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兵器简论

 梦泽赤子 2014-08-24
 
 
(一)  武术一道,兵胜于拳
      刘明亮、高静在《武道纵横》一书中说:“兵器,与武术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只有在武术只作为健身活动和竞技运动时,赤手空拳的武艺,才算站上了主要地位。”
      戚继光在其传世名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开篇就指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吴殳《手臂录》:“若拳,则市井小民之事,无用于兵刑,止以供穷途之赤手。”
      戚继光:“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因此,有“拳为武艺之源”
吴殳:“历代武术名家皆以兵器技艺服人,而不在拳术上论高下”之见。

(二)兵型百变,法理归一

      香港武友韦双翎君认为:“虽然坊间普遍视俞大猷传世名著《剑经》的内容为‘棍法’而非‘剑法’,但我认为,《剑经》所言,其实是‘兵器对打的通则’。通篇谈‘棍’,是视‘棍’是初基训练用具,胜在操作时较安全,并且可以作对打练习;但‘剑’才是终极的杀敌用具。而‘剑’既是终极,则以此环视其他兵器,亦只是断取剑的某一功能放大而已。”“因为‘棍’是一切兵器的原型,而‘剑’兼有一锋两刃,只须将棍法来操作剑,便能提升为剑法。反之,将‘剑法’套用到各种兵器上,也同样是适用的。”见解高明至极。
     基于这种认识,俞大猷在其《剑经》中,才会有如此提法:“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棍,号称为“百兵之祖”。棍是人类最早应用的兵器之一。所有各种兵器及其用法,基本上都是由棍发展而来。论及兵器的专业性,棍劈砍不如刀斧,刺击不如枪剑,没有任何突出的专长。因此,在历史发展中,为满足实战的需要,在棍的基础上,逐渐发明了各种兵器。如果透过兵器表面的型制,来审视其本质,各种兵器,均是对棍的效用和某一方面性能的加强,而剑,则是这种发展的极致:兼有一锋两刃,实为一终极兵器。
       具体到大家都喜爱和熟悉的双手刀法来说,日本剑道,作为日本武士刀在现代的竞技体育搏击表现形式,在保存了武士刀的攻防技法的同时,用更为安全的木刀和竹剑,代替真刀剑,进行对打训练和比赛竞技,因其安全性,有效促进了剑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看,木刀和竹剑,就是一根没有锋芒的棍子。
      再举一个例子,世界流行的菲律宾短棍,其技法的源流,即是菲律宾民族武艺的刀剑搏击技法。当年,在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当局严禁民间习武。民间武林中人为了保存和传承刀剑搏击技法,而化刀剑为短棍,为反抗异族统治做好军事斗争技能储备。
      因此,可以说,兵型百变,法理归一。有锋刃即为刀枪剑,无锋刃即为棍。而其基本理法,都是相通的,一致的。

(三)兵器搏击,“三线”为要
      首先,需要明了的是,武术,无论是徒手,还是械斗,其攻击的目标物,是敌手的身体。其攻击的落点,均在敌手的身体上。否则,就达不到攻击效果。
      中国传统武术“三线”理念认为:对方的进攻,无论招术多么繁多,其最终落点,无非在我方自左至右的一条线上,或者是自右至左的一条线上,或者是中线上。如果把握了这三条线(实则三个方向),也就把握了对手的所有攻击。我攻对方,情况同样如此。这就是化繁为简的“三线”理念。 
       吴殳《手臂录.剑诀》中说:“剑术三门左中右,右虎中蛇左曰龙(【今译】在剑术之中,有分左、中、右三门,术语称右门为虎门,中门为蛇门,左门为龙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雷仁生棍法.飞龙虎棍》一书之“力点与发力点”与“生死门”原则中也指出:“一支棍攻出去,按双手发出的力的方向与棍身的方向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用力的方向与棍身的方向垂直(或成一个角度),如横扫棍、劈杀棍、抛棍、挑抽棍等;另一种是发出的力与棍身成一直线,如中平枪、锁喉枪等。”“明白了各种棍式的力点所在,也即知道了棍的哪些部分进攻力最强。”“如果对方用中平枪刺来,其力的方向,是沿着棍尖方向往前冲,与棍身的方向成一直线。如果对方是用横扫棍向我左胁扫来,其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棍身的,最大的威胁处在棍尖及棍梢所扫过的弧形带上,攻击力的方向就在这些弧形的切线方向上。”“刺棍力量强部分在棍端,劈扫棍力量强部分在离棍头50厘米的一段棍梢段。”
      李永坤在《菲律宾短棍精解》一书中说:武器的出击路线,有左右水平方向、上下垂直方向上、从左向右、从右向左、直线前刺的攻击路线,共有九类攻击路线。这些路线如果以人体为中心,正好构成了一个“米”字型。如果把这个“米”字的圆心截断,则成为九条向人体这个中心发出的九条攻击射线。
      按照武术的攻击动作路线轨迹,武术的攻击方式,共分为两种,而且,也只有这两种:一类是“挥击式”攻击,武器以弧线挥击的形式完成,路线轨迹为弧形,以械身为接触发力部位,即其最终落点,在我方自左至右的一条线上,或者是自右至左的一条线上;一类是“冲击式”攻击,武器端头直线冲击的形式完成,路线轨迹为直线形,以器械的两边端头为接触发力点,即其最终落点,在中线上。
    具体来说,以双手刀法为例,九种攻击刀法则分别为:“正劈”、“右砍”、“左砍”、“左扫”、“右扫”“左撩”、“右撩”、“逆撩(下撩)”“刺” 。在日本刀法中,则分别称之为“唐竹”、“袈裟斩”、“逆袈裟”“左雉”、“右雉”、“左切上”、“右切上”、“逆风”、“刺突”。
       刀剑棍等的进攻技法,无非就是这九种方式。其余更多的,只是动作略变其形和攻击角度的略加变化而已。如四门双手刀法中,还有的“立点刀、左平点刀、右平点刀、左错刀、右错刀”等。
    明了“三线”理念,主要是为了下一步所要讲述和学习的如何有效进行攻防打好基础。只有先明白“三线”理念,才能有效讲“攻防”。

(四)避正攻斜,打其无备
      攻防技击,是武术的本质。那么,在实战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攻防技击?要遵循哪些原理?
      学习武术,必须先要明确地裕固树立起一个理念,即:不要一厢情愿以为在战斗中,“只有我打人,没有人打我”,在战斗中,打与被打,双方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因此,你应该首先做好防御的准备。命只有一条,在战场上,特别是在“一击必杀的”械斗中,我们挨不起任何一次的疏忽。只有在建立起防御的意识后,接下来,才能练习攻击。因此,武术的通则是:“未学打,要先学挨打”。
      因此,《孙子兵法》指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即,先要想办法不被敌人所战胜,然后,再想办法等待时机,战胜敌人。)
      如果不会防守,一下子就被人猝不及防地猝然一击命中,就被人家给打趴下了,挂掉了,则你就一切都免谈了。
      要学会如何有效防守和进攻,首先,要明了“ 生门”和“死门”的概念。《雷仁生棍法飞龙虎棍》一书指出:“懂得什么是生死门,这是技击中取胜的关键。”“生死门问题,实质上就是力的方向问题,是判别对方棍的力点朝哪个方向前进。”“一支棍攻出去,按双手发出的力的方向与棍(武器)身的方向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用力的方向与棍身的方向垂直(或成一个角度);另一种是发出的力与棍身成一直线。”“明白了各种棍式的力点所在,也即知道棍的哪些部分进攻力最强。”“刺棍力量强部分在棍端,劈扫棍力量强部分在离棍头50厘米的一段棍梢段。”
      “关于生死门问题,简单说来,当对方发棍攻来时,我闪避的方向是不受对方的棍威胁的,走到安全的地方,这个方向叫做生门;如果我闪避的方向正是敌棍威胁的,走到被打击的地方,这个方向是死门。”“如果对方用中平枪刺来,其力的方向是沿着棍尖方向往前冲,与棍身的方向成一直线。所以,人对着棍尖,为死门;人往两侧闪避,为生门。”“如果对方是用横扫棍向我左胁扫来,其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棍身的,最大的威胁处在棍尖及棍梢所扫过的弧形带上,攻击力的方向就在这些弧形的切线方向上。若迎着力的方向走,是走死门;若背着力的方向运动,避开对方攻击力的方向,是走生门。”“总之,无论对方用什么棍式攻来,只要判别出棍的攻击力方向,就可以明白生死门所在。”“所以,棍诀说:敌人先发棍,看从哪一边;身向生门走,死门难逃生。” 
       基于生门、死门原理,你便知道了应该在实战中怎样进行有效的攻防。
       故此,具体到实战的原则方法,吴殳在其武学名著《手臂录》之〈剑诀〉中说:“长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长兵进退手已神,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毚兔身如风,三尺坐使丈八废。”(【今译】(从身体到兵刃之间,)长兵器有一根木竿作连接;而短兵器则以一双手臂作连接。所以在用长兵的时候,(因利用杠杆原理,)只靠手法就能使攻击防御变幻莫测;而用短兵的时候,则无论是进攻或防守,都只能靠步法的轻灵敏捷了。当步法能像狡猾的兔子一样敏捷,身形变换能像风一般轻快时,虽然手中只是区区三尺的剑,但也足以使丈八大枪无用武之地了。)“剑术三门左中右,右虎中蛇左曰龙:手前身后现刀势,侧身左进龙门亟;身前手后隐刀势,侧身右进虎门易。”(【今译】在剑术之中,有分左、中、右三门,术语称右门为虎门,中门为蛇门,左门为龙门:握剑在面前称为「现刀势」,其用法是侧身从左边闪进,直迫对方的龙门;藏剑在身后的是「隐刀势」,这样侧身从右边突入,很容易就能攻入对方的虎门了。)即:先判明和避开其攻击杀伤方向,向生门走避躲闪,保护自身;因应实战具体形势,进行有效的防守反击,以求战胜和击败敌人。
      何瑞虹等在他们编著的《42式太极剑及其防身应用》一书中,也指出这个原则,说:“在实战中,要避开对方便于发力、便于变化以及存有戒备的下面,寻找对方不便发力、难以变化以及缺乏戒备的斜面;以我正面击打敌人斜面,以我有准备的整体劲,打击对方无准备的局部。这样,即便我的实力不及对手,也能在局部转化出我强敌弱的状态,取得制胜的主动。”

(五)横克对开,顺势引送
       具体到兵器在实战中的攻防运用,其最主要的一个大原则,就是:“横克对开,顺势引送”。这是临机应变、见招打招的技法。
       所谓“横克对开”,是指对手来招进攻,我采用与对方劲力方向交叉的劲力,以横克纵,挡开敌招,使其锋芒偏向我身体外。
      之所以兵器相格要讲究“横克对开”,其中的道理在于,只有兵器相交,以横克纵,以纵克横,才能更有效地阻格对方的兵器的进攻。
       诚如蔡永刚老师在《中华战法刀剑大要》中所说:“刀剑接触角度解:接敌之后,随时要保持自己的剑处在对敌方的正前方向,同时,注意与敌之武器形成相对有可以交叉的角度,这样防卫的安全系数比较高。”
      所谓“顺势引送”,是对方攻来时,我顺其来势,借其冲力,沿其力向加力前引,使对手失重。
      总之,见到对手进攻时,要分清力向,不与对方正面较力,而采用“横克”防守,或攻防兼融的乘势引化,顺势推促,以小力拨开其大力,以小力引动和推促其失势。

(六)以短敌长,步法为窍
      步法的作用,在于让位防守,使自己安全躲避开对手的攻击,保全自身,并取得理想的攻击站位,反击杀敌。即武谚所说的:“ 把攻击交给手上的武器,把安全留给步法 ”
      冷兵实战步法不多,常用的就“”寸步“(在临敌姿势的基础上,前脚在后脚推动下,前进半步,约一脚远,后脚随即跟进半步)”垫步“(在临敌姿势的基础上,后脚上一步,落在前脚的位置,前脚随即前进一步)”闪步“(前脚斜向进半步,后脚随即跟进半步,或者后脚斜向挪动半步,前脚随即跟上)”碎步“(利用垫步快速、小幅度地。连续不停地向各个方向随心所欲的移动)这几种。”寸步“主要用于短距离的逼迫,”垫步“用于远距离上的冲刺与追击,”闪步“用于让位击打,”碎步“主要用于调整距离和群战时的移动。
      冷兵的实战步法一定要精熟,要做到在手上运用兵器的同时,脚步可以不假思索地移动。
冷兵的实战步法,不要求如拳学发力时那样做的崩劲十足,但绝对要求快速、轻灵与多变。
在非特殊情况下,冷兵格斗,是极少用到后退的步法的,这是冷兵打斗的击杀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一个与拳脚打斗相区别的地方!
      与武友讨论,认为其原因是,在凶险的械斗中,眼光必须紧盯对手动向,余光注视地面情况,而根本无余力顾及到身后视野外的地面情况。在对地面情况和前进路况不明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后退,可能会导致绊倒等不利情况的出现。此外,向后退步,还可能会导致被对手追打不利情况的出现,助长对方气势汹汹。
      再一个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是如下原因:
      第一,兵器的长度,决定了其攻击距离,进而杀伤范围有限。因此,在实战中,距离与身法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在中、远距离时,我方是上步格挡;而在近距离时,我方是退步格挡。这主要是为了保持有效击打距离的问题。身法是至关重要的。在防守对方的强力打击时,在进步或退步防守对方的攻击时,不应直线型进步或退步,而应以一定的角度,用斜向进退来进行。如此,才能配合好身法,既化掉对方的力度,又可以使自己保持有效击打距离。
      第二,也是即是出于上述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破坏对方的攻击距离,特别是在冷兵以短敌长的一种特殊考虑。因为,只有保持攻击距离,才能有效灵活自如变化攻击方式和手段。因此,以短敌长,更要讲究速向敌方逼近,进入对方枪内,破坏对方攻击距离优势,使我方进入有效攻击距离。
       所以,吴殳在《手臂录》之〈剑诀〉中说:“长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长兵进退手已神,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毚兔身如风,三尺坐使丈八废。”
    (【今译】(从身体到兵刃之间,)长兵器有一根木竿作连接;(决定了长兵在攻击距离上,要比短兵长,在杀伤半径上,要比短兵大。在这两方面,长兵均占有优势。)而短兵器则以一双手臂作连接。所以在用长兵的时候,(因利用杠杆原理,)只靠手法就能使攻击防御变幻莫测;而用短兵的时候,则无论是进攻或防守,都只能靠步法的轻灵敏捷了。当步法能像狡猾的兔子一样敏捷,身形变换能像风一般轻快时,虽然手中只是区区三尺的剑,但也足以使丈八大枪无用武之地了。)
      彼退我乃进,彼退有奇伏;彼进我亦进,彼进乃穷蹙。
     【今译】对方后退时,我也跟着前去,因为的对方后退,一定隐藏着出人意料的杀着(并可有效保持攻击距离);而对方进来时,那我也要进去,因为这样能使他变得紧迫局促,难以有所发挥了。
      扑身枪尖迫使发,死里得生坐铁屋,尝以我矛陷我剑,矛多虚奇剑实战,当其决命争首时,剑短矛长皆不见。
     【今译】不顾一切走近对方的枪尖,迫使他一定要先攻;这是致诸死地而后生,只要对手没扎中我,我就能闯进去,他就像困在铁牢中逃不掉了。我试过用我自己的枪法来对付剑法,枪法多用虚幻变化,出其不意;而剑法则是朴实不华,合于实战。所以在你死我活的决斗中,剑比较短的劣势和枪比较长的优势,实际上都不存在了。

(七)招不贵多,贵乎精简
     研究武术的实战技法,还要树立和明晰一个理念,即:兵器的实战技术,贵精,而不贵多。
      由于冷兵的质地、锋芒高于肉手肉脚的高效的杀伤效能,从而赋予了械斗“一击必杀,非死即伤”的搏杀特点,决定了冷兵打斗,不象手搏,即:冷兵打斗,绝不会出现对战双方相互纠缠的局面。往往是械斗对攻的双方,在相互碰撞的瞬间,同时也就是分出高低上下的瞬间。谁抓住机会,作到抢先一击得手,谁就有可能是最后的赢家。
       所以,冷兵技法,追求的是快速,凶狠,一击必杀,而不过分追求体力的旺盛和招数的繁多。
    战场是一个无限突出兵器实用性的地方,不求招招通,但求一招精。
    武术一道,惟简能快,惟快不破,所谓“速者无解”是也。

(八)"圈里圈外"和"里门外门"
       "圈里圈外":为枪棍术语,亦是拳械较斗的技术要诀。二人较枪(棍),从对方枪杆(棍)内侧(两臂间胸膛所正面对的一面)进枪,称"圈里".反之,则称"圈外"。圈里、圈外是枪棍取势,取位、用招和运用战术的重要技法内容。
       明程宗猷《耕余剩技·长枪法选》:"圈里搭,圈外看;圈外搭,圈里看"同书又载:"枪以八名者何?盖以圈里枪,圈外枪,圈里低枪、圈里高枪,圈外低枪、圈外高枪,吃枪、还枪,八着故也"。近代通备门枪法谚语中亦有"圈里枪,圈外枪,圈里圈外要提防"的技术要诀。
       "圈里、圈外",在拳艺较斗中,亦被拳家看作距离要求。圈外为安全距离。两人持势相斗,拳脚不能及,此时多运用行场过步,诈敲逗引对方。一旦双方进入拳脚相接的距离,则称为"圈里"(圈内)。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就有"跳出圈外"的语句。 
       "里门外门":武术传统用语。一种概念是,较斗中,把向前伸出的手臂之前半部分称之为“外门”,后半部分即上臂部分称之为“内门”,这种内外门之分是以自己的肘关节为界的。在实战时,对于对方任何攻向外门的打击动作皆用已方前手来格挡,同样的道理,对于对方任何攻向已方内门的动作皆用后手来防御。也就是说前手主要用来防御外门攻击,后手主要用来防御内门攻击。
       "里门外门":另一种概念是,在拳艺较斗中,双臂之间,胸膛所正面对的部分,称为"里门";两臂外的部分,称为"外门".在兵器较艺中,对于双手合用的兵器,如二人较枪(棍),对方枪杆(棍)内侧(两臂间胸膛所正面对的一面),称"里门".反之,则称"外门"。对于单手使用的兵器,道理亦相同.即对方兵器内侧(两臂间胸膛所正面对的一面),称"里门".反之,则称"外门"。
拳艺较斗和兵器搏击的窍门,是"抢外门移步换形法".
       陈铁生、赵连和合著《达摩剑》中说:“练习与对敌有异。练习时必须按照剑路图,一步不可走乱,以正始基。”“至对敌时,又当随机变换。惟变换之法,亦必有道,仍是一丝不紊。”“断不能如练习时之走直线也(此谓抢外门移步换形法)。”“对敌时,须知抢外门移步换形法。抢外门者,意使吾身在敌械偏斜处,使敌人必须改变手法、步位,而再能攻我也。如‘分金’之势,我走斜步,已在敌之右旁。彼不转身改步,安能及我?而我既走斜,法当下刺,非手快足快,则彼亦改步即至也。我能敏捷,则彼旧力已过,新力未发,出其不意,一击即中矣。”“故武术家须懂得一‘快’字,方许妙才。”

(九)附录:敌枪与敌诸器之差异(节录)
作者:韦双翎

      据吴殳〈单刀图说自序〉的说明,以剑敌轻长之器,「则避其虚(枪锋)而击其实(枪杆),盖枪之虚处,变幻百出,必非剑所能御;而实处惟有一杆,苟能制之,则无以用其虚矣。击实之法在斫其枪杆,枪杆被斫,不断折必粘住;杆被粘住,则不能闪赚颠提;剑更进步,必伤人矣。」 

       而以剑敌短重之器,「则避其实(兵器)而击其虚(身手),盖大棒铁鞭,长斧木钂,不可直当,必斜步偏身,避其重器,击其身手,乃可必胜。」 

       以剑破枪的确要用砍杆之法,但伤人一定要用剑锋击刺,要用最长的部位攻击到最远的地方;而且不要企图直接杀伤其头胸腹等部位,而是当一个「黠者」去「舍身取手」,攻击对方伸得最近自己的地方,这亦正是〈古论注〉中提过的「先扎手和脚」。

       在网路上偶见有网友对《手臂录》表示怀疑,指〈枪王说〉中「对打法破剑、破叉、破铲、破双刀、破短刀」的说法,犹如金庸小说中「独孤九剑」般某式能破某兵器云云,实在嚣张。

      事实上,所谓「破」,是指能封住对方破枪之法,以短破长本来就极难。短兵能破枪只有几种可能,用枪者能看穿的话,短兵便没有机会。

      所以要谈以剑破枪,必先了解破剑的「对打法」,是保持彼此距离(「对」字之意)用「大封大劈」的打法(「打」字之意),即使戳枪也只是身推送,绝不轻易扎枪。所谓「双刀虽利,带打必落」,就是这意思。

      有了对「对打法」的认识,便知道破枪的方法,就是偏要诱使对方扎枪。所以在运用这势式时,须记得〈剑诀〉中有一句「二势用手身诱之,彼取我身手出奇」,为了要让剑能发挥斫、削枪杆的功能,必须诱敌攻击胸、肩、腿等部位,而且要等对方扎枪才能出手。

      所谓的「侧身左进龙门亟」指的就是前脚往左挪,后脚立即往前踏,偏身闪入枪的「圈内」进行攻击。

      所谓「矛多虚奇剑实战」,就是在对敌时将枪尖不断在对方内、外门间转移,使对方不知枪会从那一边来,不可让对方有机会咬住自己,这是「明、暗、化」的具体用法。

       因此,用剑者反而必须咬对方的枪杆。所以「剑短矛长皆不见」,是因为枪手要攻剑者之身,而剑手要攻枪者之杆,如此彼此的目标距离其实是一样的,便没有长短之差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