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卞宁 一 1982年,古生物学家古尔德40岁,罹患腹部皮脂瘤。 在当时所有正式诊断结论中,那是一种罕见的,但毫无例外致命的癌症——平均只有8个月的存活期。 当然,出于人道,这些关于这种绝症的信息医生并没有告诉古尔德,是他自己去哈佛大学医学院图书馆查来的。 古尔德 二 几分钟的目瞪口呆后,古尔德从悲观之至的文献中冷静下来,对自己的病情做了科学分析。然后,他用自己的理论对8个月死亡期限进行了解释,这给他带来了真正的乐观理由。 古尔德认为,腹部皮脂瘤8个月的平均存活期是抽象的,对于一个个体而言,活8个月并不是最可能的结果,因为差异才是不同个体间最重要的事实。 如果8个月是存活期的中位数,也就是说有一半患者的存活期都是在0(确诊后立即死亡)到8个月的短暂时限内,而另一半患者的存活期是挺过了8个月的,并且可能非常长,无限延伸。 所以,存活期的曲线分配一定是在平均值周围呈现非常不对称的右倾分布,且右倾程度一定远大于左倾。 古尔德相信,他的存活期的可能落点是在右尾端——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可能到老年。因为他还年轻、斗志昂扬、有家人的支持、居住于有最好医疗条件的城市,且在患病初期就发现。 证明结束,没有比这更让人振奋的推论了。 大麻是古尔德的另一个好帮手。古尔德坚定地认为大麻对他的康复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三 这个故事在古尔德自己写于1996年的著作《生命的壮阔》(三联书店2001年5月中文版)中有记叙。 我看到这本关于进化论的著作时,首先便是被作者书中举的这个自己患病的例子所吸引。对待绝症,原来还可以这么思考。 不久之后,古尔德便告诉了我们他与癌症斗争的最终结果——20年。2002年5月20日他死于肺癌。其时60岁,让人扼腕。 在接触古尔德的著作之前,我的进化论知识仅限于高中生物书上的那头脖子不断变长的长颈鹿,以及许靖华“幸者生存”的新灾变论。而古尔德书中所引用的诸多有趣事例,涉及地质、生物、社会、宗教、文艺、体育,对进化论的娓娓阐述,对我无疑是醍醐灌顶的。 古尔德认为,生物进化并无必然趋势,不存在高级到低级,简单到复杂。人只是偶然进化出的生物一支。地球生物史中占统制地位的从来都是细菌。 这可是摧毁人类自负的理论。当然也颠覆了教科书。 四 古尔德可能是达尔文以后,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进化论学者和古生物学家。这不仅是因为他是主流学界的翘楚,更是因为他用大量的科普作品使他的影响力超越科学界,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明星。 古尔德的学术生涯恰逢美国电视的黄金年代,他躬逢其盛——这是个文理双通,多才多艺家伙,一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复兴式人物。早在1982年,他就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甚至在1997年和2002年,他以卡通形象出现在动画神剧“辛普森家族”中。 新闻周刊封面上的古尔德。 更不消说他常年坚持更新的科普专栏。他善于在科普散文中用通俗文化做例子,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的幽默使生物进化论变得更加吸引人。 幸运的是,这些年来,古尔德的科普文章陆续都有了中文译本,如《奇妙的生命》,《熊猫的拇指》,《火烈鸟的微笑》。当你在阅读这些文章时,往往不会觉得在看科普散文,而像在看《纽约客》的非虚构作品。 在艺术修养上很有逼格古尔德的两任妻子都是艺术家。 五 胖,身材不高,大大的蒜头鼻,看长相也能猜出古尔德的犹太人血统。这张敦厚的脸被英国《自然》杂志形容这是“进化论的公众面孔”。 古尔德1941年出生于纽约皇后区的匈牙利裔家庭,5岁时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看过霸王龙后,他便立志要作古生物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古生物博士,在26岁起终身执教哈佛大学,并在32岁成为教授(这也创下过最年轻的记录),并在那儿完成其后无比多姿的生命旅程。当然,作为纽约人,他必然也是洋基队的铁杆球迷。 我今年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拍下的霸王龙标本,或许是激发古尔德职业理想的那个。 古尔德对进化论最大的学术成就是1972年与艾尔德里奇共同提出了“间断平衡”理论。其认为生物进化是长期的稳定甚至不变与短暂的突变交替的过程。也就是说进化的过程就好像一只青蛙走走停停的旅程——蹦一下停半天。这只青蛙上次停留时顺手捏出了恐龙,但是不幸被一个大石快砸中,扔了恐龙就跑了。这次停留青蛙捏出的是人,什么时候再走,会把人扔到哪里就不知道了。 古尔德与达尔文。 六 生物进化的机制在学界尚无定论,对我们这些外行来说实在是绕人得像玄学。抛开古尔德专业的进化理论,他的人类史观与研究方法就已经很让人着迷。 古尔德反对迷信“趋势”。他认为人们看待事物的联系,往往容易被所谓显而易见的“趋势”所迷惑,其实进入浮在表层的趋势,差异才是事物最根本的特质。如果我们能立足差异看待事物而不是站在事先臆想的趋势上,很多偏颇的不够宽容的想法便不会再有。 古尔德被认为是反对人类沙文乃至大国沙文的学院左派,但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能说超越了左右的分野,是最近十多年对我启迪最大哲思。 古尔德把脱离同类大集体开始自己独立进化的生物群称为“勇往直前的朋克”,他认为这是新物种的产生。生活得像朋克一样特立无畏,同时有一颗善于发现并分析差异的冷静睿智的心,这样的人生倒也不错,哪怕有癌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