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误解的儒家性格:刚强忠勇 并不柔弱

 qjpxzx 2014-08-18

想到儒者,映入人们眼帘的或多或少是一副柔弱的书生模样,他们在大多数人眼中是喜欢引经据典、言必称圣人的酸腐秀才,或是花前月下吟诗作对引得佳人欢心的风流才子——总之,是“百无一用”的人。

很早就有人把“柔弱”的标签贴在了儒生身上,汉代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儒”则做如下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而自从宋代以来,政府崇文抑武,文教逐渐推行,知识分子们越来越呈现出了柔弱化的特点。但因此就将儒家划为“保守”、“反动”、“无能”的一类人,却是对其极大的误解。儒家性格更多呈现出的是刚毅勇猛的贵族性质。

被误解的儒家性格

孔子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礼记·儒行》篇记载了儒者的行为作风:“……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显然仅仅通过我们看到的这几句话,就能证明儒家培养的是君子人格,他们正直、勇敢、刚强、有德行、不畏强暴;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每一个人都会被这样一句话散发出的强烈气场所感动。

孟子的“舍身取义”、“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更说明了儒者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担当精神、不同于流俗,又常常能在危机关头勇担大任,力挽狂澜,书写最精彩悲壮的历史。文天祥曾在抗击蒙古人失败后,被囚在海上漂泊,写下《过零丁洋》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精神,正让儒家士大夫们永载史册,中华文化也因此而灿烂光明。

(作者:凌俊峰)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