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古代围棋规则的演变

 hnsddh 2014-08-21

我国古代围棋规则的演变

(2012-01-15 01:00:51)

  如果说有什么最影响围棋在全球范围的推广,那也就大概是规则之争了。目前围棋的世界级比赛(其实也就是中日韩三国争霸赛)每年有不少 项,但在这些比赛之中却分别采用了四个规则,中日韩应氏规则各行其道,多少会让旁观者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至于其中的优劣,实在难以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明,除 了官方的规则争吵之外,一些网上的高人也对此有相当深的见解和很多的文章描述,想仔细研究的朋友不妨去查查燕来、李坏等人的妙文,也颇有见地。我赞同燕来 的一个观点,围棋的规则应该遵循的原则,第一是合理,第二是简单。不过我这篇文章无意于讨论现行四种规则的合理性和弊端何在,而是想用比较简单的文字叙述 我国古代围棋规则的演变。

  2008年2月26日

  最早的胜负规则在北周(公元557—581)时期的《敦煌棋经》中出现:“棋有停道及两溢者;子多为胜。取局子停,受饶先下者输。纵有多子,理 不合计。”这也是燕来多篇文章中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在这部最早的棋经里的胜负规则是子多为胜。这句话的意思是,棋下到终局没办法向棋盘上填子的时候计算胜 负,数出双方的子谁多谁赢。如果双方子数相同,那么先行者(一般为拿白棋的下手)为输。

  到唐代时候的规则则改为数路计算胜负,基本的准则可以用两句话来说明“路是活子,基本眼位为恒气”、“子路皆子,基本眼位非子”,简单说,就是 终局之后黑白棋内除了提供眼位的两个空点之外的空点叫“路”,判断胜负的依据就是数双方的“路”有多少,比如一块棋围了八个空点,那么它就有六路。终局后 计算双方路数的办法是给每块活棋中再填入二子,然后分别数出双方的空点(路)的数量,谁多谁赢。这个规则和目前的现代围棋规则从中心思想就大不相同,数路 计算胜负的方法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

  到明代时规则转化为还棋头数子法,即终局后计算双方的块数,每多一块棋多的一方就要还一子给少的那一方,这也就是“还棋头”。比如黑活棋四块, 白活棋一块,那么计算胜负的时候黑就需要还三子的棋头。还棋头之后,数一方的棋子就成了,超过(含)181就赢,不到则输。比起之前的数路胜负法,还棋头 数子法更为简单,而且只需要数一方的子就可以知道胜负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胜负结果和数路计算胜负的方法所得到的胜负结果是完全一致 的。

  围棋在唐代时传入日本(也有资料说更早),但一知半解的日本人始终没有弄明白围棋胜负规则根据,乃至到创立后来的数目法,这个规则的根本还是在于空多为胜,而我国古代围棋的规则的最基本根据则是子多为胜,这是二者的最大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