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现代散文史(第一编)

 司敬雪书院 2014-08-23

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资料

第一编 萌芽于思想革命的文苑新花

第一章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

1、与中国现代散文更具关系密切的是:晚清的政治文化革新运动。

2、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反映在散文领域:改良主义先驱龚自珍、魏源;早期改良派王韬、郑观应;资产阶段改良派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资产阶段革命派章太炎、邹容、秋瑾、章士钊等的散文变革的主张和实践,同标榜孟程朱“道统”和韩柳欧苏“文统”的桐城派古文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开创了政论、杂文的先声)

3、张裕钊的《出使四国日记》、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黎庶昌《西洋杂志》、吴汝纶《东游丛录》、单士厘《归潜记》、张德彝《随使法国记》、容闳《西学东渐记》、蒋梦麟《西潮》以记叙文的体式导中国现代散文的先路。

4、林纾笔译西方小说、严复以古文辞意译欧西政治经济哲学著作、梁启超以“新民体”散文大力宣传变革维新,致力于社会改革。这三位近代名人的译著,让读者感受到散文的形象性、逻辑性和论辩性的力量,对新一代散文作家影响最大,铺设了近代散文到现代散文的桥梁。

5、中国现代散文只能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阵痛中诞生。

6、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新思潮的输入、外国散文的学习和介绍、现代报刊的盛行——开辟了中国现代散文的新纪元。

7、从1915年起,发动了一个比辛亥革命更为深刻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此后十多年,从“思想革命”到“文学”革命,从文化革命到社会政治大革命,从资产阶段启蒙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作家们的散文作品大异于近代散文而表现出新的时代特色。

8、思想革命:1915年9月创办的《新青年》月刊(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喉舌(科学和民主的宣传;对封建礼教、封建仁义道德和封建专制政治的激烈批判和否定)。

9、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五四时期许多散文字的基本思想。

10、文学革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文体和语言改革的问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文学内容的问题)(大力宣传“历史进化”的文学观众,“活文学”的白话文取代“死文学“的文言文成为文学的正宗)这些文学主张成为散文家自觉地彻底进行文体革命和语言革命的重要根据。

11、外国散文的引进,促进我国现代散文的成长。

12、现代报纸刊物这一传播工具的日益兴盛,给了中国现代散文的起飞在有力的羽翼。

※《新青年》

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的随感录,开创了现代杂文的先河。

胡适《旅京杂记》——记事文

高一涵《皖江见闻记》、国药《游丹麦杂记》、周作人《游日本杂感》——旅行记成为现代散文叙事部类的先驱。

※《每周评论》——创办人:李大钊、陈独秀

《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对杂文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晨报》1921年10月12日改为《晨报副刊》,它以游记、旅俄通讯开头,壮大了记事抒情散文的写作队伍。

发表作品:孙福熙、孙伏园、瞿秋白、冰心、冯淑兰、川岛、许钦文、郁达夫、郭沫若、沈从文、徐志摩、王统照、俞平伯、王鲁彦、陈学昭。

《晨报副刊》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了积极贡献。

※《民国日报》出版《觉悟》副刊,称甲种副刊。刊登一些抒情散文,以徐蔚南、王世颖的《龙山梦良》较为著名。

※《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京报》的《京报副刊》、《晨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并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四大副刊”

1921年,出现“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冰心散文的成名作《笑》、许地山《空山灵雨》是早期现代散文的名作)和“创造社”两个纯文学的团体,推进了现代美文的发展。

※《语丝》(周刊)是现代散文史上第一个专载散文的刊物,创刊于1924年11月,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川岛成为其重要支持者。

(周刊)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语丝》经发表杂文、随笔为主,包括篇幅较长的社会议论文、短小精悍的《随感录》、《我们的闲话》、《闲话集成》、《闲话拾遗》;也包括学术考据性的杂文;有一些反映重大政治斗争的(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但多量是日常生活杂记;连载了鲁迅在《野草》中的散文诗。

※《莽原》创刊于1925年4月,先是周刊,后改旬刊,鲁迅主编,发表议论性杂文为主。

鲁迅在《莽原》上发表的著名长篇杂文:《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论“费厄泌赖”应该缓行》等,《杂语》、《杂感》等一类短小杂文。

※《现代评论》1924年12月,以谈政治为主兼顾文学,代表人物:胡适、陈西滢(《西滢闲话》)、徐志摩。

第二节 开创期的散文理论建设

1、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的有关论文都是“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2、现代散文观:

最初,“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所提倡的白话散文,还是与韵文、骈文相对的广义散文。最早提出“文学散文”概念的是刘半农,在1917年5《新青年》发表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中率先取法西文,将西方文学分类中的小说和杂文统称为“文学的散文”。

这种文学散文观,在傅斯年、周作人、王统照、胡梦华等人的文论中得到进一步界定和阐发。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周作人《美文》、王统照《纯散文》《散文的分类》、胡梦华《絮语散文》是这一时期散文理论建设的重要文章。

周作人率先把文学散文称之为“美文”

王统照把文学散文称为“纯散文”,说它能“使人阅之自生美感”。

胡梦华着重介绍欧美的絮语散文,称它为“散文中的散文”

由此可见,从五四开始,就出现了现代文学的“四分法”明确把散文视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独立文学形式和审美工,确立了散文即美文的新观念。

※ 开创期侧重介绍欧美的散文理论和创作。

鲁迅翻译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中对散文的评述的文章,对中国现代散文的理论和创作发生相当重大的影响。

开创期的散文理论还突出强调散文要写实求真,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和个性特征。

※ 在现代散文建设的初程,所谓散文或小品文实际上包含着议论性和记叙性两个分支。

周作人把《自己的园地》中的小品散文,称为“抒情的论文”。在现代散文史上,周作人第一个把议论性和批评性的杂文称为“美文”和“创作之一种”。

3、王统照把散文分为五类?

①历史类的散文,又称叙述的散文;

②描写的散文,包括状物写景一类作品;

③演说类的散文,又称激动的散文;

④教训的散文,又称说明散文;

⑤时代的散文,又称散文。

简答、论述题:

1、开创期的散文理论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建设现代散文观?

一是散文的概念从一般散体文向文学散文概念的发展;二是散文理论的倡导者比较侧重于输入外国的散文理论;三是突出强调散文要写实求真,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和个性特征;四是着重探讨杂感文和小品散文的写作特点。

2、古代文论中,所谓散文有两种理解?

一是与韵文相对而言,泛指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一是与骈文对举的概念,亦称古议,指句话不整齐的散行文体。

3、鲁迅把短评、杂感发展成有一定规定性的杂文文体,在理论上对杂文加以阐述。

①运用杂文实行文明批评、社会批评,促进社会的改革。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以促进中国社会的改革,即杂文的战斗性和批判性,在鲁迅看来这就是杂文的生命,也是革命现实主义杂文创作的灵魂;②杂文应该锋利隽永,曲折有趣。鲁迅概括了“论辩”性的“杂感”短文写作,要短小精悍、寸铁杀人、犀利沉重、曲折有致的艺术规律。鲁迅的不少杂文带有“含笑谈真理”的“理趣美”。③杂文不应是“无情的冷嘲”,而应是“有情的讽刺”(鲁迅把他的杂文集题名为《热风》,以示他的杂文是由灼热情感灌注的“有情的讽刺”,强调杂文要抒发作者的情感,是鲁迅的一贯主张)。

鲁迅的这些见解,在议论性散文中建立起具有特色的鲁迅风格的杂文文体。

第三节 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兴盛

1、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有一个波澜壮阔的“杂文运动”。杂文,指的是议论性的文学散文。

2、《新青年》、《每周评论》、《语丝》、《莽原》、《民国日报·觉悟》和早期******刊物《响导》、《中国青年》、《先锋》、《热血日报》以及《现代评论》等,是这个时期较出名的刊有杂文的报刊,汇映了这时期杂文的概貌及其发展的轨迹。

一、《新青年》和《每周评论》

1、《新青年》和《每周评论》都是以社会评论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2、1918年,在李大钊的推动下,《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3、《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同李大钊、鲁迅、周凭借、钱玄同、刘半农等都选取了以文艺性政论为主的杂文这一战斗武器。

4、中国现代杂文,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贯注着蓬勃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的特征,就是以现实主义为其主流的。

陈独秀:(中国现代杂文的倡导者、开创者和实践者)

《袁世凯复活》、《克林德碑》、《敬告青年》、《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劳动者底觉悟》

五四时期写了大量随感录。1921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下品的无政府党》、《青年的误会》、《反抗舆论的勇气》,鲁迅对之有“独秀随感究竟爽”的赞誉。

李大钊:(马列主义在中国最初传播者,中国******员创始人之一)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政论性的杂文《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震动整个思想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斗篇章。李大钊的文章主要反映现实中重大而尖锐的政治问题,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的随感录,短小悍泼,摇曳多姿,有着嬉笑怒骂的“谑而虐”的风格。

钱玄同:(著名音韵学家)

其杂感有两方面:①谈论“文学革命”和文字改革问题;②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恭贺爱新觉罗·浦仪君迁升之喜并祝进步》、《敬告遗老》、《中山先生是“国民之敌”》、《关于反对帝国主义》等,仍然保持汪洋恣肆、悍泼老辣的杂文风格,但有鲜明政治色彩);思想激烈深刻,文字泼辣,有一种大破大立的气势。

刘半农:

1916年,在《新青年》上发表读书札记式的杂文《灵霞馆笔记》。

《奉答王敬轩》、《作揖主义》轰动一时、传诵不衰。

他善于在议论的展开中,巧妙融入小说的描写,戏剧的个性化的对话,不有他自己特有的活泼、诙谐的讽刺、幽默的笔调,语言明白晓畅,婉转自如,因而杂文的艺术成就更高。

二、《语丝》社的杂文

1、1924年=1927年的第一次大革命期间,较著名的杂文阵地:

北方:《语丝》、《莽原》和《现代评论》

南方:******人支持的刊物《民国日报·觉悟》副刊

2、《语丝》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最重要的以刊登杂文为主的文学期刊之一,1924上创刊于北京。它与《新青年》不同,它实际上是一个以刊登“简短的感想和批评”即以杂文为主的文艺期刊,是一批思想倾向大致相近的文学家组成的文学社团。

3、《语丝》在前期,它所发表的杂文是注意直面人生的,以广泛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基本内容,带着一定政治色彩。

4、《语丝》、《莽原》与《现代评论》、《甲寅》是根本对立的。

5、《语丝》杂文的重要特色?

①是继承和发展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反对和揭露资产阶段自由主义的战斗传统。②袭击封建旧文明,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构成了早期《语丝》杂文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一大特色,这也是对《新青年》反封建传统的继承和发展。③《语丝》杂文,不仅提倡自觉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也自觉追求讽刺、幽默的文风(幽默最早出现于《语丝》周刊——曹聚仁)。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大师和最杰出代表)前期杂文:

鲁迅杂文创作的开创期:

从1918年8月起,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长篇思想评论式的杂文,这时期的杂文,收入杂文集《坟》、《热风》,有的收到别人为他辑佚的《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中。

鲁迅杂文与陈独秀和李大钊不同之处:他侧重于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领域。

鲁迅这时期写的最多的是收在《热风》里的随感录式杂文,在文体上近似于尼采、叔本华的哲理小品。

鲁迅是《新青年》开创的现实主义杂文的最杰出代表,是战斗杂文传统的最重要奠基人。

鲁迅杂文创作的发展期:

鲁迅在《语丝》上开始了他一生自觉运用杂文武器进行战斗的时期。这时期的杂文,主要收入《坟》、《华盖集》正续编、《两地书》、《而已集》中,数量较过去增加了,思想比过去尖锐深刻了,艺术上也有更多的创造和发展。

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在鲁迅这位不断寻求、探索国家和人民解放之路的文化战士的思想中投下苦闷彷徨的阴影。这种阴影主要涂抹在《彷徨》和《野草》所展示的生活画面上。此时的杂文已有了马克思主义因素,具有了革命史诗的历史规模和美学价值。

《坟》里的杂文名篇:

《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看镜有感》、《论睁了眼看》、《娜拉走后怎么办》《未有天才之前》。

《华盖集》:

更多运用格言和警句进行思维,更注意漫画式的杂文形象创造。

《战士与苍蝇》、《夏三虫》、《长城》、《无花的蔷薇》、《新的蔷薇》等具有哲理性散文诗的风格。

《马上日记》、《马上支日记》、《马上支日记之二》是日记体的杂文。

《通讯》、《北京通讯》、《上海通讯》、《厦门通讯》、《海上通讯》,以及整部《两地书》,是议论性的书信体杂文。

《而已集》:

《而已集》中的《再谈香港》酷似《热风》中的《知识即罪恶》是小说体的随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即是学术演讲,又是对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政治影射,达到学术性生政治性的统一。

鲁迅这时期的杂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创造了一系列如苍蝇、蚊子、“山羊”、“落水狗”和“叭儿狗”等的勾魂摄魄的漫画式杂文形象。鲁迅笔下的杂文形象,有着强大的思想和艺术魅力。瞿秋白评价“简直可以当作普通名词读,就是认做社会上的革种典型”

鲁迅杂文嬉笑怒骂,释愤抒情,燃烧着神圣的爱憎,充满着尖锐的讽刺,使警策的议论、传神的漫画贯注着战斗激情和浩然正气。在鲁迅手上,杂文的议论说理抵在了形象化、情意化、理趣化的艺术高度。

周作人(《新青年》和《语丝》时期的重要杂文作家):

《谈龙集》、《谈虎集》

在《新青年》时期:

发表于《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晨报副刊》、《少年中国》等报刊的文章,收到以后出版的《谈龙集》、《艺术与生活》中。

对“非人的文学”、“非人的生活”、“非人的道德”的批判态度和改革要求,是此时杂文写作的根本出发点。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思想革命》、《论黑幕》、《再论黑幕》、《罗素和国粹》等,是文艺评论式的杂文。

《祖先崇拜》、《感慨》、《随感录·三十四》、《天足》、《资本主义禁娼》等是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伦理观,提倡“儿童本位”的新道德,探索妇女解放问题。

《新村的理想与实际》、《日本的新村》、《新村的精神》、《新村运动的解说》介绍和宣传带有空想社会主义倾向的新村运动。

此时周作人的杂文讲求理性与风致,不乏讽刺与幽默。

五四以后,特别是在《语丝》时期:

周作人的文学活动,以“小品文”的写作为中心。他的“小品文”以议论性的杂文为主。这时的杂文大多收在《谈虎集》(上、下卷)、《谈龙集》、《雨天的书》、《泽泻集》里,《自己的园地》和《永日集》也收有这时的一部分作品。

“五四”落潮后至1925年初:

周作人的杂文仍限于思想文化、道德伦理范围。1925年后,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的到来,“人事评论”性的杂文数量增多,带有鲜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色彩。

周作人同林语堂一样,有着突出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语丝》前期,是周作人杂文创作生涯最有光彩的阶段,他的杂文多数是评论体、随笔体。

林语堂(《语丝》社中重要杂文家):

其杂文风格颇近于钱玄同,慷慨激昂,悍泼放恣。更多讽刺意味。

《发微》与《告密》、《祝土匪》、《读书救国谬论一束》、《劝文豪歌》、《咏名流》、《文妓说》、《讨狗檄文》、《<“公理”的把戏>后记》、《闲话与谣言》、《苦矣·左拉》等就是这样的战斗篇章。

这时的林语堂基本是个资产阶段自由主义者,但他的杂文还有鲜明的战斗色彩。

林语堂这个时期的杂文命名为《剪拂集》。

钱玄同、刘半农在《语丝》时期发展了各自的杂文风格,加上在鲁迅影响下的《莽原》社一批新作家也运用杂文从事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20年代中期形成了杂文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和现实主义战斗主潮。

三、瞿秋白、萧楚女和恽代英的杂文

1922年《新青年》杂志停刊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较有影响力的是瞿秋白、萧楚女、恽代英。

瞿秋白: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热血日报》,由瞿秋白任主编,《热血日报》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日报。

萧楚女:

重庆《新蜀报》主编,其文章笔锋犀利,战斗性很强。1925年,在河南主编《中州评论》,发表杂文《告革命界的著作者》,《政治周报》短评专栏《反攻》,他和恽代英都是《中国青年》重要撰稿人,二人风格不同,代英锦密而楚女豪放,代英于庄谐杂作中见其煽动力,而楚女则剽悍劲拢,气势夺人。

恽代英:

1920年下半年翻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从五四时期的李大钊和陈独秀,到第一次大革命中的瞿秋白、萧楚女、恽代英,这些早期******人都是杂文创作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他们的杂文汇入了中国现代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传统的主潮。

四、《现代评论》的杂文

现代评论派成员的:徐志摩、胡适、陈西滢、唐有壬。胡适是精神领袖、陈西滢是主将。刊物是《现代评论》,上面辟有《闲话》专栏。

陈西滢:

他的“闲话”式杂文,发表于《现代评论》、《晨报副刊》上,大多收在《西滢闲话》中,《西滢闲话》以闲话式的娓娓而谈、轻松幽默的笔调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思想内容较驳杂。

《线装书与白话文》、《再论线装书与白话文》、《中国的精神文明》、《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

他鼓吹“整理国故”和“全盘西化”。

赓续他“闲话”随笔传统的,是梁实秋40年代在重庆的《星期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的《雅舍小品》

杂文,这种辛辣的深刻的批评文,和清新俊逸的叙事抒情文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的双壁。

第二章 开创期的记叙抒情散文

第一节 域外与国内的旅行记与游记

1、中国现代散文中的记叙抒情部类,是以众多的记游之作开头的。

2、《晨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京报》的副刊,在其初期就可以年到许多旅俄、旅法、游美、游日的通讯、游记文章,以及风光描写。

3、散文作者有许多也以游记名篇开手,瞿秋白的《新俄国游记》、郭沫若《今津纪游》、孙伏园《伏园游记》、孙福熙《山野掇拾》、冰心《寄小读者》、徐志摩《巴黎的鳞爪》、朱自清和俞平伯《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一、域外旅行记和游记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饿乡纪程》出版时改书名为《新俄国游记》,中心记自中国至俄国的路程和作者的心程。

《赤都心史》是在莫斯科一年中的杂记,作者的目的既要反映新俄的社会心灵,又要表现作者的个性。

《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体现了现代散文初期的过渡形态。①一是体裁未定型:《饿乡纪程》以体裁论为随感录;《赤都心史》则用日记、笔记的体裁,它的体裁约可分为杂记、散文诗、“逸事”、读书录、参观游览记。可见,这两书体裁比较自由,记事随感,杂以描写抒情,便于作者表现多方面的感受。②二是语言文白混用。这是从旧形式向新形式的过渡形态。

作品表现了以下三个特色:

①景色描写与主观意念相交融;②现象的叙述和精彩的剖析相结合;③选择富于抒情性的细节来描写人物,凸现人物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强烈的抒情性和剖析力,清新绮丽,热烈奔放,是瞿秋白早期散文的鲜明特色。

《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在现代散文史上的贡献:

①从题材上看,它是现代散文史上最早以反映“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物”、展示作者心路历程为内容的作品;②在创作方法上,它以严峻的绝无夸饰的态度和方法表现俄国的新生,而又闪耀着作者的“理想之光”,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激情;③在文体上,它有完整统一构思,是连续性的长编,其中关于新俄国社会现实的系列报道,可说是新闻性与文艺性结合的报告文学的滥觞。总之,这两部作品,以广阔如实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忠实记录了出身封建士大夫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的思想历程。它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孙福熙的《山野掇拾》和《归航》:

他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山野掇拾》,是现代散文史上一部结集较早的游记。

《山野掇拾》记录作者1922年离开里昂下乡旅行,到小村庄小住的情景。这本游记除写风物之外,更多兼记小村庄的文化,而这文化只是人情之情,更重要的是告诉读者他的人生哲学。如:《扣动心弦深处》、《野花香醉后》、《美景》等,带有“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情味。无论是景色或人情的描述,都可以看出其“细磨细

”的个性特色和“以画为文”的艺术本色。

《归航》描写细致,色泽鲜明,文中富于画意诗情,是他文章的一贯特色。《地中海的日出》、《红海上的一幕》可作范例。但他所见的现实已不是《山野掇拾》中的世外桃源了,祖国的内战,使他忧心忡忡,逃入艺术的天地,在赏菊画花里修炼他那体察入微、传形写影的功夫与温和青默、精细风雅的性情,专注于开垦他的艺术乐土。

冰心的《寄小读者》:

《寄小读者》是冰心旅美留学期间写给《晨报副刊?儿童世界》的通讯结集。这本通讯散文集,题材颇广,许多是去国后领略美国风光的游记和旅行记。她以女性温厚的爱意,淡远的乡悉和婉约的笔调来表现她眼中的异国风物。

冰心的游记:

①冰心游记的动人之处在于抒发她自己对景物的独特发现。②着意于描摹画意中诗情。③在表现异地风光人情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祖国乡土的思念。④主要抒写她所感受到的海外人情场景,完全是赤子之心的坦然流露。她记游的文字比别的作家更多家国之情,更多文学色彩,在当时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他的散文在生前结集的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轮盘》,逝后由友人编印的《秋》、《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翡冷翠山居闲适》、《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是早期游记的代表作。

他的记游文章,充满着对自然的虔敬之意、陶醉之情和由衷礼赞。以我为主、内外混成一气、体裁不拘的写法是徐文的一种特色;他文章的词藻是优美、艳丽、多姿的,重迭的句式与口语的自然结合,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富于表情的语言,给读书以美的感受。

《巴黎的鳞爪》代表其散文的最高成就,徐志摩开了散文艳丽的文风,对后来作者有一定影响。

梁绍文《南洋旅行漫记》:

《南洋旅行漫记》是一本独具特色的旅行记。调查华工生活的苦情,具有颇为宝贵的史料价值;这本书虽然是事件的忠实记录,但有些地方又富有激情。

行文以叙述为基调,在叙述中描写,时时附以概括性的议论,所以读起来给人以具体的印象与明晰的感受,虽然文艺性颇嫌不足,但不失为一部难得的记游作品。

二、国内游记和旅行记

李大钊的《五峰游记》:

现代散文史上早期的国内游记,带有淳朴的纪事特色,这篇早期的游记,是小品散文草创阶段的标本。

孙伏园的《伏园游记》:

《伏园游记》收入四篇文章《南行杂记》、《从北京到北京》、《长安道上》、《朝山记琐》,它不是描写自然风景,而是记述社会习俗与人事来往的,游记写这样的内容,是一个重要变化;作者写作采取任意而谈的随笔笔调,这反映现代散文史上早期的部分游记的一种倾向,带有更多新闻纪事性质。

朱自清的游记和旅行记:

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与俞平伯《西湖六月十八夜》两篇文章,代表当时抒情散文的最高点。在此之前,游记多属于短篇连写的随笔式作品,在朱自清手里,才算有了典型的单篇现代游记美文了。

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①传统游记多以写景为主,当然也要发抒些议论。《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绿》、《白水

》都是写景的名篇。朱文发挥现代散文口语化的长处,以极为细致的摸捉客观形象的功夫为主,辅想象和比喻的手段,把他所要突出描写的景物:《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聚光于灯影月色、《绿》聚光于梅雨潭的绿水、《白水

》聚光于雾壳织成的幻网,绘形绘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②对于景物,作者既极力写出它的形态,又努力写出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厂家,情景渗透交融。

③作者的游记往往能表达一种境界。朱自清善于通过巧妙的构思集中完整地表现这种境界。它的游记在这方面的功力是很深的,在《荷塘月色》里发挥得更出色,创造了物我同化、心与境谐的清幽而自在的境界。

④朱自清炼字十分考究,细腻的内容和悦耳的音调结合,因而富于韵味,这时他着意为文、工笔刻划,以清新委婉、细腻逼真的风格在游记中取得很高的成就。朱自清游记中的写景美文,使现代散文的艺术,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达到了不让古典散文专美于前的成就。

⑤朱自清的记游文字,除了游记以定游踪景色的之外,又有一种不记游踪的写景文,如:《荷塘月色》;还有旅行记,不单写景物,兼记社会风习,如《温州的踪迹》、《航船中的文明》和收入《背影》乙辑的《旅行杂记》、《海行杂记》等;又有地方志,如《南京》、《说扬州等》,以写名胜、古迹、文物为主。

朱自清的游记和写景文的那些客观景物的细腻的描写,内心感情的细致的流露,景与情的交融,具有很大的魅力。但旅行记和地方志则别是一种写法,表现的是口头之美,细腻描写的功夫转向人事、社会风习的细致感受,有所剖析,也有所讽刺。在记游散文的文体和抒写方法多样化方面,朱自清对现代散文做出了重大贡献。

俞平伯的游记:

散文结集有《剑鞘》、《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

周作人认为他的散文是明代公安派的流裔,以抒情的态度作一切文章,是真实个性的表现,又称他为近来一派新散文的代表,最有文学意味的一种。作风上有知识和趣味两重统制,抒情说理作品兼有思想之美。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俞平伯与朱自清的同题、齐名之作,被誉为早期白话美文的双壁。俞平伯以随缘自适的心态赏球秦淮风情,显得超然飘逸,略于写景状物,详于述感记事,夹叙夹议,以虚带实,任直觉和玄想勾描出秦淮夜那“朦胧里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幻笑”之比喻,他善于捕捉与整合总体印象,偏爱即兴说理,以传神写意,造境空灵见长。

徐蔚南、王世颖的《龙山梦痕》

徐祖正的《山中杂记》:他是周作人一派散文游记方面的一个代表,徐祖正后来与周作人、废名合办《骆驼草》周刊,愈趋于闲适、趣味、冲淡一路。

郑振铎的《山中杂记》:他没有徐祖正那种景慕自然的理性思考,更无孤寂出世之想,所记的山中游览、生活,例也反映一些社会侧面,他提倡人生的文学,即使是山中杂记,也充满着对人生的热情与朝气。他后来的《海燕》、《欧行日记》、《西行书简》保持和发慌了这种记游作风。

国内的记游散文的两大分支:

①以旅行记的形式主要抒写作者关于政治、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的见闻观感。②写景抒情或者写景见志的。

五四时期的记游散文:

记游体裁在艺术上有丰厚的古典传统,现代散文能根据时代对它的要求,改造它的内容与形式,利用新兴的报刊,采取随笔的笔调或短篇连续报导的方式。这种旅行记是一种新的创造,而且作为30年代报告文学的先导;以写景为主的现代游记立文艺游记的新格调,由于白话散文便于详尽陈述和描绘的长处,在写景、抒情、表意等方面比凝炼的古典散文来可能是多样发挥的天地。冰心、朱自清、俞平伯、徐志摩、孙福熙、徐祖正的记游文学丰富细腻,是古典散文难以比拟的。这种杂糅调和的语言反映现代散文早期语言在新旧过渡时代的特色。域外与国内游记和旅行记是现代散文比较习见和取得成绩的题材之一,它在建设新散文的艺术方面起了先行的作用,而且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第二节 人生意义的探求和人生情味的体验

人生意义的探求和人生情味的体验成了中国现代散文早期的重要题材。这种探索人生、抒写个人情思的作品,大抵带有淡淡的哀悉,一定程度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五四”退潮后烦闷的时代心理。

一、人生温情的吟咏

冰心(我国现代叙事抒情散文的重要奠基者)的《往事》及其他:

1920年在写小说、小诗的同时,兼写小品散文,在《晨报》、《小说月报》上发表了《“无限人生”的界限》、《一只小鸟》、《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问答词》、《笑》、《梦》、《往事(一)》、《到青龙桥去》等;1923年出国后,以写散文为主了,《寄小读者》、《往事(二)》。这些作品先收入小说散文合集《超人》、《往事》,后来编入《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

①冰心散文写作的最初阶段:认真思索关于自然、社会、家庭、人生问题。《问答词》便是她思索后的回答。《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无限人生”的界限》等开始她抒情散文的创作之路。

②冰心从切身体验中感情到母爱的博大与圣洁,率先高唱起母爱颂。她不把母爱局限于人伦亲情范围内,而以爱的哲思把它升华为人间情爱的典范和人际协作最强韧的精神纽带,充分发挥了这种纯真情愫的典型意义。

③友情也是一个古老的主题:冰心的《好梦》、《寄小读者》、《往事(二)》。

④童年也是冰心时常着笔的题材。《梦》是早期的抒怀之作,冰心以清丽的笔墨开辟了现代散文中回忆童年的篇章。

⑤兄弟间的爱、去国的别情和乡思,返乎自然的理想指导下对山和海的赞颂,一切人生的情愫她都“愿遍尝”,都要领略,毫不保留地在《寄小读者》和《往事》中缠绵地向读者诉说,有机地融铸为“爱和美”的世界。

冰心这个时期散文的特点:

她的母性爱还带有少女的天真和单纯、稚嫩与敏感,所营造的情境如缕、乙乙欲抽的柔情缱绻,以回忆体小品《往事》和书信体散文《寄小读者》的自由体式,用恳切、亲昵、委婉的絮语方式,和流丽的白话与雅洁的文语融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成就了一种时人所称誉的“冰心体”美文。冰心散文就以其温爱柔情和独特文体奠定了她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树一帜的重要地位。

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是抒情的高手,他的《背影》是传父子之情的佳作,也是其文最为人称诵的名篇。作者以八年前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为背景,透出惨淡悲戚的氛围,用可感的形象写出他父亲对他的深厚的热爱和他对父亲别后的感念,奏出温馨的父爱颂和思亲曲。对于“背影”细节的描写,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

朱自清本人也舔犊情深,《背影》里的《儿女》就是自述为父心怀的名作。

《背影》里的《一封信》、《<梅花>后记》、《怀魏握青君》等,是关于友情的散文。

《背影》还有《女人》、《阿河》等一类表现生活情趣的文字。他用精巧、灵活、细腻的文字来描写他眼中的女性美,索性说她们是“艺术的女人”,从这里可以理解他的散文那么爱用女性化的比喻。

《背影》集子里抒情散文的特点:

①体式上,作者随物赋形而胸有成竹,任心闲话而开合自如,讲究谋篇布局而不露痕迹。②语言上,努力脱尽铅华,提炼口语,追求“谈话风”。以名篇《背影》、《儿女》为标志,朱自清在现代散文史上树立了一种平易、朴实、本色的散文美典范。

叶绍钧的早期散文:

叶绍钧的早期散文也是写母爱、乡情、别绪的,带着浓厚的抒情色彩。

他以诗和小说开始创作生活,注意社会题材,收在《隔膜》的《伊和他》(通过生活断片来描写母爱),收在《剑鞘》(与俞平伯合集)的《没有秋虫的地方》、《藕与莼菜》、《将离》等,却是写母爱、乡思和友情的散文,表达他对爱与美的向往。

1925年以后,其散文从乡情别意转到经世致用,他对人生真义的理解是认真处世,希望人们脚踏实地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收入《脚步集》的《“双双的脚步”》、《与佩弦》、《怎么能……》(憎恨旧社会)、《诗人》、《水患》等,较明显地表明这种人生态度。

五卅惨案发生的次日,他就写了名文《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罗黑芷的《乡愁》:

以笔名晋思出版了诗文集《牵牛花》,其中的《乡愁》(游子思念故乡和亲情的名作)和《甲子年终之夜》(感叹生之悲凉)被郁达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称他性格幽郁,文字玄妙。

川岛(《语丝》发起人之一)的《月夜》:

《月夜》是演奏爱情之曲的,文中诉说男女间爱恋的敏感、细微的真情,善于心理刻划。

沈从文指出:在“五四”以来,用叙事形式有所写作,作品仍应当称之为抒情文,在初期作者中,有两个比较生疏的作者,两本比较冷落的集子,值得注意,一是用“川岛”作笔名写的《月夜》,一是用“落花生”作笔名写的《空山灵雨》。两个作品与冰心作品有相同之处,多追忆印象,也有相异处,写的是男女爱,只重感觉的爱。主要的是表现一种风格,一种境界。

这说明川岛与许地山都以叙事形式来写抒情散文,近天小说的写法;又指出他们爱情题材的写法“只重感受的爱”,直叙爱情又颇为含蓄。在早期记叙抒情散文中专写爱情,川岛是值得注意的先行者。

二、人生悲苦的谛视与抗争

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和《两地书》: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鲁迅开创性业绩不仅表现在杂文方面,在记叙抒情散文和散文诗领域也有突出贡献。从发表于《国民公报》“新文艺”专栏的《自言自语》——1924-1926年连载于《语丝》的23篇《野草》,说明鲁迅是我国散文诗的一代宗师;从《呐喊》中《免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等篇带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品到1926年《莽原》上的10篇《旧事重提》及其改题结集为《朝花夕拾》至1925-1929年鲁迅与许广平通信的结集《两地书》,表明鲁迅一直坚持记叙抒情散文的创作。

其代表作《朝花夕拾》、《野草》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瑰宝。

《野草》这一部散文诗所勾勒的形象和抒发的情怀,表现了鲁迅当时的人生哲学;

《朝花夕拾》以记叙文的形式把他少年到壮年时期的经历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抒写,反映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深沉思索;

《两地书》不仅表现了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生活——人生的重要侧面,而且也是他们互相激励走着“ 生”长途的真实记录。

鲁迅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对于自我内心的解剖和发掘,其深广的程度,是同时代作者望尘莫及的。

鲁迅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不但率先树立了为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思想,而且在散文体式和创作方法的多茁壮成长化方面也起了荜路蓝缕的先行者的伟大作用。

《野草》(鲁迅用的是象征的方式,借事寄意、托物咏怀的手法)中的《过客》(过客孤独地寻找着向前的道路,他身上的表现的韧的战斗精神和探索精神,可以说是鲁迅的自我写照)和《影的告别》(影的形象是鲁迅内心思想矛盾的化身。)《野草》这个集子,无论歌颂韧性战斗,解剖自己的心灵,或者针砭时弊,和《两地书》中所表现的“抗战”思想都是契全的。阿英称《野草》是“一部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的血书”

《野草》:

《野草》连《题辞》共24篇,意蕴精深,技巧瑰奇。

①因为讽刺当时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因为憎恶社会上的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因为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这样的战士》

②《野草》讽刺和批评的笔锋针对着求乞者《求乞者》;精神空虚者《我的失恋》;精神麻木者《复仇》;意志消沉的青年《希望》;正人君子《狗的驳诘》、《死后》;负义者《稳如泰山败线的颤动》;黑暗政权的主宰者《失掉的好地狱》;圆滑处世者《立论》;奴才《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这些都是旧社会中的可怜可憎的人物。

③《野草》礼赞的是:枣树刺破高天和小飞虫扑向火花的精神《秋夜》;不倦向前的探索者《过客》;叛逆的猛士《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被风沙打击得粗暴的灵魂《一觉》等。

④《野草》中涉及内心解剖的文章:追求美好理想的《雪》、《好的故事》;追悔莫及而严于自责的《风筝》、《父亲的病》;表露勇于自我牺牲豪情的《死火》《蜡叶》;解剖内心阴影的《影的告别》、《希望》、《墓碣文》。

这些作品表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感触之锐敏、思索之深广、情调之沉郁、蕴涵之深邃,在现代散文诗中是无与伦比的。

《野草》的艺术特色:

①《野草》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艺术神品。

②《野草》是深刻的思想主题和多样化的表现方法的完美的结合。如《风筝》采取现实主义手法、《淡淡的血痕》基本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其它大量篇章则是采用象征主义手法:A、或创造奇突的象征性形象;B、或运用自然景物的象征性描绘;C、或创造象征性的寓言故事;D、象征主义散文诗,有关小中见大、实中见虚、由一而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形写意的突出特点。

③《野草》运用多样的文艺形式,以新兴的散文诗为主,兼有诗,还有对话体、辩难体等,都具有浓郁的诗情和深厚的哲理。

④《野草》语言既有诗的凝炼,又有散文的流丽。

⑤《野草》意象奇诡,造境幽深,手法新颖,色彩缤纷,堪称现代散文诗的一座雄奇瑰丽的艺术丰碑。

《朝花夕拾》:

对童年的思念,乡情的依恋,家庭和邻里人物的回忆和走异地、寻异路的经历,对走人生的长途所尝过的辛酸和悔恨,所遭遇到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朝花夕拾》(鲁迅称之为回忆文)中表现得极为具体。

《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

①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时代的侧面,显示了晚清社会的落后,封建思想枷锁的沉重,维新运动的劳而无功,日本帝国主义的自大骄横,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②展现了一幅幅浓郁的江南乡镇的风俗画。③精彩地描绘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停滞在社会中劳动人民和知识界人士的面影;④世态、风俗、人物和自我的心路历程交织写来,具有存厚的人生和社会内涵。

《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①有些篇章,如《狗·猫·鼠》、《二十孝图》和《无常》,写法近乎杂文,以论文为主,穿插生动的描述,间或涉及时事。②叙事、抒情、议论,舒卷自如;③民情风习,历史掌故,寓言故事,涉笔成趣;④变速器明快而优美,洗炼而深沉。

鲁迅的记叙抒情散文作品,在杂文集中也或有所见。写故乡习俗和幼年生的:《我的种痘》、《我的第一个师父》、《女品》等;纪念师友的:《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君》、《忆刘半农君》、《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等。

鲁迅是现代记叙抒情散文和散文诗的开山祖,他的散文标志着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最高水平。

许地山的《空山灵雨》(现代散文开创期的名著):

《空山灵雨》的内容:

①对人生痛苦及其社会根源的提示是敏锐的、深刻的;②对人生的重要方面爱情问题,许地山也有所探求,提示在这令人陶醉的爱的领域,也充满着不乐的因素;③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弊病、人生的痛苦,这是许地山所看到的现实。

《空山灵雨》的艺术特色:

①许地山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在艺术上也有它适当的表现形式,最为突出的是他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具体事物和某种寓意中间的必不可少的桥梁。

②《空山灵雨》中的散文较少以我米,常常以第三人称作抒情叙事的主人公,多通过对话来表现主题,这种表现手法在早期散文中的新的尝试。

王统照的《片云集》:

1923年-1925年的散文结集为《片云集》,后来结集的还有《北国之春》、《欧游散记》、《青纱帐》、《去来今》、《繁辞集》等散文集。

从《片云集》中可以看到作者仍用文章诉说自己对社会人生的冥想,可以觉察到社会生活对他心头的重压,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心情和自身的一种挣扎、创造、抗进的愿望。

冰心看到人生的美、爱和同情的一面,许地山看到苦的一面,王统照则看到恶的一面,挣扎反攻的一面。

《片云四则》用故事的形式表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王统照早期的散文有浓厚的哲理的、悟性的、抒情的因素。

徐志摩的《落叶》、《自剖》和《秋》:

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用三个大字来形容,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这三本散文集恰好代表他思想变化的三个不同同时期。

《落叶》集中中的《落叶》表现了他有勇气对付人生的挑战,希望中国青年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时的徐志摩充满着信念与理想。

“五卅”惨案和“三一八”惨案给徐志摩的思想以相当大的打击。《自剖》、《再剖》《飞》等一系列散文,坦露自己的烦闷和思索。

徐志摩理想中的革命是实行英国式的政治,但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他感到没有力量,孤独和失望,表现在《秋》里,文章中充满悲秋的感伤,表明他追求爱、自由、美的人生观的理想的破灭。

他短暂的一生的散文相当完整地表现了一个资产阶段作家的理想从希望到破灭的过程,也相当典型地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的情怀从积极到消沉的历程。

他的散文很有特点色,以抒情的美文来剖白内心,谈论人生,直抒胸臆而又议论风生。他的杂样散文,可以归之文学创作类的,一般都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生动、活泼、干脆、利落,多彩多姿,有气有势。

高长虹的《心的探险》:

原为莽原社成员,后自立狂飙社。他以“倔强者”和“世上最孤立的人”自诩,以尼采的“超人”哲学怀疑和抨击一切,著有诗集,散文杂文集多种。

诗文合集《心的探险》、《光与热》,大多是散文诗和格言体小品。

三、人生情趣的玩味

周作人(以独树一帜的记叙抒情小品享誉文坛,在现代散文史上开创了闲适的言志的艺术流派)的《泽泻集》及其他:

周作人的小品分为两个时期:以1929年作为转向的界限,①说流氓似的土匪似的话;②代表田园诗人的倾向。按文体分:①议论成份较多的杂文;②记叙成份较多,叙事中带抒情的抒情散文。

周作人叙事抒情小品“舒徐自在,信笔所至”,与内涵的恬淡依永相谐调,是谈话风文体的典范。

著名的《乌篷船》和《故乡的野菜》风格很类似,介绍他故乡一种船和坐这种船的趣味,诱导人们以“游山的态度”观赏一切,在即兴闲聊中传达一种优游自在的恬淡趣味。他的笔谈带有家常闲话的随意性和亲切感,自然又比口说精练简洁。

这时期的小品名篇,以洒脱的名士风度,平和的感情,清淡的方式,广博的征引,咀嚼生活的趣味,出之以冲淡自然的文字,千万一种空灵之境,使读者获得隽永的韵味和兴会。

俞平伯的《燕知草》:

俞平伯被视为周作人一派散文的骨干,在玩味生活的情趣、追求隐逸的风致、显示博览的杂学、采用平和的絮语等方面,与周作人一脉相承。他在这条被人视为“旁斜”的小品文路上勇猛精进地走下去,后来的《燕郊集》便是明证。

废名的田园牧歌:

周作人欣赏他那“隐逸的”、“平淡朴讷的”,说他和俞平伯是现代散文中“涩如青果”的一派。他以小说出名,但周作人却说:废名所作本来是小说,但是我看这可以当小品散文读。

钟敬文的《荔枝小品》:

《荔枝小品》收文章22篇,有一部分写生活情趣的,如《荔枝》、《谈雨》、《》、《花的故事》,与周作人的小品近似,冲淡平静;另一部分怀友之作,如《临海的旅店上》、《送王独清君》、《潜初去后》、《请达夫喝酒是不果了》等篇,不乏酸楚激越之语,又是一位牢愁难遣的零余者。

他的散文富于情思,在口语化的行文中自然地带出清丽的文字,雅俗并出,很有风致,故能于冰心、朱自清、俞平伯等美文高手之外,自成一家。

苏雪林的《绿天》:

《绿天》充满着生活的情味,在一些描写景物的散文中,她笔下的花木山石也都具有生机活趣,作者剪取日常生活的断片,凭着新巧的想象力和斑斓的色彩感,给读者造下一个富有诗情哲理的小天地,耐人流连品味。

她的文章与冰心并论,别具一番画意与诗情,她的作风,原则上说,是“细腻、温柔、幽丽、秀韵”

冰心和朱自清、鲁迅、周作人分别代表了对人生或关爱、或剖视、或赏玩的三大倾向。

第三节 漂泊者的希望、悲愤和哀歌

“五四”到“五卅”之间,中国城市里迅速积聚着各种“薄海民”——小资产阶级的流浪人的知识青年,他们的散文充满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诅咒,对个人遭遇的不平和愤恨,对茫茫前途的失望和忧伤。使本时期的散文,突出地传递了时代的苦闷和抗争的讯息。

一、浪漫才子的心曲

宗白华、郭沫若、田汉的《三叶集》:

《三叶集》是宗白华、郭沫若、田汉三人1920年讯的通讯集,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本散文集。

宗白华(《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主编),这部通信集洋溢着五四时代青年冲决黑暗、向往光明的精神,朝气蓬勃的乐观的精神;他们勇于自我暴露和自我批评,决心战胜罪恶,力争上游,建设自己的人格;面对现实,也留心于理想的追求。他们的通信涉及新诗的见解,对五四新诗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田汉的《田汉散文集》:

田汉这个时期的散文集有《蔷薇之路》、《银灰色的梦》,后大多收入《田汉散文集》,这些文章记述着他早年的悲伤遭遇和奋进决心(《白园之园的内外》、《朔风》(抒写他在上海从事戏剧运动的生活片断和艺术理想,这时他的革命艺术理论已相当明确,文中表现了这时代青年在青春期的感伤和彷徨,但他们对现实已有渐趋明显的反抗,笔调和前一篇一样,感情充沛,知识丰富,联系广泛,同时引用许多外文,反遇出他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洒脱不羁的文风))。

郭沫若的《山中杂记》: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是创作的多面手,除了新诗、话剧,就数散文成就较丰硕了。他的散文体裁多样,有抒情散文、散文诗,有叙事散文、自传、调查、通讯,还有大量的政论、杂文,

他在五四时期的散文小品,收入创作合集《星空》、《橄榄》和散文集《水平线下》,主要作品结集为《山中杂记》。

郭沫若散文最早的应是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三叶集》,之后便是《今津纪游》,这是一篇较早的游记,行文带有随笔的特点。作者个性豪放,行文恣肆,汪洋酣畅,时露揶揄和幽默。

1923年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写了许多带着激愤情绪的作品,如《月蚀》、《梦与现实》、《昧爽》。这些文章无不流露着漂泊者凄凉、寂寞和愤恨的心情。

1924年在日本的叙事抒情散文《山中杂记》和散文诗《小品六章》,抒写他在日本生活的情趣和他对母亲的回忆。《小品六章》中的《路畔的蔷薇》、《水墨画》、《山茶花》、《墓》等,是个人幽居情趣的剪影。这些散文创作于作者世界观转变的关键时期,表现了漂泊者矛盾的内心和浪漫主义的文风。

郁达夫的《还乡记》等:

他早期的许多散文,称之为零余者的感伤之歌。名篇如《还乡记》、《还乡后记》、《零余者》、《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一个人在途上》、《感伤的行旅》等,以及整部《日记九种》,大多是羁旅漂泊、感伤身世的作品,抒写自己在黑暗社会中四处碰壁、走投无路的愤懑伤心情绪,堪称典型的漂泊记。

《还乡记》叙述落魄还乡路上的伤感悲愤,长歌当哭,哀怨并发。通过诉苦泄愤批判和否定了不合理的现实社会,与郭沫若的作品一样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只是他的感伤色彩更浓一些;在控诉社会的同时,暴露和自我解剖。他的早期散文,无论是《零余者》的自省,《一个人在途上》的伤怀,《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的愤激,还与《还乡记》姐妹篇一样,,是最深切、最哀婉的一个受了伤的灵魂的叫喊。

郁达夫这时期的散文率性纵笔、才情毕露。不仅将主观感情渗入叙事过程,而且以自己的情感激流作为结构行文的主线,肆意铺写心理活动,宣泄内心悲愤,以率真坦露、自然畅达见长。如《还乡记》,叙事中穿插着内心独白和抒情呼告,又善于将心理活动具象化,琐碎的生活片断和变幻的瞬间思绪都笼罩于落魄者感伤愤激的氛围之中。

其笔锋挟带着激情,能够将各种句式、语汇和语气融为一体,创造了被朱自清称为“比前一期的欧化文离口语要近些”的“风靡一时”的“创造体”白话文。将自己擅长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一些手法,诸如场景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和故事穿插等,引入散文创作,扩大了散文的艺术容量和叙事抒情的张力。还用书信、日记等体式来记事抒怀,暴露自我。在郁达夫手上,打破了古文义法之类清规戒律,散文成了最自由不拘、最见个人才情的一种文体。

他在30年代发展了“返回自然”的倾向,创作了一系列与漂泊记异趣的写照传神的山水游记。

成仿吾的《流浪》:

其散文收入创作合集《流浪》中的《太湖游记》、《江南的春讯》、《春游》。

《太湖游记》是他与友人从上海到无锡的记游作品,眼前有景道不得,联相的是悲伤的往事,这在游记中是十分特别的。

《春游》的笔调与此相似,文中充满了现实的诅咒,而且美景反而唤起了他心头的伤感。

《江南的春讯》是写给郁达夫的书信体散文,充分体现了创造社浪漫主义反抗战斗精神。

洪为法的《长跪》:

创造社刊物《洪水》的编辑,这时散文集有《长跪》,以后还结集出版了《做父亲去》、《为法小品集》等。

《长跪》中同样充满着漂泊者的哀歌。其中《长跪》、《做父亲去》、《哭父》都是悼念他逝去的父亲。

集子中的《乌鸦的埋藏》更寓艺术色彩,善于用新鲜的比喻来表现活泼而富于情感的联想,伤心地诉说旧社会文人走投无路的命运。

倪贻德(创造社成员)的《秦淮暮雨》:

他的《玄武湖之秋》小说集中的《秦淮暮雨》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散文,也是一曲漂泊者的哀歌。这篇零余者的漂泊记带有香艳的色调,和郁达夫有相类的地方,写景较多,较少社会性,对旧社会的诅咒也缺乏力量,渗透着才子加佳人的气味,时有顾影自怜之态。文中所表现的感情色彩和思古情调,僮着经过修饰的夹着古典诗文的词汇语言,给读者以宋代风流词人那种旅途寂寞、绮怀难遣的风味。

《东海之滨》、《秋夜书怀》、《画人行脚》。

滕固、集菊隐、于赓虞等的散文:

滕固(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家):所作散文收入诗文集《死人之叹息》。其小品之一就是《灵魂的漂泊》,这种受难的无归宿的灵魂,概括了一代精神漂泊者哀而怨的心态。在《生涯的一片》、《关西之素描》等小品中,以片断连缀的体式具体展示了自己的飘零情形,以行吟低唱的笔调抒写顾影自怜、愤世伤怀的心曲,这在初期散文中是较为流利轻巧的。

集菊隐(绿波社的戏剧家):新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专集《夜哭》出自他之手,还著有另一部散文集《他乡》,是早期致力于散文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夜哭》大多哭泣自己和家庭的不幸与衰落,抱怨现实的黑暗与压迫,歌吟人生的挣扎和疲惫,有些过于绝望悲伤。《夜的舞蹈》尚有美丽的幻想。随后是《夜哭》、《时之罪恶》、《谁是我的知心》、《他乡》诸章的闯苦呻吟和迷惘追寻。他的散文诗融汇了现代人的苦闷忧郁,多愁善感,艺术上注重炼句造境,写得缠绵悱恻,哀怨动听,对散文诗文体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于赓虞(诗人):与焦菊隐成立绿波社,在北京与胡也频、沈从文组织无须社、与庐隐创办华严书店,被时人称为“恶魔派”诗人。散文诗集有《魔鬼的舞蹈》、《孤灵》、《世纪的脸》。他抱着“散文诗乃以美的近于诗辞的散文,表现人类更深邃的情思”的自我意识,积极探索散文诗的表现力。自称其作品是“厄运的象征”,大量采取颓废派文学常用的阴暗、奇丑、的意象,化腐朽为神奇,带有浓厚的感伤颓废气息。于赓虞的散文诗比焦菊隐晦涩阴森,富于现代恶魔派诗风。

蒋光慈的《纪念碑》:

《纪念碑》是他与宋若瑜在1924年-1925年的通信,记录了这一对飘零者在恋爱中所经历的希望和痛苦的心程。《纪念碑》是一个漂泊者爱的长恨之歌,幸福与漂泊者是绝缘的。信中的感情浓烈,笔致真诚,但有时不适当用了文言句式,反而令人感到有点俗气。

二、时代女性的悲鸣

庐隐的散文:

庐隐内心向往着自由与解放的青年女性,勇敢地以笔倾诉着许多女青年的内心苦闷。

青年女性在爱情问题上的苦闷,和自己悲哀绝望的心情,表现在《海滨故人》、《曼丽》和《灵海潮汐》三个散文、小说集中,有些篇章散见于《华严》、《蔷薇》等刊物上。

《月下的回忆》写她与三位女同志同游大连南山赏月的事,在感伤的情调中带着“社会运动”热气,没有陶醉于月色之中,而是想念着多难的国家,悲叹着凄凉的身世。

《雷峰塔下》则是庐隐对逝世的丈夫郭梦良的悼文,回忆定情的前后和死后的哀思,断藕残丝,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与冰心处于安适幸福的生活不同,庐隐饱尝坎坷与艰辛,她更多地表现着时代的苦闷,爱情的追求,和悲苦命运的挣扎。她的文字同样地脱胎于丰厚的优秀古典诗文传统,行文中自然地引用许多动人的古典诗词和习见词汇,但以真率自然见长,并不炫奇斗巧,刻意求工。

石评梅的小说、散文合集《涛语》和散文集《偶然草》:

游记《模糊的余影》,连载在《晨报副刊》上,这是她参加女高师毕业生旅行团的写的旅途见闻和感受。

石评梅的散文中,“漂泊”两字是经常出现的。在《涛语》集子里,多以友人的名字标题,用呼告的形式,尽情地诉说内心的悲哀和愤恨,并寻求友人的慰藉。《涛语》是《涛语》这一集子里的力作,由八篇组成的一组文章,以冷艳凄绝的文字表达她的断弦哀音,《涛语》是控诉旧社会的一曲哀怨的诗篇,是革命青年高洁感情的自白。

《偶然草》是石评梅经历爱情的悲剧之后的作品,是一个心怀壮志的青年女性在旧社会挣扎的悲歌。

陆晶清的《流浪集》:

她的散文集有《素笺》和《流浪集》。

《素笺》是“致几个似曾相识者的信”,作者以清丽的文字屡次谢绝爱的祈求,《素笺》可以说是漂泊者拒情的书信,信中叙事、抒情曲折婉转,给人以一种“道的无情却有情”的感觉。

《流浪集》有三部分,其一即《流浪集》:悲哀在这一集的字里行间到处流露着,这一部分是她的早期散文,对辛酸的遭遇和痛苦的内心作尽情的倾泻。其二是《怀梅集》,是几篇悼念石评梅的文章。

陈学昭的《倦旅》:

她出版了五部散文集《倦旅》、《寸草心》、《烟霞伴侣》、《如梦》、《忆巴黎》,这些都是她漂泊生活的真实记录。

《倦旅》、《寸草心》、《如梦》是她“早期在国内漂泊生活的散记,刻意抒写了一个十分忧郁而寂寞的,但却在苦苦挣扎、抗争的灵魂”。《忆巴黎》抒写了挚爱人生、祖国的感情、心理,另方面着重介绍了留学生的生活和旅法的一些见闻。《烟霞伴侣》受孙福熙的影响,写的是有关风花雪月的文章。

早期散文充满凄苦,典型反映了冲出封建家庭的弱女子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被压抑的、然而不甘屈服的、追寻茫茫前景的心情。

以第三人称来写散文,用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是陈学昭散文的特色。还善于把人物的对话、景物的描摹,和作者的内心情感的宣泄,主观见解的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很好地表达她所经历的情境。

语言细腻,善于表白绵长的情思,对音响和色彩的捉摸也体现了女性的特殊敏感。

上列作家主要是创造社的成员,还有出身北京女师大的一群,此外,绿波社、浅草社、莽原社、未名社以至于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青年,他们一方面看到现实黑暗、混乱而感到伤心悲愤,另一方面又希冀着理想和光明,要求自己和热情奔放。他们与上一节的作家不同,他们大抵多情善感,扬己露才,着意于痛苦内心的宣泄,而较少对人生意义作哲理性的探求。这类散文继承古典散文的传统技巧,又发挥文体解放呈白话散文的长处,不以蕴藉、飘逸、典雅见长,而以真切、直率、编组取胜。

第四节 反帝反封建的呐喊

1925年的“五卅”运动,北京还发生了女师大事件,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1924-1927年的北伐战争,1927年国民党右派葬送了大革命。这几宗重大的政治事件是本时期叙事抒情散文新的主题。

《晨报副刊》、《京报副刊》、《语丝》、《小说月报》、《文学周报》、《洪水》等报刊立予登载,反映了文艺界团结反帝反封建的坚强意志。

“五卅”运动的怒吼:

“五卅”惨案发生后,《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很快地发表了沈雁冰的《五月三十日的下午》、刘大白的《我底恸哭》、西谛(郑振铎)《街血洗去后》、圣陶(叶绍钧)《五月卅一日急雨日》等文章;《文学周报》佩弦(朱自清)的《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语丝》也发表了俞平伯的《雪耻与御侮》、川岛《爱国》、春台(孙福熙)《上场与预备》等文章;《晨报副刊》发表了王统照的《血梯》和《烈风雷雨》;《京报副刊》还出了“上海惨剧特刊”;《东方杂志》也了“五卅事件临时增刊”。

叶绍钧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以高昂的情绪,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自己内心的愤怒,歌颂了学生和工人群众的抗争,揭露了那“微笑的魔影”、“漂亮的魔影”、“惶恐的魔影”,诅咒他们的消亡,篇末显示:我们的祖国一定有救。这篇文章叙事描写和抒情紧密结合,艺术技巧和战斗激情紧密结合。

全文笼罩着恶魔的乱箭似的急雨中,词语的重迭,排比句的运用,节奏感强烈而明快,增强了本文的愤激情绪和艺术震撼力。柔美的散文多为读者所喜爱,而这样阳刚的散文在散文的园地里也是值得赞叹的奇葩,它是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出色的艺术技巧的高度结合。

茅盾的《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文章采用描述、议论、抒情紧密结合的手法,使用排比和递进的句子,表现了严正的、雄辩的气势。

郑振铎的《街血洗去后》与《六月一日》:也是著名的反映“五卅”惨案的散文。叙述群众的悲愤和敌人的凶残,文章首尾重复出现“红色的帘”,加强了抒情效果,敌人虽然消灭了杀人的血迹,但血的教训在人们的心中是永远不会消灭的。

王统照的《血梯》:文章以抒情和议论为中心,表现他一贯的长于理性思考的特色。

取材上的差异:叶绍钧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着重写群众激怒情绪的反应;茅盾的《五月三十日的下午》重于讽刺健忘的市民、绅士和商人们;郑振铎的《街血洗去后》与《六月一日》重于写敌人的惨酷;王统照的《血梯》重于写群众觉醒的期待。

记事的写法不同:叶绍钧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重于描写抒情;茅盾的《五月三十日的下午》重于叙述、议论、抒情的结合;郑振铎的《街血洗去后》与《六月一日》重于抒情中叙述;王统照的《血梯》重于抒情中议论。这给现代散文树立了多角度及时反映重大题材的成功的先例。

朱自清的《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是间接感应“五卅”反帝热潮的名文。从凝视小西洋人而被其“袭击”的小小事件,对深入白种人骨髓的种族优越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引起作者“迫切的国家之念”。在叙述中极注意叙事、抒情的层次,而且在行文中做多种对比,看小孩和看女人,凝视中国小孩和凝视西洋小孩,构思十分周至,抒情极有节制。

陆定一《五卅节的上海》(《洪水》半月刊):是记“五卅”惨案周年的纪念活动的,这篇作品所写的内容和所显示的主题与上列诸位作家的文章颇有差异。这篇文章正面反映尖锐的斗争,一边是帝国主义,另一边是革命者:工人、学生和群众。在决斗的日子里,经过29-30日两天的种种纪念活动,而帝国主义终究不敢开一枪,这种变化说明革命形势的高涨,也说明作者对群众斗争有掌握全局的鲜明意识,与书生之作大不相同。这篇纪事也运用一些艺术手法,感人细节的描写,形象化的比喻,幽默的反衬等等,加深了它的效果。

女师大事件的实录:

女师大事件是发生在文化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政治斗争,是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一次猛烈冲击。《语丝》社同人主要以杂文声援进步学生的斗争。

比较详细记叙女师大事件的则有石评梅的《女师大惨剧的经过——寄告晶清》一文(京报副刊·妇女周刊)。

石评梅是惨剧的目击者,以愤怒的语言记述女友惨痛的遭遇,和章士钊、刘百昭等雇用女丐对女生进行野蛮凶残的迫害,发出永久纪念耻辱、永久奋斗的誓言。这篇文章不但让读者扯到军阀帮凶的丑恶嘴脸,看到群众的寒心动魄,也看到女师大同学的坚强和互助的关德。这篇文章不只是事件的实录,还有环境的衬托,抒情的议论,保持其言情真切的文风而加强了呼告的力度。

“三·一八”惨案的战叫:

1926年3月18日,北京发生了“三·一八”惨案,鲁迅称之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语丝》发表了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鲁迅的《无花的蔷薇之二》、岂明(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淡淡的血痕》、徐祖正《哀悼与怀念》;《文学周报》发表了叶圣陶《致死伤的同胞》、W生的《谁是凶手?》、西谛《春之中国》、徐蔚南《生命的火焰》;《洪水》发表了《悼北京十八日的死者》。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和《淡淡的血痕》:

《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抒强烈之情的“悲愤时的歌哭”式的文章,作者的惨案发生后,回忆他和刘和珍交往的过程,描述刘和珍和她的同志英勇的死,鲁迅抱着沉痛而不绝望的心写下这篇悲痛的至情佳作,曲折的、压抑的、低回的、爆炸的感情交织文中,给读者以深沉的思索和有力的感染。

《淡淡的血痕》,超出了就事论事的范围,深入到民族性格的剖析中去,使读者触及自己的灵魂。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完全是一篇记实的文字。这篇文章以精细而有针对性的叙述,直率的自我批评和义正词严的遣责为其特色。与《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可见朱自清早期散文有锋芒的一面。

北伐从军记:

金声《北伐从军记》:作为最早出现的一部北伐从军记,较留心于场景描写和个人体验,纪行述感,真切细致,表现了革命知识分子投身北伐的精神风貌。

谢冰莹的《从军日记》:以日记和书信体散文的形式,及时记述湘鄂一带战地见闻和军旅生活,表现新时代女性的革命激情和战斗英姿。

郭沫若《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这篇带有政论色彩的力作,既表明经过大革命洗礼的作者开始步入散文创作的新里程,也导引纪实性散文向新闻性与政论性结合的方向发展。

大革命的失败,在新文学第一代作家心里留下深重的创伤,导致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彻底分化和重新组合。在现代散文的开创期,特别是到了“五卅”运动以来,许多作家本着热烈的爱国赤诚生革命要求,迅速反映当时重大政治事件,充实叙事抒情散文的题材,用阳刚的笔墨,表达坚定的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的激情,开了反映时代风云、干预现实政治的文风。表现国家民族救亡图存的血泪文学,突破小我的悲欢,抛弃阴柔的格调,在散文史上,有了良好的开端。

第五节 五四散文变革的实绩与意义

开创期散文的特征:

①表现个性比以前的散文强;②内容范围的扩大;③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而社会性的倾向以“五卅”事件后表现得最为明显。

开创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①叙事如剧,抒情如诗,写景如画;②形象逼真,感情充溢,理趣深长,讽刺尖锐,论辩简明,手法新颖,形式多样;③语言文白杂糅,口语化、欧化并存。

“五四”散文变革的意义:

“五四”散文的发达和成就,主要由文体自身优势促成,散文短小灵活,比其它文类更具应变力和适应性,回归和张扬随物赋形、任心闲话的文体物长,成为一切短篇体制的典型代表;又不像其新诗那样另起炉灶,而是对传统散文有所扬弃,加以改造,力主自由创造,这是散文在“五四”变革期率先走向成熟的一个历史原因。

“五四”散文革新的成功,彻底打破了中国散文在唐宋后徘徊不前的僵局,全面复活了中国散文的生机活力,奠定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基础,开辟了中国散文现代化的广阔天地,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起死回生、继往开来的伟大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