

星期日:你原来就住在常熟的吗?

李辛:我出生在常熟,一个月之后,跟着支边的父母到了贵州,他们是军工厂的工程师。我高中在常熟读过两年书,大学在北京,毕业以后在常熟做过两年中医老师,然后又辞职,去了北京,在中医领域干了很多不同的工作,一直到做回医生。2005年到上海。我父母跟我一起住过北京、上海,常熟是我妈妈的老家。2011年的时候,我觉得需要重新调整一下,所以搬回常熟。

星期日:你也很坦诚。

李辛:我发现我的节奏是这样,每隔几年都会有一段完全不工作的状态。2011年我开始游学。

星期日:到哪里?

李辛:当时跟张至顺老道长去终南山和海南,了解隐修人的生活。在英国也待了一个月,在福建又待了一个月……那一年在上海就住了两个月,房子没住,贷款还是照样要交,一个月七千块。当时就想做一个调整,我们商量了一下,很快做了决定,把房子卖掉了,把公司的股份也卖掉了,不需要的东西都卖了。2012年1月份搬回常熟。

星期日:为什么搬到这里?

李辛:我爸爸妈妈就住在楼上,互相照顾方便一些,大概就是这样。这三年我就闲下来了。

星期日:闲下来是指什么呢?

李辛:闲下来就是说不每天上班工作,也不特别规划什么事情,有什么值得了解和学习的就去走走看看。我这几年的收入大概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是因为不用交房贷,住在小城市,物价便宜,生活压力反而比以前小。

星期日:你在想什么?

李辛:我是个中医,要出来做事随时都可以出来。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受这些物质上的影响太大了,我也想了解自己是否可以放低对物质的需求,这样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星期日:你怎么看你的选择?

李辛: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有条件可以思考人怎么活得再简单一点,清楚一点,或者再少一点浪费在不必要的、罗嗦的东西上,可以更直接了当一点。我们这一代人是很幸运的。

星期日:你指的我们这一代是指哪一代呢?相对于父母上一代吧?

李辛:相对于父母上一代,也相对于现在二十几岁这一代。

星期日:怎么讲呢?

李辛:我觉得父母这一代被格式化比较厉害,程序都装好了,自动升级和不相关程序都拆掉了,对口的端口也没有上网功能。

星期日:你说得好形象。年轻一代呢?

李辛:年轻的一代,可能一开始自己的CPU(中央控制系统。比喻独立的思考能力)没有形成,装了很多插件,APP下载很快。

星期日:你指的幸运的一代,是他们形成了CPU吗?

李辛:还是有不少人形成了CPU。我们现在在讨论的专题,你的博客也在讨论这些问题。关注你博客的这些人,也在思考这些问题。

星期日:我个人的理解,可能最开始的起点缘于痛苦。

李辛:痛苦很重要,你心脏不痛你是不知道你有颗心的。

星期日:人们需要从痛苦中体会和学习。这也是你的路径吗?你刚刚说,这三年开始不做事了,你是想体会无用,还是……?

李辛:要收一收。

星期日:收什么?

李辛:把精神收回来一些,多照顾一下自己和家人。

星期日:那这些年做了什么?

李辛:2011年到2012年就编了张道长(张至顺道长)的《炁体源流》。2013年把张至顺道长的《米晶子济世良方》编出来。另外也校对了一下《八部金刚》,《八部金刚》主要是一刀在做。还有雅克爷爷的《心灵治疗与宇宙传统》。看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

星期日:你现在一天24小时是怎么过的?

李辛:早上起来打坐,打完坐或者看会儿书或者收一下邮件,然后吃饭。吃完饭散步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或者爬山,三到五个小时。回来睡一会儿,一般爬山回来就是下午2点左右了,就可以睡一会儿。睡醒了看书,或者回一些邮件。吃晚饭,然后或者散步,如果爬了山就不一定散步了。然后到楼上去,跟父母坐一个小时。

星期日:跟父母坐一个小时会做什么?

李辛:有话就说,也可以什么都不做。

星期日:就往那儿一坐?

李辛:对啊,可以聊天,可以看他们的报纸,干什么都可以。心在那里就行了,这方面现代人很缺乏。

星期日:你是指?

李辛:你们最后有时间能陪婆婆很好。

星期日:没有,我们也很惭愧,只是在医院里面的那个时间陪着。

李辛:起码你们是在那里。这对于一个人内心的完整是很重要的。

星期日:你是指对婆婆还是对我们?

李辛:对任何人。内心完整不是靠学心理学能学出来的,也不是靠某一个专家或者某一个学说能够完整的。

星期日:你说的内心完整是什么样的状态?

李辛:很难形容。相对来说内心比较安定,比如没有太多的缺失和缺憾感导致的更多的想法和评价。这一点很重要,你安定的时候就不会思考那么多了。

星期日:的确是这样。

李辛:当你没有找到的时候,你会用概念去界定它,或者用一个概念跟那个东西对起来。就像我第一次如果见到这个茶杯,我就想这可能是个碗,因为我的数据库里只有碗,这是个思考的过程。

星期日:你几次提到思考,你对思考是怎么思考的?

李辛:如果一个人或者整个社会,都只在用头脑思考和概念的话,人们的内心是很难安定下来的。人们很难找到自己。因为人不是靠概念活着的。

星期日:那人们应该怎么做?

李辛:以自己的身心,真正地活着吧。

星期日:我看到你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你自己在20多岁的时候,心有点不定,你是怎么慢慢地找到心慢慢定下来的路的?或者你找到了什么东西?

李辛:我觉得重要的是你不要把他糊弄过去。其实我们很多问题都是糊弄过去或者回避掉的,对不对?你觉得不高兴,如果你不是马上找个电影或者电视,或者打个电话把不高兴糊弄过去,你可能会痛苦一段时间,但是这个过程,就是刚才说的,真正活在那里。如果你养成了这个习惯,这个按西方的观念就是叫澄清。需要澄清一些东西。

星期日:这个澄清最开始应该也是从思考而来的吧?但过程就不再是思考了。

李辛:可以这么说。

星期日:你认为每个人都有澄清的能力?

李辛:澄清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这有点像中国说的格物致知。其实就是你自己去澄清自己的世界。

幸好我没有把赚钱放在首位

正说着,李辛的太太从厨房走出来,端着一碗烧好的红烧四喜烤夫上楼了。楼上住着李辛的父母。用他们的话说,这是给父母提神的小菜。

星期日:你愿意多说说你的澄清过程吗?

李辛:这对别人其实没有太大意义,这只是个案。

星期日:我同意你说自己是个案,但这两年我也在想,似乎越是个性的东西,越是具有共性。比如,当你心不定的时候,你做什么?你是如何逃避的?然后接下来你又是怎样在不定的状态,还努力地坐下来?

李辛:给自己培养一个习惯。

星期日:我挺想知道你的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李辛:现在有一个误解,好像想通过打坐达到某个境界,就定了。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的。如果你一直处在不定的状态,你不可能真正地安定下来的。我们说的这个定也不是说打坐的时候定就可以了。

星期日:我理解你说的,真正的定是渗透在所有生活中。

李辛:他是一个圆。

星期日:在你看来,澄清地生活涉及哪些因素?

李辛:这件事情从先天来说,比如一个人的意志力,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意志力不强的话,容易被摆动;第二就是一个人的清晰度,你能不能发现问题,能不能找到什么是重要的问题,什么是不重要的问题。比如说职称考评每个月的报告真的那么重要吗?周围的同事关系群众关系那么重要吗?还是说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星期日:是否能想明白这些,与什么有关?

李辛:跟我们的教育有关。但我不了解这一代的教育,上一代人的教育程序化格式化比较厉害,所以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差一些。但是我觉得你要写的东西是给现代人看的。现代人其实是很自由的。他有更多的选择,他有更大宽裕的时间,财力上也相对充沛,还是会回到一个人如何选择的问题。就像你带了一堆钱去了超市,最后能不能买到你想吃又合适的东西。还是说你没有买到,甚至都没有看到,结果买了一堆没有用的东西,很多人一辈子的生活也是这样的。

星期日:我觉得你说得很好,可是我还是有些不满足。比如,我很想知道,你是如何思考、选择和让自己定下来的。关于你个人的部分,我似乎又同意又尊重。但是我也在想榜样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比如,我观察你,说话这么缓慢、安静,我就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李辛: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应该这样的。你觉得这杯水能解你的渴,你就会想要喝它,不会因为有个伟大的人喝过这口水,你才会想喝它。不是榜样的力量。

星期日:我很认同你。但有时,信息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人很痛苦,但他不知道自己痛苦的原因,也就是说,他可能不知道有这杯水。直到他看到你有这杯水,你也很特别,这杯水他也没见过,他才一下子理解了自己的痛苦。所以他可能需要一个信息。所有的传播,都是给那些准备好接受这杯水的人,我想我的工作也是这样。

李辛:这个在古代叫见贤思齐。你看到那个人就像看到一件好衣服,你也想要。但是,这里还是看你自己,因为你可能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你会忘掉你想要的。

星期日:呵呵,我们终于说回来了。我希望,一些准备好的读者,有机会从你这里见贤思齐。

李辛:好在我从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把赚钱放在首位,这点很重要。

星期日:你说说看?

李辛:就像你从小是把老师的表扬放在首位,还是说你去探索放在首位?最好不要把很多简单的东西,一个人日常生活就可以形成的东西,推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认为一定要这样才可以。

星期日:你的意思是,不要认为只有打坐、修行才是正路?

李辛:对,或者一定要闭关。这些都很好,但是我现在感觉,不管你是修行的人,还是不修行的人,你首先需要一个正常的生活。

星期日:刚刚我们说到“见贤思齐”,你就不愿意做那个“贤”,当那件漂亮的衣服,让人看一看?

李辛:因为我还不具备那个“贤”,人家找你,你需要回应他。我不是能够一直回应的人。我是闲人,不是贤人。

开饭了,三炒菜两酱菜,佩服!

厨房门再一次打开,李辛太太从里面走出来,笑着端出三道菜:四喜烤夫、炒蚕豆、炒生菜。两小碟酱菜。她一边整理餐桌,一边插说道:只能偶尔贤一下。

看着这三道菜,我暗自佩服。有多少人,家有访客,可以允许自己端出这样朴素的三道菜。看惯了中国人满满一桌子菜,仍说“没有什么菜”的待客之道,知道我这一趟,来对了。

见贤思齐,我可以请贤者告诉我些什么,我也可以不勉强他,只是看看贤者做些什么,怎样生活的。

开饭了。

星期日:我看到你现在还在为一些企业当顾问,顾问是什么意思?要干活吗?

李辛:顾问就是他们有顾虑就给我打电话问我一些问题,我就告诉他们一些我认为我知道的。

星期日:是哪方面的问题,是教育还是医疗?

李辛:主要是公司的方向,还有就是中医方面。中国古代人讲立意很重要,不管画画还是写字、写诗,都要有一个立意。同样做商业,也是要考虑你的立意。

星期日:所以是商业领域的问题?李辛:我会给他们一些建议。星期日:是帮助他们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吗?

李辛:不是这个意思。比如,有这样一个人,他原来想的是他要开一个面馆,最好是三年之后,开一百家面馆,然后上市。很多做商业的人都是这么被洗脑的,尤其是他读了MBA,他可能真的会这样想。但是,他也会犹豫,不知道他应该怎样做?那我就跟他交流。

星期日:让我猜一猜。他给你打了电话,你们聊得很好。电话挂了,面馆没有了?

李辛:可能会有更好玩的东西,你不人为控制的话,水总会流到最低处,填补那个凹陷。

星期日:这个是商业领域的事,他为什么愿意听你的,而你为什么又感兴趣。你的兴趣范围比我想象得要大很多?

李辛:不是感兴趣,我在商业领域也待过。商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商业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纽带,过去的纽带靠宗教,靠传统,现在就是靠商业。就像物流一样,无所谓好坏,全在于人的立意。

你要告诉别人你逃课去哪里,为什么?

午餐时间,我们边吃边聊,没有主题。谈到我们都很喜欢读书,李辛很有感触。

李辛:我觉得西方国家的人自由度相对大一点,我原来带过一些西方的学生。我记得2001年有一个叫托马斯(音)的德国人,给我很大的震憾。当时他已经30多岁了,十几年一直在读书,在日本也待过,又到中国来学中医,学完之后准备到南非去开诊所,救穷人,也救动物。当时我就问他,你的经费或者你爸爸妈妈怎么看?他说他向他们借钱,他就是做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再比如有一个美国人叫马凯翰,喜欢东方文化,大学就学日文,研究生时在日本学东方哲学,也学武术。然后觉得还要往前走,就到中国来学中医。这就是黄明雨(立品图书的创办人)经常说的一句话,你刚才说你喜欢实在的东西,不喜欢只活在概念里。黄明雨就说要“活出来”,我觉得他这三个字总结得很好。其实这就是你的日子,这就是你的世界,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就是这样而已。

星期日:其实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概念是很重要的,但是概念如果只停留在概念上,那是没有意义的。我也很羡慕可以由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但是,有孩子比较麻烦,好像做父母了就有一种责任需要承担。

李辛:主要我这么多年学习的经验,我从高中开始就逃课,大学逃了四年,研究生一边读研究生一边还打零工………

李辛太太:我要提醒你,你每次见记者都说你逃课,你一定要告诉别人,你逃课去干什么啊?

星期日:我不问,我只是“见贤思齐”。

李辛:我是自己读书去了。

星期日:你不读书也没关系。

李辛太太:以前就有记者写他逃课,最后那篇文章看起来像是一个不良少年的改过自新之路,我说这个好像不太对头,所以你要告诉别人你逃课去哪里,为什么?

李辛:我的意思是,真正对我们,对我们的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都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东西。而且你摸索出来一个点,就有一个立锥之地,然后在这个锥上慢慢扩张自己的世界,其实不用学那么多的。


李辛医师简介

199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获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学位。

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儿科、内科专家宋祚民教授。

现任上海自道精舍,北京东源文际医疗中心顾问,瑞士自然疗法专职工作者协会(ASCA SWISS)继续教育培训老师。

多年中医临证和教学经验,擅内、儿、妇科,针药并用,重视调神和调气。

深入理解《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经典,学习历代各家所长,取验于临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