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拍相应 平仄相谐 3、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句内平仄瓜代的法则 以下3种法则,机动把握,答允只顾其一。 1、“马蹄韵”法则。简朴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拍(两平两仄瓜代,拜见《马蹄韵》)。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2、“一三五岂论, 二四六理解”法则。意即“第1、3、5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第2、4、6位置上的字当平则平,当仄则仄”。学界对此法则争议较多,这里暂不作更多理会例证。请接着看第3条法则。 3、词组或节拍点平仄瓜代法则。此法则容易把握,且较为科学。例: 书山 有路 勤 为径 (“山、路、勤、径”瓜代) 学海 无涯 苦 作舟 (“海、涯、苦、舟”瓜代) 四面花 公然好样 (“花、样”瓜代即可) 一肚草 分外高声 (“草、声”瓜代即可) 与 有肝胆人 共事 (“与、人、事”瓜代) 从 无字句处 念书 (“从、处、书”瓜代) 此法则涵盖并拓展了第1、2种法则的内容。其一,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大部门,故大大都春联的节拍点是切合马蹄韵的。其二,“一三五岂论,二四六理解”法则正是注重了节拍点上的平仄搭配。其三,“马蹄韵”法则和“一三五岂论,二四六理解”法则均无法处理惩罚三个字的牢靠词组、四个字的成语以及其他不宜拆分的词组入联后的平仄问题。譬喻上述后两个例子,只能用“节拍点法则”来理会。 关于平仄瓜代法则的活用问题: “马蹄韵”法则和“一三五岂论,二四六理解” 法则都有古板的一面;“节拍点法则”也必需机动运用。真正需要把握的是道理,而不是法则自己! 什么是平仄瓜代的道理?要让一幅春联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应使词组末字(或节拍点字眼)平仄有所瓜代。 “有所瓜代”就是活用法则,意即“答允部门不作瓜代”。 试读以下例子,并团结上述3种法则作体会: (词义搭配不妥,仅作体会节拍点音律用) 学海 无涯 苦 为 径 书山 有路 勤 作 舟 “学”字按入声来读,平凡话可试读作去声 学海有路 勤 为径 书山无涯 苦 作舟 如此平仄搭配并没有失去整副春联的音韵美。个中“学”字可照平凡话读为阳平,再实验将其读作平凡话去声(即按古韵处理惩罚),整体音韵更具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美感! (三)长联句脚法则,在参考“马蹄韵”法则的基本上,可将每个分句尾字(句脚)看成节拍点,机动处理惩罚平仄瓜代。 三、关于平仄相谐法则的破例 以上法则均答允有前提的破例。主要有以下两种环境: 1、非凡联格中答允破例,譬喻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 视详细环境而定。例: dedecms.com 坐,请坐,请上坐; 茶,品茗,请品茗。 风声 雨声 念书声 声声入耳 国是 家事 天下事 事事体贴 2、因联意需要时可以破例。例: 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眷念馆联: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 上联五字连仄而具强壮之美,下联四平一仄而有明朗之风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的一联: 花开三章清平调 叶落一曲长恨歌 上联前五字皆为高调(阴平),第六字为升调(阳平),末字为降调(去声),整句先直后曲,于后半句形成起落摇曳之变革,颇富韵味;下联前二字为降调,第三字“一”字变读后仍为降调,第四字顺势变为低调字,第五字急转为升,接下去又转而先降后高,音调变革更见灵动;且上下联之全句调势一降一升,又组成明明比拟,整副联语因此具备了音乐美。 最后说明一点:对付初学者,多写声律严格的春联有长处。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艺术家每有格外之作,往往是在能干该类艺术创作法则的基本上升华而成。楹联艺术同样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