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过程

 茶香飘万里 2014-08-24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基础。

认识过程——感 觉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对气味、颜色、光滑度等的感觉。这里有几点需要强调。

  二、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接受外界刺激并反映它们的各种属性。

  2.内部感觉

  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并反映它们的属性。

  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各种感觉器官对相应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性存在个体差异:①人与人之间对某一事物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人敏感,有人迟钝。如各人对温度、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②同一个体,由于受年龄、情绪状态、健康状况不同感受性会有变化。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感觉阈限值大则感受性小,反之,感觉阈限小则感受性大。

  2.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感觉的适应: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适应。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消失,少数为感受性增加。[例如]

  感觉的相互作用:几种感觉同时或先后发生,彼此增强或干扰,影响感觉程度,称为感觉的相互作用。如噪声强使疼痛感加剧;绿色光线可提高听力;优雅音乐或许可以减轻疼痛。


认识过程——知 觉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如看到一张桌子;听到一首歌曲;闻到一种菜香。

  知觉与感觉一样,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对事物的感性反映形式。对事物属性感觉越丰富,知觉越清晰,越完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但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经验对感觉的有机综合。如对书桌的颜色、大小、形状、硬度、质地等属性的全面了解,加上经验,得出对书桌的知觉。

  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总是用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通过知觉才能对事物有完整的印象,从而了解其含义及作用。

  感觉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都具有形象生动性和直接性,是其它心理活动的基础。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性质,将知觉分为: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三、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时,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可以说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这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时,这种事物便成为对象,而其它事物便成为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对象和背景也跟着转移。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从客观方面看,有刺激的变化,如位置、对比、运动、大小、强度等;从主观方面看,有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对事物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

  有时需提高知觉的能力,如上课时老师写字在黑板上、人行斑马线、其它交通提示等;有时需降低人们的知觉能力,如战争时各种伪装的运用。


知觉的整体性 

  与感觉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如点子图,尽管这些点子没有用线连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如果点子数量不同,其空间分布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

  另一方面,我们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如观看缺口的圆环,没顶的三角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在此过程中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常常能提供补充信息。

  又如,实验者先给被试者呈现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一个身穿运动服,正在奔跑的男子,使人一看就断定他是球场上正在锻炼的一位足球运动员。接着给被试者呈现第二张画片,在那个足球运动员的前方,有一位惊慌奔逃的姑娘。这时被断定了一幅坏人追逐姑娘的画面。最后实验者拿出第三张图片,在两个奔跑的行人后面,是一头刚从动物园里逃跑出来的狮子。这时,被试者才明白了画面的真正意思:运动员和年轻的姑娘为躲避狮子而拼命地奔跑。可见离开了整体情境,离开了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部分就失去了它确定的意义。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对整体的知觉先于个别成分的知觉,如走进一间房子,面对一个陌生人等。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完全依赖感觉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如医生对病人体态、面色的知觉。

  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有密切的关系。① 理解有助于选择:理解帮助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如鲁宾双关图。② 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但在面对不熟悉的事物时,知觉的整体性常常受到破坏,但正是理解帮助人们把缺少的部分补充起来。如不完整的图形、不完整的句子。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如形状的恒常性。

  又如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对比恒常性等。

  这是由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距离、形状与角度的联系。当观察条件变化时,利用已建立的这些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如知觉物体的大小时,环境中一些因素为你提供了物体距离的线索,当视网膜成像变小时,又从其它视觉线索中得知距离变远了,两者在变化中得到了补偿,保持了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果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时刻变化,那么要想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机器人无知觉的恒常性)

认识过程——记忆的概述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对人的生活非常重要,人类社会经验通过记忆代代相传,个人的知识技能靠记忆保持巩固。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们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反映,而记忆则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认识过程——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阶段。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一、识记

  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经验的过程。根据目的性和努力程度将识记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对材料理解的程度,将有意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保持

  指识记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识记内容在记忆的保持中会有质和量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遗忘。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遗忘分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做了系统研究,通过实验,将实验结果绘成曲线,得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以后的研究进一步说明,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与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排列位置,学习的程度以及识记者的态度等因素有关。

  遗忘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看法:

  1.衰退说 2.干扰说 3.压抑说

  三、再认和回忆

  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或知识的过程。再认指事物再度出现时能确认出来(如选择题)。回忆指事物不在面前,但过去经历过的事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分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认识过程——记忆系统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对人的生活非常重要,人类社会经验通过记忆代代相传,个人的知识技能靠记忆保持巩固。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们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反映,而记忆则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认识过程——记忆障碍


  一、遗忘

  正常人对过去的事情会出现遗忘现象。属于记忆障碍的遗忘指心因性遗忘和器质性遗忘。

  二、记忆错误

  指再认和回忆发生歪曲。主要有:

  1.错构:指对一件真实事件的追忆中添加了错误的细节。如对时间、地点、人物等的歪曲。多见于弥漫性脑病变患者。

  2.虚构:指以想象的、毫无真实根据的内容填补记忆缺陷。虚构是器质性脑病的特征之一。

  3.似曾相识感和旧事如新感:似曾相识感是指对完全陌生的人或事有一种熟悉和似曾经历感。旧事如新感是指对以前熟悉的人和事回忆不起来,就象从未经历过一样。多见于癫痫病人。

认识过程——思 维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地概括地反映。

  2.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思维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感知过的事物,以及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如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是通过病人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结果,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过程,间接地得出对疾病的诊断,而不是直接地感知疾病。

  (2)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归纳出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规律性。如感知觉只能反映三角形的大小、形状,而思维则舍弃三角形的具体形状和大小等非本质的特征,把任何三角形都具有三条边、三个角、三角之和等于180度这一共同特征概括出来。

  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思维使人更深入、更全面、更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3.思维的种类

  (1)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从个体发展角度看,儿童的思维是从直观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在成人的思维活动中,三种形式的思维同时存在,相互联系。在不同的个体,各种思维的发展不同。

认识过程——想象的概念和特征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二、想象的特征

  1.形象性:想象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图形为媒介。

  2.新颖性:想象常常发生在实际生活中信息不足,或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 对未来的憧憬。想象在实际活动中发展起来,同时有对现实的超前的反映。

  想象有助于打破原有的联系方式的局限,使人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起到开拓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也有助于人们利用眼前有限的信息线索,重新组织已贮存的表象,产生相应的形象,以便理解事物,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认识过程——想象的分类


  一、有意想象

  指按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图样、音乐等的描述和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时,头脑中呈现北国大地万里雪飘的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作家创作艺术形象,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等。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幻想又分为理想和空想二种。理想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条件,通过努力能实现的幻想。空想是指客观规律和社会条件不允许实现的幻想。如果幻想太离奇,与现实不能区分,无法用解释和证实加以纠正,则属于病态的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

  二、无意想象

  指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当人们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的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如由浮云想到动物。

  梦是无意想象的典型形式,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但也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疾病可引起无意想象,如高热病人的谵妄。某些药物也会引起无意想象,如毒品、迷幻药等。

认识过程——注 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并在其中起指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二、注意的特征

  1.指向性

  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一些对象。如一个人在戏院看戏,他的心理活动选择了舞台上的演员(台词、表情、动作、服饰等),而离开了剧场中的观众。对前者他记得牢、看得清,而对后者仅留下模糊的印象,甚至看完戏还不知邻座长什么样。

  2.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全神贯注于这一对象,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如医生在做复杂的外科手术时,他的注意高度集中在病人的病患部位和自己的手术动作上,与手术无关的其他人和物,便落在他的意识中心之外。如果注意力不能集中,则称为注意力涣散。

  指向性是心理活动的方向,而集中性是在这一方向上心理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