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氏孤儿”从欧洲归来

 慧读书院 2014-08-26
  ▲《中国帆船“耆英”号大观》
  《中华帝国全志》中的赵氏孤儿。
  《中国贤哲孔子》中孔子像。
  《中国帆船“耆英”号大观》中“希生广东老爷”像。

  ■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马信芳 文/图

  由瑞典著名藏书家罗闻达先生经30多年精心收藏的中国学研究的宝库——“罗氏专藏”,日前已被上海图书馆全数引进。“罗氏专藏”涉及十多个语种,包括两册“摇篮本”在内的西方初识中国四百年间出版的共1551种西文汉学古籍珍品。罗氏藏书究竟隐藏了多少历史的往事?在读者翘首期盼中,经上海图书馆的历史文献专家初步整理,一个名为《汉学遗珍——上海图书馆罗氏藏书要籍展》昨与读者首次见面。虽然这只是罗氏藏书的一部分,但已经使我们大开眼界:往日的风云变幻,历史的发展踪迹,让我们感知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如此之大。

  1

  “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中国热”

  当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在贺岁档热卖时,没想到,十八世纪欧洲也曾掀起一股强大的“中国热”,那就是,1731年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飘洋过海传到了欧洲。它首先由耶稣会士马若瑟译成法文。1735年,其译稿被另一位耶稣会士杜赫德收进了由其主编的四大卷《中华帝国全志》的第三卷中(“罗氏藏书”编号394)。这份译稿已非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本来面目,原剧本以歌唱为主,此法文译本却变成以对白为主。

  据考证,《赵氏孤儿》至少有3个英译本,其中一个便是十八世纪英国学者帕西收进其著作《中国诗文杂著》(“罗氏藏书”编号525)中由他翻译的《赵氏孤儿》英译稿。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在读到《赵氏孤儿》后,也对此剧产生了浓厚兴趣,他闭关数月创作完成了五幕悲剧《中国孤儿》(“罗氏藏书”编号477),并于1755年8月20日在巴黎首演,反响空前热烈。他将原剧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构建了一部全新的话剧,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理念以西方人较易接受的方式带入了欧洲。此外,19世纪法国著名汉学家儒莲也曾翻译过这部著名的剧作,却名《中国孤儿》(“罗氏藏书”编号898),在当时的法国文坛上曾轰动一时。

  2

  欧洲人很高评价了孔子

  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来华耶稣会士贯彻利玛窦“合儒”路线的“最高成就”的,是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等编译的《中国贤哲孔子》一书(“罗氏藏书”编号182)。这是十六至十八世纪间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典型事例。该书载有一张孔子的全身像,是孔子画像在欧洲的首次刊印。画像中孔子身着中国古代传统服装,手执笏牌,背景综合了中国孔庙及西方图书馆风格,身后两侧是排满中国经典的书架。这幅孔子肖像在儒学西传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向欧洲展示了儒学的基本文献,又表现了儒学的学统。该书首次详细地向欧洲介绍了孔子的生平。该书中的“孔子传”较之郭纳爵附在其《中庸》拉丁译本后的短短2页孔子生平,内容要丰富许多,不仅有对孔子一生活动的介绍,更重要的是介绍了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对孔子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3

  “耆英”号传奇

  和“广东老爷希生”

  国人所熟悉的中国世博第一人是上海商人徐荣村。但西方记载的还有一位是同样参加了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中国人——“广东老爷希生”。“罗氏藏书”中恰有两件藏品与这段往事有关。1846年8月,几个英国商人在广东购买了一艘中式平底方帆船“耆英号”,于1848年3月抵达伦敦。一些英国商人利用当时西方对中国的好奇,将带有大量中国工艺品和华人船员的帆船当成流动陈列馆牟利。为造声势,英国船长查尔斯·科尔勒雇来一位中国人包装成“中国特使、五品官员、广东老爷希生”。而这位“希生”也阴差阳错,被当做真的中国官员,获邀参加1851年的世博会开幕式。

  “罗氏专藏”中收藏了题为A description of the Chinese junk “Keying”(中国帆船“耆英”号大观)的小册子,这本鹅黄色的小册子中文名字为——“其衣喴挨炯知”,为“Keying Junk”的英文发音。这本小册子仅在“耆英”号甲板上售卖,这对“遥远的天朝”感到好奇的英国各界人士打开了一扇中国之窗,也让“广东老爷希生”名噪一时。

  4

  沪上首现“摇篮本”

  西方的图书在15世纪中期经历了一个从手抄本向印刷本变革的历史阶段。在这之前,图书的生产方式均为手工抄写。从罗马帝国沦亡到十二世纪的700年间,修道院与其他的教会机构中设有专门的“缮写室”,这一时期被称为手抄本的“修院时代”。

  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使书籍从手工复制变成机械印刷,彻底改观了由文字所构成的载体世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在目录学中,人们将1500年前由金属活字印刷的欧洲出版物统称为“摇篮本”(Incunabula)。作为西方早期珍本图书的“摇篮本”,各国都非常关注,视如珍宝。目前世界上已知现存的“摇篮本”约有四万余种,分别由1000多家出版商制作,主要收藏西方国家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中。在中国,“摇篮本”存量极少,现在可查的仅为10种11册。所以这次“罗氏藏书”中的两本“摇篮本”:一本是1477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出版的拉丁文《世界各地》,一本是1480年意大利米兰版的拉丁文《曼德维尔游记》。这两种图书的入藏改写了上海图书馆文献收藏中没有“摇篮本”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