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名老中医治慢性胃炎经验

 杏林脉香 2014-08-26

全国名老中医治慢性胃炎经验

李永成,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学第二附属医院名老中医,国家级专家,卫生部指定中医药经验师,带徒指导教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对各内科、妇科疑难杂症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治脾胃病。现将李老治疗慢性胃炎经验简介如下。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临床症状: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饭后饱胀,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某些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无肯定地相关性。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中医学属于胃痛、呃逆、吐酸、嘈杂、痞满、胁痛等范畴。

李老认慢性胃炎病位在胃,但与肝脾有关。胃炎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

l.寒邪最易犯胃,邪气客胃,胃气受伤轻则气机壅滞,重则和降失司,而致胃脘作痛,寒主凝滞多见绞痛。

2.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饮食无规律致胃失和降,《素问·痹证篇》:“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肝为刚脏,性喜调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则胃受病。

4.另有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多思则伤脾、伤肝,脾气不运,胃中饮食停滞影响胃的和降。

5.脾与胃同居腹内,一脏一腑互为表里,故胃病多涉于脾,脾病亦可及于胃,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

6.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致胃失濡养而成胃阴虚。

李老认为慢性胃炎病机复杂,但多与气滞有关,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则气机通畅,若中焦阻塞则全身气机都无法调畅;另外由于饮食及寒邪等多种因素致病,胃中常为寒热错杂。若胃病日久损伤气血则导致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等气血亏损之证。因此胃病日久终成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

李老将慢性胃炎分为脾胃气滞型、寒热错杂型、肝胃不和型、胃中蕴热型、胃阴不足及脾胃虚寒型。临床上主张辨证论治,但由于慢性胃炎病机复杂,因此临床上单纯为某一型的胃病并不多见,治疗应全面兼顾0

在治疗上李老主张用寒热平调,疏肝调气来治疗慢性胃炎,其中寒热平调为核心。李老主张看脉象,脉象多反映出疾病的长短、虚实、寒热等。根据脉象、舌象及患者的其他症状来调整用药及用量。李老治疗慢性胃炎的基础方以半夏泻心汤化裁:半夏、茯神各l5克,枳壳、厚朴、陈皮各10克,干姜、木香、郁金、白术各6克,黄连3克,焦四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焦槟榔)30克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加减:若患者气滞较重则加佛手6克;胃痛明显则加元胡l0克;胃阴虚加麦冬、桑叶各10克,花粉l5克,取其滋阴之力,加桑叶目的在于将脾胃疏布的津液向上输送到肺,再由肺向下布散到全身,以解其全身阴液不足之证;反酸加乌贼骨、煅瓦楞、贝母各9克;若患者自觉胃脘恶寒,可加高良姜、附子各6克;若患者脉来懒惰且沉迟无力,此为有虚寒象,可加砂仁6克取气温肾阳助脾阳之功;若患者暖气频作可加莱菔子6克下气;若服药后症减不明显且病人有烦躁,心烦不宁的症状可加香附15克,百合l0克。

病例:患者,女,51岁。胃脘胀满疼痛2年余,曾到医院就诊未见效,5日与家人发生口角,胃脘胀满疼痛加重,尤饭后为甚,遂到医院就诊,胃镜示慢性胃炎。现证见胃脘胀满疼痛,食少、暖气频作。舌暗苔薄白、脉弦。药用:半夏、大腹皮、茯神、鸡内金、炒莱菔子各l5克,枳壳、厚朴、陈皮各10克,干姜、木香、白术各6克,焦四仙30克,黄连3克,水煎服,日1剂。服14剂后胃脘胀满疼痛症状明显减轻,食量增加,暖气减少。以上方继服14剂,症状基本消失,后配成水丸每次l0克,日3次,继服3月后症状全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