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远《踏歌图》

 红豆居士 2014-08-17

马远《踏歌图》

国图空间 > 书画鉴赏


(《踏歌图》) 

  南宋。马远作。絹本设色。纵192.5厘米,横11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画,实际却是风俗画。它的上半部描绘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现了南宋首都临安郊区农家“踏歌”的欢乐场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协调地统一在同一画面里。

(《踏歌图》中景) 

  画面中间,画家以云雾把中景和近景隔开。云雾上面,峻峭的山峰直插天空,山间林木蓊郁。那在林中若隐若现的的楼阁,是帝王都城的景色。 

(《踏歌图》近景) 

  云雾下面的近景,描绘了几个“踏歌”的农人,表现了快乐的农家生活场景。 

  高高的田垄上,那四个农人全都醉意十足,举止有趣。

(《踏歌图》中的老者) 

  那位柱拐杖的白胡子老汉,脚踩节奏,手舞足蹈,异常兴奋,还回头看着后面的人。

(《踏歌图》中的老者) 

  中间那二个人,一个边踩节奏边拍手掌,后一个抓着前面的腰带亦步亦趋。最后面那个已经喝得昏头昏脑,仍没忘记挑上酒葫芦。

(《踏歌图》中的孩童) 

  而画面的近处,田垄的最左边,两个男女孩童回头瞪着惊异的眼睛,似乎在问:这些大人怎么啦?个个都这样滑稽可笑? 

  田垄那片长势茂盛的水稻,正提示着又一个丰年。这也许是那几个老农快乐“踏歌”的原因吧。

(《踏歌图》近景) 

  画家并没有去描绘乡间踏歌盛况的全貌,而是选取了左右两组互相呼应的六个人物,把踏歌欢乐的气氛表现得活灵活现,让人几乎可以听到来自村庄的歌声、笑声和节拍声。虽然几个人物在图中所占的位置很小,但却最为引人注目。 

  “踏歌”是中国南方乡间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村民们辛苦耕耘一年,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着节拍,边歌边舞,庆祝一年的耕耘有了收获。

(马远《孔子像》) 

  《踏歌图》的作者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有“一门五代皆画手”之称。他是南宋画院中最受宫廷宠爱的职业画师,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马远在绘画技法上富有独创性,他画山石的笔法用的是“斧劈皴”,即用侧峰平扫以表现山石坚硬的质感,而山石的形状一般都画得瘦削嶙峋。这一特点在《踏歌图》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马远《山径春行图》)  

  构图上,马远常以局部取景,画景物之一角,其余大片留白,被人称为“马一角”。画树枝则以瘦硬线条向下斜拖,被人称为“拖枝马远”。这两个特点在《踏歌图》里也都有一定的表现。 

  这些技法运用到《踏歌图》里,画家营造了上下两组雅俗和谐的画面,蕴含了画的主题:在一片仙灵之气的清山秀水中,帝王安居宝座,天下太平,人民载歌载舞,生活幸福。一派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景象。 

(宋宁宗赵扩) 

  这一主题与南宋当时苟安一方、社会安定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也很符合统治者的胃口。因此,宋宁宗赵扩把王安石的一首诗欣然抄录在画面上方: 

  宿雨清矶甸,朝阳丽帝城。 

  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

(宋宁宗赵扩题诗) 

  这首诗点明了画的主题,也是宋朝皇帝对太平盛世的企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