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虚、瘀、风湿论治120例IgA肾病的临床研究

 负鹏载舟 2014-08-17

从虚、瘀、风湿论治120例IgA肾病的临床研究

健行中医康复养生------2011-01-18

 

 

 王永钧(主任医师)陈洪宇(副主任医师)程晓霞(主任医师)

张敏鸥(副主任医师)朱彩风(主任医师)周柳沙(研究生)

杭州市中医院(杭州市体育场路453号,310007)

 

  IgA肾病(IgAN)是指一组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临床与病理改变具多样性,常见而难治,预后并不乐观,据报道我国新近观察在ESRD中约26.69%的患者原发病是IgAN[1]。中医药治疗IgAN有一定特色和优势,但辨证方案繁琐与不统一仍然严重制约优势的发挥。笔者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认为IgAN辨证可分肾气阴两虚证(肾虚证),肾络瘀痹证(瘀痹证),风湿扰肾证(风湿证),肝风内动证(肝风证),溺毒内留证(溺毒证)五型。本文仅以IgAN肾虚、瘀痹、风湿三证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本虚为主”的原方案辨证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临床资料:二组入选对象系2004年10月—2007年10月我科收治经临床和肾病理确诊的原发性IgAN患者,共183例,男78例,女105例;平均年龄34.24±10.29岁。其中三型辨证组120例,本虚为主组6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⑴年龄14~60岁。⑵肾功能检查:血肌酐(Scr)<265.2μmol/l。⑶研究开始前2周未曾应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⑷无合并其它肾脏疾病。⑸治疗6个月为1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以上。其临床分型和病理分级见表1。

表1.二组患者的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例 %)

组别

例数

临床分型

病理分级

U-ab

R-GH

HT

NS/MP

Ⅰ~Ⅱ级

≥Ⅲ级

3型辨治组

120

82(68.3)

19(15.8)

9(7.5)

10(8.3)

   59(49.2)

  61(50.8)

本虚为主组

63

30(47.6)

29(46.0)

4(6.3)

      0

    63(100.0)

0

合 

183

112(61.2)

48(26.2)

13(7.1)

10(5.5)

   122(66.6)

  61(33.3)

 

2.证治方案:

基础治疗:二组病例均嘱避免过劳,饮食以清淡为主。肾功能不全,Scr在133~265.2μmol/l之间者,予低蛋白饮食,蛋白摄入量0.6~0.8g/kg.d,并按个体化原则,重视热量补充。

2.2辨证论治

2.2.1肾虚、瘀痹、风湿3型辨证论治组:

⑴肾虚证治:主症:尿有微量泡沫(尿蛋白定量<1.0g/24h或兼有多形性红细胞尿)。

次症:①腰酸乏力,②气短懒言,③易感冒,④自汗/盗汗,⑤夜尿增多,⑥手足心热,⑦目睛干涩,⑧咽干咽燥。舌脉:脉细或细数,舌红、或淡红,舌体胖或边有齿痕,苔薄。

论治:补益肾气,滋养肾阴(血)。处方: 生黄芪、当归、干地黄、杭白芍、川芎、淮山药、金樱子、女贞子、旱莲草。

⑵瘀痹证治:主症:持续性血尿(含镜下多形性红细胞尿)。次症:①腰痛固定,②病久(病程≥3个月)③舌下络脉瘀滞,④皮肤瘀斑、瘀点,⑤肢体麻木,⑥肌肤甲错。舌脉:脉细或涩,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论治:养血活血,散瘀消癥。处方:生黄芪、当归、干地黄、杭白芍、川芎、桃仁、积雪草、丹参、丹皮、大蓟、小蓟、三七总苷片(吞)。

⑶风湿证治:主症:尿多泡沫(尿蛋白定量≥1.0g/24h,或兼有多形性红细胞尿)。次症:①水肿,②腰困、重、痛,③头身/肌肉/肢节酸楚,④皮肤瘙痒,⑤恶风。舌脉:脉细滑或弦,舌苔薄腻。

论治:祛风除湿、兼调气血。处方:汉防己、黄芪、苍术、白术、仙灵脾、茯苓、苡仁、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另以雷公藤多苷片,成人30~60mg/d,分3次于饭后吞服,1~2个月后,改间歇疗法,服2周停2周,总疗程不超过6个月。在雷公藤多苷治程中,应定期(每2周)查血常规及肝功能,并观察月经周期的改变。若出现肝酶增高,或血白细胞减少,或月经紊乱、闭经等均需及时停药,并予相应处理。停药1周后,可换用祛风湿中药青风藤的提取物:盐酸青藤碱缓释片(商品名正清风痛宁缓释片)。

2.2.2 肾虚/瘀痹/风湿三证确立标准:⑴符合主症,同时具备该项证候次症中的一项或以上;⑵仅符合该证候主症,但可排除其它证候者;⑶泡沫尿,尿蛋白定量在0.5~1.0g/24h之间,但经补肾、固肾治疗后仍乏疗效,亦可视同风湿扰肾证的主症进行辨治;⑷二个证候重叠,可称XX证/XX证二联证;治疗宜予兼顾;⑸在辨证时若逢患者伴发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急性合并病,或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溃疡病等慢性疾病时,则需将伴发疾病的症状、体征分列,不能与IgAN的症状、体征相混淆,以避免干扰IgAN的证候表现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处理可按中医传统有关合病与并病、痼疾与卒病的原则进行。

2.3  本虚为主辨治组参照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辨证试行方案》进行,具体治疗方法按《中医临床肾脏病学》“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IgAN”的辨证论治章节[2]。

3.观察指标  治前及治后每2~4周检查血压,尿常规(尿红细胞半定量记分,“+”=10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肾小球滤过率(GFR,MORD公式计算),谷丙转氨酶(ALT),血浆白蛋白(ALB)等。

4.疗效评估

4.1证候疗效评定:⑴缓解:证候积分较治前下降幅度≥95%。⑵显效:证候积分较治前下降70%~94%。⑶有效:证候积分较治前下降30%~69%。⑷无效:证候积分较治前下降幅度<30%。

4.2 临床疗效评定:⑴缓解:症状及阳性体征完全消失, 尿蛋白定量<200mg/24h,尿红细胞阴性,肾功能恢复/保持正常,持续3个月以上。 ⑵显效:症状基本消失,24h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50%,肾功能恢复/保持正常,持续3个月以上。⑶有效:症状明显改善,24h尿蛋白定量或尿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50%,肾功能改善/维持原来水平,持续3个月以上。⑷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3型辨治组治前后的证候改善  120例3型辨治组中单一证候者48例(气阴两虚证17例,肾络瘀痹证20例,风湿扰肾证11例);二联证72例(气阴两虚/肾络瘀痹证58例,肾络瘀痹/风湿扰肾证14例)。治后证候缓解35例(29.2%),显效32例(26.7%),有效37例(30.0%),无效17例(14.2%)。中医证候积分于治后明显降低,与治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3型辨治组中医证候积分治前后比较

 

证候总积分

证候积分

 

气阴两虚证

肾络瘀痹证

风湿扰肾证

治疗前积分

8.24±5.07

3.96±2.19

5.14±2.83

4.43±1.91

治疗后积分

2.22±2.43

0.98±1.32

1.53±1.67

1.05±1.86

与治疗前比较 P<0.01

2.3型辨治组治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120例3型辨治组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于治后6个月及12个月均明显减少(P<0.01)。血浆白蛋白在治疗6个月后上升,与治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血白蛋白上升后一直保持在稳定的水平。Scr,Bun,UA,GFR,ALT治疗前后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3型辨治组治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

实验室指标

治疗前

治疗6月后

治疗12月后

U-RBC

15.92±10.92

6.42±8.10

3.86±6.07▲**

U-Pro(g/24h)

0.56±0.67

0.22±0.21

0.16±0.19

Alb (g/L)

41.60±6.08

44.65±3.51▲▲

45.48±3.20▲▲

Scr (μmol/L)

75.37±40.42

73.95±23.52

71.10±18.34

GFR (ml/min)

109.25±28.41

103.24±24.36

107.43±28.15

UA(μmol/L)

298.48±136.44

312.56±118.97

316.35±103.61

Bun (mmol/L)

5.23±1.85

5.60±1.42

5.77±1.31

ALT (IU/L)

29.57±23.26

27.69±20.86

27.09±19.50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治疗6月后比较**P<0.05

3. 二组间临床疗效比较120例3型辨治组中,临床缓解有63例(52.5%),其缓解率明显优于本虚为主组(13例,20.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详见表4 

表4.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例 %)

组别

例数

缓解

显效

有效

无效

   3型辨治组

120

 63(52.5)

 28(23.3)

9(7.5)

20(16.7)

   本虚为主组

63

13(20.6)

 29(46.0)

10(15.9)

11(17.5)

与本虚为主组比较: P<0.01

4.疗效与肾病理的相关性  二组患者的肾脏病理,Lee’s分级在Ⅰ~Ⅱ级者共122例,治疗后59例3型辨治组的临床缓解率显著优于65例本虚为主组(59.3%vs20.6%,P<0.01)。甚至3型辨治组中61例≥ Ⅲ级患者的缓解率,亦优于本虚为主组的Ⅰ~Ⅱ级患者(45.9 %vs20.6%,P<0.01)。详见表5

表5.疗效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例 %)

组别

  病理分级

   例数

缓解

显效

有效

无效

   3型辨治组

Ⅰ~Ⅱ级

   59

35(59.3)

9(15.3)

4(6.8)

11(18.6)

 

≥Ⅲ级

   61

28(45.9)

19(31.1)

5(8.2)

9(14.8)

  本虚为主组

Ⅰ~Ⅱ级

  63

13(20.6)

29(46.0)

10(15.9)

11(17.5)

与本虚为主组比较: P<0.01

5.不良反应  123例3型辨治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19例(15.4%)出现谷丙转氨酶(ALT)轻度升高,11例(8.9%)出现血白细胞或血小板轻度降低;经暂停或调整雷公藤多苷片剂量,均能恢复正常。本虚为主辨治组5例(7.7%)发生一过性胃部不适,经调整处方后恢复。

 

三、讨 论

1.以病机为本,从虚、瘀、风湿论治IgAN:

依据我们既往的研究[3][4 [5]IgAN的病因、病机、证候与演变规律,可概括为:风湿之邪干预肾主封藏,主水,司开阖的职能(肾风、肾虚)→久病入络,久闭成痹,导致肾络瘀痹及肾内微癥积形成(肾痹)→由体及用,肾的气化功能进一步衰减和丧失(肾劳)→病证进展,终至溺毒,甚至累及肾外全身多个脏腑,因此认为IgAN时以“本虚为主”的辨证方案是不客观的。因为对于疾病的发生,虽然从总体上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在具体应用时又有久暂、轻重、缓急,以及邪正盛衰之分,如急证、实证的处理,宜速去其外邪,“邪去则正安”。即便慢性疾病,亦是虚者有之、实者有之、虚实夹杂者更有之,而且在虚实夹杂的病例中,又有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的不同,治疗必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各得其所宜”,这才是诊治疾病的总原则。所以说“治病求本”,必须“本于病机”。本文120例IgAN患者,因在入选时已删除Scr≥265.2μmol/l的病例,故未见典型的溺毒证候,辨证治疗均联系病因、病机,从虚、瘀、风湿三证着手,治疗观察1年后,泡沫尿消失或明显减少,检测治前后的尿蛋白定量,从0.56±0.67g/24h减至0.16±0.19g/24h(P<0.01),尿红细胞从15.92±10.92降至3.86±6.07(P<0.01),且肾功能保持稳定,其临床缓解率明显优于本虚为主辨治组(52.5%VS20.6%,P<0.01)。需要指出的是:虚、瘀、风湿3型辨治组的120例患者,肾病理Lee’sⅠ~Ⅱ级59例,≥Ⅲ级61例,临床缓解率各为59.3%与45.9%,而“本虚为主”辨证治疗组的63例患者,病理损害均较轻(Lee’sⅠ~Ⅱ级),但临床缓解率反不及前者,似更说明优化中医辨证方案是提高中医药疗效的重要举措之一。

2.“审病辨证”,可见感冒(风寒/风热)、水湿、湿热并非IgAN本身的证候表现:

IgAN是一现代医学病名,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传统有效方法,因此欲认识IgAN的证候,就必须整合相关的中西医学知识,进行“审病辨证”,亦即既要认识IgAN全过程的各种临床表现,又要以中医的临床思维方法,去研究其症状、证候、病机、演变和预后,才能进而优化中医论治方案。

若以此种思路审视“以虚为本”的辨证论治方案,其中涉及的标证如感冒、湿热等并非IgAN本身的证候表现,而是将一部分IgAN患者的血尿等症状与所合并的感染性疾病(如咽炎、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症状混淆在一起的辨证结果。尽管这些合并病可能会对IgAN产生一定影响,但它决非IgAN本身的证候表现,何况IgAN在其漫长的病程中,尚可能合并其它各种不同的急、慢性疾病,若将这些合并病的症状都与之相混淆,其结果必然会使IgAN的证候漫无边际,莫衷一是,影响对IgAN证候、病机以及演变规律性的认识。为此本文对入选3型辨证组的120例患者,凡有合并急性感染性疾病者,均在感染控制后始行辨证;合并其它慢性疾病者,则分别“审病”而后辨证,从而排除了非IgAN的症状对IgAN辨证的干扰。在论治上则参照合病与并病、痼疾与卒病的处理原则,结果发现这种辨证方法,更能全面认识IgAN的病机、证候及其演变规律,而利于“治未病”。

3.认识泡沫尿这一主症在辨证中的重要意义:

泡沫尿是指尿中浮有泡沫而言,它在IgAN的病程经过中,是比水肿更为常见而重要的症状,甚至在某些患者还是唯一的症状。但这是始被近代中医才认识的,古代医学文献未见有关的叙述和讨论。泡沫尿进行尿常规检查,往往可见不同程度尿蛋白,伴或不伴尿红细胞;若有大量泡沫浮于尿容器的表面历久难消者,尿蛋白往往呈强阳性(++~++++),定量可≥1.0克/24小时,其严重者血白蛋白会因此而降低,故认为泡沫尿是人体的精微物质随尿液泄漏的一种病理现象。初始时对其病机的认识是:肾气亏乏,下元不固,封藏失职,精微下泄,一般多予补肾、固肾治疗。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曾观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失封藏时与虚证的相关性[6];以后又开展了“塞流、澄源、复本”三法治疗肾性泡沫尿的探索[7],发现单纯应用补肾、固肾方药只对轻度泡沫尿有效,因而促使我们进一步寻求肾失封藏,精微下泄,使泡沫尿增多的病因、病机。为此选择了IgAN作为观察对象,进行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终于发现加重肾失封藏,使尿泡沫增多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风湿扰肾。因风湿之邪不仅可以干扰肾主水、司开阖以及干扰肾脏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而且其“开泄”之性每每干扰肾的封藏职能。若“善行数变”的风邪与“缠绵难愈”的湿邪相结合,内扰于肾,尚能使IgAN在湿的慢性化过程之中,隐匿着风的活动性变数,致使极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现慢性与进展的经过。本文对IgAN的辨证,突出了泡沫尿这一主症的观察,有时还参考《伤寒论》第101条,对主症实行“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举措。我们体会这一辨证方案,能抓住本质、切合病机,操作性强,重复性好,且有利于临床疗效评估。

泡沫尿的产生,除肾失封藏、下元不固和风湿的干扰外,尚宜重视“水不涵木——肝气疏泄太过,以及肝火化风”病机对封藏职能的干预,并注意过食盐味、炙煿、甘肥、腥膻,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等饮食起居失宜的影响。在对泡沫尿的观察中,气候改变,饮水量及尿量改变,以及出汗、腹泻、呕吐等,均可使尿液浓缩或稀释,从而影响尿泡沫程度的观察,若能与尿常规、尿蛋白定量及尿微量白蛋白等检测相结合,则更能获得精确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