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岑纪功碑【转载】

 昵称ERGlzl26 2014-08-25
裴岑纪功碑【转载】 - 弈备子 - 休闲围棋

 裴岑纪功碑【转载】转载于汉典书法http://sf.zdic.net/shufamingjia/qinhan/0304/9db744472f230d913b33a4af4fc80cc8.html

裴岑纪功碑【转载】 - 弈备子 - 休闲围棋

 《裴岑纪功碑》拓片转载于汉典书法http://sf.zdic.net/shufamingjia/qinhan/0304/9db744472f230d913b33a4af4fc80cc8.html

东汉碑刻。全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顺帝永和二年(137)立于巴里坤。此碑记载了敦煌太守裴岑击败匈奴呼衍王侵扰、克敌全师的一次胜利战役。此事史书皆不载,故此碑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碑旧在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尔库城西50里,今存新疆博物馆,已碎为数块。碑高1.39米,宽0.61米,无额,隶书6行,行10字。该碑于雍正七年(1729)为将军岳钟琪发现,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始有拓本传世。此碑隶法简古雄劲,兼有篆意,为著名的汉碑之一。此碑字体系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字形较它碑为长,宽博大度,章法茂密。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云:“汉人分书多短,惟此碑结体独长。次则《析里碑》、《郙阁颂》耳。此碑尤圆劲瘦削,不易及也。”

裴岑纪功碑,转载于国学论坛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545404

东汉时的敦煌太守裴岑,率领着3000名士兵,大破北匈奴于天山,特立石碑于新疆东部的巴里坤湖畔,这就是世称的“裴岑纪功碑”。此碑现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据《新疆图志·金石志》记载,此碑高1.4米,宽0.6米,碑文六行,每行十字。碑中写道: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寿,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ㄨ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

碑文中的“汉永和二年”,即公元137年。可见此碑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新疆地区难得的重要汉碑之一。由于裴岑破匈奴的事迹在《后汉书》中没有记载,故又补充了文献之不足,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件重要的史料。
敦煌是汉武帝时创设的“河西四郡”之一,位于现在甘肃省的西北,与新疆毗邻。其地经常受到匈奴的掠夺。而此时东汉的国力又每况愈下,难以顾及。所以敦煌太守裴岑,不得已愤然率领本郡人马,加以反击,重创了匈奴的军队。
碑中所记的“呼衍王”,是匈奴西部(右部)的最高统治者,“寿”是他的名字。据《汉书·匈奴传》的记载,呼衍氏世居高位,是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的三大贵族之一。因其牧地邻近西域及河西郡,所以经常到这些地区掠夺侵扰,给西域各族人民及河西居民的生产生活,以至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危害。早在延光二年(123年),呼衍王就联合车师,袭击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当时的敦煌太守张挡曾上书朝廷,请求反击。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带兵屯田于柳中(吐鲁番盆地的鲁克沁)。三年以后(126年),班勇调集西域各地的军队,与匈奴大战于天山东部,呼衍王大败远逃,降者两万余人。后来班勇蒙冤入狱,朝廷因循苟安,所以呼衍王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至此,裴岑才出兵予以重创,保卫了西域的安全,有利于天山南北及河西走廊人民的和平生活。
碑中所记的“海祠”,当在天山北麓的巴里坤,也就是此役的争战之场;所记的“海”,就是汉代著名的蒲类海,现称巴里坤湖。湖中出产湖盐、芒硝等矿物,湖面时见海市蜃楼。清朝雍正年间,大将军岳钟琪在湖旁兴建城池两座,后又兴办马厂和屯田,遂使巴里坤成为新疆东部的重镇。这方汉碑,就是清朝的屯田士兵垦荒时从土中挖掘出来的。当时就认为石碑的“文句古奥,字画浑朴,断非后人所依托”,肯定是汉代的真迹。只是由于“僻在西域,无人摹拓,石刻锋棱犹完整无损”,引起了官员、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纷纷捶拓,多方求取此碑的拓本。
但是,拓本之中,既有真的,也有假的。

原来,就在石碑出土不久,人们竞相觅求它的拓本而苦于难得的时候,巴里坤有一位游击,姓刘,字存存。此人身任武职,却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一个复制文物的主意。他先仿照石碑的外形尺寸,用木头特制了一方木碑,又照着石碑的文字笔划,将碑文一丝不苟地摹写、雕刻在木碑上。然后在木碑上面洒一些火药,点火烘烤熏烧,使木碑斑驳如旧,“绝似古碑”。于是,他就在这个假汉碑上拓制了大量拓片,并流传出去,使真碑拓本与假碑拓本并传于世。由于巴里坤僻处祖国西陲,从京师西来,一般需走三四个月。内陆的人们不了解此中真情,更难以到此实地查考,致使真伪拓本难辨难分,甚至鉴赏家也“以旧石本为新,新木本为旧”,造成了很大的混乱。所以,乾隆年间曾亲至其地的著名学者纪晓岚,不无感慨地说:“以同时之物,有目睹之人,而真伪颠倒尚如此,况以千百年外哉!”
不过纪晓岚的担心,今天看来似乎是多余的。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唐碑能避水,汉碑能避火”,千年古碑就是神物,谁要是摸它碰它损坏它,就要上千天怒,风雪大作。所以这样一种迷信传说,使一般老百姓对它敬而远之,出土以后得以留存到现在。正由于此碑尚在,真拓伪拓便不难查对,乾隆之时难以分辨的问题,到今天反而易于解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