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接下来要说的是: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写这话的时候不会想到后人的解释上是误差较大的。就因为他在这里提出了“光辉”的辩证法思想,后人便都围绕着辩证法的思想来解释,于是,“无为”就硬解释为“不妄为”;而“无言之教”也只是简单地解释为身教重于言教。“不言之教”的解释多少还靠谱,而“无为”的解释则是强加给老子的。 老子这里说的“无为”不仅仅只是指“不妄为”,如果他要想这么说的话会直接写出,因为后面有“妄为”的提法。 写这句话时老子心里想的“无为”,还真就是“什么事也别干”。具体所指的就是别干那些区分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的事。做这种区分是社会的常态,应该算不得“妄为”,但老子要说的是:不是“妄为”也别干,因为就是这种看似合理的区分,造成了人世间的混乱与纷争。 譬如说最常见的“有无”吧。夏朝人也是多事,和和美美地“无为而治”多好,非要铸鼎,一有了这个鼎就坏事了,商朝的人要夺,周朝的人接着来抢,到了老子的时代,楚庄王率军挺进中原,大兵压周境,也虎视眈眈地向周王朝的使者打听:你们天子的那个鼎有多大多重啊?为啥都惦记着这个鼎呢?因为他们没有,没有,就要“问鼎中原”,接着就要逐鹿中原,血流成河。如果压根儿就没有这个鼎,或者说当初就别设那人人害怕,又人人都想占据的最高统治权,天下本来是可以很太平的。 再说“难易相成”吧。楚国那个姓和的人要不是为了那块玉石历尽艰难,以至于左右脚都被砍掉,“和氏璧”就不会成为人人瞩目的稀世珍宝,也就不会引发秦赵两国严重的外交事件,虽然蔺相如以大智大勇暂时平息了事端,但以后的交兵是早晚的事。 接着说“长短相形”。孙膑和庞涓本来是情投意合的同窗好友,就因为孙膑有了强于庞涓的长处,引起了后者相形见短,便起了强烈的嫉妒心,设计把孙膑整得惨不忍睹、痛不欲生,而最后孙膑又把庞涓整得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何苦啊! 还有“高下相倾”。当初都是一般大的好哥们儿,可一有了高低贵贱的地位区分,所有的麻烦就都来了。还有“前后相随”……,还有…… 尼坎坎,你看看,要是没有这些无事生非的区分,天下本无事啊! 老子愈发坚定了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信念。老子在周王朝图书馆当馆长的时候,阅读了大量的古代文献,知道了在“三皇五帝”的年代,帝王都是无为而治的,甚至几十年都不下发一个文件,天下和和平平,国泰民安的。尤其是谁都不想打谁,也不想占谁的地盘,老百姓不用去卖命,也不用交粮纳税,生活安定又幸福,那才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呢。哪像现在,你也要“有为”,他也要“有为”,都想要政绩把祖宗的基业壮大,结果是互相打得天昏地暗,连“黑铁时代”都不如。 要是打定了“处无为之事”的主意,“行不言之教”也是很自然的了。你不想干什么大事,也不想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跟着你去赴汤蹈火,那你还有什么必要去号召民众呢?这是从根本上说明“行不言之教”的原因。至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教育,老子认为人本善良,人本淳朴,如果你不用那些利益的东西去诱惑、去激励、去引导,人们本来是比你不进行这些教育会更好的。作为一个领导者,你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地过好每一天,民众看着你心平气和,这比实施什么教育都强。 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呢?老子觉得我光这么讲道理是不够的,应当树立一些实际的榜样,让人们在如何遵循这些大“道”上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楷模。 可谁能够称得上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榜样呢?是郑王、鲁王、齐王?还是秦王、楚王、魏王?……这都肯定不是,诸侯王们争权夺势都已经打红了眼,漫说不可能实行“无为而治”,就是你和他们讲这些道理,他们都会认为你是居心不良,想要宰了你。 周天子行不行呢?也不行。一来是周王朝已经衰弱得国将不国了,没啥影响力,不够榜样的标准;二来是在已经衰弱不堪的情况下,周王朝内部也是纷争不断,全没了当初西周盛世时的平和风度。老子出走的时候,周天子正和他的兄弟为王权的归属打得不可开交,根本就谈不上“无为而治”。 学者里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同样不好找。前些年有个叫孔丘的后生来洛阳向我问“道”,他倒是个人才,周礼学的扎实,救民众出水火的事业心也很强。可其人的抱负在建功立业,心里想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那一套,名利心太重。我曾以“无为”之理教导点拨于他,但后来听说他仍矢志不改,非要“有为”不可。可见孔丘有可能成为千古名师,却不会成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典范。孔丘尚且如此,其他的文化人就更不要提了。 想不起谁是榜样,老子便又出了屋。写不下去的时候,他总想出去走走,到外面换换空气,也换换思路。外面是清新的大自然,只见树木挺拔、绿草茵茵,鸟飞长天、鱼跃池面。不像是边关将士营造的园林美景,却天然成就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老子在欣赏之余心绪不禁为之一动:什么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榜样呢?不见得非要找哪个人,这自然的天地万物不就是吗?你看这慷慨的大自然,每天都在生长,每天都在变化,却总是默默无闻、不辞劳作;它孕育了那么多的成果,却从不占为已有;它是真正的大有作为却并不恃其能力而自大;它成就了造化的神功却从不居功自傲。建立功业难,建立功业而不炫耀尤其难,人世间的普遍看法是“富贵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唯独大自然不干这些炫耀功业的事,而正因为不居功,大自然创下的伟业谁能够泯灭呢? 榜样找到了!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榜样了。于是,老子要写的第二章就有了这样的结尾: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把第一章和第二章列到一起读了一遍,觉得这两章都在描述恍惚之“道”,都可作为要写讲义的开篇。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