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鸣虫文化--谢玉海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8-26
文化概述



        鸣虫文化,一虫之微,一器之朴,其中所蕴含的民俗与文化意蕴却开掘不尽。蟋蟀、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

       所谓鸣虫,其实所指是很模糊的,自然界里善于鸣唱的昆虫很多,在中国古代有驯养玩赏传统的几种,包括:属于蟋蟀科的蟋蟀、油葫芦、金钟儿、梆子头,及金铃、竹蛉等各种铃虫;属于螽斯科的蝈蝈、扎嘴儿、纺织娘等。

       赏玩鸣虫似渐成风尚,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大都市,还南京、杭州、苏州那样的中等城市,以及盐城射阳市县级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朴归真的意趣。

       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赛于每年10月底在北京举行,北京市约400多名蟋蟀爱好者参加。蟋蟀大赛将持续一个月,蟋蟀爱好者全部来自民间,最后取得冠军的蟋蟀将获“虫王”称号。据中国蟋蟀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继传介绍,北京市大约有近十万名蟋蟀爱好者,在蟋蟀专业委员会注册的就有1000多人。双休日在京城的一些公园,经常会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在斗蟋蟀。

       蟋蟀又名蛐蛐、促织,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温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内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经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行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

        如今,北京的蟋蟀越来越少了,于是北京的蟋蟀爱好者争相跑到千里之外的山东省宁津县购买。目前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使玩蟋蟀者一年四季都能听到蛐蛐的叫声。近些年,冬季里繁育蟋蟀的行当在天津火热起来。现在,北京官园等虫市里的蛐蛐儿大部分是来自天津。







       蟋蟀、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

       位于北京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城楼的京城第一座鸣虫馆“古道茶苑”,是京城新近开设的喝茶同时品味蟋蟀文化的场所。茶苑内挂着蟋蟀画谱,放着蟋蟀影雕,摆擂台、斗蟋蟀的玩友们纷纷来此重温旧时游戏。

蓄虫葫芦

   “当年如隆福寺街之富友轩,大沟巷之至友轩,盐店大院之宝和轩,义懋大院之三和堂,花儿市之万历园,白塔寺内之喇嘛茶馆,皆养虫家聚会之所。如到稍迟,掀帘入门,顿觉虫声盈耳。”“解衣入座,自怀中取出葫芦置面前。老于此道者葫芦初放稳,虫已鼓翅,不疾不徐,声声入耳,有顷,鸣稍缓,更入怀以煦之。待取出,又鸣如初。如是数遭,直至散去。盖人之冷暖与虫之冷暖,已化为一,可谓真正之人与虫化。庄周化蝶,不过栩栩一梦,岂能专美于前耶!”。

    这是王世襄先生追忆的旧京冬日里养虫家在茶馆聚会的盛景,读来宛若置身其中,而那热闹背后韵味悠长的传统鸣虫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蓄虫葫芦制作工艺,更是令人心生好奇。





凫形勒扎葫芦 清





蟋蟀数声一庭秋

     蟋蟀,古代异名很多。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三“胡家村”条开列数种,对于蟋蟀的记载,早至《诗》的时代,《国风·唐风》有《蟋蟀》一章,以”蟋蟀在堂,岁聿其逝“复沓歌咏,感叹岁月易逝。从此之后,蟋蟀便成为秋天的一个标识,当悲秋演化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时,在万物代谢的背景里,唧唧的虫声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味与隐喻意义,来得特别凄清萧索,引人遐思。所以,杜甫在《促织》诗里叹道:”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而李子卿在《听秋虫赋》则说:”由是知悲秋者自此生兴,感物者因兹为主。逆旅愁听,鸣蛩四壁;欲解寒衣,萧然泪滴。“意境凄怆已极。“

1.范制  此工艺是葫芦工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所谓范制,是趁葫芦幼小时,纳入阴文模范内,至霜降后完全成熟,再经修整,去掉表面皮层和海绵状内瓤,截口,漆里,加木、牙口边,即得各式有阳文花纹的完整器皿。模范分木范和陶范两种。

2.天然  流传至今的葫芦器具里还有大量保持了天然形态。此种器具看来制作简单,其实葫芦特大、特小或极为端正者都非常难得。要想得到轮廓优美的葫芦,需在其嫩时就把蒂柄扶正,令其垂直向下,且经常旋转朝向,使各部分均匀受光。另外,还有一种并蒂连生的天然葫芦也是罕见的珍贵陈设品。

3.火绘 又称”烫花“或”烙花“,是从木质器物烫花工艺移植而来。用顶端磨成针状、刃形、铲形等各种形状铁条插入一种粗香芯内构成铁笔,点燃粗香,利用热导原理,以露出的铁条顶端在葫芦表面烙烫花纹,其精者如工笔绘画。晚清以来有白二、李润三管平湖等名家。




官模子七言绝句蝈蝈葫芦 道光




4。押花 用玛瑙、玉、牙等制成的刻刀形工具,在葫芦表面押挤出阳文花纹,效果独特。今所见实物有少量带”康熙赏玩“款识的,但真正形成流派,名家辈出,还是在晚清民国时期。其制作过程一般先要双钩物象草稿,再持刀沿边线按压出呈斜面的凹沟,两侧凹陷,则中间纹饰即凸显而出。高手还能在很小的限度内区分高低、深浅、虚实,层次分明。实际上,花纹并未高出表皮,这种欲阳先阴的意匠,极为巧妙。道光时徐某、近代陈锦堂等精通此技。

5.勒扎 用绳索牵引葫芦成长,使其畸形发育,或呈分瓣形,或呈凫形,或呈绾结形。具体技法,有待实验。


           此外,尚有刀刻、针划等数种装饰工艺,或非葫芦所专美,或仅局限于地方,均不及前述几种工艺之影响,这里就存而不论了。  

    至于为何冬虫蓄养非葫芦莫之能当,王世襄先生的解释言简意赅:“以葫芦蓄养冬日鸣虫,取其体轻,便于纳入怀中;性温,离怀仍有暖意;质松,有助虫声振动,发出好音。“据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乾隆时养蝈蝈,即”以雕作葫芦,银镶牙嵌,贮而怀之“。晚清时,冬虫价值不斐,上好的蓄虫葫芦价格也令人咋舌,《燕京岁时记》里说:”冬月之聒聒葫芦,油壶鲁葫芦,佳者亦数十金一对。


    虫葫芦价格昂贵,讲究也大。表面上看来蓄养各式鸣虫的葫芦似乎大同小异,其实不仅外形、尺寸各不相同,甚至内部结构都有极大的差别。粗略言之,可分作二个系统,一为蝈蝈、扎嘴等鸣虫所用,一为蟋蟀、油葫芦、金钟等鸣虫所用。

       关于蓄虫葫芦的鉴赏,古人提出”紫润坚厚“四字,是从色泽、质感到实用性的全面总结。我们还可通过手捏、指掐、敲击辨声等手段来判断其是否熟透结实,而外部轮廓匀称,各部分比例协调,纹饰美观,盖、口匹配等条件,也是一件蓄虫葫芦达至精品的基本要求。

       蓄养鸣虫是实践性极强的游艺活动,其中的甘苦心得多难于为外人言,坐而论道难免失之皮相,所以以上关于鸣虫文化与蓄虫葫芦工艺的记述自然挂一漏万。





棒子式小蝈蝈葫芦 咸丰




文化收藏


    除京城外,徐水、三河及山东聊城等地也有范制葫芦虫具的艺人,尤其是京津地区,早就是畜养鸣虫的集中地。这里不但玩好者众多,且品位较高,自清代、民国及至解放以后,葫芦虫具的范制一个没有断绝,即使是“文革”期间,仍有人偷偷范制,以供少数“顽而不化”的玩家之需。


       葫芦虫具依其造型可略分为鸡心式葫芦、棒子式葫芦、柳叶式葫芦、花瓶式葫芦四种,葫芦虫具除去葫芦本身外,还讲究口和盖,锯掉葫芦的上半部,配上紫檀象牙的口再配上玳瑁、虬角或象牙的盖(也叫芯子),畜养蝈蝈的还要在口内装一个用黄铜丝盘成的胆,这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葫芦虫具。盖又分为高蒙芯、平蒙芯、低蒙芯,高蒙芯高一寸到一寸五,雕刻得玲珑剔透,有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还有一种雕有图案的动芯,动芯会动,有一至十动之分,即一摇葫芦,芯子里一处或二处,乃至十处都能转动,十动者为最上品,这种葫芦现已非常鲜见。



四瓣阴文蝈蝈葫芦木范 道光



       葫芦器既有实用价值,也具独的艺术价值。那些经过玩好者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地把玩摩挲而由黄变红、由红变紫的葫芦器无不给人以古朴、凝重的审美感觉,早已成为收藏投资的一个专项。尤其是清代精品,颇有文物价值,已属文玩品类的一种。在嘉德'94秋季拍卖会上,清乾嘉镂雕象牙口葫芦底价15000元至25000元,清嘉道玳瑁口烫尤纹葫芦底价6000元至8000元,民初陈锦堂砑花象牙口葫芦底价8000元至10000元,现在看来,其价肯定还会上升。



水三河刘蛐蛐葫芦 咸丰





    老的葫芦器固可投资收藏,新制的葫芦器只要质量好,做工典雅,也可收藏把玩。天津有”葫芦张“专制葫芦器,在京津一带颇有名气,在天津历史博物馆的民间收藏展上,看到”葫芦张“的几件佳作,表皮甚坚,光可鉴人。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现今还有一批专门从事范制葫芦器的农民艺人。精美的成品镶以椰壳、紫檀、红木乃至象牙的口、盖、蒙心或砸上底,加以火绘或内涂彩漆,成为集实用、收藏、观赏为一体的葫芦器。据种葫芦的”老把式“介绍:葫芦器精品要皮黄,无阴皮、伤皮和黑点,脐正并长有白里,这样的葫芦器,即便是新制,其价值之昂贵亦为可观。

       选购葫芦要着眼于”紫、润、坚、厚“。如今,一些花鸟虫鱼市场出售的新制葫芦器,售价多在十几元、几十元至上百元之间,以我个人之见,凡好货,葫芦皮一般都很细密,光洁度高,用指甲掐无痕,劣品表面结构松散,暗淡无光,一掐即陷,用手指敲一敲,声音发闷。据介绍,买葫芦一定要买好的,且不说好的具有保藏价值,就是一个人常常把玩一件葫芦,如果是只劣假葫芦,那多年的心血和盘工花在它身上也太不值得。如果将多年把玩的心血花在好葫芦身上,葫芦的珍藏价值会更高,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更大乐趣。除了葫芦本身的质地,还要看造型,对造型则要求周正匀称,口、盖的配置,大小厚薄应与葫芦体相匹配,”紫润“应是多年把玩的结果,非人工做老所成。买者要注意区分真假,不要买那种经紫色浸泡的葫芦,对于范制、火绘、砑花等用特殊工艺制作的葫芦,只要做工精细,无大毛病,可按实用和美观的原则各取所爱。

       葫芦虫具为娇贵之物,还要注意保养,尤其是使用多年的老葫芦,使用存放时更要小心。最好缝制葫芦套,将葫芦装入套中,精品要有特制的小匣,平日经常放在干燥通风之处。无论是使用还是收藏,都要经常摩挲或擦拭,这样,葫芦的表面愈加光洁,色泽更深更润,其价值也将随之而提高。




仁义顺玳瑁蒙心 近代


文化常识

怎样选择斗蟋蟀

     头要大,头部颜色要真青、真黄、真紫;眼要凸,灼灼有神,眼角要黑;脸要长而方,黑或紫。牙齿要干亮,色金或紫或银白。民间有“五不选”之说:


1、战须短而细不选;


2、翅色油滑不选;


3、背空、肋细、腰硬不选;


4、扁薄窜溜不选;


5、色不纯正不选。选购的时候,可以观察蟋蟀的皮色是否健康,看蟋蟀是否足壮、雏嫩。还要尽量看看蟋牙齿,选择那些牙齿大而且没有伤痕的蟋蟀。如果选择得好,有的蟋蟀可以斗到后秋。山东和的蟋蟀因其身材高大,而且凶狠善斗,是首选品种。

怎样选择蝈蝈





    蝈蝈家族中,夏蝈以北京等地的蝈蝈最有名。冬季的蝈蝈(人工繁殖的)以北京、天津的最为有名。人们买蝈蝈主要是为了听其鸣叫。选购时,要选膀子大,且高悬于背上,俗称“筒子膀”、“大方壳子膀”的品种。其次可以选购个头大、膀活动勤的蝈蝈。

怎样选择纺织娘

    纺织娘体色有淡绿、深绿、桔黄、紫红等多种,以紫红色最为珍贵,又称作“红纱娘”。一般饲养多选择嫩绿色的,俗称“翠娘”,黄褐色的又称“黄婆”,个体较老,音色也差,一般不选。

怎样捕捉鸣虫

    捕捉蟋蟀最适宜的季节应该是处暑前后二三个星期,阳历8月10日至9月上旬,白露前后三天往往可捉到珍品。时间白天早上4至5点,中午十二点前后,下午三点左右;晚上八至九点直到天亮。雷雨后半小时较佳.捉蟋蟀的地点最好在墙缝中、河岸边、麻地、毛豆田,在荒冢、破旧古庙、河边大树根下等人迹罕到之外,可有珍品。

    捉蟋蟀时要带刀具、网罩、竹管工具。因为蟋蟀是地栖性昆虫,常在砖块、瓦片、树根的洞穴,而且穴往往有两个洞口,因此在洞口一处驱赶,一处用网,捉到蟋蟀放入竹筒中。


冬季怎样饲养鸣虫

    老北京有冬季养鸣虫的传统。有些玩家很困惑,每年冬季都养油葫芦、蝈蝈一类的鸣虫,可不知怎么,鸣虫在市场上出售时还挺爱叫,可拿回家没多久就不叫了,有些甚至就死掉了。


      专家认为,这主要是鸣虫爱好者们缺乏调养鸣虫的经验。除了选购功夫外,还应当在喂养等方面下些工夫。

       喂养———蝈蝈本性爱吃玉米螟等活虫,只有饿极了才吃植物。如果总给蝈蝈喂素食,甚至喂蝈蝈水果吃,由于水果水分太大,蝈蝈容易脱肛而死。

    点药和选葫芦———欣赏蝈蝈和油葫芦的叫声分“本叫”和“药叫”,“本叫”就是天生的叫声,“药叫”就是在鸣虫翅膀上点上药粒后加以改善的声音,药多为朱砂铜渣或松香膏。现在鸣虫爱好者当中很少有人掌握点药的技术。因此,欣赏“本叫”应该给鸣虫配上喇叭口的葫芦,欣赏“药叫”则要用一种小口细长的葫芦,这样,声音在葫芦里才能获得很好的共振 。


鸣虫种类

    不是一切鸣虫的叫声都能为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在长期的畜养实践中,人们逐渐选择出那些鸣叫声具有美感并易于畜养的鸣虫,作为自己的玩赏对象。综合古今及南北方人的经验和习惯,常用作畜养的鸣虫有如下:

蟋蟀类

    蟋蟀具有顽强无敌,勇决胜负的武士风采,被誉为”天下第一虫“。它的品种较多。

油葫芦

    油葫芦是蟋蟀中最大的一种,是老资格的鸣虫,畜养历史最长,畜养的人也最多。

蛐蛐儿

    蛐蛐儿即斗蟋,南方人称为”促织“,是一种最常见的蟋蟀。它的最大特点是两雄相见能够搏斗,场面颇为壮观,所以名气也最大。其实蛐蛐儿不等于蟋蟀,只不过蟋蟀的一种。蛐蛐儿既善斗,亦善鸣,所以也被作为鸣虫畜养;但它在鸣虫中的地位,却远不如在斗蟋蟀之戏中”显赫“。原因很简单,蛐蛐儿的名声不如油葫芦受欢迎。所以在清代末年,冬天的蛐蛐儿反不如油葫芦值钱。

金钟儿

    金钟儿蓄养始于明末,按金钟儿有两种,一种黑色,另一种浅褐色,形体也有所不同,实际上是同名不同种的两种鸣虫。根据描写其”有虫黑色,锐前而丰后“的特征看,古代所说的金钟儿就是现在北方人所说的金钟儿,而现在南方人所说的金钟儿则是另外一种。

金铃子

    金铃子又名”唧铃子“,属蟋蟀科昆虫。形似蟋蟀,然要小得多。

黄铃

    黄铃也是一种南方鸣虫。于金钟子属同科近支,主要产于安徽、江苏一带。

墨铃

    墨铃在昆虫学中称黑针蟋蟀。

螽斯类

    螽斯科包括常见的螽斯、蝈蝈、纺织娘等。体一般中至大型,侧扁。触有丝状,通常超过体长。覆翅膜质、较脆弱,前缘向下方倾斜, 一般左翅覆于右翅之上。后翅多稍长于前翅,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

蝈蝈

    蝈蝈是鸣虫的一大宗,与油葫芦的地位不相上下,喜养者极众。京师百姓古时即对蝈蝈有特殊的爱好,至今犹然。

纺织娘


    纺织娘又名筒管娘、络纱婆、络丝娘。体长50~70毫米,绿色或褐色,形状豆荚。头小,前胸背板前窄后宽,前胸背侧片基部多为黑色,前翅发达,超过腹未端,常有纵列黑色圆斑,雌虫产卵器弧形上弯,呈马刀状。其鸣声如”轧织、轧织“,故名叫”纺织娘“。纺织娘作为鸣虫人工畜养有很长历史,起码在宋代就已经出现。

文化內容

南盆北盆:

    蟋蟀的盆分南北两大类型。南方的盆统称苏盆。多为薄壁,内腔宽大通风,盆的四壁没有北方盆厚、高。以盆的花纹可分为五类,即兽纹、龙凤纹、山水纹、花鸟纹、人物纹。北方蟋蟀盆或叫蛐蛐罐,澄浆泥制造。普遍为圆形,罐壁高且厚,可以有保暖保温作用,外壁少花纹。

葫芦器

    葫芦是由天然的葫芦科植物的果实加工而成。葫芦虫具空间大,能使虫鸣产生回音,保温保湿性能好,且又轻巧坚固,便于携带,许多经艺匠们精心雕琢装饰的葫芦虫具已成了高档,有些甚至成了珍贵的国宝。


蝈蝈葫芦所用瓢盖及铜丝簧 现代


鸣虫及鸣虫器的书籍:

《中国葫芦》王世襄著(藏)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7章,讲葫芦各种装饰方法、历代艺人和标准器物。下卷5章,介绍鸣虫畜养、欣赏乐趣及旧京习俗。

《中国蟋蟀图谱》吴继传主编 线装书局出版社出版
此画谱收录了作者本人多年研究亲绘的数十种蟋蟀名虫。

《中国蝈蝈谱》吴继传著(藏)
该书详尽论述了蝈蝈的历史、属性、品种、分类、命名、形态、生物学特性、分布、名产地、选择、怡养与繁育。书中的100多幅精美的彩图汇集了我国的各种名优奇特的蝈蝈。

《中国斗蟋》吴继传著《中国宁津蟋蟀志》吴继传著

《中国巨蟋油葫芦谱》吴继传著(藏)

《中国蝈蝈谱》吴继传著(藏)

《中华鸣虫谱》吴继传著

《蟋蟀秘谱》孟昭连著

《中国葫芦器与鸣虫》孟昭连著

《中国虫文化》孟昭连著(藏)

《蟋蟀文化大典》孟昭连著(藏)

鸣虫玩家的组织:

2003年11月,北京市北京市工商联文化产业商会成立北京市工商联文化产业商会鸣虫专业委员会(鸣虫包括蟋蟀、蝈蝈、油葫芦等三大鸣虫及其外的各种鸣虫)。

2004年7月,中国蟋蟀文化的最高组织机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蟋蟀艺术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有”蟋蟀文化第一人“、”虫圣“之称的吴继传教授担任会长。委员除少数社会名流,都是博士。赵忠祥、王铁成等被聘为名誉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