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格律六要素(2)

 老榆树_yhgek 2014-08-20
                    

节拍相应 平仄相谐
  节拍相应僻静仄相谐密不行分,以下主要从平仄相谐法则的角度举办说明,平仄相谐法则中即包括了节拍相应的观念。
  一、平仄归类尺度
  在现代春联写作中,常以平凡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尺度。
  可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别较大,为充实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把握古四声(平、上、去、入)。拜见《平水韵部》。
  答允用古四声创作春联,但应加以注明;假如出句注明“利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该在一副春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平凡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法则
  相谐――彼此谐调(协调),调和一致,共同适当。
  平仄相谐法则包罗三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二)句内平仄瓜代;(三)长联句脚法则。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的法则
  汗青上曾有要求字字相反的严格法则,按照今世部门学者的发起,划定下述3条:
  1、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而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2、词组末字可能节拍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例:
  常见的格言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3、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句内平仄瓜代的法则
  以下3种法则,机动把握,答允只顾其一。
  1、“马蹄韵”法则。简朴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拍(两平两仄瓜代,拜见《马蹄韵》)。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2、“一三五岂论, 二四六理解”法则。意即“第1、3、5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第2、4、6位置上的字当平则平,当仄则仄”。学界对此法则争议较多,这里暂不作更多理会例证。请接着看第3条法则。
  3、词组或节拍点平仄瓜代法则。此法则容易把握,且较为科学。例:
    书山 有路 勤 为径 (“山、路、勤、径”瓜代)
    学海 无涯 苦 作舟 (“海、涯、苦、舟”瓜代)
    四面花 公然好样 (“花、样”瓜代即可)
    一肚草 分外高声 (“草、声”瓜代即可)
    与 有肝胆人 共事 (“与、人、事”瓜代)
    从 无字句处 念书 (“从、处、书”瓜代)
  此法则涵盖并拓展了第1、2种法则的内容。其一,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大部门,故大大都春联的节拍点是切合马蹄韵的。其二,“一三五岂论,二四六理解”法则正是注重了节拍点上的平仄搭配。其三,“马蹄韵”法则和“一三五岂论,二四六理解”法则均无法处理惩罚三个字的牢靠词组、四个字的成语以及其他不宜拆分的词组入联后的平仄问题。譬喻上述后两个例子,只能用“节拍点法则”来理会。
  关于平仄瓜代法则的活用问题:
  “马蹄韵”法则和“一三五岂论,二四六理解” 法则都有古板的一面;“节拍点法则”也必需机动运用。真正需要把握的是道理,而不是法则自己!
  什么是平仄瓜代的道理?要让一幅春联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应使词组末字(或节拍点字眼)平仄有所瓜代。
  “有所瓜代”就是活用法则,意即“答允部门不作瓜代”。
  试读以下例子,并团结上述3种法则作体会:
  (词义搭配不妥,仅作体会节拍点音律用) 
    学海 无涯 苦 为 径
    书山 有路 勤 作 舟
  “学”字按入声来读,平凡话可试读作去声
    学海有路 勤 为径
    书山无涯 苦 作舟
  如此平仄搭配并没有失去整副春联的音韵美。个中“学”字可照平凡话读为阳平,再实验将其读作平凡话去声(即按古韵处理惩罚),整体音韵更具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美感!
  (三)长联句脚法则,在参考“马蹄韵”法则的基本上,可将每个分句尾字(句脚)看成节拍点,机动处理惩罚平仄瓜代。
  三、关于平仄相谐法则的破例
  以上法则均答允有前提的破例。主要有以下两种环境:
  1、非凡联格中答允破例,譬喻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 视详细环境而定。例: dedecms.com
    坐,请坐,请上坐;
    茶,品茗,请品茗。
    风声 雨声 念书声 声声入耳
    国是 家事 天下事 事事体贴
  2、因联意需要时可以破例。例:
  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眷念馆联: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
  上联五字连仄而具强壮之美,下联四平一仄而有明朗之风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的一联:
    花开三章清平调
    叶落一曲长恨歌
  上联前五字皆为高调(阴平),第六字为升调(阳平),末字为降调(去声),整句先直后曲,于后半句形成起落摇曳之变革,颇富韵味;下联前二字为降调,第三字“一”字变读后仍为降调,第四字顺势变为低调字,第五字急转为升,接下去又转而先降后高,音调变革更见灵动;且上下联之全句调势一降一升,又组成明明比拟,整副联语因此具备了音乐美。 
  最后说明一点:对付初学者,多写声律严格的春联有长处。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艺术家每有格外之作,往往是在能干该类艺术创作法则的基本上升华而成。楹联艺术同样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