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 ,也叫鸢,是小型猛禽,雄鸟体长性21~54厘米,雌鸟体长64~91厘米,雌鸟比雄鸟大,性凶猛,嘴黄色,上嘴弯曲,脚强健有力,趾有锐利的爪,翼大善飞。汉语中将隼科中较大的鸟类和鸱鸮科的鸟类(猫头鹰)等食肉鸟类俗称也划为鹰类,但一般只是专指鹰科鸟类。 鹰的分布极广,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洲。中国境内的鹰主要分布区为西藏、新疆和内蒙古、青海以及陕西南部安康、商洛等巴山茂林地带均有分布。在动物世界里,鹰是一个科的总称,分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是当之无愧的天空霸主。它有双锐利的眼睛,可以看见数千米甚至更远。卵生,体温恒定。 鹰一般指鹰属的各种鸟类。
全世界有五十九种老鹰,科学家将它归纳为四大族群。大体说来, 同一族群内的老鹰很类似,例如:体形很相像或吃的食物类似;但是同族群老鹰也有显然相异之处,例如:体型大小,羽翼颜色及构造. 老鹰分布在地球上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一个大陆, 在沙漠,丛林,沼泽地,树林,高山,海滨都有老鹰的踪迹。所有的老鹰都是白天猎食,夜晚休息。 野生老鹰大约活二十年,豢养的鹰可活四十年。 以下是五十九种鹰区分为四大族群:
以鱼为主食的海鹰 ( Fish Eagles and Sea Eagles ) 有十一种鹰归属此族群,它们体形很大,居住於淡水或海水之滨,以猎鱼及水边鸟类为食物。在1782 年被选为美国国鸟的北美洲白头鹰即是其中之一。 角鹰 ( Harpy Eagles ) 有六种鹰属於此族群,它们的体型是鹰类中最巨大的,有重达九公斤的。分布於非洲,中南美洲及南部墨西哥,主要栖息在雨林中,以猎取哺乳类动物如猴子、小山羊、及飞鸟为食物。 菲律宾雨林中有一种专吃猴子的老鹰( Monkey-eating eagle )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老鹰,它的眼睛颜色是蓝色的,不同於其它种类的黄色,橘红色或棕色。
脚上生羽毛的老鹰 ( Booted Eagles ) 有三十种鹰属於此族群,体型大小不一。它们最大的特症就是羽毛从腿部一直往下生长到脚上,看上去好像穿了靴子。全世界只要有老鹰的地方都有此类鹰分布,金鹰即为其中之一。
吃蛇老鹰 ( Snake Eagles) 有十二种鹰属於此族群,体型较小,分布於沙漠,树林及平原,以蛇为主食,也吃蜥蜴,蛙类。
老鹰是一种肉食性的类群,通常在峡谷内觅食。老鹰和一般鸟类的不同点在于,老鹰属于猛禽类,一般鸟类属于杂食类。
鹰的寿命一般在50年,一次生蛋2~5枚,白底有红棕色斑点、孵卵期约38天,它们的巢穴一般筑的很高,老鹰一次生下2~5个蛋,一般仅能成活1只小鹰,。老鹰为黑鸢在台湾的俗称,台语称来叶或厉翼。全身大致为褐色,翼下初级飞羽基部的白斑及如鱼尾状的尾羽特征,但是随着城镇工业化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天空已愈来愈少见到黑鸢了。 鹰的类别很多,隼、鹰、鵟、鹫、雕等等,都属于鹰类,在每个类别里又包括很多种。
鹰科是一个成员非常复杂的科,我们所熟悉的猛禽如鹰、雕、鹞、鵟和旧大陆兀鹫都是鹰科的成员。鹰科成员大小,习性各不相同,有最大型和最凶猛的的猛禽,也有小型的猛禽,有的食腐肉,如多种秃鹫,有的食鸟类,如雀鹰,有的食兽类,如角雕,有的食鱼,如渔雕,有的食爬虫,如蛇雕,有的食昆虫,如蜂鹰,还有些适应特殊的事物,如食水果的棕榈鹫和专食蜗牛的蜗鸢。鹰科可进一步划分为9亚科,有64属209种,其中我国有鸢亚科、鹰亚科、雕亚科、鵟亚科和秃鹫亚科,共20属46种,并不广泛。 性情凶猛,肉食性,以鸟、鼠和其它小型动物为食;有些种类喜食尸体,如秃鹫。两翼发达,善于飞翔,一般多在昼间活动。多栖息山林或平原地带,如苍鹰、雀鹰(鹞子)、鸢(老鹰)等。 雕是大型猛禽,体型粗壮,翅及尾羽长而宽阔,扇翅较慢,常在近山区的高空盘旋翱翔,能捕食野兔,幼畜等大形哺乳动物,也嗜食鼠类。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金雕和乌雕。 苍鹰(Accipiergentilis)俗称鸡鹰或黄鹰。雄鸟体长约半米,雄鸟体形较雌鸟小,从头部到前部为灰黑色,眼后为黑色,有明显的白色眉斑;下体白色,杂有数目很多的灰黑色小横斑。雌鸟上体及翼表面为灰褐色,眉纹白而杂以褐纹,下体白色,体下面有纵斑。苍鹰在飞翔时,翼短而宽,先端圆,尾较长。一般常常是扇翅和滑翔交替进行,呈直线状飞翔。在飞翔时翼保持水平状。扇翅速度较其它大型鹰类快。栖于山地森林中,善于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尔也捕食鸟类。分布于我国东北以至云南、广东、文本等地。繁殖于西伯利亚以及我国的小兴安岭等地。此鸟嗜食鼠等,对农业有益。幼鸟常被驯养作为猎鹰,用以捕捉野兔及小鸟。 雀鹰(Accipiternisus)俗称鹞子,体形比苍鹰稍小,成鸟上体青灰色,尾羽较长,有十分明显的深褐色横斑,很容易识别。飞翔时主要是扇翅和短距离的滑翔交替进行,并常在空中呈圈状的飞翔。常栖于山地林间,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带,飞翔力很强,善捕食小鸟等动物。繁殖于中国华北北部、东北西北部、呼伦贝尔盟博克图、北部大、小兴安岭等地,冬时常见于四川、云南以东的地区。此鸟也能驯养作猎鹰,用以捕捉小型鸟类。
赤腹鹰(Accipitersoloensis)比雀鹰稍大,上体为青黑色,尾羽有几条细横带,无眉斑,下体淡灰色。飞翔姿势与雀鹰同,常栖于林中,以蛙、蜥蜴和小形鸟及大形昆虫为食。繁殖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等地。 阿根廷巨鹰(Argentavis)体重可达70公斤,翼展7米,足有一架现代“塞斯纳”152轻型飞机那么大。新的模型显示,600万年前,它们在阿根廷上空滑翔而非拍着两个巨翅飞行。科学家总结说,飞离地面和降落对阿根廷巨鹰而言可能是很大的挑战,但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阿根廷巨鹰被认为是诸如鹳、兀鹫等现代大型猛禽的祖先。通过对其化石研究,表明阿根廷巨鹰明显具有适于飞行的生理特征。不过,揭开阿根廷巨鹰翱翔天空细节之谜却是困难重重。 历史上,用鹰狩猎被称为鹰猎。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秦朝宰相李斯被处死前仍想着“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的生活。可见,当时鹰猎已是贵族的主要游乐活动之一。鹰猎所使用的鹰种类很多,在我国主要是苍鹰,这种鹰体形修长,雄鹰体长0.5m,雌鹰比雄鹰大,约0.56m。 据考证,鹰猎最早起源于东方,公元前721~705年亚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王国,在今伊拉克北部)国王萨尔贡二世在位时便有鹰猎活动。后来,西方的商人、冒险家和东征的十字军士兵在东方学会了鹰猎术,并将此术传入欧洲大陆。起先,鹰猎是特权阶级专有的消遣活动,到17世纪,鹰猎便在大众中普及了。1770年,世界上第一个鹰猎者协会在英格兰成立。 鹰猎者利用鹰在捕猎时,总是先落在一棵视野宽阔的大树上寻找猎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急冲而下的习性捕获猎物。打猎时,由猎手与猎犬帮助惊动猎物,趁猎物惊慌失措时,猎鹰出击,抓获猎物,这时猎人要及时赶到,夺下猎物,给猎鹰喂食以示奖励,否则,猎物就会成为苍鹰的美食。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游隼也是常用的猎鹰。中世纪时,在英国,只有伯爵以上的贵族才有拥有游隼的权力,一般贫民百姓只能驯其他的鹰。我国古代则称隼为鸷,是疾飞之鸟的意思。游隼飞行很快,在捕捉猎物时,最快可达每小时360km。游隼主要以鸟类为食,而且大都在空中捕食。它们以高速追上猎物,伸出利爪猛击猎物。猎物受伤后直落到地上,有时游隼不等猎物落地,便在空中将它们截获。然而,有时游隼也会失手,不能一举击中猎物。遇到这种情况,游隼是从不放弃猎物的,它会再次升空攻击,直到捕获猎物为止。因此,游隼才广受驯鹰者赏识。 驯鹰主要是驯化幼鹰。不过,一般苍鹰都在高大树木的顶部做巢,很少有人敢到鹰巢中掏雏鹰。如果那样,偷窃者会受到雌雄苍鹰的攻击,轻则被抓伤,重则被抓伤双眼,甚至丧命。 驯鹰最开始的那个环节叫“熬鹰”,就是连续很多天不让鹰睡觉,同时也不给鹰吃的,目的就是让鹰最终听人的话。鹰被饿了七八天后,开始给吃的,这个环节叫“开食”。
接下去的环节叫“带轴”,它的另外一个说法叫“勒膘",意思比较明白,就是要让鹰减肥。办法是用线麻团包裹上一块鲜肉,让鹰吞下去。鹰消化不了线麻团,就只好把它呕出来,这样也就顺便将肠子里的油也刮了出来,这会使鹰更饥饿,也更听从人的调遣。饥肠辘辘的鹰在这样的反复的不择手段的调教下很快就成为一架跃跃欲试的狩猎机器。 在整个驯鹰过程中有两个细节让人少许心安。一个鹰把式在“拉鹰”(又称“请鹰”)前,要拜祭鹰神,整个过程与拜祭先人差不多。再一个是,所有驯鹰者过去都遵循一个老规矩,即在春天把已然驯化的鹰放回山林,让它去生儿育女。有时,即或已被驯化的鹰不愿意离开主人,鹰把式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它送走。 柯尔克孜族的猎鹰饲养,已被列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柯尔克孜族来说,一方面驯鹰需报批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州政府及区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并获得“野生动物驯养许可证”;另一方面,自2006年起,政府为驯鹰户提供每月每户380元的补助(对“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每月500元)。至2010年,阿合奇县共驯鹰户87户(其中“非物质遗产传承人”10人)、被驯鹰100只。 隼形目鸟类的习性决定了它们在食物链顶层的地位,是自然选择的重要力量。 它们的存在除去了许多老、弱、病、残的个体,使整个生态得以平衡。长期的进化使它们具有许多成功的特性,对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就是其中之一,一生中它们会吃下许多带疫患的个体,但却能保证自己不受感染,很好的控制了疫病的传播。 隼形目的鸟身姿矫健,在各大文明中都被视为神明顶礼膜拜,仍有许多国家还把它们选为国鸟,象征国家精神。鹰不仅仅是力量的象征,也被赋予了其他更为神圣的涵义。在墨西哥传说里,阿兹特克人在太阳神旳谕示下寻找一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在特斯科科湖畔,他们终于看到了神谕中的情景:一只雄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于是,阿兹特克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城市特诺奇蒂特兰城。16世纪,特诺奇蒂特兰城在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下几经战火终遭焚毁,但印第安人始终没有放弃这片被神赐福的土地,最终建成了墨西哥城,一直延续至今。在墨西哥的国旗和国徽上,都有老鹰叼蛇的图案,他们将鹰视为神的使者。
而其他民族的神话中,也有许多关于鹰的故事,鹰被赋予了高尚的品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与古人无法企及的蓝天一起,成为尊崇和膜拜的对象。
传说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但鹰活到40岁的时候,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翅膀也越加沉重,飞翔十分吃力。这时,它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等待死亡;二是重整后再生。选择重整后再生的鹰,要经过一个痛苦更新的过程。它首先要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筑巢,在那里渡过漫长而又痛苦的150天。这段时间,要用力将又长又弯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再用长出的新喙将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新指甲长出来后,再将羽毛一片一片地拔掉。待新的羽毛长出后,鹰又可以翱翔于广阔的天空,续走后30年的生命旅程。专家已证:无人见过鹰的再生,这只是一个看似真实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