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董源山水画

 听雪泉书屋 2014-08-17
   董     源  董源 (?-约 962 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称“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董源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
  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 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据画史记载,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李思训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传世作品
  《潇湘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夏山图》卷,藏上海博物馆;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
  《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

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董源现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龙宿郊民》等图。《潇湘图》卷,五代,纵50厘米,横14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南唐 董源 画长林萧逸轴
本幅绢本纵140.3公分  横58.9公分。水墨画。款。董源。
徽宗题。董源长林萧逸图。旁有御押。钤印一。御书之宝。
收传印记  双螭。圆印。内合同印。御前之印。半印。集贤院御□□。半印。内府图书之印。赵氏子固。

□印。半印。墨林□□。半印。子□□□。


五代南唐 董源 画万国清宁  轴
本幅绢本纵192.4公分  横100.4公分。设色画。上方篆书万国清宁四字。
收传印记  内府图书之印。董史秘玩。叔永。鹤林书□。


五代南唐 董源 夏山深远轴。本幅纸本 纵139.7公分  横62.9公分  诗塘纸本  纵31.7公分  横63.3公分
石渠宝笈三编廷春阁著录。墨画重峦远岫。茅屋林亭。无款印。
原题。雨重烟浓山更深。半窗楼阁昼阴阴。道书一卷香凝榻。岩翠千层鸟堕林。鳌扉老人新赐致仕欧阳玄拜题于密庸斋。钤印二。欧阳玄印。子□世允。(是子孙世昌)岩空谷回野云深。路绕溪桥岸绕林。何处幽人专一壑。数间茅屋对山阴。至正甲申秋七月既望。后学倪瓒奉题。钤印二。云。林。古今画家不可指屈。而欲求其具体者。则惟董北苑。以其用笔纯然。无一偏之蔽也。此幅为夏山深远。墨势淋漓。神韵超绝。正如读陶谢诗。愈咀嚼而旨趣无穷。米元章称其画高出诸品之上。岂漫言哉。岁在癸未三月七日。方外张雨书于登善庵。钤印二。张雨私印。句曲外史。翠岫云林浑寂寂。孤村流水正萧萧。山中风物闲如许。尽日无人度野桥。右题北苑夏山深远图。国子祭酒许衡。钤印二。平生真赏。桑土斋。
诗塘题跋  钱载题。北苑画。尝见其萧湘横卷。董文敏藏有北苑画四。最后最佳。则潇湘也。后为毕大中丞秋帆购去。又尝见李营邱大幅。宛平同年张部曹晴溪。以千金得之。然后知无李论犹不足信。余则藏有河阳大幅。项子京孙承泽梁真定诸家所曾藏。皆冠世之迹。此幅北苑皴法。不用轮廓。其深厚全得山脉起伏之势。树苍而静。苔洁而圆。其为真迹无疑。又曾见其夏山欲雨图。盖北苑常画夏山。实皆金陵山也。

惟潇湘卷则楚山。此幅题者。欧阳圭斋。倪云林。张伯雨。许祭酒。句佳而迹真。岂不可重宝之哉。乾隆五十八年夏仲。秀水八十六岁钱载题。钤印二。戊子钱载。少宗伯。王宸题云。乾隆甲寅重九日。蓬心王宸观于武昌抚军府中之留鹤房。为澹川吴居士敬题。钤印二。王宸。子凝。
鉴藏宝玺  五玺全。宝笈三编。宣统御览之宝。
谨案。欧阳元。字原功。号主斋。考见续编。许衡。字仲平。河内人。历官集贤大学士。赠司徒。谧文正。元史有传。 

 

【名称】南唐 董源 龙宿郊民图
【年代】五代
【简介】绢本,设色画,轴,156x16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在这件幅阔,近于正方形的立轴上,采用“平远”的构图:从画面右下的近景开始,将土坡由下向上层层叠架,与中景的峰峦连成一脉。而山的两侧,右为山坳谷地,有小径通往后方;左为曲折蜿蜒的河流,切割左右两边的矮丘、沙洲或坡陀,一直延伸至画面上方的远景,全幅展现江南一带平远旷阔的景观。

   五代时,青绿山水受到水墨山水快速发展的影响,有逐渐衰微的现象。董源是少数延续这类传统的画家,如《宣和画谱》记载:“当时著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训者亦少也”,因此董源“特以此得名于时”。〈龙宿郊民图〉为一幅设色作品,墨成之后,先以赭石打底,山脚、石脚所见浅绛色即是,上方再用石青、石绿罩染,通幅色彩鲜艳、景色富丽。

   在石青、石绿和赭石等矿物颜料下,可清楚见到水墨的痕迹。画家以“长披麻”皴描绘土山疏松的质理,画树干和枝叶则用浓墨勾勒、点染,增加苍茫浑厚的气息。丰富的笔触变化,混合著古雅的设色,这一类风格,对徽宗画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显的影响。

   本幅所绘的山川风貌,不作重峦绝壁、崭绝峥嵘之势,而是浑圆秀润的优美景致。山顶多矾头,点缀浓密的苔点;林木郁苍、劲挺,富有生意,这些皆是典型的董源风格。此外,峰顶留白,只以石绿和赭石敷染,乃是以颜色捕捉自然之景,如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图绘宝鉴》记载董源画:“人物多用青红衣,人面亦用粉素”,在这幅作品可得到印证。河岸旁,有两船相连,数十人连臂作歌舞状,船头、岸上数人击鼓;山麓间有人家张灯于树,山舍村屋前见十余人来往,相互作揖,显示一派升平欢乐、节庆娱庆的气氛。人物的活动,与本幅画题“龙宿郊民”(“笼袖骄民”的谐音)代表承平天子脚下的人民相符合。


五代南唐 董源 画夏山欲雨  轴
本幅绢本纵155公分  横74.5公分
浅设色画。无款。收传印记  双龙玺。宣和。御书之宝。天目。半印。

五代南唐 董源洞天山堂  轴
本幅绢本纵183.2公分  横121.2公分  诗塘绢本  纵28.4公分  横121公分
设色画。无款印。
右上端楷书洞天山堂四字。
诗塘  王铎题。神理气韵。古秀灵通。入于□微。董源此图。当属元化。丙戌端阳后三日题于琅华馆。孟津王铎为二弟仲和宪副。钤印二。文渊太傅。王铎之印。
鉴藏宝玺  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
收传印记  清虚府。□山之裔。司印。半印。    

         《溪岸图》

        绢本 设色 纵221.5厘米 横110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此图以立幅构图表现山野水滨的隐居环境,上端绘崇山峻岭,耸立的山口间露出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山涧又有流泉飞瀑。在山脚下汇聚,山麓筑有竹禽茅舍,岸边水榭中高士闲坐。此画以墨色染出山石体面,溪水波纹以细笔画出,在董源的传世作品中很少见。此画的左下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画”款识,钤有“天水赵氏”及“柯九思印”,及近人张大千、张善孖诸藏印。 

【名称】南唐 董源 寒林重汀图
【年代】五代
【简介】绢本,墨笔,淡设色。纵:181.5、横:116.5厘米。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藏。
此图绘溪渚小丘,溪水回复,重汀辽阔。洲渚间,依小丘筑有一间间的屋舍,林木环绕,时值深秋初冬,大部分树木的树页已落尽,仅余枯枝,一派江南清旷而萧瑟的平远景色。这与画史所述董源山水“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的画风可相互印证。图中的小丘用披麻皴,远处的洲渚则用长线条横皴,其间用笔点染,以示丰茂的水草。在笔墨上兼有《龙宿郊民图》、《夏山图》的一些特征,而又不完全相同,用笔较《潇湘》等图豪纵、粗阔。此图无款,诗堂上有明董其昌题“魏府收藏董源画天下第一”。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故宫旧藏
  辽宁省博物馆藏
  绢本,设色,尺寸:49.8×329.4cm。
  此卷描绘江南夏日景色,山势重叠,缓平绵长。引首有董其昌题识,卷后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题跋。曾入南宋内府收藏。钤有“绍”“兴”朱文连珠印记,又入元内府,钤有“天历之宝”朱文印记。后历经明项元汴,清耿昭忠、索额图、清内府收藏,俱钤有鉴藏印记。
  此图描绘的是江南山水景色。草本丰茂,江水秀润,云雾显晦,在董源之点染皴擦中尽显,宋人评其画作时认为“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作者选取江南渡口之景,江水蜿蜒而过,在群山中时隐时现。使山体结构变幻无穷,一洗山形的概念化之弊。本幅的尺寸和质地似乎可与《潇湘图》相接,有海外学者认为两图本系一幅,是董源《河伯娶妇图》中的两个段落。

 

 潇湘图  
  董其昌藏,后入清宫内府收藏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潇湘图》卷,董源作,绢本,设色,纵50cm,横141.4cm。
  前段日子,读《梦溪笔谈》卷十七,其中有沈括对董源绘画的评价:“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潇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区。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蒙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开卷阅览,一派潇湘风光扑面而来。董源不语,风流尽在其中。它取景于南方山水,却赋予更高层面上的意境。董源要表达的是一种绘画理念和审美观点。正是这种努力,让董源达到了绘画的佳境,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绘画。潇湘不仅是一个地域名词,而且还蕴涵着特定的地域文化。在诗词歌赋中,潇湘是文化人难以释怀的情结,是一个漾着董源水墨山水画意境的念想——远远地望着它,永远地怀念它。
  画面的右侧,紫衣二姝伫立,皋沿有鼓瑟吹笙者五人,迎接小舟的到来。舟中坐有一位疑似官员的人,或许是新郎官,旁边有人持伞遮阳,一跪伏船头者作迎接状。画面左侧,有一群人正在围网捕鱼,形态逼真,如临现场,仿佛有鱼儿跃然水面,情趣盎然。画面山水以花青润墨,不作奇峰峭壁,长山叠岭却无重复,远树茂林各有不同。长宽三比一的横式构图,恰到好处地极尽视野,其中水面与山体、皋地平分秋色,呈对角线状;左有皋蓼,右入人物,平衡画面,在视野里不产生“晃”的感觉。山势平缓,渐西略高,成片林木,郁郁葱葱,给人以一派平静、淡泊之感,清幽、苍茫之觉,难免有浑厚之气荡漾胸膛。
  细察局部墨点、线段,几乎不辨造形,但远视综览,却获得一个良好的造形感觉,艺术形象既完整入目,又和谐入心。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江南山川的率性、真情、诗意。同时,读者还可以从中感受到董源的绘画性情与追求,正如米芾所言,董源的绘画“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然,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也正是米芾独具慧眼的赏识,才使董源的画品为许多人重视,乃至推崇。
  米芾于《画史》首次肯定了董源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他认为董源的绘画“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毕宏可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就连大诗人杜甫也为毕宏的《双松图》吟诗作句:“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由此可见,在米芾的心目中,董源好生了得。
  后来的董其昌更是对董源的画品推崇备至,得此图后视为至宝。他第一次阅览《潇湘图》时,只有董源名,却无画题。董其昌通过认真细致地考究,并根据《宣和画谱》定名为《潇湘图》,他认为董源表达的是“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之意。遂得现名,及后传承。后入清宫内府收藏。 
 
 夏山图卷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绢本,水墨淡设色,纵:49.4厘米,横:313.2厘米。
  为传世作品中最能说明作者“平淡天真,不装巧趣”风格特色的典型杰作。
  董源,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生年不详,卒于南唐建隆三年(962年)。事南唐,中主时任北苑副使,故称“董北苑”。善山水,水墨类王维,设色如李思训,多写江南风景。岚色苍郁,枝干劲挺,小树点缀而成,墨气淋漓,其小山石谓之头,山上多云气,坡脚多碎石,乃金陵山景。着色者皴纹甚少,用色甚淡。释巨然传其衣钵,世称“董巨”。
  《夏山图》画一片岗峦重叠,烟树沙碛的景致,其间点缀了一、二人物桥亭,牛羊牧放的生活情景。

画中用点极多,苍苍茫茫,浑厚华滋,不斤斤于细巧;画山上小树,做到“淋漓约略,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画山,画陂岸,都不作奇峭之笔,且无雕琢习气。画中景物的高低晕淡深浅,都极自然,表现出江南山光水色的特有情趣。
  卷后有董其昌长跋二则,乙亥(崇祯八年,1635年)年跋全文,叙述自己苦心搜罗董源真品及历代画家继承董源风格之得失。云:予在长安三见董源画卷,丁酉(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得藏潇湘图,甲子(天启四年,1624年)见夏口渡图,壬申(崇祯五年,1632年)得此卷,乃贾似道物,有长字印。三卷绢素高下宽狭相等,而潇湘图最胜。
  丙子年跋文记叙:“癸酉天启六年(1626年)所收三幅董源”,称“余自壬申出山,三载宦游,往返八千,所得清旷赏心之乐,惟此最胜。丙子六月廿七日阅卷识。思翁老人。”
  此卷曾为南宋贾似道藏,元史崇文藏,明黄琳、袁枢、董其昌藏,清齐梅麓、徐渭仁、黄芳、沈树镛藏,近人庞元济藏。钤有“长”朱文印,“黄琳美之”朱文印,“袁枢之印”白文印,“明袁枢鉴赏书画之章”朱文印,“徐紫珊鉴藏”朱文印,“徐紫珊秘箧印”朱文印,“上海徐紫珊收藏书画金石书籍印”朱文印,有“黄芳之印”白文印,“星沙黄荷汀鉴藏书画印”朱文长方印,“咸丰丙辰后黄氏所藏”朱文印,有“庞元济书画印”白文长方印,“虚斋珍赏”朱文印,“吴兴庞氏珍藏”,“虚斋至精之品”,“庞莱臣珍赏印”,“虚斋审定”,“虚斋墨缘”,“莱臣审藏真迹”朱文印等。
  此卷见于历代重要著录的有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汪珂玉《珊瑚网》、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和近人庞元济《虚斋名画录》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