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虚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8-26


我们更注重精确么?精确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精确能让我们更好的控制事情的发展,让我们知道因为所以,让我们条理清晰,逻辑分明。总之让我们的自我感觉更好,让我们觉得自己更聪明,让我们在竞争中更快胜出,让我们更有地位感,让我们体会成就的满足感。精确在自然科学领域里被充分的发掘和扩展,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精确的优势反复被证明,并被一次次应用在现实世界里时,人们对待精确的理念也慢慢上升到崇拜甚至迷信的地步,当一个文化里对精确五体投地,认为只要掌握了精确的工具就能处理所有问题的时候,这套理念的短板效应就会随之而来。这就是这个世界暧昧的部分,它不允许任何一个面没有约束的疯狂放大,当出现了这种不平衡,它的功能效应就会递减甚至转负。

我们这个时代对待精确的态度,确实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物理的,数学的,系统工程的方法制造大量工具来为我们服务。这些工具无一不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力量和伟大之处。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身上穿的,嘴里吃的。工业化时代最拉风的特征就是效率和规模化量产。我们沉浸在这样的环境里很难不形成一种惯性思维,那就是先进的东西总是和量化有关,和方法有关,和精确有关。

当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通过逐步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和市场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展强大,似乎再没什么人怀疑西方就代表着先进,代表着文明。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一个人的寿命平均只有70多年而已。我们看到的人类文明当下的盛衰不一定就是人类文明的本质,我们以为看到的过程也许只是一个点,我们往往仅看了一个点就以为我们看到了一个圈,甚至以为看到了一个面。

人类的局限在于习惯从当下的情景做出判断得出规律甚至结论,这在人类适应环境中确实不可或缺,但同样我们应该认识到,量化的,精确的,方法的使用不仅有边界而且有度。在什么界限内用,用的度有多深,是很需要分辨清晰的。使用一个方法解决了一个问题,不代表这个方法适用所有问题。一个人成功了,不代表他的成功之道就适合所有情况,更不代表他能一直成功。当我们看到聚集在闪光灯下成功者的辉煌时,我们很少考虑他们成功是否也有时效性。

我们更习惯把成功的人就当成绝对意义的成功,而很少考虑人的成功更像个相对的概念。只是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他成功了,他的成功不仅有时效性,更有不稳定性。所以所谓成功之道,更应该多去思考这个成功是和什么样的时代和环境相联系起来的。换句话说,一个西方文化的强势也不是种绝对意义的终极强势,它同样有时效性,有周期性。

为什么讨论这么多西方文化的事情呢?这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的思想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解放。当你迷信一种东西的时候,你可以享受它带来的长处的同时也就承受了它同时与生俱来的短处。你迷信了它,你就容易把它用在所有的方面而不分环境,不分时间,没有边界的概念。但我们往往放大它的长处而对短处视而不见。

当有了对西方文化更高层次的认识,我们才能分辨它的长处和短处,看清长处和短处的边界,才能明白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该限制。在当下这个迷信科学的时代里,当人们在金融领域拼命追求方法和精确时,你最有利的武器其实就是限制方法的复杂和精确性,把方法工具的无限使用限制在模糊和弹性之中。此话怎讲呢?这个话题确实容易引起争论,或者因为立意较高,容易让人产生在讲大道理的嫌疑。

西方文化里的短板是什么?先得从它的长处来说,他的长处是精确,量化,逻辑,分解细化,规则性等。西方人在和自然界博弈的过程中秉承了征服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在工业时代被充分的发挥得到了世界巨大的认同,但中国有句老话,做事情不要过度,什么事情过度了就容易走向反面。

西方把精确,量化等发挥到极致,乃至过度,就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这是经济学里一个用语,用在这里也很适用)。这种滥用不仅体现在它适用的环境里,比如自然科学领域。甚至扩展到它不适用的环境里,有人参与的社会环境。这个西方的短板其实就是对精确,量化的过度使用。

所谓损盈而补亏,天之道也。当代人类社会,被太多的复杂所包围,人们花费太多精气神去追求一个原本只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好处的物品,等于花费很大的成本去得到一个很小的满足。比如工业化生产初期在满足了我们人类必要需求方面确实是边际效用递增的,但发展到后期仅仅为了很多不必要的需求就过量生产和开发,人类得到的好处不仅没有递增,反而递减,甚至产生大量副作用。

自由经济制度确实有优势,但不代表没有局限,彻底的自由经济必然导致问题,国家调控也是有必要的,但这种度就很难把握,过度干预就容易导致经济效率下降,但完全不干预,同样会有风险。一个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起不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反而会导致货币使用的低效,通货膨胀和进一步的财富分配恶化。

大千世界,混乱的表象下,蕴藏着那些不变的经,这些经就像看不见的手总在背后作用,我们寻找来寻找去,总想把这些经给量化,给固定化,然后妄图创造一个适用所有情况的超级武器。但最后发现白忙一场,因为这些经不是具体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象和载体,它们只是大千世界有形之物背后共同受其影响的无形。

如果我们基于特定事物和环境在创造方法工具来应对具体问题时,脑袋上空应该有个无形的虚在指引你,提醒你。当你创造了一个有形的方法的同时,应该时刻意识到,随着环境而动,方法是需要灵活调整的。一个越精确量化的方法的另一面就是刻板和缺乏动态调整能力的。真正明白了虚才能懂得如何驾驭实。明白了持经达变,才能以虚控实。

过度就容易产生副作用,适度则能恰到好处。规则在它适用的范围内就能提高效率,分不清边界滥用,就会产生低效。有了弹性的思维,去理解任何事物都能从一个度上来思考,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很多矛盾对立的情况,但却能在不同时空里都被认为是对的。

原因即在于在特定的时段黑是对的,过了那个段,它就不对了,白反而更适用。你不能在它对的时候就认为它在任何时候都对,也不能在它错的时候,认为它永远不会有对的时候。自由经济是否需要调控,更像是一个硬币两面的问题,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这个世界虽然一直产生所谓新的知识和经验,但时间久了也许你会发现新事物背后不变的经似乎从来没变过。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这个新鲜事儿不是指具体物象的事儿,具体物象的事儿是一直变的,但背后的经从来没变。而没有新鲜事儿也是指这个经从来没变过。因此在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当积累了大量具体物象的经验后,就有能力去理解有形物象背后的虚(或者叫经)。真正掌握了实虚,就不容易走入没有导向的极端,更容易走一条长期有持续发展的路。

 

 

感谢这位素未谋面的作者——田野,期待以后更多的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