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云中公子 2011-06-19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1

青藏高原的草原鹰

加贝先生 摄影

        去冬今春,我在青海玉树草原上采风,顺便拍摄了这些草原鹰.草原鹰是草原上的猛禽之一,它们维持着草原的生物平衡,是草原生物链中最重要的物种,一直受到人类的保护(相关资料介绍附后).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2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3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4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5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6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7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8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9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10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11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12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13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14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15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16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17

 

 

[原摄]青藏高原的草原鹰(18P) - 加贝先生 - 加贝先生的博客

 P18

 

关于草原鹰的资料介绍(来源于百度)

的类别很多,隼、鹰、鵟、鹫、雕等等,都属于鹰类,在每个类别里又包括很多种。        
    我国的鹰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和蒙古。        
(ying)脊椎动物,鸟纲,鹰科部分种类的通称。        Phylum: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SubPhylum: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Class: 鸟纲        AvesOrder: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鹳亚目        
    鹰科(Accipitridae)是一个成员非常复杂的科,我们所熟悉的猛禽如鹰、雕、鹞、鵟和旧大陆兀鹫都是鹰科的成员。鹰科成员大小,习性各不相同,有最大型和最凶猛的的猛禽,也有小型的猛禽,有的食腐肉,如多种兀鹫,有的食鸟类,如雀鹰,有的食兽类,如角雕,有的食鱼,如渔雕,有的食爬虫,如蛇雕,有的食昆虫,如蜂鹰,还有些适应特殊的事物,如食水果的棕榈鹫和专食蜗牛的蜗鸢。鹰科可进一步划分为9亚科,有64属209种,其中我国有鸢亚科、鹰亚科、雕亚科、鵟亚科和秃鹫亚科,共20属46种      
一般指鹰属的各种鸟类。视觉敏锐,能在高空飞翔时看到地面上的猎物。由于鹰眼的视网膜的黄斑处有2个中央凹,不仅比一般动物多1个,而且中央凹的感光细胞每平方毫米多达100万个(人眼仅约有15万个)。上喙尖锐弯曲,下喙较短。4趾具有锐利的钩爪,适于抓捕猎物。性情凶猛,肉食性,以鸟、鼠和其它小型动物为食;有些种类喜食尸体,如秃鹫(Aegypiusmonachas)。两翼发达,善于飞翔,一般多在昼间活动。多栖息山林或平原地带,如苍鹰(Accipitergentilis)、雀鹰(鹞子)(Accipi-ternisus)、(老鹰)(Milvusmilvus)等。       
    金雕(Aguilachrysaetos)俗称洁白雕,体较大,全身为黑褐色,体色为雕类与鹰类中最发黑的一种。成鸟头颈部金黄色。幼鸟尾羽基部以及翅膀飞羽的基部为白色,成长后白色部分消失。飞翔时翼长而宽,尾端稍圆形。在我国也有分布的白尾海雕与虎头海雕的幼鸟,全身也为褐色,与金雕很相似,但尾形为楔形,是与金雕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栖于山地,常高踞山崖巅顶或飞翔于高空中。性凶猛,喜食野兔、雉、鹑以至大形哺乳动物幼麝等。巢营于高山悬岩上或峭壁的树上,迁徙时在我国东北常能见到。幼鸟驯养作猎鹰;飞羽及尾羽可供制扇,有重要经济价值。   乌雕(Aguilaclanga)俗称皂雕或花雕,体形比苍鹰大,全身黑褐色,腰部有V字型白斑,尾比金雕及白肩雕长。幼鸟翼的复羽先端有淡色斑。翼下初级飞羽基部也有淡色斑。常栖于沼泽、河川、水边等地,嗜食蜥蜴、蛙、小型鸟类、鸥、鸦以及鼠类,也常食动物尸体。终年留居我国东北和长江下游一带,冬时常见于福建、广东等地。       
是小型猛禽,一般比鸽子稍大一些,翅狭而尖,尾长,飞行敏捷,以小型动物及昆虫等为主食。我国常见种类有游隼,燕隼及红隼等。   游隼(Falco peregrinus)是隼类中体型较大,翼较宽的一种,成鸟上体浓青黑色,下体发白,有细的横纹。幼鸟上体暗褐色,下体有纵纹,幼鸟及成鸟颊部有鲜明的须状黑斑。性甚凶猛,飞行迅速,常栖于沿海地区,在河湖上空疾飞,掠捕野鸭等鸟类为食,为我国北方的旅鸟,南方为冬候鸟。       
    燕隼(Farco subbuteo)体形似游隼但较小,翼先端尖锐,栖止时翼与尾等长,与其他鹰类不同。上体黑褐色,成鸟从胸到腹有黑色纵斑,从胫到下尾赤褐色。幼鸟纵斑粗,下体褐色较浓,颊部有须状纹。翼下面淡灰色,飞翔时看起来似为黑色鸟类。栖于林区农耕地、平原、草原等地,飞翔轻捷迅速,常在飞翔中捕食昆虫及小形禽鸟。遍布我国东部,在黄河长江流域,为夏候鸟,为广东省留鸟。   红隼(Falco tinunculus)雄性背褐色,头尾青灰色,尾先端有黑带。雌体为赤褐色,上面有横斑,下体有纵斑,飞翔时飞羽黑褐色、复羽褐色很显明,翼较游隼为尖锐。常栖于农耕地、田圃附近以及开阔的山麓草原等地。常常停翔在空中,见到饵物即直下掠之,嗜食昆虫、小鸟及小型啮齿类。终年留居于华北一带,冬时见于我国东南部大陆及台湾。       
    草原雕的雄鸟体形较小,体长约740毫米,全身羽毛褐色。雌鸟较大,体长约780毫米,羽毛的颜色较深。它们遍布我国西部,南抵喜马拉雅山脉,东达内蒙中部、东部及河北省。秋后迁到南方越冬。草原雕多见于低山和开阔的草原地带,平时飞行较低,多见翱翔在150-200米高的草原上空,有时在地面上寻找猎获物,站在鼠类洞外“守株待兔”。它每日取食的时间,与鼠类的活动规律恰好一致,大都在早上7-10点以及傍晚时候进行觅食,故此是鼠类的有力天故。营巢在树上、岩壁上或在旱獭洞里。树上的巢,主要以树枝、芦苇等为材料,内铺草或羊毛等物。4-5月间产卵,每次产2-3枚,卵上有红褐和苍灰色斑点。孵卵期45天,育雏期55天,8月底幼鸟即可出飞。       
是充满传奇色彩的鸟。千百年来,鹰一直被人类所神化,成为勇敢、威武的象征,但鹰和人类的关系不只于此。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酒酣胸胆尚开张。”这是苏东坡在《密州出猎》一词中描绘他率人出猎时的情景。其中“右擎苍”就是说右臂上站着苍鹰。当然,这只苍鹰是被人驯化专门用来打猎的猎鹰
    驯养野鹰用于狩猎活动,在苏东坡那个时代以前就已开始了。我们的祖先很早发现鹰善于捕捉野鸡、野兔和野鸭等动物,于是他们开始探索驯鹰狩猎的方法。历史上,用鹰狩猎被称为鹰猎。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秦朝宰相李斯被处死前仍想着“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的生活。可见,当时鹰猎已是贵族的主要游乐活动之一。据考证,鹰猎最早起源于东方,公元前721~705年亚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王国,在今伊拉克北部)国王萨尔贡二世在位时便有鹰猎活动。后来,西方的商人、冒险家和东征的十字军士兵在东方学会了鹰猎术,并将此术传入欧洲大陆。起先,鹰猎是特权阶级专有的消遣活动,到17世纪,鹰猎便在大众中普及了。1770年,世界上第一个鹰猎者协会在英格兰成立。鹰猎所使用的鹰种类很多,在我国主要是苍鹰。这种鹰体形修长,雄鹰体长0.5米,雌鹰比雄鹰大,约0.56米。野生苍鹰喜欢栖息在森林中。它们翅膀短圆,飞行时,苍鹰可振翅疾飞,亦可在高空悠闲地翱翔,还能悬停在空中发出“滴—利利利……”的鸣叫。苍鹰捕猎时,总是先落在一棵视野宽阔的大树上寻找猎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急冲而下,鹰猎者正是利用苍鹰这种捕食习性。苍鹰捕猎的成功率很高,因为它有猎人和猎犬帮助惊动猎物,当猎物惊慌失措时,苍鹰便迅速出击,一举抓获猎物。这时猎人要及时赶到,夺下猎物,给猎鹰喂食以示奖励,否则,猎物就会成为苍鹰的美食。据说雌鹰的捕猎本领比雄鹰高,因而驯鹰人喜欢诱捕雌鹰驯养。       
    驯鹰主要是驯化幼鹰。不过,一般苍鹰都在高大树木的顶部做巢,很少有人敢到鹰巢中掏雏鹰。如果那样,偷窃者会受到雌雄苍鹰的攻击,轻则被抓伤,重则被抓伤双眼,甚至丧命。由于近几十年来大量使用农药,森林被过度开发,苍鹰已不多见了。鹰猎活动也或多或少地影响苍鹰的存活数量,这一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待研究。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游隼也是常用的猎鹰。中世纪时,在英国,只有伯爵以上的贵族才有拥有游隼的权力,一般贫民百姓只能驯其他的鹰。严格他说,游隼不是鹰而是隼。隼的体型一般比鹰小,它翅膀尖长,善于疾飞,有鸟中歼击机的美称。   我国古代称隼为鸷,是疾飞之鸟的意思。隼跟鹰的重要区别在嘴上,隼上颌边缘有一个锐利的齿突,而鹰没有。       
    游隼在它同类中算较大的一种,它体长约0.5米,双翅展开可达0.7米左右。游隼主要在开阔的原野上活动,农田、草地、河谷及山地丘陵都是它们大显身手的地方。游隼飞行很快,在捕捉猎物时,最快可达每小时360千米。游隼主要以鸟类为食,而且大都在空中捕食。它们以高速追上猎物,伸出利爪猛击猎物。猎物受伤后直落到地上,有时游隼不等猎物落地,便在空中将它们截获。然而,有时游隼也会失手,不能一举击中猎物。遇到这种情况,游隼是从不放弃猎物的,它会再次升空攻击,直到捕获猎物为止。捕猎时,游隼一般先用利爪刺穿猎物的颈椎骨,再用嘴啄破猎物颈部血管,有时甚至啄断猎物的脖子。然后,它撕掉鸟的羽毛,撕食猎物的肌肉。这种本领即使是刚出窝的小游隼也运用自如。一窝游隼在一个夏天能吃掉300只中等大小的鸟。它们的食谱中包括针尾鸭、赤颈鸭、绿头鸭、银鸥、斑鸠、野鸡、野兔、鼠和昆虫等。正因如此,游隼才广受驯鹰者赏识。       
    游隼分布广泛,从寒冷的北极到非洲的南端都有它们的踪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驯养大批游隼,用它们在空中截击同盟国用于传递消息的信鸽。这样做,确实破坏了协约国的情报系统。但是,游隼不能识别敌我,它们也不会放过德国的信鸽,德国人这才被迫停止使用游隼。我国也有游隼,但主要是冬候鸟,而且数量十分稀少。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游隼受到严重的威胁,数量正在急剧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范围的滥用农药。游隼捕食体内积存农药的猎物后,它们的生殖系统受到损害,就会降低产卵率和胚胎的成活率。更严重的是,在包括游隼在内的许多猛禽脑部血液中检测出微量的农药,这对游隼高度发达的运动调节系统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一旦脑部的农药量达到中毒水平,游隼不仅不再是捕猎能手。而且很可能连飞翔都困难了。在美国,游隼被认为已濒临绝迹,许多科学家正全力以赴,投入拯救和保护工作。这种风靡一时的猎鹰还能重振雄风吗?人们拭目以待。      
绝不仅仅是供人类狩猎用的猎禽。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50年代初期,法国兔子成患。为了控制兔子的数量,保护农牧场,法国人故意使兔粘液瘤病在野兔中流行。这样,法国确实有效地控制兔子的数量,但欧洲其他国家却因此遭殃。因为这些国家兔子的数量维持在正常水平,而兔粘液瘤病的流行造成90%兔子死亡。可是,在西班牙南部马里马斯生活的兔却一直保持相当的数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马里马斯地区捕食猛禽较多,而感染粘液瘤病的病兔又较易被猛禽捕杀,染病的兔子不断被淘汰,于是粘液瘤病并没在马里马斯兔群中流行。如果没有猛禽,谁又能使马里马斯兔群兔于瘟疫之灾呢!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它说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鹰这种捕食鸟类能对它捕食对象的群体起控制或保护作用。实际上,它们是在帮助捕食对象的群体淘汰体弱多病、无生存竞争能力的个体,从而保证猎物群体的健康及竞争能力。当然,它们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猎物的数量,如一只雀鹰每年要吃290只老鼠,这相当于16对老鼠一年所能繁殖的小鼠数。可想而知,雀鹰对鼠类的数量具有强有力的控制能力。因此鹰类是生态平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让我们努力保护这些猛禽吧。   


 

 

欢迎浏览!感谢点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