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霖贤促文峰矗

 壹哋砡眯 2014-08-24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一带。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从晋王称霸到唐王发迹,山西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的傅山,是学术与人文的翘楚之一。青主一生于学无所不通,其书法“片纸只字皆珍若珙璧”,但先生济世救民、悲天悯人的文人风骨,更为世人称道,所谓“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是也,而这一切均与以贤行力促文峰高矗的祖父傅霖密切相关。

  傅家在傅山之前最出名者是名列“三凤”之首的傅霖。其一生身历三朝,宦海沉浮,虽鞠躬尽瘁,战功显赫,却因官场倾轧,被奸佞诬构,革职为民。归乡之后,“尚义”轻财, “敦仁”之名,遐迩三晋,其弟御史傅霈上疏后,“闻及京师”,朝廷“诏以原官起用”,“坚卧弗起”。后“首事”兴建文峰塔,“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这才引出了傅山、阎若璩两位大师,一扫当朝山西文坛人才难济、文风低靡之尴尬,功不可没,彪炳后世。
  傅霖,字应期,生于嘉靖十二年 (1533年),卒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自幼聪慧异常,十三为诸生,二十举于乡,三十金榜题名,高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二甲第十四名进士。在其影响下,其弟傅震、傅霈先后高中,《忻州志》均有记载。原太原城内的“三凤”坊、“青云接武”坊,就是为表彰傅家三兄弟而立。

  傅家本籍大同,自六世祖傅天锡受聘为临泉府明经教授后,始迁忻州顿村,间隔三代约80年后,到傅霖的父亲傅朝宣时,才迁居阳曲,但顿村祖宅仍长期使用,其中就包括傅霖。傅朝宣搬家是因为入赘了宁化王府。明朝初建朱元璋册封诸子时,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朱棡的第五子朱济焕被封为宁化王,世袭。“宁化”一系,按朱元璋为晋王宗室命名的20字序列“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共传了八代,分别是宁化懿简王朱济焕、宁化僖顺王朱美壤、宁化王朱钟鈵、宁化康和王朱表樔、宁化恭端王朱知爧、宁化庄定王朱新垄、宁化温裕王朱慎鐅、宁化王朱敏济。

  傅朝宣,“本俊男子”(傅山《书承务君墓志后》),一天路过王府,突然被强拉拥入,披红戴花,与王府小姐成了婚。这种做法非常像晋剧《拉郞配》的桥段,似乎与宗室的身份不符,但仔细分析,却事出有因。据说傅朝宣是在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移居太原府的。而这一时期,正是宁化一系最危险也最特殊的时期。宁化王朱钟鈵于成化八年(1472年)袭封后,于弘治四年(1491年)被革爵发高墙,正德三年(1508)死后,才准归葬。其嫡子朱奇?于弘治三年(1490)封长子,十八年(1505)卒,比他父亲还死的早,其封号是到了嘉靖十年(1531年)其子朱表樔袭封后,被追封的,史称宁化悼康王。而朱奇?是正德十三年(1518年)以辅国将军管理府事,嘉靖八年(1529)乞封,准袭王,隆庆四年薨。由此可知,这段时期宁化王府摊上了大事,已经失去了地位与特权,是在朝不保夕之下出此“抢新郞”奇策的。

  傅朝宣进了王府后,特别郁闷,先是被关着出不来,后来虽然当了宁化府仪宾、承务郎,但根本没地位。傅山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写道: “先祖(傅霖兄弟)既贵后,诸舅尚挟宗室势力,不命坐,不得坐。”因而傅朝宣临终时仍耿耿于怀,留下遗书:“子孙再敢与王府结亲者,以不孝论,族人鸣鼓攻之”,“此言凛凛在子孙耳目间也”(傅山《家世杂记》)。

  后可能因为这位金枝玉叶生理上的缘故,在得到允许之后,傅朝宣才远离王府,在西村另置别院,纳妾殷氏生下了霖、震、霈三子。傅霖出生后,他的祖母王老夫人“闻而奔会城(省会太原),抱先大夫归忻,雇乳母抚养之。每晨汲水井上,辄以裙束先大夫于胸襟前,曰:‘我脱坠井,愿儿随我去,不欲落他人手也。’当时情势如此”(《家世杂记》)。可以确切地说,傅霖出生地在西村,而生长地则在原籍忻州顿村。王府主人们专横跋扈到六亲不认的地步,使得傅霖自幼便对官僚体系恨之入骨。步入仕途后,牢记父亲书嘱“公生明、廉生威”的教导,一生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政绩不凡,口碑颇佳。

  傅霖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共为官17载,累任寿州(安徽寿县)知州、大名府(河北大名)同知、河南(省)及湖广(地辖今湖南、湖北)佥事、平度州(青岛西北)知州、华州(陕西华县)知州、秦参藩部陇右(青海湖以东)参议、山东布政司参议、辽海兵备道道员,足迹遍布长江南北、渤海两翼。期间,政绩卓著、战功累累,本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策马定乾坤”的全才,但其为官之途,却跌宕起伏,令人叹息。

  傅霖对时弊洞若观火,是一位能员干吏。傅霖初授吏曹(州郡属官),继而改任寿州知州。寿州靠近淮河,水患极重。明代前七子之一的王九思在诗中写道:“湖头妇子尽乘槎,城外屋庐俱产龟。不见往来鱼艇过,空余远近云山斜。只见城颓水入城,城中万家同一惊。扁舟何如范蠡蚤,乘桴欲为尼父行。”这样触目的描写不可谓不惊心,但在寿县历史上却是寻常状况。据《寿州志》载,仅明代永乐七年(1409年)至清光绪十年(1885年),四百多年间所进行的27次修城,全部由水患引起。寿州人可谓“时时虞水为灾”。傅霖在任时,又连着遭旱、蝗灾害,民不聊生。傅霖查知“病在支官”后,遂撤免寿春驿、正阳镇巡检所之盘剥,节省数千两开销,严令底层官卒不得为奸利营私舞弊。致市面井然,人民安居,征赋顺利。另征旁郡金粟助吴会(今江苏绍兴)平定岛寇军饷不支之危急。同时,“议里甲,均马田,缮城墩,修堤梁,通沟洫,广储蓄,饬庙学,创序室,勤考校,奖节义,禁残暴,善政善教,燦然备举”。在任三年,民众不仅敬他如父母,亲他若金兰,而且祀像以尊,可见其政绩、声望、口碑之高。调任大名郡丞后,傅霖“练制度,顺简书,吏畏僚幕”,政声极佳。神宗朝起用为平度州知州后,在职七月,即修竣城垣,民铭其劳……

   傅霖虽为一介书生,胸中却有百万雄兵。“儒将不须夸郄縠,未闻诗句解风流。”傅霖升河南佥事(按察司下设官职,分领各道)后,兵备睢陈(今河南省睢县等地),招募才士兵勇数千布防,迫匪首投案散伙,使民众摆脱匪扰贼窃灾难。归补辽海兵备道(各省重要地方所设整饬兵备之道员)后,施以严威,令律严谨,信守赏罚,精策战略,巧布兵将,深探敌情,得敢死之士五百人。降者从宽安置,顽者斩首震敌。敌惧而后撤200里,民安政固。中丞为其请功,大司马壮之,将授中丞节(都察院御史中丞职)。战功卓著,上司青睐。

  傅霖为人极刚直不阿,因此为世俗所不容。任职河南佥事时,虽政绩颇佳,却被新郑一曾与傅霖在考场有过节的迂儒以与前朝陈规相抵悖为由上告,以致在考核中被降级,傅霖气愤,弃职而去。神宗即位,查明原委,派赴平度州上任。在湖广荆州道(湖北西部)任佥事期间,遇中贵人(太监、宠臣),受命营建显陵,报用奇材,冒价超半。傅霖挺身干预,煞住贪腐。将截留巨款用于治理汉水,造福于民。后在该中贵人被授丈量地亩之职前,四次驳议乃止。防其贪脏榨民于未然,受到优赉。不同流合污的后果,极易被小人陷害。傅霖任辽海兵备道时,三次击败后金军队的侵扰,上司正准备提拨重用,却被同僚寻瑕暴短,以致在考核时屈降二级。中丞为他强争力诉,才官复原职。然而,傅霖手下一暗通贼寇的副将诱敌滋事,冲撞边境,虽被傅霖斥责处分,隐患未能彻底根除。此通敌副将以五百金买通钦差逃脱制裁。督府中丞御史上疏奏明,皇帝再次表彰了傅霖。但奸佞小人们纠结密谋,歪曲事实,捏造罪状,大造舆论,终使傅霖以“拥兵拒调”的罪名被弹劾,解甲归田。

  傅霖为人极重孝道,是古代忠孝双全的代表。神宗朝,傅霖被复职调任华州伊始,闻父病讯,告假急还,三月卧不沾蓆,亲手喂药伺候,自己饥不及食。父卒礼葬毕,服孝期满始复任。在秦参藩部陇右任上,闻知母丧,徒步哀嚎奔丧,感及路人。

  傅霖遭革职归乡后,并未灰心丧气,更未颓废萎靡,常整衣冠祈祷神灵佑国护民,每月初一黎明,必率诸子孙往家庙祭祖。他严教子媳,养护孤侄,以急公好义的善举而受到家乡士民的推崇。万历十三年,“忻州大荒,米珠薪贵,人至相食,郡人傅参议霖施粥百日,米费四百斛”。万历廿九、三十年,“复大饥,霖收宿贫人,有死亡者,施棺葬埋。复施粥,起冬月至来年熟”。他平日赈济灾民,按贤良、守业、偷惰三类分等随时抚助。购备义田四顷供穷人葬用。拯活数万人。李维正为其所撰之传中罗列,也被清朝乾隆《忻州直隶州志》收录。迄今,顿村人仍可准确指认义田的范围。傅霖高度关注教育,为忻州旧学圯捐银数百两维修,助家乡文化发展。闲暇之余,潜心学问,亲自批点班氏《汉书》,撰著《慕随堂集》,为其子孙的成长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傅霖归乡后所做的最影响后人的一件事,就是牵头在太原东山兴建了文峰塔。太原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其文化渊源淳厚,与全国任何一个历史文化古都相比都毫不逊色。同时按风水学说,太原还是著名的龙潜之地。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唐太宗誉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因此被称为龙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掉了以太原为都的北汉政权后,才最终统一全国。由于恐惧太原“龙城”危及皇权,遂下令火烧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城为废墟,一座历经1476年的古城被彻底破坏。三年之后,才在距古晋阳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重新建城。自此,太原一扫汉唐雄风,人才凋零,后继乏人,尤其是明朝以降,更是人才稀少,在朝为官者凤毛麟角。深为不安的当地士绅们在重温盛唐风韵的渴望之下,经过多年的寻根究由,发现太原西北高于东南,“左痹不胜右”,所以“文明不开”、“其民挚悍”,必须在太原城东南一带“奎星”所处方位建造高塔,才能“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1599年,众士绅推举德高望重的傅霖为首事,集资在太原东南郝庄的向山脚畔兴建起了的文峰塔。这是一座兴盛三晋文运、促成学术高峰的风水宝塔,即现双塔寺中的前塔。塔成至今,历经周边数次地震及1949年4月之炮摧近半而岿然,是三晋文气永盛之福运。另一座于1608年开建的宣文塔则是佛塔,是为了纪念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所建。

  文峰塔的建成,果然见效,太原很快便出了两位大家。一位是傅家的好儿郎,名满中华的博学大师傅山(1607-1684年)。另一位是阎若璩(1636-1704年),清初著名学者,一生学术成就繁巨,经学、地理、历史无所不通,著述十余种,是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傅山、阎若璩的横空出世,成为山西名重满清三百年的文坛双雄,文峰塔凝聚了傅霖的心血,是他留给三晋人民永恒的纪念。
  傅霖自幼在顿村长大,对故乡的情既浓且重。现虽难考其妻为何方人氏,但他为儿子傅之谟择同村陈贞髦成婚是事实。其孙傅山与仅距顿村二里之河拱村他表兄张守廉的孙女张静君婚配,这亲上加亲的婚姻也必定与他的操持相关。另外,傅霖与贞髦伯父陈功、静君父亲张泮之间的关系肯定,但生卒年代有两位无考,难以比对。好在他们中进士的年代纪录在案;傅霖是1562年,陈功是1571年,张泮乃1586年。尽管不知各自考中时之年岁,但只从相差仅24年这一点而论,似可谓同籍、同期学子,同朝为官且后果相近;傅霖被罢官归乡;陈功罹“罪”而死;张泮死时遗囊仅有银十一两,殡葬不能俱。均属良臣廉吏,是为忻州先贤间的同条共贯、性近运似的一段史话。

  先贤傅霖,其人生光彩夺目。他给家乡增过荣光,为后人树下榜样。他是秀容的骄子,龙城的翘楚,更是三晋的骄傲。温故而知新,倡贤必益世。重忆傅霖其人其事,育民利乡,良效无限。(作者陈献瑞 陈翀 傅山研究会成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