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刀法述真(完整)

 gutuchanyu 2013-12-29
原文地址:作者:houzhongjiang
(原创)刀法述真
作者:houzhongjiang
                 前  
        “愚闻居安思危,存不忘亡者,先圣之首务也;求体之健,防身之祸者,智者之深虑也。”(李良根。《<剑经>注解》)
        很高兴地看到,论坛中喜欢双手刀法的兄弟们,越来越多。这对于中国传统双手剑刀法武技的挖掘和复兴来说,是一件幸事。
        冷兵诸器,笔者独独钟爱双手刀法。
        下面,笔者谨把自己习练和研修双手刀法的一些粗浅感悟和心得体会,整理一下,希望对兄弟们有些帮助和启迪,并希望和欢迎兄弟们多提宝贵批评意见。
       武术之“武”,所谓“从止从戈”。从字面上看,一般人都会以为止戈就是停止争战的意思。不过恰恰相反,这里的“止戈”,是手拿着戈的形象,准备战斗的意思。所谓 “术”,就是技艺、方法的意思。所以合起来,“武术”,含蓄地说,就是战斗的方法,直接一点,就是冷兵器时代的杀人术。对敌人的身体有效地实施伤害,这是武术的本质。中国和外国的武术,其本质都一样。
      明白了武术是凶险的杀人之术,才能对传统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作为一名追求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价值和实战方法的武术爱好者和研究者,我在这里所分析和阐述的,主要是以双手刀法为例,探讨对武术实战价值和技法感兴趣的武术的实战的相关问题。
       如果您是一位仅仅把习武的目的作为健身和娱乐者,则大可不必要来浪费时间阅读。 
       闲言少叙,切入正文。
(一)  武术一道,兵胜于拳
刘明亮、高静在《武道纵横》一书中说:“兵器,与武术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只有在武术只作为健身活动和竞技运动时,赤手空拳的武艺,才算站上了主要地位。”此说甚为精到。

作为多年征战沙场的作战经验丰富的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其传世名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开篇就指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作为一名带兵打仗的将领,戚继光十分清楚拳法的有限用途,充其量也就是强身健体。因此,他把拳法放在了全书的最末位置讲述。

清代著名武术家吴殳在其武学名著《手臂录》中也明确指出:“若拳,则市井小民之事,无用于兵刑,止以供穷途之赤手。”
这也很容易理解: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面临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用兵器杀人,更容易,效果更好,效率更高。用拳头打虎,是英雄;用刀箭杀老虎,就是普通猎户了。现代战场上,也是一样。什么硬功,什么徒手碎砖之类,古人都看不上眼,今人更不必念念不忘。

民间一般看法普遍认为:“习练兵器,必先习拳术”,因为戚继光曾经说过:“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因此,有“拳为武艺之源”、“没有学过拳,怎能学兵器?”这种说法。究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拳术对于武术的基本功,如身法、步法、力量、速度、准确性等,都特别重视和强调。通过拳术的学习,可以使这些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以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克敌制胜。这些能力,同时,也是学习和使用器械的要求,有了这些能力,学习起器械来,要容易和效果显著得多。但是,如果由此就来说,没有学过拳,就不能学兵器,也是片面的,错误的。

笔者认为,拳法,非兵器学习的必由之路。依个人的认识和经验得知,学习武术,完全可以从器械直接入手。从国内外各国的武术来看,不以拳法作为习练其他兵器的基础和入门学习的必由之路,菲律宾武术是个很为典型的例子。菲律宾武术,就特别重视械斗的训练,强调以械斗为主,但也并不排斥和否认与拒绝对徒手格斗技法的学习和应用。这也是菲律宾武技最为基本的一个特征。菲律宾武术队之所以从械斗入手,进行格斗训练,其目的,是让训练者能够尽早进入真实的实战境遇,学习和积累械斗经验,以利于快速提高学习者的自卫反击能力。

习武,从器械直接入手的好处:一,可以使自己自卫反击的实战能力,在短期内就可以得到快速的提高,取得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同时,也可以坚定和确立学习者的学习信心,一械在手,也可以有效提高对敌时的自信心,提高自己克敌制胜的机率,有效地学以致用。二,武器攻防的性能,从本质上讲,要比肢体攻防强得多,它取决于械斗的“一击必杀”性。确实,在枪来刀往的战场上,你的拳法水平再高,也不如提刀上阵杀敌方便。三,空手,实难对抗兵器。以空手对抗兵器,则除非你是一个能够达到空手入白刃水平的绝顶高手,否则,很难占到便宜,做到全身而退。

因此,吴殳才有:“历代武术名家皆以兵器技艺服人,而不在拳术上论高下”之见。
综上,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如果真想达到学以致用的习武防身自卫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几套花拳绣腿,只图人前饰观,自娱娱人,则必须重视和下大功夫加强对兵器实战技法的研习。
(二)兵型百变,法理归一

      香港武友韦双翎君认为:“虽然坊间普遍视俞大猷传世名著《剑经》的内容为‘棍法’而非‘剑法’,但我认为,《剑经》所言,其实是‘兵器对打的通则’。通篇谈‘棍’,是视‘棍’是初基训练用具,胜在操作时较安全,并且可以作对打练习;但‘剑’才是终极的杀敌用具。而‘剑’既是终极,则以此环视其他兵器,亦只是断取剑的某一功能放大而已。”“因为‘棍’是一切兵器的原型,而‘剑’兼有一锋两刃,只须将棍法来操作剑,便能提升为剑法。反之,将‘剑法’套用到各种兵器上,也同样是适用的。”见解高明至极。
     基于这种认识,俞大猷在其《剑经》中,才会有如此提法:“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棍,号称为“百兵之祖”。棍是人类最早应用的兵器之一。所有各种兵器及其用法,基本上都是由棍发展而来。论及兵器的专业性,棍劈砍不如刀斧,刺击不如枪剑,没有任何突出的专长。因此,在历史发展中,为满足实战的需要,在棍的基础上,逐渐发明了各种兵器。如果透过兵器表面的型制,来审视其本质,各种兵器,均是对棍的效用和某一方面性能的加强,而剑,则是这种发展的极致:兼有一锋两刃,实为一终极兵器。
       具体到大家都喜爱和熟悉的双手刀法来说,日本剑道,作为日本武士刀在现代的竞技体育搏击表现形式,在保存了武士刀的攻防技法的同时,用更为安全的木刀和竹剑,代替真刀剑,进行对打训练和比赛竞技,因其安全性,有效促进了剑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看,木刀和竹剑,就是一根没有锋芒的棍子。
      再举一个例子,世界流行的菲律宾短棍,其技法的源流,即是菲律宾民族武艺的刀剑搏击技法。当年,在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当局严禁民间习武。民间武林中人为了保存和传承刀剑搏击技法,而化刀剑为短棍,为反抗异族统治做好军事斗争技能储备。
      因此,可以说,兵型百变,法理归一。有锋刃即为刀枪剑,无锋刃即为棍。而其基本理法,都是相通的,一致的。
(三)兵器搏击,“三线”为要
    首先,需要明了的是,武术,无论是徒手,还是械斗,其攻击的目标物,是敌手的身体。其攻击的落点,均在敌手的身体上。否则,就达不到攻击效果。
   中国传统武术“三线”理念认为:对方的进攻,无论招术多么繁多,其最终落点,无非在我方自左至右的一条线上,或者是自右至左的一条线上,或者是中线上。如果把握了这三条线(实则三个方向),也就把握了对手的所有攻击。我攻对方,情况同样如此。这就是化繁为简的“三线”理念。 
       吴殳《手臂录.剑诀》中说:“剑术三门左中右,右虎中蛇左曰龙(【今译】在剑术之中,有分左、中、右三门,术语称右门为虎门,中门为蛇门,左门为龙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雷仁生棍法.飞龙虎棍》一书之“力点与发力点”与“生死门”原则中也指出:“一支棍攻出去,按双手发出的力的方向与棍身的方向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用力的方向与棍身的方向垂直(或成一个角度),如横扫棍、劈杀棍、抛棍、挑抽棍等;另一种是发出的力与棍身成一直线,如中平枪、锁喉枪等。”“明白了各种棍式的力点所在,也即知道了棍的哪些部分进攻力最强。”“如果对方用中平枪刺来,其力的方向,是沿着棍尖方向往前冲,与棍身的方向成一直线。如果对方是用横扫棍向我左胁扫来,其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棍身的,最大的威胁处在棍尖及棍梢所扫过的弧形带上,攻击力的方向就在这些弧形的切线方向上。”“刺棍力量强部分在棍端,劈扫棍力量强部分在离棍头50厘米的一段棍梢段。”
      李永坤在《菲律宾短棍精解》一书中说:武器的出击路线,有左右水平方向、上下垂直方向上、从左向右、从右向左、直线前刺的攻击路线,共有九类攻击路线。这些路线如果以人体为中心,正好构成了一个“米”字型。如果把这个“米”字的圆心截断,则成为九条向人体这个中心发出的九条攻击射线。
      按照武术的攻击动作路线轨迹,武术的攻击方式,共分为两种,而且,也只有这两种:一类是“挥击式”攻击,武器以弧线挥击的形式完成,路线轨迹为弧形,以械身为接触发力部位,即其最终落点,在我方自左至右的一条线上,或者是自右至左的一条线上;一类是“冲击式”攻击,武器端头直线冲击的形式完成,路线轨迹为直线形,以器械的两边端头为接触发力点,即其最终落点,在中线上。
    具体来说,以双手刀法为例,九种攻击刀法则分别为:“正劈”、“右砍”、“左砍”、“左扫”、“右扫”“左撩”、“右撩”、“逆撩(下撩)”“刺” 。在日本刀法中,则分别称之为“唐竹”、“袈裟斩”、“逆袈裟”“左雉”、“右雉”、“左切上”、“右切上”、“逆风”、“刺突”。
       刀剑棍等的进攻技法,无非就是这九种方式。其余更多的,只是动作略变其形和攻击角度的略加变化而已。如四门双手刀法中,还有的“立点刀、左平点刀、右平点刀、左错刀、右错刀”等。
    明了“三线”理念,主要是为了下一步所要讲述和学习的如何有效进行攻防打好基础。只有先明白“三线”理念,才能有效讲“攻防”。
(四)避正攻斜,打其无备
攻防技击,是武术的本质。那么,在实战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攻防技击?要遵循哪些原理?
学习武术,必须先要明确地裕固树立起一个理念,即:不要一厢情愿以为在战斗中,“只有我打人,没有人打我”,在战斗中,打与被打,双方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因此,你应该首先做好防御的准备。命只有一条,在战场上,特别是在“一击必杀的”械斗中,我们挨不起任何一次的疏忽。只有在建立起防御的意识后,接下来,才能练习攻击。因此,武术的通则是:“未学打,要先学挨打”。
因此,《孙子兵法》指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即,先要想办法不被敌人所战胜,然后,再想办法等待时机,战胜敌人。)
如果不会防守,一下子就被人猝不及防地猝然一击命中,就被人家给打趴下了,挂掉了,则你就一切都免谈了。
要学会如何有效防守和进攻,首先,要明了“ 生门”和“死门”的概念。《雷仁生棍法飞龙虎棍》一书指出:“懂得什么是生死门,这是技击中取胜的关键。”“生死门问题,实质上就是力的方向问题,是判别对方棍的力点朝哪个方向前进。”“一支棍攻出去,按双手发出的力的方向与棍(武器)身的方向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用力的方向与棍身的方向垂直(或成一个角度);另一种是发出的力与棍身成一直线。”“明白了各种棍式的力点所在,也即知道棍的哪些部分进攻力最强。”“刺棍力量强部分在棍端,劈扫棍力量强部分在离棍头50厘米的一段棍梢段。”
“关于生死门问题,简单说来,当对方发棍攻来时,我闪避的方向是不受对方的棍威胁的,走到安全的地方,这个方向叫做生门;如果我闪避的方向正是敌棍威胁的,走到被打击的地方,这个方向是死门。”“如果对方用中平枪刺来,其力的方向是沿着棍尖方向往前冲,与棍身的方向成一直线。所以,人对着棍尖,为死门;人往两侧闪避,为生门。”“如果对方是用横扫棍向我左胁扫来,其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棍身的,最大的威胁处在棍尖及棍梢所扫过的弧形带上,攻击力的方向就在这些弧形的切线方向上。若迎着力的方向走,是走死门;若背着力的方向运动,避开对方攻击力的方向,是走生门。”“总之,无论对方用什么棍式攻来,只要判别出棍的攻击力方向,就可以明白生死门所在。”“所以,棍诀说:敌人先发棍,看从哪一边;身向生门走,死门难逃生。” 
基于生门、死门原理,你便知道了应该在实战中怎样进行有效的攻防。
故此,具体到实战的原则方法,吴殳在其武学名著《手臂录》之〈剑诀〉中说:“长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长兵进退手已神,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毚兔身如风,三尺坐使丈八废。”(【今译】(从身体到兵刃之间,)长兵器有一根木竿作连接;而短兵器则以一双手臂作连接。所以在用长兵的时候,(因利用杠杆原理,)只靠手法就能使攻击防御变幻莫测;而用短兵的时候,则无论是进攻或防守,都只能靠步法的轻灵敏捷了。当步法能像狡猾的兔子一样敏捷,身形变换能像风一般轻快时,虽然手中只是区区三尺的剑,但也足以使丈八大枪无用武之地了。)“剑术三门左中右,右虎中蛇左曰龙:手前身后现刀势,侧身左进龙门亟;身前手后隐刀势,侧身右进虎门易。”(【今译】在剑术之中,有分左、中、右三门,术语称右门为虎门,中门为蛇门,左门为龙门:握剑在面前称为「现刀势」,其用法是侧身从左边闪进,直迫对方的龙门;藏剑在身后的是「隐刀势」,这样侧身从右边突入,很容易就能攻入对方的虎门了。)即:先判明和避开其攻击杀伤方向,向生门走避躲闪,保护自身;因应实战具体形势,进行有效的防守反击,以求战胜和击败敌人。
何瑞虹等在他们编著的《42式太极剑及其防身应用》一书中,也指出这个原则,说:“在实战中,要避开对方便于发力、便于变化以及存有戒备的下面,寻找对方不便发力、难以变化以及缺乏戒备的斜面;以我正面击打敌人斜面,以我有准备的整体劲,打击对方无准备的局部。这样,即便我的实力不及对手,也能在局部转化出我强敌弱的状态,取得制胜的主动。”
(五)横克对开,顺势引送
具体到兵器在实战中的攻防运用,其最主要的一个大原则,就是:“横克对开,顺势引送”。这是临机应变、见招打招的技法。
所谓“横克对开”,是指对手来招进攻,我采用与对方劲力方向交叉的劲力,以横克纵,挡开敌招,使其锋芒偏向我身体外。
之所以兵器相格要讲究“横克对开”,其中的道理在于,只有兵器相交,以横克纵,以纵克横,才能更有效地阻格对方的兵器的进攻。
诚如蔡永刚老师在《中华战法刀剑大要》中所说:“刀剑接触角度解:接敌之后,随时要保持自己的剑处在对敌方的正前方向,同时,注意与敌之武器形成相对有可以交叉的角度,这样防卫的安全系数比较高。”
所谓“顺势引送”,是对方攻来时,我顺其来势,借其冲力,沿其力向加力前引,使对手失重。
总之,见到对手进攻时,要分清力向,不与对方正面较力,而采用“横克”防守,或攻防兼融的乘势引化,顺势推促,以小力拨开其大力,以小力引动和推促其失势。
(六)以短敌长,步法为窍
步法的作用,在于让位防守,使自己安全躲避开对手的攻击,保全自身,并取得理想的攻击站位,反击杀敌。即武谚所说的:“ 把攻击交给手上的武器,把安全留给步法 ”
冷兵实战步法不多,常用的就“”寸步“(在临敌姿势的基础上,前脚在后脚推动下,前进半步,约一脚远,后脚随即跟进半步)”垫步“(在临敌姿势的基础上,后脚上一步,落在前脚的位置,前脚随即前进一步)”闪步“(前脚斜向进半步,后脚随即跟进半步,或者后脚斜向挪动半步,前脚随即跟上)”碎步“(利用垫步快速、小幅度地。连续不停地向各个方向随心所欲的移动)这几种。”寸步“主要用于短距离的逼迫,”垫步“用于远距离上的冲刺与追击,”闪步“用于让位击打,”碎步“主要用于调整距离和群战时的移动。
冷兵的实战步法一定要精熟,要做到在手上运用兵器的同时,脚步可以不假思索地移动。
冷兵的实战步法,不要求如拳学发力时那样做的崩劲十足,但绝对要求快速、轻灵与多变。
在非特殊情况下,冷兵格斗,是极少用到后退的步法的,这是冷兵打斗的击杀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一个与拳脚打斗相区别的地方!
与武友讨论,认为其原因是,在凶险的械斗中,眼光必须紧盯对手动向,余光注视地面情况,而根本无余力顾及到身后视野外的地面情况。在对地面情况和前进路况不明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后退,可能会导致绊倒等不利情况的出现。此外,向后退步,还可能会导致被对手追打不利情况的出现,助长对方气势汹汹。
再一个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是如下原因:
第一,兵器的长度,决定了其攻击距离,进而杀伤范围有限。因此,在实战中,距离与身法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在中、远距离时,我方是上步格挡;而在近距离时,我方是退步格挡。这主要是为了保持有效击打距离的问题。身法是至关重要的。在防守对方的强力打击时,在进步或退步防守对方的攻击时,不应直线型进步或退步,而应以一定的角度,用斜向进退来进行。如此,才能配合好身法,既化掉对方的力度,又可以使自己保持有效击打距离。
第二,也是即是出于上述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破坏对方的攻击距离,特别是在冷兵以短敌长的一种特殊考虑。因为,只有保持攻击距离,才能有效灵活自如变化攻击方式和手段。因此,以短敌长,更要讲究速向敌方逼近,进入对方枪内,破坏对方攻击距离优势,使我方进入有效攻击距离。
所以,吴殳在《手臂录》之〈剑诀〉中说:“长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长兵进退手已神,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毚兔身如风,三尺坐使丈八废。”
(【今译】(从身体到兵刃之间,)长兵器有一根木竿作连接;(决定了长兵在攻击距离上,要比短兵长,在杀伤半径上,要比短兵大。在这两方面,长兵均占有优势。)而短兵器则以一双手臂作连接。所以在用长兵的时候,(因利用杠杆原理,)只靠手法就能使攻击防御变幻莫测;而用短兵的时候,则无论是进攻或防守,都只能靠步法的轻灵敏捷了。当步法能像狡猾的兔子一样敏捷,身形变换能像风一般轻快时,虽然手中只是区区三尺的剑,但也足以使丈八大枪无用武之地了。)
彼退我乃进,彼退有奇伏;彼进我亦进,彼进乃穷蹙。
【今译】对方后退时,我也跟着前去,因为的对方后退,一定隐藏着出人意料的杀着(并可有效保持攻击距离);而对方进来时,那我也要进去,因为这样能使他变得紧迫局促,难以有所发挥了。
扑身枪尖迫使发,死里得生坐铁屋,尝以我矛陷我剑,矛多虚奇剑实战,当其决命争首时,剑短矛长皆不见。
【今译】不顾一切走近对方的枪尖,迫使他一定要先攻;这是致诸死地而后生,只要对手没扎中我,我就能闯进去,他就像困在铁牢中逃不掉了。我试过用我自己的枪法来对付剑法,枪法多用虚幻变化,出其不意;而剑法则是朴实不华,合于实战。所以在你死我活的决斗中,剑比较短的劣势和枪比较长的优势,实际上都不存在了。
(七)招不贵多,贵乎精简
     研究武术的实战技法,还要树立和明晰一个理念,即:兵器的实战技术,贵精,而不贵多。
      由于冷兵的质地、锋芒高于肉手肉脚的高效的杀伤效能,从而赋予了械斗“一击必杀,非死即伤”的搏杀特点,决定了冷兵打斗,不象手搏,即:冷兵打斗,绝不会出现对战双方相互纠缠的局面。往往是械斗对攻的双方,在相互碰撞的瞬间,同时也就是分出高低上下的瞬间。谁抓住机会,作到抢先一击得手,谁就有可能是最后的赢家。
       所以,冷兵技法,追求的是快速,凶狠,一击必杀,而不过分追求体力的旺盛和招数的繁多。
    战场是一个无限突出兵器实用性的地方,不求招招通,但求一招精。
    武术一道,惟简能快,惟快不破,所谓“速者无解”是也。
(八)"圈里圈外"和"里门外门"
"圈里圈外":为枪棍术语,亦是拳械较斗的技术要诀。二人较枪(棍),从对方枪杆(棍)内侧(两臂间胸膛所正面对的一面)进枪,称"圈里".反之,则称"圈外"。圈里、圈外是枪棍取势,取位、用招和运用战术的重要技法内容。
明程宗猷《耕余剩技·长枪法选》:"圈里搭,圈外看;圈外搭,圈里看"同书又载:"枪以八名者何?盖以圈里枪,圈外枪,圈里低枪、圈里高枪,圈外低枪、圈外高枪,吃枪、还枪,八着故也"。近代通备门枪法谚语中亦有"圈里枪,圈外枪,圈里圈外要提防"的技术要诀。
"圈里、圈外",在拳艺较斗中,亦被拳家看作距离要求。圈外为安全距离。两人持势相斗,拳脚不能及,此时多运用行场过步,诈敲逗引对方。一旦双方进入拳脚相接的距离,则称为"圈里"(圈内)。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就有"跳出圈外"的语句。 
"里门外门":武术传统用语。一种概念是,较斗中,把向前伸出的手臂之前半部分称之为“外门”,后半部分即上臂部分称之为“内门”,这种内外门之分是以自己的肘关节为界的。在实战时,对于对方任何攻向外门的打击动作皆用已方前手来格挡,同样的道理,对于对方任何攻向已方内门的动作皆用后手来防御。也就是说前手主要用来防御外门攻击,后手主要用来防御内门攻击。
"里门外门":另一种概念是,在拳艺较斗中,双臂之间,胸膛所正面对的部分,称为"里门";两臂外的部分,称为"外门".在兵器较艺中,对于双手合用的兵器,如二人较枪(棍),对方枪杆(棍)内侧(两臂间胸膛所正面对的一面),称"里门".反之,则称"外门"。对于单手使用的兵器,道理亦相同.即对方兵器内侧(两臂间胸膛所正面对的一面),称"里门".反之,则称"外门"。
拳艺较斗和兵器搏击的窍门,是"抢外门移步换形法".
   陈铁生、赵连和合著《达摩剑》中说:“练习与对敌有异。练习时必须按照剑路图,一步不可走乱,以正始基。”“至对敌时,又当随机变换。惟变换之法,亦必有道,仍是一丝不紊。”“断不能如练习时之走直线也(此谓抢外门移步换形法)。”“对敌时,须知抢外门移步换形法。抢外门者,意使吾身在敌械偏斜处,使敌人必须改变手法、步位,而再能攻我也。如‘分金’之势,我走斜步,已在敌之右旁。彼不转身改步,安能及我?而我既走斜,法当下刺,非手快足快,则彼亦改步即至也。我能敏捷,则彼旧力已过,新力未发,出其不意,一击即中矣。”“故武术家须懂得一‘快’字,方许妙才。”
(九)附录:敌枪与敌诸器之差异(节录)
作者:韦双翎

据吴殳〈单刀图说自序〉的说明,以剑敌轻长之器,「则避其虚(枪锋)而击其实(枪杆),盖枪之虚处,变幻百出,必非剑所能御;而实处惟有一杆,苟能制之,则无以用其虚矣。击实之法在斫其枪杆,枪杆被斫,不断折必粘住;杆被粘住,则不能闪赚颠提;剑更进步,必伤人矣。」 

而以剑敌短重之器,「则避其实(兵器)而击其虚(身手),盖大棒铁鞭,长斧木钂,不可直当,必斜步偏身,避其重器,击其身手,乃可必胜。」 

以剑破枪的确要用砍杆之法,但伤人一定要用剑锋击刺,要用最长的部位攻击到最远的地方;而且不要企图直接杀伤其头胸腹等部位,而是当一个「黠者」去「舍身取手」,攻击对方伸得最近自己的地方,这亦正是〈古论注〉中提过的「先扎手和脚」。

在网路上偶见有网友对《手臂录》表示怀疑,指〈枪王说〉中「对打法破剑、破叉、破铲、破双刀、破短刀」的说法,犹如金庸小说中「独孤九剑」般某式能破某兵器云云,实在嚣张。

事实上,所谓「破」,是指能封住对方破枪之法,以短破长本来就极难。短兵能破枪只有几种可能,用枪者能看穿的话,短兵便没有机会。

所以要谈以剑破枪,必先了解破剑的「对打法」,是保持彼此距离(「对」字之意)用「大封大劈」的打法(「打」字之意),即使戳枪也只是身推送,绝不轻易扎枪。所谓「双刀虽利,带打必落」,就是这意思。

有了对「对打法」的认识,便知道破枪的方法,就是偏要诱使对方扎枪。所以在运用这势式时,须记得〈剑诀〉中有一句「二势用手身诱之,彼取我身手出奇」,为了要让剑能发挥斫、削枪杆的功能,必须诱敌攻击胸、肩、腿等部位,而且要等对方扎枪才能出手。

所谓的「侧身左进龙门亟」指的就是前脚往左挪,后脚立即往前踏,偏身闪入枪的「圈内」进行攻击。

所谓「矛多虚奇剑实战」,就是在对敌时将枪尖不断在对方内、外门间转移,使对方不知枪会从那一边来,不可让对方有机会咬住自己,这是「明、暗、化」的具体用法。

因此,用剑者反而必须咬对方的枪杆。所以「剑短矛长皆不见」,是因为枪手要攻剑者之身,而剑手要攻枪者之杆,如此彼此的目标距离其实是一样的,便没有长短之差了。
(十)后记
       曾经有武友质疑我对武术的研究和发文初衷。我是偏重于研究武术的基本理法和实战技术的。有武友质疑,说我不应该把这些被有些门派传承视为秘密的有助于提高武术实战效能的东西挖掘和发布出来。笔者仅此作答。
       我所写作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我所感兴趣想搞明白的一些基础性的理法问题.笔者个人看法,习武一道,只有先明理法,厘清认识其本质.“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知道它是这样,又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才能在学习和训练中,能够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这些基础性的理法的东西,又很少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我即习惯于围绕这些在武术学习和实练中所遇到的不理解和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多方收集资料和大量阅读,来寻求出结论和答案.并把所得出的这些研究结论性的东西,随时随地整理成文,拿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和质证.
笔者本人很反感于有些流派和有师承的武人的狭隘的门户成见与保守心态和做法.因此,我不加入任何门派,没有门户之见,始终以自学者的超然心态,研究着并快乐着。一切我认为优秀的和可取的东西,我皆可拿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冶为一炉,以求真知确见。
     在武术理法秘奥一道上,我赞同明清武艺大家吴殳前辈在其著作《无隐录自序》中所表达的观点:“每见世人微末一技,秘惜过于珠玉,人甚鄙之。夫枪难事也,纵得正眼,而造艺之高下,存乎工力之深浅,秘之何为?”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武术一道,只有普及,扩大传承,才能发展。并希望我的研究结论,能对兄弟们的学习和训练有所帮助,使兄弟们在认识和学习训练中能够少走我所走过的弯路,能够更好地启迪思维和见解.我的目标,是兄弟们在我们这个论坛中,都能够有所收获,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和进步,而不是浪费时间,使我们论坛的兄弟,水平最后都能高出其他武术论坛中的兄弟.我的愿望是好的,虽然自己的水平还很有限.我的想法,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众志成城,通过在本论坛中的交流和学习,最后能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传统武术的复兴和发展,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奋斗.
      孟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武术一道,同样也是如此。应该说,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武术昔日使用冷兵的技战术时代,作为在战场上搏击杀敌保家卫国的的重要军事技术的社会价值,已经大为削弱和降低。但是,作为一项传统文化和技术,我们众多武术爱好者仍然深深地爱着它,并乐此而不疲。原因无它,缘分使然,志趣使然,命运使然。只有我们对武术真研实修,深入学练,才能真正获悉个中之三昧。只要我们心中有了爱好,生活中便永远不会感到无聊和寂寞,人生便是充实的。与武术结缘,此生我们无怨无悔。
      此外,还有一些情况,笔者还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万维网武友“三华山人”评价笔者的相关文章,说:“我发现,你的文章都是要有耐心地、细细地读下去,才能有所收获。”情况确实是这样。笔者的相关文章的一贯行文,确实有这个问题,内容解说过于详细。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在论坛中,我的文章所面对的武友,武术理论和修为程度不同。因此,照顾到初学者的需求,我在行文方面按照科普读物的要求标准,在说明和解释方面,尽量做到更完整、详细和通俗一些。前提即是假使我的文章所面对的就是一个对武术没有任何了解的读者,以便使其适应程度不同的各个层次的武友的需要,使他们都能看懂和理解我所要说的意思,并希望他们都能从中有所收益,并使一个武术门外汉通过此文章的阅读,能够因此认识、理解并喜欢上武术。中国传统武术的复兴和发展,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如此,则是我的大愿。
      孔子云:“述而不作”。自问:笔者对武术,由爱好而进至深入研究,虽然程度还远远未乃古今通者贤达之万一,所以,这系列的研究论述,虽然是笔者多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研究结论,实修心得和感悟,心态真诚地合盘写出,如果写得还算有些道理和价值,则其功俱在众多武术同好先贤达者所著作的书藉资料的原作者。若文中的的论述观点和结论,如果有任何欠妥善之处,则必然是小弟学力之未逮,造诣未臻精,其过,则全在武术研究和文章写作者侯忠江一个人的身上。
      谨以此,作为此系列武术研究报告短文之后记。
     (参考资料:略。)

武友"
 llg   "跟帖意见:
1.侯兄所写的东西言简意骇,直切主题,我非常欣赏!赞一个! 
2.我仔细认真地读了一遍,感觉侯兄很多观点的确很合我习武多年的心得,我最近看了一本有关书写FBI防卫实用的技巧的书,感受也很深。尤其说到步法时,直进步、直退步不适宜使用,与侯兄前述基本一致,编者认为,直进直退非常危险,因为对方可以比你更快的速度追上你或者直接出招攻到你,所以建议实战多用斜进、斜退或横向移动,在移动的同时进攻!武器格斗要以快为先,戒备式、平衡、步法、身法都非常重要。侯兄前述的观点的确是武术的本质,我个人也有同感。 
笔者答复:
多谢肯定.这些东西,是我多年研究和实练的认识和结论.所谓殊途同归.武术的核心规律,基本都是一致的.练到最后,应该都可以找到.因此,拿出来见解,希望武友们少走弯路,加快进境,共同进步和提高. 

万维网武友"一介拳勇"跟帖说:
其实功夫之道,哪有那么多礼数,特别是冷兵搏杀,刀口喋血,生死存亡就在一念之间,哪有那么多时间想理? ...

笔者答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