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浦泽直树的《蝙蝠比利》? |

 pgl147258 2014-08-25

【仲夏的回答(63票)】:

说实话,个人感觉挺糟糕的。

楼上很多人提到了格局大、野心大,这也是浦泽一直以来的风格,看《20世纪少年》的前面部分时我也确实觉得这样牛大了,但现在越来越觉得浦泽更适合画《PLUTO》这种长度的作品,故事一旦拉长到20世纪少年或者蝙蝠比利这样的篇幅,作者就显得力不从心,世界观铺得巨大,却没有同等量级的故事将其撑起来,圆不了自己吹的牛逼,因此浦泽总是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

浦老师自己可能不这么觉得,他就是不甘心画一般的平庸故事,就是喜欢左右人类乃至地球命运的大题材!就是要阴谋论!就是要世界末日!就是要宗教洗脑!就是要登月!就是要THE ONE!就是要著名历史事件!就是要跨越两个世纪!就是要狂塞政坛科学界宗教界娱乐圈名人(且越牛越好)!就是要历史厚重感!就是要让你们丫觉得逼格高到高处不胜寒!

但我真的很想说,先让作品变得有趣,让我们看得下去,OK?

浦泽的叙事,就是 @Gesicht 所说的“多重反转悬念流” ,有点像好莱坞电影里的叙事手法,第一次看很不错,看几次也还可以,但就像魔术师手中的戏法,如果反反复复就那三板斧,又变不出更多更高级的花样,难免让观者觉得无趣。不知道浦老师明不明白,真的不是往作品里狂塞耶稣犹大爱因斯坦希特勒肯尼迪玛丽莲梦露就牛逼了(又不是拍建国大业,靠明星堆)现在的读者已经没那么幼稚了好么?如果讲不圆一个牛逼宏大的故事,大家宁可看一些平实质朴的小故事,只要好看。

日本商业界有一个术语叫“加拉帕戈斯化“,指在孤立的环境(日本市场)下,独自进行“最适化”,而丧失和区域外的互换性,面对来自外部(外国)适应性(泛用性)和生存能力(低价格)高的品种(制品?技术),最终陷入被淘汰的危险,以进化论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态系作为警语。个人认为日本动漫和游戏产业也同样陷入加拉帕戈斯化,从风靡全球变得越来越小众和封闭。《蝙蝠比利》就是这种环境下诞生的产物,很多小众漫画圈的读者认为是”神作“,但我已经觉得如嚼鸡肋,当浦泽老师执意要用画笔让自己作品里的那位漫画家也用画笔来拯救全人类时,我特别想说:别再意淫了好么?漫画而已,这样真的不累吗?

【大琳达的回答(26票)】:

说实话,我个人看不下去,真的看不下去。

《蝙蝠比利》的开头曾经深深震撼过我,就是从彩色漫画变成黑白漫画原稿的那一幕,当时我觉得浦泽这次的野心真的大了。直到我一口气看了3,40话后,之前想追的欲望突然彻底没了。我发现浦泽只不过是换了个框架继续在玩老一套。我试着跳着看了看后面的部分,换了一批角色,换了一个时代,做着一些不知道跟之前剧情有什么关联的事情,偶尔出现一些他偏爱的意象,比如登月,冷战。唯一不变的,只有那个无所不在的蝙蝠涂鸦,说白了,其实就是个“麦高芬”。

(为了不让你们分心,简单粗暴的解释一下什么是麦高芬)

如何评价浦泽直树的《蝙蝠比利》?

《20世纪少年》虽然烂尾但我还是看完了,毕竟是我看的浦泽第一部作品,对他的手法还不了解,而且还算是有条主线剧情在不断发展。到了《monster》,我看了十几卷真的看不下去了,你让我现在回想一下,我大概只能想得起开头,中间发生了什么?不清楚,好像出来过很多人,他们做过什么?不记得了。

浦泽擅长的其实是短线的,片段式的剧情,他的兴趣在于在十几页里从零开始把你的好奇心全部勾引出来,但是,这之后剧情怎么圆上,其实他并不太关心,看过他几部作品你就该明白,那些所谓藏了十几卷的伏笔,最后往往随意一笔就解释过去了,而且有些明显能看到后期硬掰的痕迹。这就导致你看他的作品,开头能把你燃得不行,因为那时伏笔都埋下了但还没到解开,这是你对作品抱有最大期待的时期,可是这个开头一过,他的短板就开始显现,作品很快就会开始疲软。

浦泽其实是很典型的装逼型创作者(此处装逼为绝对中性词),精于技法,虚张声势,玩手法的兴趣大于故事本身(浦泽作品的故事往往有很明显的拼盘性,这点后面再讲),可惜如今早已不是装逼犯的时代了,读者越来越不吃你这套,大家都不傻,期期都故弄玄虚,你真当我们买账啊?《蝙蝠比利》本来完全可以更轻松一点,加点插科打诨和笑料,但对浦泽来说做不到,这个逼装上去了就不能放下,于是只能不停的堆深度故作高冷(井上雄彦也有类似问题的迹象)

浦泽故事后期疲软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他必须把作品拉成大长篇连载来赚钱,而鉴于浦泽对自己作品逼格的要求程度,每一话都必须是精品,不是说每一话都要讲很精彩的故事,而是每一话都要有足够丰富的细节,就好像每一个配角,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他的每一句台词背后都要有很长很深的典故供人解读才行,绝不容许有半句废话,这就导致了其工作量的巨大负担。不像少年漫画,一个角色一场战斗打两话,十个角色十场战斗打半年,编剧的工程量完全不一样。这就造成我之前说到的,浦泽作品的拼接性,你想想你在《蝙蝠比利》里看到的每一段新剧情,你觉得它必须是这样的吗?不,它往往有很强的跳跃性,前后完全撇清。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浦泽最近看了什么书,就顺手把这些书里的东西塞进作品,是一种流程性的重复工作。我相信结尾他早就定好了,他现在在做的只不过是无限扩充中间剧情。

想通了这一点,至少我对《蝙蝠比利》就不报有任何期待了,直到结尾之前,这些中间段落要主打的东西,剧情?推理?悬念?深度?我看哪一部出色的美剧不能看得更爽。

(对了,你们完全不用关心剧情最后收不收得住的问题,因为浦泽自己也不关心)

还有,我完全不懂为何要把《蝙蝠比利》和《火鸟》放在一起比。《火鸟》的每一个故事都能让你感觉到手冢对这个世界深深的敬畏,《蝙蝠比利》只能让我看到浦泽对创作技巧的把玩,哪怕仅仅在诚意上,两者都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祁峰提醒,《蝙蝠比利》还有个原作兼编辑长崎尚志,所以我在上面提到的问题有部分是他俩共同造成的问题。

(随手一答,没有重翻漫画,写得有出入的地方大家自行忽略,吸收认同的部分就好)

【Gesicht的回答(4票)】:

格局大。野心大。最吸引读者的我想还是浦泽一贯擅长的多重反转悬念流,所以就之前《20世纪+21世纪少年》多少有点毁誉参半的评价(当然在浦泽饭这个相对小众的圈子里还是誉大于毁)看,如果漫画家能把故事说圆,那么就是神作;如果不能,那么就是普通的一流作品。

模式设定的话其实并不能说前无古人,因为永恒存在穿越时空的影子主角模式已经有手冢治虫的《火鸟》作为前驱。区别在于,火鸟相对是"见证者",而蝙蝠比利从现有的百余话剧情看或多或少已经成为了"参与者"。当然,虽然手冢已经封神,但通过对其作品《地上最大的机器人》以及浦泽《冥王Pluto》的比较,我对浦泽此作青出于蓝还是相当乐观。

另外推荐一下豆瓣上别人的一篇日记: 关于BILLY BAT的一堆杂谈 供参考。

【zcwgaizhili的回答(3票)】:

看了个开头,感觉就是在重复自己。

类似的桥段和套路,我个人反正已经没兴趣了。

觉得和火之鸟没法比,这个作品有太多了吊胃口之类的庸俗技巧,和火之鸟这种浑然天成的神作根本不是一回事

【GuangliLIU的回答(3票)】:

知乎上有这么多黑浦泽直树的倒是让我没想到

不是粉,也不是黑

关于浦泽直树的漫画特点之前的都已经说的明确了,多重反转悬念流,卖关子,弄玄虚,阴谋论,一句话就是,一口气看完了虽然觉得很牛逼但是忘了发生什么了。

宏观叙事,多线并进,伏笔重重,节奏紧凑,跌宕起伏,是浦泽老师一向的风格,但同时也是其让人诟病的原因,因为格局铺的太大,连载篇幅长,因此几乎每一话都需要有新的悬念出现来维持新鲜感,这也是浦泽所做的。

说回《蝙蝠bily》,同浦泽老师前几部漫画一样,蝙蝠的格局很大伏笔很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漫画中的时空跳转纵横何止千年千里,每一话的信息量都很大,而且因为跟历史相关,各种典故和名人也层出不穷,可以想见,编剧老师和浦泽老师都费了很大的心力。

跌宕的剧情,是蝙蝠吸引人的地方,但庞大的信息量同时也会让一部分读者失去兴趣,尤其是在反复被吊起兴趣又饱受剧情跳转折磨之后。与其说浦泽老师的作品是漫画,有时候不如说是电影分镜头脚本,其镜头感和叙事手法都与电影非常接近。而在蝙蝠中,浦泽老师又加大了力度,时空在蝙蝠的指引下不断跳转,多线并进,还得自圆其说,难,真的非常难,读者尚且晕头转向,何况作者?

让读者失去耐心,且同样的表现手法多次应用后所出现的审美疲劳是浦泽老师坚持自己风格的不良后果。其实还是一个节奏的问题,蝙蝠的节奏太快信息量过大,实在容易疲劳。就算《灌篮高手》《排球少年》这类优秀的体育漫画,节奏算是紧凑了吧?打完一场比赛还得休整好几话呢。孙悟空没干掉一个敌人还得借着修炼的名义松弛几话。

但浦泽老师的优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强烈的个人风格,流畅的镜头,优秀的剧情,精致的画工,在至今为止的日本漫画家中也绝对算的上顶尖的。曾说浦泽老师是手冢治虫的接班人,虽然有些夸张了,手冢的历史意义不容埋没,但也足以看出浦泽老师在日本漫画界的地位。

我是一个挑漫画及其挑画工的,初中时在出租漫画的漫画屋挑中了《20世纪少年》,4拼1的漫画站着看完了大半本后租回能找到的几本一口气读完了。那个诡异的面具甚至好长一段时间让我回想起来隐隐害怕。再后来看了《pluto》,说实话,现在几乎忘了讲什么了。上大学又找了其他能找到的浦泽老师的作品一一看完,《终极佣兵》,《危险调查员》印象了了,《柔之道》作为出道作品也时代久远,值得一提的是《Happy》作为一部讲网球的体育漫画,虽然相较灌高不甚出名,但水准也非常之高。唯一一部没看完的是《monster》,尝试了好几次,就是看不下去,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之前有知友提到的蝙蝠给人的感觉,所以你说,非常糟糕,我可以理解,不是这部作品,而是因为看不下去这种感觉。

浦泽老师也是个很有情怀的漫画家,因为玩摇滚的缘故,作品里经常可见经典歌曲的穿插,摇滚装扮的出现。更不用提漫画家的形象,甚至成为了救世主。而对于历史,他们那个年代所关注的也常出现在漫画里,登月,日本博览会等等,所谓带着他们年代的情怀。

总之,客观而言,蝙蝠有些地方做得不是很好,可以说有些玩脱了,但绝对算的上一部优秀的漫画。

【马奶的回答(2票)】:

“太糟糕,看不下去,野心太大,自我重复,故弄玄虚,大忽悠”,对一个尚未完结的漫画如此轻易的评价是一件很不负责任的事。

《Billy Bat》更到现在120多话,我只在最早出来的时候匆匆看了10几话,大致了解下是个什么感觉的故事就停下了(当然,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很负责任的恶补到了最新话)。因为如果你足够了解浦泽直树的漫画,特别是在看过《monster》和《20th》且同时体验过一口气从头看到完结和一话话追连载俩种方式的话,你会发现浦泽直树的漫画非常不适合一个月半个月一话的追连载。相对于流行人气漫画的观看方式,浦泽直树的漫画更适合积累到一定的量之后一气呵成的看完。否则你就很容易在一些阶段产生倦怠感。特别是《Billy Bat》这一部。

为什么?因为浦泽直树的故事向来出场人物多(且死亡人物也颇多),时间跨度大,而且习惯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以及为了制造悬念而不轻易交代人物背景,甚至人物的目的阵营也经常要在很多话之后才会慢慢揭露等等。这种种特性,都增加了一话话追连载观看理解故事的难度,虽然每一话不至于看不懂,但很多时候会因为忘记了模糊了上一话乃至上几话的情节,从而无法感受到这特定的一话所起的作用。

打个不太准确的比方,也许上一话制造了一个惨案,后面有俩三话都在慢慢揭露这个惨案背后的故事。你一气合成的看,就会从起初被惨案震惊,到慢慢揭露的事实而引发思考,甚至对悲剧人物产生或愤怒或同情之外的情绪,从而慢慢理解这个人物。而你如果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追一话。。。天知道这四话里的时间——一俩个月来你的人生经历了什么,你的情绪也许早就被真实世界其它的事物所淡化所替代,那么后面的三话你也许只会越看越思绪飘逸,越看越大脑空白。

而为什么说特别是《Billy Bat》这一部?因为这一部跨越的时间和空间无疑是浦泽直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部,不仅是物理上的时间空间,甚至是真实世界与画中画故事的互相交替。所以也难怪上面的回答里很多人都提到了格局大野心大(私以为这是好事)。但说句实话,这123话一口气恶补下来,我并不认为浦泽这次“野心太大收不住了”。特别是在第100话左右往后走,开始将前面铺的线慢慢连起来的时候,各种毫不关联的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和故事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你会觉得浦泽这次不仅没有收不住,反而是在花了大力气要弄出一部自我突破之作,而这说不定正在发生。

当然,虽然个人觉得浦泽直树这次是要玩自我超越且到现阶段做的挺好,但依然,要在这时候评价《Billy Bat》还为时尚早,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看《Herose》第一季的时候你不会知道后面有多烂,看《Lost》第一季的时候你也想不到后面有多好。只能说如果《20th》是浦泽直树在试图描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世博会那代日本人的集体回忆,那么显然《Billy Bat》是在试图描绘属于整个人类的记忆。所以有一点大家没说错,这一次浦泽直树的野心是够大的。。。当然执行的如何,还得等一切完结之后再下定论。

最后说些和《Billy Bat》无关和浦泽直树比较相关的话。毫无疑问浦泽直树是个公认的非常擅长于制造悬念的作者,从《monster》到《Billy Bat》,浦泽直树几乎可说是都不用费力气向读者证明这一点。但,如果你太过于执着他做制造的悬念,那么你很有可能就错过了真正的浦泽直树。什么是真正的浦泽直树?《monster》里不屑于医院政治而救活一个怪物少年从此走向追捕救赎之路的天才医师,《20th》里靠一把吉它一段童年回忆一首摇滚拯救世界的中年欧吉桑,《Billy Bat》里试图用脑海中的蝙蝠和手中的画笔拯救世界的漫画家。他们的影子和故事都是真正的浦泽直树的一部分。而最相通的部分,大概是自始至终坚信于藏匿在残酷世界里的浪漫——失去名字的怪物的童话书,童年时秘密基地里的末日预言书,巨大的承载病毒的机器人,没有相貌的“朋友”,画在月球表面上的蝙蝠,以及自始至终都坚定的踏上于自己生活截然不同的拯救世界之路的少(中)年,无一不在残酷的故事底下又隐含着浪漫的影子。

试想一下,当你看到浦泽直树笔下已位高权重的希特勒都想要退却政坛,去找到可以时间倒转回到过去改变历史的卷轴,不为征服世界,只为重来一次维也纳艺术学院的考试。难道都不为浦泽眼里的美好与人心本善的浪漫而动容么?

当然,至于各位眼中什么才是真正的浦泽直树,还是留有各位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吧。

PS:对于浦泽直树烂尾这个几乎不容置疑的属性,我想再提供一下新观点。这个观点是在第二次看完《monster》时的感受。第一次看完《monster》也是觉得,额,结尾怎么这么不够力,感觉完全无法圆前面的悬念(《20th》同感)。但第二次看《monster》,在已经知道结尾,于是没有任何前面悬疑所制造的期待下,看完整部,反而觉得结尾没有惊为天人,却也恰如其分,甚至可以说完全构不成遗憾。我想之所以会有烂尾的感觉,会不会是前面一层叠一层的悬念,一次次的加深抬高读者对后面的期待,所以才会造成现实的落差?试想下一个用将近20卷漫画所制造的悬念,恐怕是任何结尾都无法满足读者的期待吧。

PPS:此回答并非对上面负面评价的辩驳(我又不是作者。。。),也不是脑残粉在维护偶像,只是说出自己的个人感受。如果让你产生了上述想法,请点无用折叠。

【北风四代的回答(1票)】:

脑洞大开

【李印的回答(1票)】:

已经有朋友提到了《火之鸟》,其实我也觉得《蝙蝠比利》确实就是以超越火之鸟的野心,或者说劲头在创作的。

但是有一点,作为一个探讨永恒的作品,是很难在作品中给”永恒“一个交代的。因为对于永恒的时间的答案,只能有一种,那就是生命。

所以手冢先生画火之鸟画到了死。也唯有用这种方式才能完结一部关于永恒话题的连载。

作为我最喜欢的在世漫画家之一,浦泽先生的这个漫画,无论用怎样的形式完结,都是一种遗憾吧。

【黄晓静的回答(1票)】:

个人以为,《蝙蝠比利》是浦泽直树将迄今为止练就的叙事技巧和框架结构完全施展的全力之作。

浦泽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极具风格的漫画家,从他的作品里常常能看到“少年心气”。一个普通人拯救世界、路上总是有陌生人舍身帮助、邪恶势力、末世、追悔不及的过往、爱、友情、摇滚音乐。。。这种单纯固执的以为爱能拯救世界的情节,这种老掉牙的上世纪的漫画精神,这种为你们不齿的、认为是为了完结漫画的“胡编乱造”,是浦泽直树最吸引我的。

另外个人觉得把浦泽直树和手冢治虫来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随意折叠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有时候,坑挖的太大太深会填不起来。好像什么历史、什么政治都能和那只蝙蝠Billy扯到一起,不过作为一个“卡通形象”,又好像承载不了这么厚重的主题。

不过个人很喜欢浦沢直树“电影级别”的分镜头,受益匪浅,可以当教材学。画工虽然看似简单,但线条形体都非常扎实。比较喜欢之前的作品《PLUTO》《二十世纪少年》~据说《怪物MONSTER》要拍成美剧,很是期待!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浦泽直树向来喜欢铺一个很大的摊子,穿插各种伏笔剧情,故事也讲得很精彩,不过现在看来蝙蝠比利这个漫画的摊子铺的实在太大了,涉及宗教,战争,人性,各种真实历史事件频频出现,真心不知道他在有生之年能不能把这个巨大到恐怖的架构补完整。

【能四四的回答(0票)】:

一个词:

故弄玄虚

PS:个人觉得表现和演绎的最好的是《PLUTO》,在原本的剧情下加入了现代分镜,甚至有种如果大神再世也会这样做的感觉(当然不可能这里已经是少年题材了),但依旧有烂尾的感觉,整个结尾仓促,潦草。而《MONSTER》次之,相比同卵兄弟的《20TH》,本作的格局更小,以致虎头蛇尾的感觉更少。再往前追溯,就是个人技艺成熟以前的作品,没什么好说的了。

【migo的回答(0票)】:

我想说……对于我这种历史白痴,看这部作品的时候好吃力TVT,感觉还是一贯的风格,没有特别大的惊喜也没有觉着失望。

【管恺的回答(0票)】:

当短篇集看还成,至于伏笔什么的,还是忘掉吧。

【陈韶生的回答(0票)】:

看到那个女护士还是妓女。。。被杀就看不下去

【风悠不寂的回答(0票)】:

这货驾驭不了长篇巨著

【刘石舟的回答(1票)】:

神作!毋庸置疑的神作!前提是千万不要烂尾…不过完全已经是越玩越大的节奏啊!!!看浦泽怎么圆回去~~~

如何评价浦泽直树的《蝙蝠比利》?

【evanzhao的回答(0票)】:

在追中,不过我都是隔了很久不看,然后一口气看很多话。

《monster》和《二十世纪少年》,还有《PLUTO》我都是后期一口气看完的,感觉无法停手,欲罢不能,这就是此类庞大剧情漫画的特点,每次更新看,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而连续起来看更有感觉。

建议不要每次只看一话,而且一口气看n话,说不定你会有另外的惊喜和发现。

PS 浦泽的画功真心赞!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