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建波:深山药农的领头雁(图)

 bdcxrh 2014-08-25
谭建波:深山药农的领头雁(图)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8日 10:41    【点击:917次】

记者 黄华 通讯员 饶自爱 特约记者 刘修爱

\

谭建波(左二)指导药农种植天麻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走进巴东县水布垭镇西淌村,烂漫的山花与碧绿的药材交相辉映。勤劳的药农或忙着田间管理,或采收加工夏令药材,满怀丰收的喜悦。
 
   “多亏湖北勇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建波,是他在大量农民下山,土地资源闲置时来到西淌村,带领我们发展药材致富。”正在拔草覆盖田间天麻的药农朱逢恩满怀感激地说。
 
  谭建波,三十出头,出生在水布垭一个叫金龙山的地方,16岁那年,刚刚初中毕业的他与闯劲十足的同学邀约到南方闯荡,天生“野性”的山里娃着实成为父母的担忧。鉴于此,做建材生意的舅舅邓正耀决定把他带在身边,以“良心、恒心”四个字教他如何做人。
 
  在舅舅开办的预制件场,谭建波一干就是两年。后来,他仍然“犟脱”舅舅的束缚,来都市开饭店,由于生意不景气,被迫只身到四川建筑工地下苦力,挖隧道。艰苦的磨炼,让他逐步走向成熟,凭借着聪慧的头脑、诚信为人,通过在外14年的艰难打拼,成了一个腰缠万贯的“富仔”。
 
  2013年1月,谭建波回到家乡,寻觅商机,谋求更好的发展。一次偶然机会,他来到水布垭镇西淌村,与当地老药农谭德富相谈甚欢。
 
  西淌村海拔1600米,离水布垭集镇100余公里,山大人稀,全村242户人家946口人,拥有土地山林20000余亩,属高寒阴湿之地,很适合天麻、贝母、独活、云木香等中药材的生长和培育,并享有“鄂西药材第一山”的美誉。近年来,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领和扶持,很多药农下山“淘金”,导致大量田地荒芜,只有少数年老者仍然坚守在大山,种植少许药材。
 
  谭建波了解情况后,萌发出在深山种植药材创业致富的念头,说干就干。2013年3月,谭建波决定和老药农谭德富联合,投资250万元注册成立湖北勇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一个占地1100平方米的规范化乌红杂交天麻菌种场。同时,注册成立巴东县雄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公司创立初期,谭建波几乎每天开车往返在西淌和水布垭集镇之间,由于路途太远,一天有效工作时间太短。谭建波便在菌种场搭建了一间简单的卧室,每天以方便面为主,偶尔在药农家吃顿便饭。公路不通,菌种场所需的材料,谭建波和工人们就靠肩挑背驮运往山上,肩上的血泡磨破了,仍然咬紧牙关。菌种场建好后,谭建波又组织工人修路,奋战40多天没有下山。
 
  正是谭建波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了当地药农的支持和信赖。通过一年的发展,公司已有社员800人,涵盖西淌、蛇口山、杨家垭三个高山村,拥有以野生乌天麻为主的中药材基地5000亩。在社员之间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利、合作互助、联合发展的全方位合作格局,从根本上解决药农种植分散、管理粗放、抗风险能力弱的薄弱环节,真正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在菌种场创建初期,由于缺少母种,而且种子贵且很难买到。为了解决种源问题,谭建波费尽心思,最终与中科院专门从事天麻研究的教授王秋颖取得联系,王教授同意提供她亲手研制的母种和先进成熟的天麻科研技术。至此,菌种场每年能够生产乌红杂交天麻菌种140万瓶,这不仅解决了基地所需菌种,还可以将菌种销往长阳、五峰、鹤峰、利川等县市。
 
    今年6月,湖北省社科院博士生导师陈文科、博士马德富来到谭建波创办的乌天麻基地和天麻菌种场,实地察看后兴奋地说:“你们培植繁育的乌天麻菌种很成功,但一定要坚持干下去,力争将西淌建成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
 
  谭建波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高山创业的事迹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农科院植物研究所决定将水布垭镇西淌村定为农科院野生乌天麻菌种繁育种植实验基地,为野生乌天麻菌种繁育和种植提供技术保障。华中农业大学、联想集团等多家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纷纷派人前来公司考察指导,给谭建波高山创业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目前,谭建波正忙着在巴东经济开发区筹建高山名贵药材加工厂,对乌天麻和乌红杂交天麻等中药材进行产品深加工,利用便捷交通把产品直接销往山外,真正形成从科研、生产、加工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山高志远,谭建波带领药农们创业致富的雄心壮志似大雁正展翅翱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