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不腐有大漆

 dongchang 2014-08-22

(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漆器套盒)

【編按:本文在原作基礎上有刪改】

漆器,在收藏市场一直是个冷门,直到一件明代的漆器拍出了1200万元的天价,才引起大家的注意。而人们忘记了,近两年在拍卖市场屡刨过亿神话的古琴,事实上就是中国古代极为珍贵的漆器。我们现在得以见到这些唐宋古琴,即是有赖于天然大漆的使用。

大漆,也叫生漆,是从漆树上直接割取的一种灰白色的粘稠乳状液。割漆,是一种传统技艺,非常辛苦,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大漆本为灰白色乳状液,接触空气即开始变色。

(漆農在割漆)


“破琴一张”实为绝世奇珍
溥仪退位后,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故宫文物时,在南库的墙角拣出一张古琴,弦轸皆无.岳山崩坏。弹是不能弹了,就其通体灰白的状况来看,已是漆皮脱尽,恐怕只剩一块朽木而已。按说南库是收藏文物的地方,此琴应该曾是件爱物,但不知何时何故被弃置墙角,加上屋顶漏水就滴在琴上,天长日久自然朽坏了。委员会看这状况,也未深究,就将它定为”破琴一张”,又放回了原处。1947年,这张“破琴”被当时在故宫古物馆的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发现。王先生是懂琴之人,断其为中唐珍品,并请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修复这张琴。

当管先生花费数日打磨掉固结在琴面厚厚的水锈污垢后,居然显露出丝毫无损的漆面和金徽!管先生大喜,按照原来的形制换了新的紫檀岳山(用以架弦的硬木).并装上王世襄先生特意给配的青玉轸足,于是这张稀世唐琴在1200多年后得以重现人间,竟咸为传世唐琴中最为完好的一张,这便是中唐时期御制的神农式”大圣遗音”琴。

千年不腐涂料可食
“大圣遗音”得以完好无损地传世千年,归功于琴面上包裹的大漆。漆树,主要指漆树科漆树属的一类植物,属亚热带区系,新生代第三纪古老孑遗树种,原产于我国,在东亚东部、北美至中美地区都有分布。

大漆极易氧化,遇空气即开始氧化颜色变深,完全干燥后则变为褐黑色漆膜,致密坚硬,好似一副风雨不透的铠甲,不仅耐磨、防霉、防水,更可耐高温、耐酸碱腐蚀。到目前为止,任何合成涂料都仍无法与这一古老的天然涂料匹敌。大漆有着广泛而不可替代的用途,包括作为海底光缆的防腐涂料。另外,这优质涂料还是味药.《本草纲目》载,漆气味辛、温,有消肿杀虫、活血散瘀之功效。

大漆优异的特性.是各种复杂成分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化学合成涂料根本无法复制。现代分析研究表明,大漆的主要成分是漆酚(60%- 70%),漆酶(<1%)、漆多糖(s%- 7%).水分(20%- 30%)。

此外大漆中还含有微量的A.B不饱和六元环内酯等挥发性致敏成分,所以有些人接触大漆会有皮疹等过敏反应,但经过干燥的漆则不易致敏,也就是说如果你真想服用大漆来消肿杀虫.最好是选择干漆。

(日本平安时代(12世纪)的单轮车螺钿莳绘手箱,木制髹漆镶螺钿,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明朝剔红牡丹纹圆盒,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不能偷懒的传统髹漆技艺  
大漆自身自然是极为坚固,但它又是如何紧紧地附着在古琴的木胎上,历经千年丝毫没有剥落的呢?这就不能不提到中国古代传统髹漆技艺。

漆的工艺相当繁多,髹(xiū)漆、堆漆、剔漆、锥画、戗金、金银平脱、镶嵌等等,构成了五彩斑斓的漆艺宝库。髹,即涂抹之意,是将大漆涂在器物表面的专用词,它是一切漆艺的基础。拿古琴来看,髹漆并非简单地将大漆涂在木头上,而是有着精细复杂的工艺步骤。笔者走访了北京一家名为“玉泉鸣琴”的斫琴坊,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和千年之前大致相同的传统古琴髹漆技艺。

古琴的第一重保护,是木胎外面粘裹的一层麻布,这样做一方面防止木头干裂,另一方面使大漆更好地附着。然后并不是直接开始髹漆,而是在大漆中混入鹿角灰(用成熟的鹿角磨成粉末)均匀而薄薄地涂抹在裹了麻的琴面上,涂完一遍放置阴干,打磨平整后再涂一层,反复数次。这样做出来的灰胎致密、厚实、坚硬而且质量轻。有了灰胎的第二重保护,琴已经变得坚固而风雨不侵,并且琴身的凹凸和瑕疵也已修补平整,可以开始髹漆了。髹漆并不是一遍就可以,而是一遍遍地髹漆、打磨、抛光,直至琴面光滑如镜绝无瑕疵,琴身曲线完美丝毫不差。这时古琴的髹漆完成了,古琴已经层层包裹上厚厚的保护壳,完全可以抵御岁月的流逝、恶劣的保存环境和常年的琴弦震动了。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依靠细致和耐心完成。据说这样制作一张琴需要一两年时间,但也只有这样的制作工艺,才可以保证古琴像“大圣遗音”一样千年不腐。和所有的传统手工艺一样,传统的古琴制作技艺也是一种精致的慢下来的艺术,是没办法快节奏、批量化、流水线生产的。

我国是最早利用大漆的国家,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已经有了涂漆的木碗。秦汉时期达到辉煌的顶峰,漆器的运用相当广泛,从食器到兵器,从日用到装饰,无器不涂漆。但后来瓷器以其材料易得又可批量生产的优势取代漆器,成为中国人的日常器,漆艺逐渐脱离了人们的生活,而以其精致耐久的特性活跃在文人士子的文化生活中,主要用于装饰物或文房用具等的制作。

历史上日本虽然也较早出现了漆涂的器具,但工艺相对简陋。西汉时,中国漆器经过朝鲜半岛传入之后,日本漆艺才在不断学习中国漆器技艺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与我国不同的是,漆器在日本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宫廷化与平民化两条线,所以至今漆器既是日本人的日常器,同时又与茶道、花道一样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生活艺术。也许是漆艺这种极具装饰性而工艺又极为繁缛的艺术形式,恰好符合了日本人精致与严谨的民族性,也许是日本人更重视传统手工艺的扶持与保护,日本漆艺焕发出了更为璀璨的光彩,甚至漆(japan)成了日本的代称。

奈良时代,大量唐朝漆器流入日本,对日本漆器技艺和风格的影响非常大。日本漆艺的代表“莳绘”,便由唐代的末金镂工艺发展而来。日本人从末金镂工艺发展出莳绘,即用漆描绘图案,然后用蒙上纱网的竹管将极细的金银粉末撒在纹样上,再反复涂刷大漆于表面,待完全干燥后打磨、抛光,显露出自然而奇特的纹饰效果,风格自然而深沉,含蓄而绚丽。公元894年,日本断绝了与中国的官方往来后,日本美术开始强调本国风格,这时莳绘漆器一改唐漆器雍容繁缛之风,逐渐发展出以描摹自然景物为主,将写实与装饰融于一体,清新淡雅的独特风格。直到公元10世纪初莳绘艺术趋于成熟,日本漆器成为真正具有本民族独特工艺与风格特征的艺术品。

镰仓时代(1185~1336年),又发展出了平莳绘、高莳绘、肉合莳绘等多种技艺。高莳绘和肉合莳绘技艺的出现,使得日本的漆器浮雕化,呈现出更强的立体感和厚重的质感。这两种技艺成为此后几百年日本漆器的主要技艺。江户时代,日本替代中国成为漆器最大的出口国。此时正值中国的明清时期,能够看到许多漆器都有对莳绘艺术的借鉴。

在近来追溯古典的时尚中,莳绘甚至成了奢侈品的新宠,江诗丹顿的莳绘表、登喜路的莳绘烟斗纷纷登场,以精致典雅的格调将其列入收藏珍品。

对比之下,近现代中国漆艺的萧条让人痛心。虽然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传统工艺的重要性,但许多工艺仍缺乏能够坐得下来耐得住寂寞的后辈。而那些在艰难探索中国漆器发展道路的工艺美术家们,又能否得到一些支持和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