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小吃驴打滚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8-20

 老北京的传统美食——驴打滚

 

老北京的传统美食——驴打滚

驴打滚是老北京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豆面卷子 北京称驴打滚,是满洲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满洲地区一般叫豆面卷子),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源于满洲,缘起于承德,盛行于北京。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爱吃黏食,“驴打滚”很快就传到了北京,成为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自古以来承德地区就盛产一种黍米,据《热河志·物产》记载:“黍(shǔ),土人称为黄米”。这种黍米,性粘,承德叫黄米,可闷干饭,或碾成粉用来做黏豆包、年糕和“驴打滚”。喜吃黏食本来是满族人的传统,因为满族的狩猎生活,经常是早出晚归,吃黏食耐饿。“驴打滚”就是在200多年前从黏食中演变出来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有“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现在在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为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也是呈黄色。
    听到这个名字您一定觉得很奇怪,曾有人问我驴打滚不就是驴肉做的吗,其实不然,逗妈搜了一段民间小段子给大家分享一下:?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乎,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刚一做好,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从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南方地区却喜欢称之为马打滚)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这款软糯可口的甜点会让家人品在口里,甜在心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它是如果制成的吧!

先上成品的片片:


【材料】糯米粉150克  澄粉(或者玉米淀粉)40克  白糖15克?  植物油25克  水250ml  红豆沙和豆粉若干
【步骤】1、将除红豆沙和豆粉外?的材料全部混合均匀,调成酸奶糊状;

2、将糊糊倒入塑料袋中,放入盆子里,上锅蒸,大火15分钟即可;

3、出锅后将塑料袋放凉一会就开始在案板上擀成面块;


4、将塑料袋用剪刀剪开,面上均匀的涂抹红豆沙;

5、将面块像做寿司一样的卷起来;

6、将事先准备好的豆粉放入锅里翻炒至黄色;


7、将面卷在豆粉中滚匀;

8、将面卷切成小块即可食用了。


    这样一道在家就能制作的美食既简单又可口,你还在等什么,一起动手来做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