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氏孤儿》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慧读书院 2014-08-26

 

 

  电影《赵氏孤儿》正在热映,不过还是让我们回到戏剧舞台。元杂剧《赵氏孤儿》在欧洲改编和演出的成功,引发了中国戏剧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赵氏孤儿》具有里程碑意义。
  17世纪至18世纪初,欧洲剧场里的“中国戏”流行不衰。不过戏的作者们对中国并无真切的认识,只不过是取来一个所谓中国角色或题材,借以演绎欧洲的英雄美人故事。舞台上的所谓中国人往往拖着长长的辫子,戴着尖得像宝塔的小帽,以此取悦当时观众对异国情调的期盼。直到元杂剧《赵氏孤儿》法译本(1735年)刊行后,欧洲舞台才真正开始体现出中国戏剧的影响。
  《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历史杂剧,原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或《赵氏孤儿冤报冤》),一共五折另加一个楔子。西方作家在翻译和改编时,虽然情节多有出入,却都保留并发扬了剧作的核心因素——“救孤精神”。
  《赵氏孤儿》在法国
  ■马若瑟:最早的西方译者,删去了曲文
 
  西方最早翻译《赵氏孤儿》的是法国传教士马若瑟。1732年,他在广州把该剧翻译成法文,并在前言中阐明自己的动机:希望欧洲人通过这部真正的中国悲剧,能够观察到中国文明的程度和道德观念。他删去了曲文,只是以“他唱”或“她唱”两个字代表唱曲的内容,也没有比较明确的说明。因为他觉得:“这些歌唱对欧洲人来说,很难听懂。因为这些歌词所包含的是我们不理解的事物和难以把握的语言形象。”
  1734年2月,法国的《水星杂志》披露了马若瑟的译文片断。1735年,全文发表在杜赫德主编的《中国通志》上。1755年,巴黎阿·帕京出版社发行了单行本。仅18世纪,它就四度被改编上演,三度被译为英文。
  ■伏尔泰:根据孔子的教导编成的五幕剧
  伏尔泰改编的五幕剧《中国孤儿——孔子的伦理》,于1755年在巴黎搬上舞台,变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为情感和理智的冲突。伏尔泰将发生在春秋年间的故事推迟到成吉思汗时代。讲的是成吉思汗入京,必欲追索前朝遗孤,以斩草除根。前朝遗臣尚德以子代之,尚德之妻伊达梅不忍让亲子去死,便向成吉思汗求情。成吉思汗以娶伊达梅为妻做条件答应赦免,但伊达梅宁死不从。成吉思汗深为尚德夫妇的忠义行为所感动,最后决定一律免于追究,善待前朝遗孤和尚德一家。伏尔泰添加了一段爱情故事:成吉思汗年轻时爱慕汉族姑娘伊达梅,但伊达梅拒绝了他,嫁给了宋朝官员尚德,为此成吉思汗便发誓要征服全世界。
  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教道德有深挚的爱好,可是他对中国戏剧了解不多,因而评价也不高。他从新古典主义的角度评价马若瑟的译本,把《赵氏孤儿》比作十六世纪英国和西班牙的悲剧,认为只有海峡那边(指英国)和比利牛斯山脉以外(指西班牙)的人才能欣赏。它是“一大堆不合情理的故事”;“这出戏没有时间一致和动作一致,没有风土习俗的描绘,没有情绪的发展,没有词采,没有理致,没有热情”。总之,《赵氏孤儿》是不能跟当时法国的名剧相提并论的。不过,伏尔泰认为,《赵氏孤儿》是中国十四世纪的作品,若与欧洲当时的戏剧相比,那又非常进步了。他赞叹道:“人们简直以为看到《一千零一夜》搬上了舞台了;但是尽管令人难以置信,剧作却妙趣横生;尽管变化多端,全剧却极其明朗:这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两大优点;而这种优点(是)我们现代很多剧本所没有的。”(伏尔泰《致黎希留公爵》,《〈中国孤儿〉作者献词》)
  伏尔泰崇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十四世纪的中国正值蒙古族统治时期,居然还产生这样的作品,这就说明征服者不但没有改变被征服者的风土习俗,而是恰恰相反。这也就证明了“理性与智慧,跟盲目的蛮力相比,是有天然的优越性的”。伏尔泰从程婴、公孙杵等人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所以他通过改编《中国孤儿》,力图匡正法国江河日下的道德风尚,推进启蒙运动的开展。因此主题不再是复仇和忠义,而是理性、仁爱;不再是充满悲剧的氛围,而是洋溢着和解和道德的光彩。
  在技术方面,伏尔泰遵照新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要求,把《赵氏孤儿》的戏剧动作从二十多年(据伏尔泰说是二十五年)缩短到一个昼夜,情节也简化了,只采用了搜孤救孤。同时,依照当时“英雄剧”的做法,加入了一个恋爱的故事。他的《中国孤儿》原来是三幕,后来听取了朋友的意见,扩大为五幕,目的在描绘风土习俗,从而激发人们的荣誉与道德感。伏尔泰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对剧本做了修改,为的是大胆宣扬孔子的教诲。”他还在剧本上题写了“根据孔子的教导编成的五幕剧”字样。《中国孤儿》多次在巴黎等地的剧院上演,获得了巨大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