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斗蛐蛐儿

 芦苇片语馆藏 2014-08-24

闲话斗蛐蛐儿
                                                          闲话斗蛐蛐儿

蛐蛐儿学名称蟋蟀,有的文章里叫它“鸣蛩”,比较普遍的名字是“促织”。因为蛐蛐儿开始鸣叫,说明秋天到了,天气转凉,提醒人们准备冬天的衣服。因而古时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不知是何人何地最先发现雄性的蛐蛐儿好斗,也不知是谁第一个让两只雄性蛐蛐儿斗起来。但根据有关史料记载与传说,可以断定斗蛐蛐儿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最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唐代之前,人们习惯于夜晚于三五结群到郊外聆听蛐蛐儿美丽的鸣叫之声,而唐代后特别是宋代,斗蛐蛐儿风靡千家万户。南宋权相贾似道曾写过一部专著《促织经》,其中对民间斗蛐蛐儿有详尽地描述。北京城出现斗蛐蛐儿则是在明代开始风行。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中也记载,在旧京城,上至王公贵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养蛐蛐、斗蟋蟀有浓厚的兴趣。明朝万历年间的《万历野获编》中则记载了当朝天子对斗蛐蛐儿的喜爱程度: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刘若愚在《明宫史》中对京城人的斗蛐蛐儿有更加明细的记载:“善斗者一枚可值十余两不等,有名色,以赌博求胜也。秉笔唐太监之征、郑太监之惠,最识促织,好蓄斗以为乐。”京城的百姓几乎人人皆有此好:“京师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瓦盆泥罐,遍市井皆是。不论老幼男女,皆引斗以为乐。”

据史料记载,娱乐性的斗蛐蛐儿,通常是在陶制或瓷制的盆或罐中进行。专业一点的蛐蛐儿盆中间隔着一片玻璃。玻璃抽去之前,两只蛐蛐儿就已经开始振翅鸣叫。玻璃一旦被抽去,两只蛐蛐儿立刻龇牙咧嘴开战,要么用双钳咬,要么用头顶撞。如遇见两只都比较谨慎的蛐蛐儿,人们便用细软的草茎在中间挑逗几下,两只蛐蛐儿立即进入战斗状态。比较有战斗经验的蛐蛐儿则开始时不主动进攻,而是后脚狠狠地趴在地上,匍匐着试探性前进,一旦确定了对方的实力,便迅速跃起、前冲,同时振动翅膀,摆动双钳,伺机咬住对方。斗到酣畅时,两只蛐蛐儿都会大声鸣叫,其声音动人心魄,双方激战也到了高潮。最后,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

斗蛐蛐儿的最好时节是重阳节过后的一个月之内,被称为“乐哉九秋”。按等级分,一般下等斗蛐蛐儿的,只是三、五成群的走到一起,手拿粗糙的瓦罐,蹲在大槐树底下,便可开战,其最大的赌注不过是洋烟画、玻璃球、芝麻糖罢了。中等斗蛐蛐儿的就比较正规了,一般是约至一家院内,摆上一张桌子,大家围在四周一试输赢,赌注一元、两元不等,但最多不超过三、五元。上等斗蛐蛐儿,每次都要事先发帖子,比赛时要设好桌案,上面铺上红毡,摆上象牙筒、牙筹、鼠探子等器具。赴约者各自带有蛐蛐儿把式,专有挑夫挑着蛐蛐笼子。比赛时,主人只在一旁静观,由设局者负责斗事。

不过,蛐蛐儿都是野生的,要想玩蛐蛐儿,并让它在大庭广众之下斗起来,先得把它逮到手。不过,当时可不说“逮”,要说“拿”,而且也不是随便的地方都能够拿到。北京城里的人一般要到北京郊区去“拿”,先是到西山八大处,后来到永定河西边的云岗。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一书中记载,过去北京有人专门从事拿蛐蛐儿、卖蛐蛐儿。这些人立秋之前带上干粮到北京西山、北山去拿蛐蛐儿,拿到一定数量后便回来到庙会上去卖。

闲话斗蛐蛐儿

喜欢玩蛐蛐儿的人则不必劳神去拿,到庙会上挑着样购买即可。而那些有名气、有地位的玩家,则差人把蛐蛐儿送到府上去。不论到庙会去买,还是差人送到府上,都要对蛐蛐儿挑选一番。其挑选的标准大多是“头圆、牙大、腿须长,颈粗、毛糙、势要强”。据说云岗盆底坑儿的蛐蛐儿善斗,号称“铁嘴钢牙”,谁要能弄到一两只,肯定会心里暗笑几天。不过,最有名的要数山东宁津县地区的蛐蛐儿。这里产的蛐蛐儿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且具有北方干旱地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和咬死不败的烈性。现如今,在北京等地区仍留传有一则宁津蛐蛐儿戏慈禧的故事,两位大臣还因此断送了性命。

说是清朝时,斗蛐蛐儿更加风行,宫里的文武百官、太监宫女一有空也会弄来两个蛐蛐儿斗上一斗。渐渐地,老佛爷慈禧也喜爱上了这个游戏。这年慈禧大寿之前,李莲英建议在寿宴上斗是蛐蛐儿以助兴,这正中慈禧下怀,于是老佛爷下令全城收集强悍精壮的蛐蛐儿,以备寿宴一睹蛐蛐儿的“角斗”风采。可老佛爷万万没有想到,这一简单的事情却被个别人搞砸了。说是贾、郭两位“官爷”到京郊一个以盛产蛐蛐儿而著名的小村,令全村人将最好的蛐蛐儿敬献上来。淳朴的百姓纷纷响应,大多希望自己能靠着这小小的蛐蛐儿立下大功,得一笔赏银。仅两三天时间,村民们进献的蛐蛐儿足有百余只,并且个个精壮好斗。但两位“官爷”仍然不满意。眼看村里的蛐蛐儿被捉光了,老佛爷的寿期又一天天临近,“官爷”的催促又一天紧似一天,百姓们开始抱怨了。

后有人打听得知,两位“官爷”根本不懂得观察蛐蛐儿的好坏,认为个头越大越好。于是,几个村民一商议,便捉来两只硕大的雌蛐蛐儿,并把其象征性别的尾巴剪掉,使之看上去与雄蛐蛐儿没什么两样,然后进献给二位“官爷”。二位“官爷”一看,喜出望外:哇,好大的家伙!重赏了进献者后,两人喜滋滋地带着两只雌蛐蛐儿回宫复命。寿宴上,蛐蛐笼子一打开,在场的人们都震惊了:这么大的蛐蛐儿可谓是稀世珍宝。可令人奇怪的是,两只蛐蛐面对对方都无动于衷,人们用草逗了半天也毫无斗意。在场的行家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原来是两只被剪掉了尾巴的雌蛐蛐儿。慈禧得知自己被戏弄,索然大怒,加之“雌蟋”与“慈禧”同音,认定那两个人在有意讽刺自己是“雌性”,不能“战斗”。可以想像到那两位“官爷”的凄惨下场了。

斗蛐蛐儿,作为一种文化,其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自兴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旧时各地的大小城镇、集市,多设有斗蛐蛐儿的赌场,如今早已被废除,但不少地区仍保留这一项娱乐活动,使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闲话斗蛐蛐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