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葫芦万”与他的葫芦(赏析)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8-25

天津“葫芦万”与他的葫芦(赏析) - 北方蝈蝈网 - 1.jpg
“葫芦万”万永强

     “葫芦万”本名万永强,玩葫芦已经30年了。在这30年里,不但结交了许多全国各地的“葫芦友”,更是与刚刚故去的“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老人交情颇深,也获得了王老很高的评价。30年前,刚迷上葫芦的万永强就在院子里尝试种植葫芦,从清代开始,民间艺人开始用泥木模子培植葫芦,就是用做好的模子扣封住未长成的青葫芦,以使葫芦慢慢地生长成预先设计好的样子。年轻的万永强开始尝试用新技术进行改革,他试着用石膏制模,效果很好。现在,华北地区的大部分“范制”葫芦的民间艺人都采用石膏制模的方法,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咱天津的“葫芦万”才是这个新技术的创始人。
  万永强介绍,在清代,“葫芦文化”曾经达到过一个高峰,尤其是宫廷里的将后王爷们,谁都会有几个好葫芦,大家还记得讲述溥仪一生的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的电影《末代皇帝》吧,最后一个镜头就是年老的溥仪回到故宫,竟神奇般的从当初的皇帝宝座后面掏出了一只蝈蝈葫芦,可见养蝈蝈、玩葫芦已经是当年的一种贵族文化。“只可惜这位意大利名导对葫芦文化也是略知皮毛,溥仪是皇帝,怎么能玩那种葫芦呢?”万永强指了指自己精心收藏的几件工艺精湛的清代葫芦作品讲,“最起码也得够这种级别的吧,这才是宫里的东西呢。”万永强拿起了其中的一件,给记者详细讲解,这件作品不但葫芦器型讲究,有宫廷里的“官器”味道,最主要的是葫芦口上面的象牙“蒙芯”,雕工简直让人称绝——方寸间雕刻了《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正在经过一片树林,树林的中间还吊起了一位用绳子捆住的孩童——正是《西游记》中“红孩儿”中的章节,最叫绝的是,轻轻晃动象牙“蒙芯”,吊起的“红孩儿”还会来回活动,原来,中间连接的锁扣被透雕成了活动的,而且人物的五官表情清晰可见,简直令人啧啧称奇。“这件作品是我好多年前从国外买回来的,给王世襄老爷子看过,老爷子很喜欢,说这东西在清朝当时都是绝无仅有的,能玩它的,最起码是个王爷。”万永强讲,“这也难怪意大利的大导演,这些好东西收藏家都难得一见,你让他上哪找去。”
天津“葫芦万”与他的葫芦(赏析) - 北方蝈蝈网 - 11 (358x268).jpg

天津“葫芦万”与他的葫芦(赏析) - 北方蝈蝈网 - 10 (270x360).jpg

天津“葫芦万”与他的葫芦(赏析) - 北方蝈蝈网 - 2.jpg

天津“葫芦万”与他的葫芦(赏析) - 北方蝈蝈网 - 3.jpg

天津“葫芦万”与他的葫芦(赏析) - 北方蝈蝈网 - 4.jpg

天津“葫芦万”与他的葫芦(赏析) - 北方蝈蝈网 - 5.jpg

天津“葫芦万”与他的葫芦(赏析) - 北方蝈蝈网 - 6.jpg

天津“葫芦万”与他的葫芦(赏析) - 北方蝈蝈网 - 7.jpg

天津“葫芦万”与他的葫芦(赏析) - 北方蝈蝈网 - 8.jpg

天津“葫芦万”与他的葫芦(赏析) - 北方蝈蝈网 - 9 (360x270).jpg


       在万永强眼里,蝈蝈葫芦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从种植培育开始,到最后成形,再到最后成器,最后经过把玩变色,能够玩出一把好葫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蝈蝈葫芦除了把玩,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让蝈蝈呆在里面很舒服,并且能把它的叫声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万永强说他自己观察过,无论是蝈蝈还是油葫芦(一种鸣虫),在葫芦里面发出叫声的时候,也是爬来爬去,四处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以巧妙地利用回声,把自己的鸣叫声体现到最大化。看来,一个小昆虫都愿意在众人面前朗诵自己最得意的诗篇,就难怪这一代一代的玩家们,在把玩自己的心宠时,更要不遗余力地尽善尽美了。
  现在,随着冬天里养蝈蝈的人越来越多,蝈蝈葫芦也就有了更大的收藏群体,通过这小小的葫芦,都市人群也就有了通往田园生活的小通道,“回归慢生活”,同时还能触摸到历史中的点点滴滴,何乐而不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