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神蓄力育生机

 冰YZK冰 2014-08-26
元神蓄力育生机


自学真气运行法大部份人炼到“通督”,就以为完成了真气运行五步功法,其实才完成了真气运行法初级阶段前四步功,对第五步功法很少有人掌握。就是有人入静好,在静定中出现的一些高级境界,反而因恐惧不理解而消失,致使功力徘徊不前。为此,将第五步功练功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境界作一简介,为深入修炼真气运行法者指点路径。
“元神蓄力育生机”的含义是,高度入静“恬淡虚无”的精神意识状态,即元神,可以使生命的物质和动力“精气神”蓄集化合,从而孕育出旺盛的生命机能。真法第五步是在高度入静的状态下进行的。以此,在炼第四步功时,学者对通督和气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督只是入门的标志。炼气功气感仅仅是初级阶段的产物,随这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力的增加,气感稳定而转入胎息到虚空,进入光的境界·····。这就要求在通督阶段,千万不要被变化不定的气感所缠绕而复生杂念,更不要在气感稳定时意念导引追求气感,一心在“静”上下功夫,就会自然出现以下四种层次的练功境界。

一。因势利导运周天
方法;当通督以后,即可重按第一步功意守心窝部。当心窝部的气感在练功过程中自然向下丹田运动时,可因势利导按第二步功将真气推进下丹田,然后再按第三步功意守下丹田。当真气进入督脉时,可按第四步功修炼,当真气活跃于头部时,不要急于向下导引,静以待之,真气自然会通过印堂,沿鼻部向下运行,此时,可顺其自然复炼第一步。这样前四步功随真气的自然运行因势利导,动静互化,运转周天,完成于一次功中。通常一次功中可自然运转周天数周。
反应:随着真气的旺盛,经脉的调通,局部的反应渐趋稳定,而出现全身整体的暖,凉,大,小,轻,重等感觉。所谓暖,指练功入静时,全身如春日沐浴,温暖舒适,心情愉悦;所谓凉,指练功入静时,如漫步皎月下,心胸开阔,清爽宁静。所谓大,指练功时感觉到身躯高大无比;所谓下,指练功时感到形体缩小。
时机:在因势利导运转周天的修炼过程中,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有时在练功中出现呼吸极其细微缓慢的现象,此为胎息产生的征象,可保持此时入静之佳境,寂然处之。如果念头稍动,元神即化为识神,入静的佳境即受破坏。胎息是通督以后入静程度加深后的自然反应,产生胎息的时间,每个人不同,谁入静好,谁的胎息就来的快。

二。静守胎息化虚空
方法:当练功中自然产生胎息现象时,可以不再守丹田,顺其自然保持入静的佳境。
反应:初起出现胎息的时间短,次数少,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出现胎息的次数就增多,时间也会自然加长,随每次功中胎息时间的增长,练功时就会出现感到自身虚空不存在的现象。初时是局部的虚空,功力增加后就会出现整个身体不存在的感觉,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时机:进入“物我两忘”的虚空境界后,就顺其自然,定守虚空。

三。打破虚空现光明
方法:当练功中出现“物我两忘”的虚空境界后,就顺其自然定守虚空,不可复求丹田,或产生追求的念头,破坏高度入静的佳境。
反应:随着虚空境界的稳定,此时,一般的慢性病可治愈,并已具备内气外放的能力,但最好不用。一心静定,直指上乘。
时机:当练功中出现印堂有明光闪现时,说明功力进入中等层次。初起明光闪现,一晃而过不稳定,随着静定纯熟,丹光自然稳定,就可于光明境中进行修炼。

四。祥光深处觅真身
方法:当练功中印堂显现有明光稳定时,可定守于明光之中心。明光之中又会凸显出明光,继续定守明光之中心,又会凸现明光,再继续定守。或者,当印堂明光显现时,将明光送入下丹田。在下丹田定守明光中心;或者将明光定于中丹田位置。
反应:光是气功修炼的中高级层次。在修炼光的初级阶段,由于心念不纯静,明光易于幻化,或化山水草木,或化人物形态,种种幻景,随心念变化,干扰静定,总要见如不见,一心静定,守住明光,幻景就会消除,而现赤,白,绿,蓝,黄,紫等祥光。一心定守于祥光中心,功力达到一定程度,光中会有自身的形象显现出来,道家叫“赤子”,佛家谓“法身”,其实质是自身的生命信息高度集中的反应。
时机:光的修炼是气功修炼的中高层次,属性功范围。功力愈高,越讲究悟性,越讲修德,在修德中提高悟性,彻悟练功之机。
=======================================

什么是胎息?

答:胎息是练气功的术语,《内经》上称之为踵息。说具体一些,胎儿在母腹中不能直接摄取氧气与养料,须由母体通过胎盘脐带供给营养,使之发育和生长。由胚胎状况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当然这个变化过程是很复杂的,胎儿的叫做胎息,也称为“内呼吸”。 练气功的人,锻炼到相当的程度,就会出现鼻息微微,若有若无,外呼吸自然消失,只觉得丹田开合,任督沟通,上下运行,全身暖洋洋,活泼泼,如春风送暖,百花齐开,舒适的感觉,言语不能形容,这和胎儿在母腹中没有外呼吸,只有旺盛的内呼吸自然舒适一样。
冲脉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禀受它的气血的濡养。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大趾间。

带脉

带脉循行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带脉总束腰以下诸脉,张从正曰:“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 本经脉交会穴为带脉、五枢、维道共3穴,左右合6穴。
    带脉

    带脉循行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由于带脉总束腰以下诸脉,下焦是奇经汇集之所在,张从正曰:“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本经脉交会穴为带脉、五枢、维道共3穴,左右合6穴。
      阴维脉

      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交会腧穴: 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阳维脉

        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上行至髋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交会腧穴  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阴跷脉

          起于内踝下照海穴,经过内踝后,沿下肢内侧上行,经**,沿腹、胸进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交会穴位:照海、交信、睛明左右阳跷脉

          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冲脉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大趾间。
            交会穴:会阴(任脉)、气冲(足阳明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足少阴经)、阴交(任脉)、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共14穴。

            另说分布路线五条:(1)从少腹内部浅出于耻骨外二寸的气冲穴,与足少经肾经并合上行(任脉外一寸),抵胸中后弥漫散布。(2)冲脉自胸中分散后,又向上行到鼻。(3)脉气由腹部输注于肾下,浅出气冲,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中,经胫骨内缘,到内踝后面;达足底。(4)从胫骨内缘斜下行,到足跗上,分布于足大趾(5)由少腹的胞中;向内贯脊,循行于背部。奇经八脉总论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奇经八脉总论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六脉简述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大趾间。
            交会穴:会阴(任脉)、气冲(足阳明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足少阴经)、阴交(任脉)、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共14穴。
            另说分布路线五条:(1)从少腹内部浅出于耻骨外二寸的气冲穴,与足少经肾经并合上行(任脉外一寸),抵胸中后弥漫散布。(2)冲脉自胸中分散后,又向上行到鼻。(3)脉气由腹部输注于肾下,浅出气冲,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中,经胫骨内缘,到内踝后面;达足底。(4)从胫骨内缘斜下行,到足跗上,分布于足大趾(5)由少腹的胞中;向内贯脊,循行于背部。
            带脉循行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由于带脉总束腰以下诸脉,下焦是奇经汇集之所在,张从正曰:“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本经脉交会穴为带脉、五枢、维道共3穴,左右合6穴。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交会腧穴: 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上行至髋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交会腧穴: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阴跷脉起于内踝下照海穴,经过内踝后,沿下肢内侧上行,经**,沿腹、胸进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交会穴位:照海、交信、睛明左右共6穴。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入静原理

            一、为什么要入静?气功入门.
            答:回归天真。
            二、为什么能入静?
            答:天真本清静。
            三、入静的根本原理是什么?
            答:前人言:“尘去镜自显”;又言“六根清静方为道”。逐渐约束、停息六根(五感和意识)妄动,则原神自然显露,这就是入静的根本原理。
            四、入静之前、入静过程中、最终入静后,一路行来,身心又经历了那些具体的、实际的变化?
            答:入静之前“识神灼盛、杂念纷起”;入静过程中,身心的经历大致有这么几步:
            1、“识神反盛、杂念反多”阶段。
            原因是因为入静不得法,“用意识趋赶意识”的缘故;
            2、昏沉散乱、昏昏欲睡的阶段。
            原因还是因为入静不得法,“用意识趋赶意识”以至于“神疲”的缘故;
            3、“撞门”阶段(也叫“偶静”阶段)。
            不碰南墙不回头。就象“跑五千米的人累坏了,自然就再也不想跑了”,人为的、劳神费力的入静次数多了之后,偶然的就再也不想做脑力劳动了,于是偶然的放下了,于是偶然的入静了。
            偶静阶段的身心体验是:我终于休息一次了。很舒服、很轻松。
            但是,由于“偶静”通常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学者也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能偶然入静”的道理,因此,“偶静”常常不稳定,往往是“这一次静了,下一次就不一定了”。
            4、“摸门”阶段
            “偶静”次数多了,学者自然就慢慢悟出道理了。于是,当杂念再起时,既不会“跟着它走,忘记入静了”,也不会“提起精神,跟它斗争到底了”,而是“冷眼旁观、如同闲看云聚云散”,“它来由它来,它去由它去,反正我不参与了”。
            “摸门”阶段的标志是:每一次静坐都能入静。
            “摸门”阶段的身心体验是:功中“识神渐驯、杂念渐少”;功后,神充气足。
            到这阶段,神经衰弱、失眠能彻底痊愈。
            5、“动触”阶段
            由于身心渐静,平时感觉不到的身心活动,于是就渐渐浮现出来;于是,学者会自觉“功中,五感特别敏锐”;于是,各种“动触”渐次发生。
            在这阶段,不能对任何“动触”感到惊奇、害怕、喜欢、留恋,而应“它来由它来,它去由它去,反正我不参与”的对待。
            如果能以如此态度对待,则各种“动触”会自然的“依次的从无到有,然后又依次的从有到无,最后一切归静”。
            在这阶段,一般的疾病都能渐渐痊愈。
            6、“初静”阶段
            当所有“动触”停息后,就进入了“初静”阶段(或叫“初定”阶段更恰当)。
            其实,所有“动触”彻底停息的实质是“五感停息、意识泯灭”。
            “胃病的人,早已习惯了胃酸分泌不足的'胃环境’。这时,如果猛然的给他改善胃酸的分泌,反而会使他不适应”。同理,对于从来没有体验过“五感停息、意识泯灭”的常人来讲,他很习惯“五感潮涌、意识起落”的身心环境,反而对“五感失灵、意识泯灭”的身心环境感到非常不适应。因此,当终于走到“五感失灵、意识泯灭”那一刻时,他会感到特别的、莫名其妙的恐惧。这就是前人戏称的“初夜恐”。
            7、“见性”阶段
            “初静”经历多了,熟悉了,自然就不害怕了。于是,就逐渐进入了“见性”阶段。
            “见性”阶段的标志是“心(性)光显露”(即见元神)。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心光”,意指“发生于'心地’的、五感混同的、没有大小的、没有方位的、不知道在那里的光”,而不是那种“眼前的、只有光感的、有方位的、有大小的、能知道在那里的光”。
            虽然,通过观“眼前之光”可以导人入静,从而最终的验证到“心地之光”,但究其实质,那种“眼前之光”依然只不过是一种“动触”罢了。
            见性光时,虚室生白。在修道人的主观感觉上,就好象黑暗中醒来,突然发现天快亮了一样。明明是黑夜,但修道人却觉得屋里是亮的。因此,祖师们对见性光的描述还有一句话:黑地引针。的确,在黑暗的地方可以穿针。呵呵,这可不是比喻,而是实际的身心效验。
            另外,由于“心地之光”是“没有方位的、五感混同的”,因此,到达此境的修道者“能同时'看’到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东西和动静(即声音)”到这时,修道者才能彻底的明白,为什么“音可以观”。
            到了“见性”阶段,修道从此就算是真正入门了。虽然以后还有功夫,但修道者已经可以自己修行,而不用事事请教师父了。
            所以,我讲到这,就不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