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icecity1306 2014-08-18
《一代宗师》上映前两年,我就开始关注它,电影主要讲的旧时代武术大师众生相,如何过渡到新时代。最初关注它因为王家卫八年积淀之作。《叶问》开拍前,《一代宗师》就开拍了,结果等叶问一、叶问二、叶问前传都上映了,它还在拍。再后来看过徐浩峰的《逝去的武林》和张大春的《小说稗类》之后,对这部电影有了更浓厚的期待。于是上映时我立刻看了一次,那时人生阅历比较浅薄,对中国文化也不熟悉,只觉得这部电影的内涵太过浓厚,有太多想说却难以言说的东西。
  
  前两天又看了一遍《一代宗师》,适逢我学习金融投机三月有余,在遇到教授投机的师傅之前。我一直对所谓的武道、“人生境界”的理解停留在皮毛,武术也和我基本毫无关系,学习之后,对这一切有了全新的理解。
  
  其实电影中那么多充满隐喻却异常明显的对白,那么多看似无关却又不能或缺的人物,处处闲笔却又没有一处闲笔。荡气回肠,又丝丝入扣,呼应我心中东方文化最深情却难以言表的部分。
  
  武道精神,实际是东方文化的一个浓缩的载体,无论你从哪个面向理解了东方古典文化的主干,都能触类旁通,理解这份武道精神。东方文化讲究境界高低、圆融全观,三教、九流皆是如此。如果把西方文化比喻成一座森林,每棵树虽然互相分裂,但都可以拿来即用;那么东方文化就像一颗盘根错节的大树,把专业技艺的成长,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精神成长结合到了一起,想理解上一个层次的境界,必须先到走下一个层次,很多东西只能通过感受来传达,感受到了,自然就能领悟。
  
  比如儒家八目的境界“格物,致知,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重天,先格物,才能致知,再继续后面六目,反过来做就是基础打不牢,容易出问题。
  
  武道也是一样,宫二的独白已经揭示了武者的三重境界:“我爹常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没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
  
  什么是见自己?就是理解自己特质,运用自己的特质,修至技艺高绝,在自己的那块专业之内,做到独步武林。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也是一个道理——虽师从大师,信师不疑,但最后你不能成为大师那样的人,因为人和人的特质不一样,时代也不一样了,一个人只能成为自己。这就是“见自己”。所以宫老爷子的至柔的六十四手和至刚的形意拳,宫二学到了他的柔,马三学到了他的刚,他们各自见到了自己。
  
  在这里东方文化就把专业技艺成长,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精神成长结合到了一起。每个人都有他的禀赋,发挥出来了都能“见自己”。
  
  宫二最后学到六十四手,只是在技艺上见到了自己,后来她退了婚约,奉了道,确信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在精神上也见了自己。
  
  那什么是“见天地”呢?宫二说自己“也算见过了天地”,在我的理解中,见天地即是与他人合作,竞争,做贡献于群族、世界之事。宫二性格刚烈,为报仇不计代价,苦练武功,杀了马三,给宫家清了门户。所以她只说“算见过了天地”。
  
  但比起叶问的“心无滞涨,大成若缺”,宫二也差了一步回头,报仇之后便困守于自己的性格之中,无所建树。她说叶问的境界更高,可以“见众生”。
  
  叶问说:我人生四十之前都是春天,四十岁以后一下子到了冬天。
  
  人生有困苦有辉煌,叶问面对国破家亡的困苦,他的做法并非绕过困苦,没有逃避沉溺到别的事物中;而宫二打败了马三之后沉溺到了大烟当中;叶问也不是试图强加反抗;而洪拳大师和却是日本人干了一架之后死于乱枪。
  
  叶问的做法是把自己看成水,不断让自己上涨,成长,该练拳练拳,该生活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水涨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漫过了这份困苦。
  
  沉溺外物难免止步不前,反倒后退;困苦太重,强加反抗,与世无益,反倒伤了自己。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烘托叶问,看似闲处着笔,却已淋漓尽致。 叶问在一片灰色的背景中不断练拳的场景,充满智慧,令人感动,是我心中的浪漫情怀。
  
  叶问最后见到了众生,他接过宫森宝“武传天下”的火种,南下香港,将自己的理念与技艺传于天下,终于可以说,他成为了一代宗师。
  
  习武者,身心二者互相哺育,他学习时坚韧不拔,智勇双全;身承大业时,心有格局;面对困苦,运用智慧,默默成长。作为武道宗师,叶问拿到了精神与体魄上的双皇冠明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