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中国富豪们的私人博物馆----[1]玫茵堂

 老樟xy67896789 2014-08-22

中国日报网4月10日电(涂恬),中国的富豪们到底有多少财富?相信我们从刚刚举办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可以感受出来。据国内媒体报道,4月8日的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玫茵堂珍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124亿港元成交,价格刷新了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而出此“天价“买下这一珍品的,正是上海收藏家刘益谦。

据悉,被称为“法人股大王”的刘益谦,除了在股票市场上叱咤风云外,还热衷于收藏各类艺术品。而他的收藏到底有多少,藏品价值究竟几何?我们去3月28日开幕的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中走一走,便可略知一二。据报道,这家博物馆正是中国著名私人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继2012创办龙美术馆浦东馆后,历经两年时间开办的第二家美术馆。

当然,刘益谦并不是中国富豪们中开办私人博物馆的第一人。除了他之外,许多中国的富豪们近年来也都开始对艺术品市场频频出手,并豪掷千金装点起了自己的私人博物馆。在锦衣玉食的生活成为常态后,开办博物馆,追捧文化品位,似乎已经开始成为超级富豪们标榜奢侈的新象征。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为您一一揭秘这些中国富豪们的私人博物馆吧!

 
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2014年4月8日中午,香港苏富比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拍上拍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经过八口竞价后以2.8124亿港元成交。记者了解到买家为上海藏家刘益谦。


 

-------------------------------------------------------------------------------------------------------------------------------------------

玫茵堂
 

1 基本简介

  玫茵堂由在菲律宾的瑞士藏家斯蒂芬和吉尔伯特·裕利在知名古董商仇炎之(仇国仕的祖父)和桂斯·艾斯肯纳奇的协助下历经50余年而成就。以其艺臻技绝的御制瓷器举世闻名,为史上最精炼的私人御制瓷器收藏之一。收藏囊括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历朝瓷器中最上乘珍品,被认为是仍在西方私人手中的最好的中国瓷器收藏。

2 珍藏专场

  2011年4月春拍,香港苏富比推出的“玫茵堂珍藏 – 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专场备受瞩目,各大媒体上就铺天盖地都是“玫茵堂”珍藏的字样。 
  用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及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仇国仕的话来说,“玫茵堂”珍藏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刷新中国拍卖纪录,而是能对近年来涌入艺术品市场的新买家起到样板作用,可以让他们从来自欧洲的“老收藏”中,体验什么是顶级的中国瓷器珍藏。玫茵堂玫茵堂“玫茵堂”收藏是近30年来苏富比上所拍的最重要的私人瓷器收藏。
  2011年春拍挑选的77件藏品中,明代青花、单色釉等主角;粉彩瓷器大多出自康熙与雍正年代,至于道光和嘉庆年代的藏品,如果不是很特别,也不会被选中。
  2011年10月份在香港举行的秋拍将推出玫茵堂珍藏专场第二部分。亮点是明清两代的“稀有而绝美”的作品。其中包括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估价8000万~1亿2千万港元)——”苏富比在近三四十年里推出的最好的梅瓶之一。还有一件同时期的“青花云龙纹扁壶”(估价5000~8000万港元)。这样的扁壶当世已知的仅有6件,有史以来只有两三次上拍的纪录。
  2012年4月份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春拍会上“玫茵堂—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三”拍卖专场上,有一件明宣德青花暗花「海水游龙」的图高足盌以最高成交价1亿127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该盌身所绘的苍青游龙,泳于水蓝,夺浪而出,浓淡有致,生动悦目。属于景德镇御窑厂龙纹杰作之一。传说海水游龙都为青色的。像这个器皿上的渲染,深浅适中,属于大胆的选取之例,且仅在宣德年间有。宣德年间的瓷作不同于永乐时期的巨幅制作,笔法由粗改为细,图画精致入微。根据文献记录,与这图饰相同的宣德高足盌只有三例,另外还有四器,纹样与它接近,均多藏在博物馆。
  除了明代珍品,还有一只清朝乾隆年间的粉彩九桃天球瓶也很引人注目——这是清代流传下来的体型最大的花瓶(估价8000万~1亿2千万港元)。这只瓶也很罕见,是过去15到20年间第一次出现在市面上。表面的九桃图案“传达了吉祥长寿的寓意”。

3 发展历程

  即使是国内的收藏家,对于“玫茵堂”的普遍认知,也只限于“玫茵堂在业界向来以收藏等级高而著称,尤其收藏的中国瓷器,都是各年代的精品”。即便拍卖公司本身,也对玫茵堂主人的身份三缄其口,习惯称之为“玫茵堂主人”而非某某收藏家。
  凭借其上乘的品质和迷雾层层的身世,虽然极富盛名,“玫茵堂主人”所收藏的2000件藏品几乎没有全部展出过,仅在私人场合露过面。少部分藏品曾与1994年在大英博物馆展出,2年后又在蒙特卡洛展出过。唯一一部公开的记录是德国学者Regina Krahl 编辑的纪念图录《玫茵堂中国瓷器珍藏》。这部图录共7卷,但对于将这些藏品汇聚在一起的人却只字未提。
  斯蒂芬·欲利,现年93岁的瑞士商人,出生在菲律宾,与其弟(已于2009年离世)吉尔伯特·欲利苦心经营60载,将他们父亲在马尼拉创立的商行发扬光大。
  他们将自己的收藏定名为“玫茵堂”,意为 “玫瑰花丛中的殿堂”,另外这也是他们在瑞士的家乡Meienberg的谐音。
  欲利兄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 Helen Ling购买中国艺术品,Helen Ling是他们的新加坡合伙人,美籍人士,当时在上海经营中国瓷器。正是她将 Edward Chow(即仇炎之)介绍给这对兄弟,仇炎之当时驻香港,不久后又转驻瑞士。
  他是战后最显赫的中国艺术品藏家和经销者。早期,从古代青铜器到晚期的瓷器,这对兄弟对中国艺术品存有广泛兴趣。但他们按照年代将各自的兴趣进行了划分:吉尔伯特专注于新石器时代到宋代之间的早期陶器,斯蒂芬则将精力倾注于元明清三代的瓷器。
  欲利兄弟总是寻求最专业的经销商,其中Priestley和 Ferraro精通早期艺术品,另一位Eskenazi先生则深谙晚期艺术品。在25年的时间里,他们为欲利兄弟购得(或以他们的名义购得)超过160件藏品。但是对欲利兄弟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仇炎之,这位收藏家在这对兄弟心中深植了对中国艺术品的热爱和某种程度的敬畏。
  仇炎之的收藏主要以瓷器为主,他给“玫茵堂”主人的点拨,或多或少,延续了自己的路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