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三峡古城镇:巫山老城巫峡镇
巫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巫山老城巫峡镇曾是这块土地上的奇葩。
 巫山老城全貌
 巫山老城  鸟瞰巫山老城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巫山老城

巫山老城 美丽的巫山老城  巫山老城一角
老城溯源
巫山城地处长江北岸,位于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的西侧,历朝历代都是巫山郡县治地,为巫山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大宁河口
巫山县城解放前名中和镇,1950年改名城关镇,1981年更名巫峡镇。巫峡镇名称来历,《巫山县地名录》载,“因地处巫峡口而得名”。

巫峡口的巫山老城
巫山地名来自于巫咸。传说中的古代十大巫师之魁即为巫咸,是巴人的始祖。巫咸是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术数卜筮的全能智者,又是神医。由于他助黄帝征战有功,还为舜帝治病,且长年替百姓出诊治病,皇帝便将这块宝地赐封予他——“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巫名”。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巫山城即存在。据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记载“江水经巫县故城南,现故楚之巫郡也”。西汉三国时期,巫山即有城郭,“三国吴景帝分宜都郡置建平郡,治巫城,缘山为墙,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北三面,皆带旁深谷,南临大江,故夔(子)国也。”据《巫山县志》记载,巫山城在汉代,已经是座土城。
在峡江的古城中,巫山城天灾人祸,所经受的磨难最多。
巫山城由土城改建为石城,是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由于巫山土城年久圮坏,当时的巫山知县唐书,正其方位,修筑石城。当时的石城有四座城门:东门曰丛秀门,南门曰巫山门,西门曰会仙门,北门曰阳台门。
石城修建四十多年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长江大水,巫山石城多处塌圮。又过去二十多年,朝廷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重修巫山城。这次修复后的四座城门:东曰永清,南曰临江,西曰广济,北曰镇源。
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义军数万之众,在巫山城与清廷军队几番激烈厮杀,城门倒闭、城墙塌毁。
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知县朱斐然组织重修巫山城。经石砌砖封之后,四门再次更名:东曰太清,南曰平江,西曰盛源,北曰世润。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巫山城被大水淹没,城墙膨裂,随后募捐修复。同治九年,河水泛涨,城内建筑被淹,损失严重。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知县就地劝捐,巫山城再次修复。
上世纪开始,巫山城墙多次被毁坏: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巫山县城多次轰炸,城坍屋垮,毁损惨重。满城是临时安居的茅草屋棚。一时,巫山被称为“草城”;
1935年,拆南墙一处建三十步石阶(后县医院门诊部外);
1946年,修城区街道,拆毁东城门;
1948年,修筑北门碉堡,滥拆城墙,北门毁;
1952年,拆西城门;
1953年,大雨,南城墙一段裂口2丈,钓鱼台处城墙凸出丈余;
1959年,拆翠屏街城墙,铺设石阶;
1960年,拆集仙街中段城墙,筑石阶,通城外石牌楼。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巫山古城墙稍有修复:
1980年,圣泉街下梯子城墙倒塌,拨款1.5万元加固墙身;
1985年,政府投资7000元,整修西门城墙27米,古城墙只剩下电影院至煤建公司一段和南城门。
至三峡工程搬迁,巫山城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华发展史上,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县城不多。巫山人爱它,至今称它为“老城”。
 巫山老城巫峡镇地图
街巷变迁
清代以前,巫山城的街道没正式的名称。由于城内比较热闹的地点主要是庙宇与县衙,故街道没有正式名称前,老百姓就以东岳庙、财神庙、火神庙、县衙等作为地名称谓。连接这些地点的道路,均为土路。
清朝道光七年(1827年),巫山人刘国政捐款修建城内街道,自东而西,以青石铺设路面,宽5尺,长约2.5里。为表彰刘,当时的知县杨佩芝授其“有担当”匾。
民国前期,巫山城内除东正街、西正街为青石路面,其余街道至东岳庙、财神庙、峰崇寺、南正街、火神庙、十字街、慈善街、顺城街、东井等街道仍为土石路面。后因日机轰炸,街面凸凹不平,每逢雨后,泥泞难行。
民国三十三年,县临时参议会提议重修街道,因缺乏经费,无果而终。第二年,由县长胡昭华再倡整修街道,成立城区建设工程局。由工程局统一规划、拉直路线、拆除破旧、整修房屋、安装路灯。这次修整后,巫山老城内焕然一新:共建4条主街,全是厚厚碎石上铺设三合土,两旁建有人行道;8条小街巷,全是三合土镶嵌青石板。
这位文气十足的国民党政府县长胡昭华,当他筹措银两重修县城街道完成后准备重新规划街道命名时,忽发奇想:巫山县城内当时的主要街道正好十二条,我何不以闻名全球的巫山十二峰名称命名呢?!于是,火神庙街→起云街……就这样,以“登龙”、“飞凤”、“望霞”、“聚鹤”、“集仙”、“朝云”、“飞凤”等十二峰命名的门牌便挂在家家户户、机关政府、饭庄酒楼、公司商铺的大门上,成为全国一绝!
解放后,巫山老城发展迅猛。至1959年,县城街巷已发展到19条,除原有12条外,增加了宁河、宁河后、顺城西、北门坡等街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反四旧”的浪潮中,聚鹤、起云及宁河后街被改作东风街;松峦、顺城西街被改为红旗街;广场以北及北门坡街被改为立新街;圣泉街被改为工农街……
以十二峰命名的街道在文化大革命中更名如下:
飞凤街→人民街
朝云街→人民街
望霞街→人民街
聚鹤街→东风街
起云街→东风街
上升街→解放街
净坛街→解放街
松峦街→红旗街
登龙街→红旗街
圣泉街→工农街
翠屏街→反帝街
集仙街→反修街
1978年,由县财政拨款,各单位职工义务劳动,至年底,主要街道全部使用混凝土浇铸而成,路面拓宽7~10米。此外,街道两边种植梧桐树、柏树、柳树、杨槐树等,使巫山老城苍翠成行,一片绿荫。
 巫山老城集仙街口
 巫山老城圣泉街(宋开平摄)
 巫山老城上升街(宋开平摄)

巫山老城聚鹤街(宋开平摄)
 巫山老城秀锋街(宋开平摄)
 巫山老城起云街
 巫山老城秀峰街
1981年,由于巫山老城地处巫峡口,改巫山老城的城关镇为巫峡镇。同时,恢复了以十二峰命名的街道名称。这样,“朝云街”、“望霞街”、“聚鹤街”、“起云街”、“上升街”、“净坛街”……以十二峰为街道名称的门牌重新挂在巫山老城的各街道上。新增的街道,“秀峰街”因“秀峰禅刹”而得名,“北门坡”因位于城北的坡地而得名……
老城记忆
到巫山旅游,且莫都只拥向十二峰、小三峡。其实,在巫山城里小住几天,好玩的地方可多呢!
巫山老城内原有许多古迹,从清光绪年间的巫山城池图即可见。
 光绪年间巫山城池图
由上图可以看到,清光绪年间,巫山城内有东岳庙,文昌宫、文庙、城隍庙、武庙、奎阁等;城外还有高唐观、紫云宫、神女庙、演武厅等。除此之外,还有城东的陆游洞,城南的南陵山,城北的龙门峡口,城西的会仙桥、紫云宫遗址。可惜的是抗战期间,日寇飞机对巫山城轰炸,破坏非常严重,几乎片瓦不留。
 龙门峡口大桥(《巫山县志》插图)
到巫山,一定要先去看看楚阳台遗址。巫山老城西北二里的高丘山(又名高都山),有一高30多米的台地,即楚阳台故址。若干年前这里曾建有一庭院,院前有古木数株,这便是大名鼎鼎的高唐观。古庙已废多年,如今仅残存后院玉皇阁。楚阳台还有一景,名阳台暮雨。阳台前方下临江水,上有云雾缭绕。台上有一石,日暮之时,烟雾凝成雨滴,点点飘落在石上,人们称之为‘阳台暮雨’,是巫山八景之一。楚阳台有太多的故事与演义,它不仅是中华文人墨客最关注的地方,巫山人也津津乐道。
 楚阳台遗址(孬张收藏)
位于巫山师范东侧的北门坡上有一段汉代土夯城墙,是巫山最早建城的证明。这段土城墙在老城后山,位置比较高,这次大坝蓄水尚未淹没此地。据说,当地政府已对此古建筑遗址进行了保护,并准备对外开放。
在巫山老城里逛逛:
走在老城街上,街道两侧是多姿的法国梧桐,从街道两边向中间靠拢,为路人遮阳。巫山城内道路有的平坦,有的坡缓,还有石阶路。
 老城的林荫道
 巫山老城街道集市
 巫山老城的街景  巫山老城街景
 巫山老城十字街
 巫山老城笔直的大街
东门口街面原为石板路,有一个工农饭店比较有名。街上两边都是卖蚊烟儿,卖五香瓜子,卖堆堆瓜子,穿补巴衣服,理发的,摆地摊的。再出城,就是大宁河了。清清的大宁河,注入混浊的长江时,清浊分明,格外引人注目。
大宁河边,去小三峡的旅游码头上原有一座火神庙,庙内外热闹非凡。火神庙内曾建有香客供奉的火神菩萨,长年香火旺盛。庙外的街道两旁,有十几家小餐馆,还有啤酒批发店、糖果店、杂货店、卖衣的、卖鞋的、卖旅游品的、卖生活日用品的各种商铺。
 巫山老城大宁河口
巫山的码头多。从轮船公司下面的客运码头开始,一直到大宁河小三峡旅游码头(后来到龙门峡口),大小码头十来个。码头上既可以停靠大游轮,也可以停靠小木船。特别是去小三峡众多的旅游船只,整齐的排放,给人深刻印象。
 巫山港(孬张收藏)
 巫山港
 巫山港老码头石阶  1984年巫山港等客船的旅客
 1993年小学生在江边欢迎国际旅游团来巫山
 巫山老城外的宁河船家

巫山港

巫山港老码头照
 巫山老码头
 巫山老码头旅游船
 巫山老码头洪水季节
 巫山老码头枯水期

大坝蓄水前的巫山老码头
沿巫山城北岸向长江下游方向走一段路(可以乘船),便到达了陆游洞。陆游洞原名清水洞,位于巫峡西口与大宁河交汇处北岸,距县城约5里。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入蜀,曾泊宿洞内。后来陆游作洋洋三万多字《入蜀记》,对此洞有一段描述“二十三日。……泊清水洞。洞极深,后门自山后出,但黮暗,水流其中,鲜能入者。岁旱祈雨,颇应。”陆游洞由三个相通石灰岩溶洞组成,自下而上,分别名为清水、金竹、玉林。清水洞因有一大股常流不断的清水泉从洞中流出而得名。洞口建有一水池,池中立有陆游塑像。从清水洞进去,原要沿壁艰难的向上攀爬,而且有危险。后来,人们做了一架70余米的盘旋式铁梯,使危险消除,更加方便游玩。沿铁梯上行,悬空观景,只见一股清泉自上而下,常年不竭。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有形似犀牛伏卧的犀牛探洞,有身着古装的苏武牧羊,有玲珑剔透的玉柱擎天……千姿百态,意象万千。金竹洞外依附绝壁建有仿古建筑,游人可于此眺望巫峡景色。
 陆游洞
 巫山陆游洞大门
 陆游洞陆游雕像
 上世纪九十年代旅游船经过陆游洞前
巫山老城自古取井水饮用,老城内原有三处水井供全城人使用:东井、西井、孔圣泉。东井、西井,分别在城东与城西。孔圣泉在城东里许,是郦道元《水经注》中曾经提及的泉水。这里原有井,深2.4米,泉水最终流入大宁河。流水上方有大石,石上有乾隆五十年阴刻的“孔圣泉”三个大字。随着人口增加,解放前这三处井水就已经不够全城人饮用,不少人直接去宁河边与长江边挑水饮用。解放后,虽对东井、西井进行扩建,仍然无法满足居民饮水。六十年代,曾引二道沟流水进城。自1979年,巫山老城开始饮用自来水厂提供的自来水。由此,东井、西井、孔圣泉成了巫山老城的古迹。
城西有一座石拱桥,名会仙桥。传说架此拱桥时,无法合拢,巧遇一化装乞丐的神仙,献出一石,便顺利建成此桥,故此得名“会仙桥”。
石牌楼历史悠久。此地在清代原建有吊楼,楼旁立一象令牌的石碑,此楼因而叫石牌楼。
巫山广场年代也长,原广场口有一对石狮,广场下面是很多茅草屋。解放后,这里变化较大。政府投资将此广场进行修建,成为老城的社会活动中心与商业中心,一天到晚,人流熙熙攘攘。白天有各种社会活动,入夜之后还有卡拉OK、烧烤、宵夜等。因此,巫山人将此广场比作重庆的解放碑,称此广场是“巫山的解放碑”。
 巫山老城广场
 巫山老城广场边原是小学
忘不了:县政府大楼及老县委大门前移民倒计时电子钟、老城松峦街清代民居建筑群、南门口硕大的黄桷树,南峰小学的溜冰场,夜市摊的美味小炒,街旁菜包子、炸油饺、油煎土豆……还有,北门坡上的烈士陵园,松峦街上的“百步梯”小巷,江边青草坡是最适合烤全鱼、烧香肠的地方,清溪鱼钓的野炊,二道桥的周末野餐等等——这一切都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巫山老城的县政府大楼
 2001年8月14日,老城县委大门口
 老城的巫山中学大门
 巫山老城石阶(宋开平摄)
 巫山老城小巷(宋开平摄)
 巫山老城秀锋街(宋开平摄)
 巫山老城秀峰街东井沟(宋开平摄)
 巫山老城松峦街清代民居建筑群
 老城门洞子
 巫山老城东门城墙歪脖子树
 老东门口往东井街去的坎下理发铺
 巫山老城街头小吃店
 巫山老城卖草鞋的老汉
 巫山老城农贸市场
 巫山老城街景
 巫山老城街上的“麻木”
 巫山老城小巷
 巫山老城古巷
老城风光
美丽的巫山老城自古风光旖旎,康熙年间《巫山县志》记载的“巫山八景”是:澄潭秋月、青溪渔钓、南陵春晓、女观贞石、夕霞返照、秀峰禅刹、宁河晚渡、阳台暮雨。很有趣的是,“巫山八景”相对集中,基本上都分布在巫山老城周围。
 巫山八景及风光名胜位置示意图
 巫山晨曦
澄潭在巫峡口文峰山下空望沱(又名箜篌沱)。据康熙《巫山县志》,“治东北里许空望沱之上。俗传秋月初上时,仰天犹未见,俯水先见之。”在大宁河渡口东边有一巨石,与山地间堵成一个大深潭。潭阔数丈,清澄澈底。秋夜,月光如练,潭面似镜,倒映明媚之秋月,宛若水中之仙——这就是八景中的“澄潭秋月”。大坝蓄水前,澄潭泥沙淤积,潭面变小。
巫山城东,沿长江下行约5公里处,只见南岸一条山涧小溪从这里流入长江,它就是美丽的青溪。流水潺潺,环境幽静,乃垂钓绝佳之地。青溪上有座石拱桥,桥旁溪边,绿竹低垂,当垂竹随风起伏扫着水面,恰似钓鱼人正在起钓。
 “巫山八景”之清溪渔钓
南陵山与县城隔江相望,山势巍峨,卉木丛生,山顶有古南陵观。春天,南陵山环绕古观的山野间,桃红梨白,百花斗艳,飞瀑流湍,春意盎然。据传,由于南陵山形似甲骨文的“巫”字,巫山县由此得名。南陵山四季皆美:春至,白花果树和野花顺着山沟自下而上,竞放芬芳;夏天,一时阳光明媚,一时云缭雨霏,巫山云雨,令人陶醉;秋季,漫山遍野的红叶,如同火红的地毯,覆盖着绵亘不断的山岭;冬日,南岭一片皑皑,渡江去望天坪赏雪,是巫山人休闲时最佳选择。
在城西2.5公里的半山上,婷立着一个人形般的石头,名“望夫石”。相传昔有妇人,其丈夫去四川做官,一去不归。妇人思夫心切,登山遥望,日久化石,故名望夫石。古往今来,望夫石朝朝暮暮,立于山巅,凝视天边。有诗叹息“千秋呼不转,此心真如铁。”由于年代久远,女观贞石风化严重,已不成形。
 女观贞石遗址
红日西下,巫山城对岸杨柳坪,石柱缝中,射出红霞一线,似一条红绸彩带,横贯山腰。《巫山县志》有诗云:“石柱擎天起,霞光一线天。苍苍横翠黛,疑是赤城中。”此为“巫山八景”之一的“夕霞晚照”。
 “巫山八景”之夕霞晚照
城东约1公里,五凤山上原有一明代秀峰寺。平时,寺庙里鼓声、钟声、念经声,声声相重,此起彼落。寺庙周围翠柏苍松,烟云鸟语,婉转不绝。可叹,秀峰禅刹后毁于康熙年间一场大火,千秋佳景不复存在。
巫山城东象鼻山下,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处,是古老的宁河渡口。碧绿清澈的大宁河水,缓缓流入长江。日暮时,霞光灿烂,烟雾横江,轻舟摇荡,倒影水中,显示一幅清爽悦目的自然画面。《巫山县志》有诗称赞:“千条白练罩江边,无数歌声透晚烟,棹到中流真知在,浑如天上坐春船。”
 “巫山八景”之宁河晚渡
巫山城西高都山上高唐观,原有楚阳台古址,乃宋玉所作《高唐赋》处,是楚襄王梦断巫山云雨、巫山神女降临之地。这里过去朝有缭绕腾雾,暮有晶晶露珠,全凝集在高唐观门口天井下一块龙盘石上。楚阳台地势高阔,直视巫峡西口,遥遥相对江对岸南陵山南陵观、望天坪和巫峡北岸峰顶的文峰观。站在楚阳台上,迎风伫立,天高云淡,心胸开阔,心旷神怡。
笔者后来在网上寻得一首诗,串连起来描写出八景的精华,读后赞叹不已,录如下,大家共赏。
巫山多胜景,八景天下奇。
南陵春欲晓,峡谷闻鸡啼。
朝云生暮雨,阳台费猜疑。
清溪看渔钓,风拂竹梢低。
秀峰古禅寺,参禅解昏迷。
好女观贞石,痴情永不离。
夕霞复返照,绝景世罕奇。
宁河晚渡客,驻马思归期。
澄潭悬秋月,清辉释烦疲。
八景今述此,处处皆可稽。
——建平闲人(巫山向承勇)
当年巫山胜景,吸引过无数诗人在此吟咏。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刘禹锡、邓道元、黄庭坚乃至近现代著名的文人墨客,无不驻足巫山城,留下不少传世佳作。
中国古代诗词曲乐中,以巫山神女为吟唱对象太多,以此为词、曲牌名的文学体式也不少。例如:
《巫山高》:曲牌名,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巫山一段云》: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高阳台》:词牌名,取宋玉赋神女事以为名。
《阳台梦》:词牌名,因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襄王梦与神女阳台欢会而得名。
《阳台路》:词牌名,因巫山阳台典故而得名。
《阳台怨》:词牌名,因宋玉《神女赋》“阳台”典故而得名。
《梦行云》:梦行云,因巫山典故而得名。
《朝云曲》:曲牌名。
《巫山十二峰》:南曲的曲牌名
……
这些古代词曲,流传数千年,是中国古典文化之瑰宝。由此可见,巫山对中华文化发展史的影响深远。
巫山神女
神女是巫山的魂。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描写化为蘨草的巫山神女故事:“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蘨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引自《山海经·中山经》)有许多学者研究后说,“帝女”即瑶姬。这就是巫山神女神话的萌芽。
在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神女形象,是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的大作《山鬼》。屈原的《山鬼》写道: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
——屈原《山鬼》
据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认为,山鬼“采三秀兮於山间”,而山鬼即巫山神女。
 徐悲鸿《山鬼图》
后来,在大众心目中确定巫山神女的形象,来自于屈原弟子宋玉的《高唐赋》与《神女赋》。宋玉的二赋使巫山神女的故事情节更加神奇完整,使巫山神女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宋玉的《高唐赋·序》中描述,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楚怀王便与女神做了露水夫妻。临别时,女神告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由此可见女神与楚怀王难舍之情。
后宋玉陪侍楚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自此之后,在中华文坛,“巫山神女”常用来比喻美女;“巫山云雨”、“阳台行云”遂成为男女性爱之典,千古传诵。
 巫山神女
巫山民间传说比较多的神女故事,便是西天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姬。故事中说:瑶姬自幼跟三元仙君学道,有一身变化无穷的仙术。后来,她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一日,瑶姬来到巫山上空,见大禹治水,被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泛起茫茫洪水,将大禹困在此地。于时,她在巫山青石溪西岸山腰的一块平台上传给大禹一些法术,并授治水天书一部。大禹得此神授,降伏了各种妖魔鬼怪,劈山开岭,治滩斗浪,很快就疏通了三峡,平复了洪水。
至今,在巫山一带,还流传着由瑶姬幻化为神女峰的传说。巫山人都说,大禹将水患治理后,瑶姬喜欢长江,爱上了巫山美丽的山水,不愿回到天庭过神仙日子。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由于瑶姬长久伫立在巫山上观看日出日落,欣赏美景,终于化作了一座山峰。人们把瑶姬化作的山峰便称为神女峰。瑶姬的侍从也化作了一座座山峰,静静的守卫在神女的身旁。巫山百姓尊称瑶姬为“妙用真人”,还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神女庙(又名“凝真观”)。瑶姬当年授书给大禹的平台,也在飞凤峰下,人们称此平台为授书台。
 伸入江水的石梁,是授书台遗址

巫山神女(华三川)
 巫山神女峰
描写神女、高唐的诗作很多,笔者比较喜欢唐朝诗人王无竞的一首。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
徘徊作行雨,婉娈逐楚王。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
朝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唐·王无竞《巫山高》
可以想象:夕阳西下,诗人眺望巫山高唐。神女飘然而至,与楚王笑逐嬉戏,眷恋情长。夜晚,闪电的光影从天上直落到江面,隆隆的雷声从峡谷中传向远方。雨后清晨,巫山缭绕的白云,载着神女不知去了何方。只见高唐阳台林木掩映,在拂晓的山色中显得郁郁苍苍。
三峡大坝蓄水,巫山县城向后山搬迁。一座崭新的巫峡镇,仍然伫立在美丽的巫峡口。巫山是神女的故乡,高唐是情爱的源流。情之源来自远古,爱之泉万世不竭!
高唐不逝,神女无恙。巫山老城印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上!
2013年11月3日,于武昌阅马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