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茶座 慕毅飞
各地都拆过报刊亭。作出决策,要强拆这报刊亭的领导,估计是不喜欢阅读报刊的领导,所以,才会觉得报刊亭碍眼。北京最近就有72座报刊亭被强制拆除了,而且拆得一点也不文明:“中午口头通知,深夜就来人拆除,没有给亭主出示任何文件依据,也没有说明缘由”,甚至还可看到现场照片,戴着头盔的强拆者,粗暴地把抗拒强拆的业主摁倒在地上。特别令人费解的是,“如今,实施强拆的负责单位尚未找到,损失由亭主自行承担。一夜之间,报刊亭主变成了无业人员”。这肯定不能算是人性化执法,也体现不了法治精神,也许正因如此,“实施强拆的负责单位”才羞于露脸。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最主要的是找到责任单位,“谁拆的,就应该由谁赔,承担相应经济损失。”(8月9日《北京青年报》)最后怎么收场,拭目以待。 我想知道强拆这报刊亭的缘由,媒体评论提及的主要是两个,一是违章占道,二是超范围经营。如果只是超范围经营,那就没必要把报刊亭拆掉,只需把经营范围规范起来就行。存下的问题就是占道,如果是审批过的报刊亭,至少在设立之初,它不会违章占道,否则,审批通不过。当然,不排除情况变了,过去不违章,现在违章了;过去不该拆,现在该拆了。要拆,可以,那就好好拆,名正言顺,顺理成章,不仅要按规定的程序走,也要讲究人性,拆得人心悦诚服。 撇开这些不说,单说占道。报刊亭能占的只能是人行道,一般来说,它碍不了开车,也碍不了骑车。对行人来说,就算有个报刊亭挡了道,绕一绕就行,能是多大的事?它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为市民提供了买报的方便,也让外地人问路能有一个最可靠的去处,时间一长,它能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说,报刊亭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学养、才情和温度,没有报刊亭的城市,只能是一个生涩、干瘪、空虚、乏味的城市。在粗暴的强拆背后,总让人看到某些决策者粗鲁、浅薄、颟顸的形象。这样的事发生在北京,实在有点丢北京的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