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05】《自达尔文以来》:进化论不等于适者生存么

 叶子20211208 2022-10-22 发布于吉林

关于作者

斯蒂芬·古尔德是哈佛大学教授,演化生物学家和科学作家,他阐释进化论的系列作品广受欢迎。

关于本书

《自达尔文以来》是一本专栏合集。它介绍了进化论和其中蕴含的哲学,解释了诸多对进化论的误解,把进化论的“生命观”带到读者眼前:进化论的核心在于自然选择,生物并无高低之分,不过,人类因其独有的大脑,拥有诸多潜在可能。

核心内容

进化论认为,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掌控者创造了世界,我们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没有高级低级之分。但是在传统上,因为用词的模糊和对进化过程的不了解,人们会误解进化论,认为进化是逐渐变化的过程,认为人类高高在上,甚至认为进化论同样可以解释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在这本书中,古尔德逐一驳斥了这些错误理解,帮助我们理解真正的进化论,建立进化论的生命观。

解读文稿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自达尔文以来》,副标题是“进化论的真相和生命的奇迹”。法国生物学家雅克·莫诺曾经说,进化论有个奇怪的特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懂进化论。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对进化论的误解层出不穷,最糟糕的误解就是“生物决定论”,它认为人的身体特征、民族特性、文化发展等等人文现象都是生下来就注定了的。就是这种理论,衍生出了大量种族主义的观点,甚至导致了种族大屠杀。在本期音频里,我将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进化论。

不过,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误解呢?这本书的作者说,让我们难以接受进化论的,不只是因为科学上的困难,还因为我们没有理解达尔文理论中蕴含的哲学。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时候,他阐述的是一个全新的生命观: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掌控者创造了世界,我们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没有高级低级之分。正确理解进化论,是我们正确理解世界、正确理解自己的一部分。

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古尔德,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进化论科学家,曾经提出过非常重要的、补充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间断平衡理论。有趣的是,这个理论还曾经引发了一些人对进化论的全盘否定。不过,这当然也是人们对“间断平衡”理论的误解。古尔德本人是坚定的达尔文主义者,只不过他提出的间断平衡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并不是渐变的。他的这个理论,我们一会儿也会详细地说到。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达尔文的哲学,古尔德曾经在《自然史》杂志上开设了一个专栏,专栏名字就叫“这种生命观”。专栏的内容后来被人们结集成7本书出版,而我们本期音频所介绍的这本书,就是当中的第一本。

不过,因为书是专栏合集,所以内容难免有些零散。我把这本书的八个部分内容重新归纳,为你整理了三条线索来说说“这种生命观”。第一条线索,是通过真正的进化论,来说说我们该如何看待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第二条线索,是用进化论来看地球,看地球上的生命史和地球的历史。第三条线索,我们走进身边,用进化论来看人类社会。

第一部分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第一条线索,通过真正的进化论,我们该如何看待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说“真正的进化论”,你可能有点奇怪,我们中学就学过进化论,考试都考过无数次了,不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难道不对吗?其实,进化论包含了不少细节,人们一直都误解了。

人们的确经常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概括进化论。不过这八个字,前四个字指的是自然选择,后四个字根本就不是达尔文说的,而是和达尔文同时期的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总结出来的。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第五版才把“适者生存”放进去,当做自然选择的同义词来使用。而“进化”这个词,甚至在整本《物种起源》里也才只出现过一次,达尔文是很谨慎地用“经过改变的继承”来描述生物进化的。

“适者生存”和“进化”,这两个词,就是人们对进化论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让我们分别来看看。

虽然“适者生存”总拿来当做“自然选择”的同义词使用,但是这个短语本身是有问题的,会导致逻辑上绕圈子。比如,问:什么样的生物能生存下来?答:那些最适应环境的。再问:那么什么样的生物是最适应环境的?再答:那些生存下来的最适应。你看,这就绕进去了,等于还是没回答问题。

但是这其实是个误解。古尔德说,只从生存的角度来判断生物适应环境的程度,是不够的。这个问题应该再挖得深一点,看看为什么有些生物能生存,而另外一些生物不能生存。比方说要生活在水里还要主动捕食,那就需要会游泳。要是生活在海底火山口附近,就得耐热。生物们进化出了某些能力,身体结构上有某些功能,让它们能适应环境。这些能力和功能,就是进化出来的新特征。也就是说,生存不是标准,生物是不是具备了能适应环境的特征,才是标准。

实际上,达尔文也是这么解释的。在《物种起源》的第一章,达尔文没有一上来就讨论生物的进化,而是谈了不少养鸽子的话题。养鸽子的人首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特性,然后才根据这些特性筛选出鸽子来,并且一代代繁殖下去,把这些特性一代代加强。有些鸽子之所以能繁衍下一代,是因为它们具备了养鸽人想要的特性,而不具备这些特性的鸽子,就不能繁衍下一代。所以,生存的核心在于是不是拥有某些特征。

这就是人工选择。无论是养鸽子还是养狗,是种花还是培育蔬菜,人们都是这么干的。达尔文所认为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相似的。只不过,人工选择有预先的目的和方向的,而自然选择没有。自然选择提供的只是生存环境而已,有些生物拥有更能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结构,那么这些生物就会生存下来。这些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会适应它们的生存环境,从局外人的观点来看,就像是为了这种环境设计好的一样,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可以说,自然选择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塑造了生物的特征,创造了这些生物。就像古尔德所说的,“多毛的哺乳动物在进化出有绒毛的外表以前,天气就已经变冷了。”

说完了“适者生存”,第二个人们容易误解的概念是“进化”。进化的英文原文是evolution,在英文中,这个词也有进步和发展的意思。达尔文自己只在《物种起源》结尾的地方用了一次这个词,大部分时候用的还是“经过改变的继承”。这同样还要归功于赫伯特·斯宾塞,“进化”才成了“经过改变的继承”的同义词。

但是,进化这个词会给人们发展进步的错觉,在英文里和在中文里都是一样。我们很容易认为,生物发展变迁的历史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至于最高级的,就是正在听这本书的你。但是,进化论其实是反对这种分类的,达尔文的本意也不是这样。古尔德说,达尔文在描述生物的结构时,没有使用过“高等”或者“低等”这样的词。达尔文已经意识到,生物的进化只是让生物产生出新的特征,来更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而已,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的结构是不是变得更复杂并不重要,甚至还有些生物越进化结构越简单。

比方说,大家都知道寄生虫,一些寄生虫在动物肠道里,直接吸收已经消化好的营养,活得相当不错。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寄生虫不需要运动,只要有个钩子或者吸盘能把自己固定在动物肠道里就行,它们甚至连消化系统都不需要,它们的宿主已经帮它们消化完了。这样,寄生虫在进化过程中就失去了许多器官,结构变得非常简单,变成了一个不断产卵不断繁殖的小口袋。

那这是更适应生存环境的进化吗?当然也是。毕竟,生物进化的基础是变异,而变异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所以,变异并没有简单、复杂、低级、高级这些概念,进化的生物只有能不能适应环境的区别而已。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对进化论的误解,往往出于望文生义。不仅在中文环境下人们容易误解进化论的真正含义,即使是在英文里也是一样。这种误解,扭曲了人类看待自己和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看法,让人们以为自己和其他动物不一样,高居在整个生命之树的顶端。但是其实,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也只是不断适应环境不断进化的结果而已。

这样的生命观,打破了数千年以来人类高高在上的幻觉。就像弗洛伊德说的那样,进化论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只是动物的后裔。如果我们用“自然选择”来代替“适者生存”,可能会更容易理解进化论。近年来也有一些国内生物学家在呼吁,用“演化”这个词替代“进化”,来避免人们产生错误的联想,认为进化是有方向有目的的。古尔德可能会欢迎这种做法吧。

以上就是进化论生命观的第一条线索。古尔德破除了我们原来对进化论的一些误解,比如进化是有目的的,动物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他认为,进化论的核心在于自然选择,是自然选择创造了适应环境的生物,当然包括我们人类在内。而且,即使是对生物的进化过程本身,人们也还是存在一些误解,生物的进化过程可能和你想的还不大一样。这就是第二条线索,用进化论来看地球的历史。

第二部分

我们知道,生物的进化是受到地球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生物环境两类。把这两类因素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物的进化。可是在达尔文那个时代,地质学才刚刚萌芽。人们普遍认为《圣经》是真理,上帝一天之内让大山隆起,让峡谷裂开。

和达尔文同时代的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提出了地质的“均变论”,平均的均,认为地质变化又缓慢又稳定,地球是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慢慢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达尔文可能也受了莱尔的影响,认为生物的进化也是缓慢又稳定的。这是时代的局限,没有办法。

而实际上,地球地质的变化也有两种,一种是漫长的不变,另一种是突发的剧变。地震、火山爆发,都是突然发生的局部地质剧变,会让环境突然变化。而像是小行星撞击、全球变暖或者变冷,也是很短时间内发生的全球地理环境剧变。这些生物演化的地理环境剧变,会让生物进化的速度突然加快。

在这方面,古尔德完善了达尔文的理论,他提出了“间断平衡”理论。间断平衡理论提出,进化并不是慢慢发生的,而是平稳和突变的交替。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物都没什么变化,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生物就突然变得截然不同了,这就是间断平衡理论。

当然,这里的“很短的时间”,并不是用几十年、一百年来衡量的,而是用古生物学家的时间观念来衡量的。在古生物学家看来,几千万年都是很短的时间,毕竟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多亿年的历史了。比方说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对古生物学家来说,是在很短时间里突然出现了大量不同种类的生物,就像生物界的大爆炸一样。但是实际上,虽然说它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但是也持续了两千万年到两千五百万年左右。

几千万年和生命的历史相比,并不算什么。毕竟,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大约诞生在近四十亿年前,在三十多亿年的时间里都只是结构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像是细菌和蓝绿藻之类的。但是到了大概五亿五千万年前的寒武纪时期,生命的形式突然变得多样化起来,出现了各种各样形状千奇百怪的无脊椎动物,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乎所有动物的祖先,在那时一下子都出现了。

古尔德还曾经专门写了一本书来讨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书名叫《奇妙的生命》。在这本书里他说,生命的历史是一个大量物种发生灭绝,而少量幸存物种发生变异而得以延续的故事,它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生物在稳步地朝更优秀、更复杂和更多样性的方向演变。这可以看成是“间断平衡”的另一个说法。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曾经让达尔文很是头疼,他没法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突然会出现大量各种不同的生物,最后只能认为是更早期的生物化石还没有找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化石证据,但是这些证据都只能告诉我们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细节,却不能告诉我们原因。

不过古尔德认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是个间断平衡理论的例子。这种进化过程,是达尔文没有意识到的,也是进化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在这本《自达尔文以来》里,古尔德引用了一些其他研究,来探索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他认为,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当时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生命大爆发。

在物理环境方面,因为大量蓝绿藻的呼吸作用,地球大气中终于有了足够的氧原子,它们变成了氧气和臭氧。充足的氧气能让多细胞生物呼吸,而新出现的臭氧层又能阻止太阳紫外线的杀伤作用,地球为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准备好了条件。

而在生物环境方面,则是因为一点点微小的遗传变异,出现了最初的“收割者”。这里的收割,就是收割庄稼的收割,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是食物链上游的生物。“收割原则”是个有趣的生态学理论,想想看,如果一个地方出现了收割者,那这个地方的物种数量是不是会迅速减少?

其实恰恰相反。当一个地方没有收割者的时候,这个地方一定是被少数几种物种占据的,它们没有天敌,生存环境也比较稳定,所以形态在很长时间里都没什么变化。而一旦出现收割者,收割者会更愿意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吃得多啊。这就为那些本来数量不太多的物种腾出了生活空间,让它们有机会发展壮大,生物的多样性也就这么丰富起来了。也就是说,收割原则,可以拿来解释为什么短时间内会出现大量种类丰富的生物。

有研究者就在人工池塘里做过这个实验。他在池塘里放了捕食性的鱼,结果蜉蝣生物的多样性就增加了,那么,寒武纪大爆发同样也可以这样来解释。我们可以把寒武纪以前的地球,想象成只有藻类这种简单生物的样子,虽然这些生物的总量大得吓人,但是种类却很少。然后在寒武纪早期,收割者出现了,它们以蓝绿藻为食。这样,就出现了最初的食物链。收割者在那时生活得很好,到处都是食物,也没有天敌,于是它们就能很快繁衍,吃掉的食物也越来越多。

收割者吃掉的蓝绿藻越多,也就腾出了更多的生存空间。收割者的存在,其实是改变了藻类生存的生物环境,也就促进了藻类的变异,让生物变得更加多样,而生物多样性又促进了收割者的变异。就这样相互影响着,整条食物链开始向两端快速延伸,最终在短短两千万年里,诞生了大量的新物种。

那最早的收割者是谁呢?我们找不到化石,科学家猜测,很可能只是软体动物,所以它们在地层里没办法留下化石。不过我们有不少间接证据,比方说“层叠石”。这是蓝绿藻留下的生存痕迹,在寒武纪早期的地层里比较常见,而在之后的地层里就不多见了。这说明在寒武纪早期,可能有收割者出现,吃掉了大量的蓝绿藻,所以之后的地层里蓝绿藻数量锐减。所以古尔德认为,收割理论可能是很接近事实的假说。

不只是在寒武纪,其实这种事情在地球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了,比方说在距今七千五百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当时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恐龙灭绝了,从而空出了空间,让小型哺乳动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人类才能出现。要是恐龙没有灭绝的话,哺乳动物是不会有机会出头的,可能到现在还在石头缝里瑟瑟发抖呢。

刚才给你讲述的,是达尔文生命观的第二条线索,通过进化论来看地球。古尔德提出的“间断平衡”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补充,它向我们展示了,生物的进化过程并不是稳步发展的,而是“长期平衡和突然巨变”循环的过程。进化论用来解释生命史很行得通,那它能不能应用在其他学科上呢?古尔德认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扩展进化论的适用范围。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三条线索,通过进化论来看人类社会。

第三部分

“每天听本书”栏目解读过马特·里德利的《自下而上》这本书。这本书举了大量例子,得出结论,认为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从混乱中逐渐诞生了秩序,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无论政府、宗教还是经济系统和科技发展,都像是生物进化一样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设计,只有不断试错,最终在自然选择的力量下优胜劣汰。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个普遍规律,不只是在生物领域适用,还能推广到其他领域呢?其实,马特·里德利并不这么认为,古尔德也不这么认为。古尔德坚决反对把进化论推广到其他领域,他认为,进化论是一种生物学中的理论,我们也许可以在其他领域中发现类似进化的现象,但是不能全用进化论来解释。

古尔德说,科学是通过收集客观信息来摧毁古老的迷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一定通向真理。因为社会思想、政治观念都会影响科学。科学家也是人,他们的理论会在无意间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的局限。古尔德特别反对在社会学领域用进化论来解释社会现象,他甚至说,社会达尔文主义是“臭名昭著的理论”。

说到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很巧,它又是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提出“适者生存”的那位哲学家。虽然他没有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名词,但是他的观点的确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他率先把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在人类社会,认为人类社会会在自然选择下发展进步,认为社会也应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让强者得以生存,而弱者就该淘汰掉。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古尔德看来,我们并不是特别的生物,只是平凡的动物而已,我们的遗传基因决定了我们的许多特性。那么,为什么动物界适者生存就很正常,放在人类社会中就不对了呢?

古尔德认为,人类是动物,这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基因直接决定了我们特殊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等级阶层。我们有选择的自由,有许许多多的潜力,这是基因无法决定的。若是把基因看得太重,把进化论推广到社会学领域,往往会落进陷阱,认为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我们天生如此,是千百年来适应环境的产物,认为我们完全是被基因控制的。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这种一切由基因决定的观点,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基础。早期欧洲殖民者就会根据假设的进化程度,来排列人类的不同种族和文化,把白种欧洲人排在顶端,而把殖民地的原住民排在底部,从而让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变得天经地义。在过去两百年中,社会达尔文主义以许多不同的面貌出现,优生学、种族主义、帝国主义、性别歧视,都是它的不同变体。

所以古尔德才说,社会达尔文主义是臭名昭著的理论,这也可以算是现代人类的共识了。后来生物学和社会学当中出现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叫社会生物学,古尔德也说,自己是社会生物学的坚定反对者,这个观点就有一点争议了。

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社会生物学,它们听起来好像差不多,我来解释一下。社会生物学会把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生物来研究,主要研究的是那些普遍存在的社会行为和直觉性的行为中,有多少是和遗传相关,有多少又和后天的环境相关。但是它并不像社会达尔文主义那样,会认为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优越。那古尔德是为什么会反对它呢?

古尔德在写专栏的时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时,爱德华·威尔逊刚好出版了他的著作《社会生物学》,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爱德华·威尔逊也是一位博学的生物学家,他在书里用很多篇幅介绍了各种社会性动物的行为,然后在最后一章把动物的社会行为类推到了人类社会上,认为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也具有遗传基础。比方说,人类会做一些对他人有好处的事情,这种利他行为,威尔逊认为是遗传决定的。他还认为,像是攻击性、恐惧、男女两性典型的行为差异等等,也是由基因决定的。

古尔德认为,这些观点完全是主观臆测,遗传控制人类社会行为的观点没有直接证据。即使人类和其他社会性动物在某些行为上表现类似,也不能断定这就是基因的作用,毕竟类似的结果并不一定出自类似的原因。与其说人类的特定社会行为是遗传的结果,不如说是环境的影响。人类的大脑具有丰富的潜力,具备做出各种不同行为的能力,而无需受制于基因的束缚。

古尔德认为,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观点,本质上还是生物决定论,就是基因控制一切的观点。而在人类社会行为方面,生物决定论是没有证据的。毕竟,作为人类,我们和其他动物既相似又有区别。在达尔文的时代,我们和其他动物相似的观点终止了几百年来的迷信,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我们和其他动物的相似之处,有可能会跑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去,认为我们没有自由意志,只是基因的傀儡。

古尔德的这种观点,大概可以算得上是对人类这种生物的赞歌了吧。

总结

刚才为你讲述的,是斯蒂芬·古尔德这本《自达尔文以来》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再来简短地回顾一下。

古尔德是一位致力于宣传进化论、破除误解的科学作家。他在这本专栏文集中,阐述了进化论的生命观,解释了我们应该如何从进化论的视角来看更广阔的历史,像是地质史,生命史,甚至是我们的社会生活。

在这本书里,他为我们破除了一些对进化论的普遍误解。首先,我们原来看待其他生物时,总会觉得人类更高级。但是古尔德说,人类只是一种生物,在进化这一点上,和其他生物并没有什么区别。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高高在上,脱离了其他生物的生命观,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大众往往误解了“进化”和“适者生存”这两个词。

其次,用我们原来的眼光看地球的生命史,我们会觉得地质变化速度很缓慢,那适应环境的生物们进化速度当然也就很缓慢,这就是一种渐变论。古尔德提出的“间断平衡”理论,完善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他告诉我们,生物的进化并不是渐变的过程,而往往是长时间的平稳生活和短时间里的剧烈变化交替发生的过程。

最后我们谈到了进化论的适用范围问题。古尔德反对把进化论推广到社会学领域的做法,认为人和其他动物既有相似之处,也有重要的不同。人类的社会行为,并不是只由基因来控制的,人类的大脑有充分的潜力,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必仅仅听命于基因的操控。

不过,我要在最后补充一下,虽然古尔德是一位声名卓著的演化生物学家,但是他对社会生物学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有商榷的余地。这也难免,毕竟他的这本书出版于1977年,在过去的四十年中,科学依然在不断发展,新的假说和新的证据不断涌现。比如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在他的《白板》一书中就提出,人类行为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在今天,社会生物学已经有了更多的证据支持。对大量同卵双胞胎的研究也表明,人类的创造力、外向型性格和攻击性,有一半以上是遗传得来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这也许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其他生物,审视我们和地球之间的关系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