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小组讨论中的规则 发布者: 袁芬山 发布时间: 2011-11-26 0:06:42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组讨论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这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纵观这几年在教学中使用的小组讨论学习,发现以前出现了不少的偏差。例如,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无实质效果。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组讨论学习的规则不明确。 对此我们就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来避免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正所谓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第一,合理要分工,职责要明确。小组内应选出小组长、记录员、汇总员各一名,各司其职。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主要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组内同学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主要负责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总员则负责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起个人的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出现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孩子敢于发言;三是学会倾听的习惯,会倾听也是一种美德;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的小组讨论就可以使课堂井然有序的进行,同时可以活跃孩子的思维、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孩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学习习惯。 http://301.jiangxi2011./GuoPeiAdmin/TeachingIntrospection/TeachingIntrospectionView.aspx?tiID=22640
几个问题,需要加以探究解决: 1.学生小组讨论的组织形式简单而随意,时间仓促。往往是教师一声令下,学生或同桌或三五成群便展开讨论。三五分钟后,又是一声令下,不管讨论结果如何,学生一律停止交流,因而难以发挥出课堂讨论的预期功效。 2.学生的参与性不高,教师行为与课堂讨论脱节。有的学生只是“借题发挥”,讨论与主题毫无关系的话题;一些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根本不能积极融入讨论中,只是跟着“凑热闹”。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难以收到预期的课堂讨论效果。 3.师生都很少审视课堂讨论活动对完成教与学目标的有效性,也没有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评价机制;课堂讨论的问题在课后不能很好地加以延伸与拓展,也就不能形成课堂讨论的可持续发展。 http://courses./DisplayInfo.aspx?ID=92028&subject=39&item=1 怡雅中学生本5班学习小组评价规则 (2012-05-13 09:00:35)转载▼ 怡雅中学生本5班学习小组评价规则 (于2012年5月13日晚全班通过,现正式实施) 一、生本目的: 生本最强调同学先学,主动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同学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真正为同学的终生发展奠基。 二、生本分工: 全班分成3个学习大组,根据学生的成绩水平和爱好,男女的比例,分成6个生本教育小组。设有3个大组长,6个小组长。 生本5班学习小组名单 | 姓名 | 职务 | 组名 | 姓名 | 职务 | 组名 | 姓名 | 职务 | 组名 | 赵奕 | | 精英 | 贺纪钰 | 大组长 | Blue sky | 卢淡宁 | 小组长 | 星辰 | 曾雄 | 小组长 | 赖俊成 | 小组长 | 黄禹捷 | | 贺绚雨 | | 肖婧菲 | | 刘雯 | | | | 余一立 | | 陈思宇 | | 向景轩 | 大组长 | Luky magic | 田思思 | | 苍旻 | 陈韫莹 | 大组长 | 月夜 | 张佳 | | 黄锡澳 | 小组长 | 尹北辰 | 小组长 | 彭婧妤 | | 张赛敏 | | 潘章恬 | | 邓喜雨 | 小组长 | 张子龙 | | 李子杰 | | 三、生本课堂工作: 检查作业、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小组成果、老师课堂小结、课后小组作业。 四、生本作业与辅导: 1、各科课代表负责收发和检查同学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要按老师要求严格进行,如实反映;对未做或没按要求做的,要布置其重做或补做,并做好记录和复检。 2、小组成员有不懂的问题,先请教本组成员;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就可请教大组内负责学习的成员。如再有不会,可到办公室请教老师或放在课堂上共同解决。 五、生本课堂规范: 1、一会议:紧扣当节课主题,小声交流,达成一致意见,做好小议记录。 2、二会说:课堂说话声音响亮,站姿挺直,小组分工合作,任务共同完成。 3、三会听:上课专心倾听,记好要点、评述,同学回答时不打断、不嘲笑、不攻击别人。 4、四会评:评价他人,先要肯定,再找不足、更改或补充。多表扬,少批评,指明努力方向。 5、五会帮:小组内相互帮助,大组内大组长做好协调。三个大组长要相互帮忙,做好示范作用。 6、六会管:按教学情况分配任务,鼓励帮助困难者,批评制止违纪者,组员合作,总结展示成果。 六、小组评比加分、扣分细节:(困绑式) (以每节课学生活动为一个记分单位,三个大组轮流监督,第一大组监督第二大组,第二大组监督第三大组,第三大组监督第一大组,在每节课下课后做好记录,下晚自习前交给学习委员,一周公布一次。) (一)加分: 1、小组合作愉快(组员都乐于听从组长安排的)每人加0.2分; 2、小组讨论积极热烈、纪律好(没人讲话、开小差、睡觉、吃东西)的每人加0.2分; 3、积极主动发言的加0.2分,声音响亮再加0.1分,回答正确再加0.1分; 4、主动评价、补充其它小组(同学)的加0.2分,评价好的再0.2分; 5、主动展示交流成果的加0.2分,展示效果好的再加0.2分; 6、抢答多、好的加0.2分; 7、按要求做好笔记的加0.2分; 8、主动帮助别人的加0.3分,帮助成功的加0.2分; 9、每次默写、听写、背书,小组所有组员都过关的,每人加0.2分; 10、每周所有作业,小组所有组员都按时完成的,每人加0.5分 11、每次测试,平均分第一名的小组每人加0.5分,第二名的小组每人加0.4分,第三名的小组每人加0.3分。 12、主动承担讲课的加0.3分;上得好的每人再加0.1分。 13、参加文娱活动的,每人加0.3分,归所在的小组。参加校运动会的,每项加0.3分。 14、取得文明班、流动红旗每人加0.3分。 (二)扣分: 1、整节课都不回答问题、也不评价他人的小组,每人扣0.2分; 2、小组不积极交流、纪律差(讲话、开小差、睡觉、吃东西)的,每人扣0.3分,攻击、讥讽他人的扣0.3分; 3、没按要求做笔记扣0.2分,不交作业一次扣0.3分; 4、默写、听写、背书不过关的一次扣0.2分; 七、分数公布: 1、个人、小组每个星期总结一次,(个人评前5人,小组评前2组)下周从零开始;大组每个月评两次,下一次从零开始。 2、小组回答不能只是个别同学,如果一个组内的同学第一次是他回答,可以为小组和个人加分;当第二次还是他回答的话,就不能为小组及个人加分。只有组内轮完一圈回答后,那个同学回答的话,就可以重复加分。 八、奖惩制度: 1、奖励项目: (1) 奖励一支笔或作业本或记录本 (2) 免搞一次卫生(由最后一组补上) (3) 情况允许的话,奖励一节自由活动课 (4) 在班公布栏上公布表扬 (5) 在学校范围,与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包括校长)合影一张,并在班级公布做留念 (6)给家长发喜报,喜报加电话表扬 (7)在升旗台上进行全校性的表扬 2、惩罚项目:根据程度不同,选用适当的处理。 (1) 全组每人讲一个笑话或唱一首歌 (2) 蛙跳5-30个或者跑1-5圈或马步1-5分钟 (3) 写说明书500-1000字 怡雅中学生本5班 2012年5月8日 附:小组得分除了上述统计之外,按照班规,生活(就餐、格子间、人走桌静)、劳动(卫生打扫和保洁)、体育(三操和其它运动)、宣传(黑板报、活动宣传等)、文明(文明、礼仪)、纪律(主要为晚自习)等方面由相关班干部会同各小组负责该项的同学进行检查评比和加扣分。 怡雅生本5班同学承诺签名薄 《怡雅中学生本5班学习小组评价规则》已于2012年5月13日晚在全班通过,现正式实施。我郑重承诺:我将与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一起遵守规则,尊重班规,服从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和管理,一道将生本5班建设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 | 姓名 | 签名 | 组名 | 姓名 | 签名 | 组名 | 姓名 | 签名 | 组名 | 赵奕 | | 精英 | 贺纪钰 | | Blue sky | 卢淡宁 | | 星辰 | 曾雄 | | 赖俊成 | | 黄禹捷 | | 贺绚雨 | | 肖婧菲 | | 刘雯 | | | | 余一立 | | 陈思宇 | | 向景轩 | | Luky magic | 田思思 | | 苍旻 | 陈韫莹 | | 月夜 | 张佳 | | 黄锡澳 | | 尹北辰 | | 彭婧妤 | | 张赛敏 | | 潘章恬 | | 邓喜雨 | | 张子龙 | | 李子杰 | | 生本学习“七字”要诀 生本课堂我做主,快乐学习聚众智。 情境自学重感悟,保持安静严自律。 合作互学齐参与,要点难点大家议。 勇于展示最重要,有条不紊高声语。 面向师生要自信,抬头挺胸讲姿势。 台上台下多呼应,质疑碰撞有深度。 提升领学找规律,智慧求知有雅趣。 人人发言都主动,成长进步每一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306150010136ew.html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组讨论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这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纵观这几年在教学中使用的小组讨论学习,发现以前出现了不少的偏差。例如,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无实质效果。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组讨论学习的规则不明确。 对此我们就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来避免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正所谓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第一,合理要分工,职责要明确。小组内应选出小组长、记录员、汇总员各一名,各司其职。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主要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组内同学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主要负责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总员则负责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起个人的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出现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孩子敢于发言;三是学会倾听的习惯,会倾听也是一种美德;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的小组讨论就可以使课堂井然有序的进行,同时可以活跃孩子的思维、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孩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学习习惯。 http://301.jiangxi2011./GuoPeiAdmin/TeachingIntrospection/TeachingIntrospectionView.aspx?tiID=22640 小组讨论的规则侧重对学生行为在一个限度内的允许与制约。包括提供正确行为的标准(上限)以及错误行为的下不为例(下限)。这一类型的规则承认学生有犯错误的权力,但当教师随着对学生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时候,对于可以预见的错误事先可以建立正面标准,对于不可预见的,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可通过“下不为例+新要求”得以纠正。从而使课堂管理在有序中略微调整,保持总体课堂秩序的稳定。约束性规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教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十分熟悉学生的发展阶段性与差异性,并且能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针对学生群体中的发展差异,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和谐优美地完成“师生共舞”的课堂教学。 2、一个声音原则“一个声音”原则,是指在小组讨论或全班集中听课时,只允许一人讲话,其他人保持安静,认真倾听。可以避免对发言人思路的干扰与发言情绪的破坏。有利于营造有序、礼貌、温暖、相互欣赏的课堂心理气氛。一个声音原则也要在第一节课就提出来,并且不断训练。对于一个声音做得好的小组及时表扬,从而逐步带动整个班级课堂秩序的形成。一个声音原则看似简单,但训练出来的却是高雅的素养,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有了这样的共同心理基础,为课堂教学的其他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这一规则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在维护团体利益的基础上保证个人利益。 3、“去闲”原则“去闲”原则是指在课堂学习中,不做闲事、不说闲话、不想闲心思。这一原则是对“全情、全心、全身”原则的反面延伸。哪些属于“三闲”类行为呢?与课堂学习无关,会干扰会妨碍自己学习的行为,都属于三闲类。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上述行为时,我们只要提醒“去闲”原则,学生就会心领神会,及时回到学习中来。这一规则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充分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原理,去除可能引起无意注意的干扰事项,使学生尽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内容上。 4、“有效信息”原则“有效信息”原则是指针对学生课堂插嘴现象而提出的课堂规则。但第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插嘴,不批评,随后老师提出规则,课堂中任何人给出的信息都应是有效、高效、积极、健康、美好的信息,相反,低效、无效、干扰、伤害他人、不健康的信息不给。这条规则的实施可以有效抑制过去老师们很头疼的插嘴、讲小话现象。这类现象批评起来费时费力,容易遭其他同学的反感;不批评不处理,令课堂气氛凌乱不堪,自己上课的心情严重受到影响。有些老师定力较好,采用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视而不见”式的消极方法。看起来解决了自己的上课任务,实际上令这些同学的上课习惯始终得不到纠正,导致这些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隐性流生。时间长了,整班的班风都很糟糕,造成更多的后患。这条规则明确了课堂发言的要求,无论是站起来的正式发言,还是坐在那儿的非正式发言,都必须是积极、有效、健康的,否则,就不要发出来。 这等于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中,很清楚地划分出一条白道,你尽管放心大胆地走;一条黑道,你可不要轻易尝试,否则触雷,“身败名裂”,全班所指,面子是过不去的。这条规则的实施,可以重树老师管理课堂的威信。老师很快可以找到驾驭课堂的美好感觉。这一规则的心理学意义就在于利用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能力,辨别合适的道德行为,从而学习与模仿正确的行为,克制不合适的课堂行为。 5、“闪光点”原则“闪光点”原则是指对于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尽力找出该学生正面或中性的动机,给学生台阶,随即给以正确行为的指导,快速化解课堂冲突。闪光点原则充分体谅学生当时的心理,不从教师的立场直接批评,而是站在学生立场上尽量理解他的动机,这可以大大拉近教师与当事人的距离。教师也易于在其他同学面前树立可亲可敬的良好形象。而学生中的问题确实不是阶级斗争似的尖锐矛盾,而是由于缺乏自控,缺乏良好习惯而造成的幼稚行为。即使有些是有意作对,也是心理暂时有些障碍导致的报复心理等。作为老师,都是可以理解,可以宽容与引导的。这一规则的心理学意义在于重视学生的“自我”,巧妙运用其“超我”的力量,来促进学生反省其“本我”的不合理性,从而自觉调整,表现出合规范的课堂行为来。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知道,没有对教师的正面要求,没有教学环境的宽松,就难以让学生体验课堂规则的单方面的必要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课堂会出现更多的师生互动。教师急需加强自己的心理学修养,加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在师生互动,在学生团体互动的背景下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便更好更顺利地完成教学工作,从而使这一过程成为师生双方互助成长共享成功的生命历程。 (此文节选自杨静平老师的文章,我觉得对于刚试行4S模式的初一学生来说,这些原则对老师来说都可以运用,并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老师们应注意在每一次讨论刚开始,都要提非常明确的讨论任务并提出讨论要求,如时间,讨论顺序、发言的要求,要达到的效果及如何考评等,让学生逐渐学会高效文明的讨论。另外,还要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为没有高质量的自主学习,讨论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请老师们悉心探索,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一定会让这种模式在红山生根发芽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张恒柱) http://www./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56 合作性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明确责任、互助学习。反思性学习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的,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 路、策略等,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性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合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合作。下面是我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反思能力的实践。 一 制定小组规则:小组规则是小组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第一,在讨论之前每名小组成员都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并分配好在小组中的角色,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提 供自己的观点,发言要言简意赅。 第二,在请教教师之前,先请求小组其他成员帮忙,在小组内解决不了时再请教老师。 第三,当某位小组成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后,小组其他成员有义务进行补充、修改、完善。 二 培养反思性学习的方法 第一,自我提问法。学生可自己设计问题,提高自我反思水平,改变学生过去的那种机械解题、机械学习的模式,进而使学生从盲目的摸索学习变为策略性的、高效的学习,并尽快地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二,相互提问法。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提问。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人翁意识。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第四,在阶段性复习中训练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让学生自己编制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本阶段的思维特征予以反思,理清思路。 三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中的反思能力 第一,强化学生课前预习过程的反思意识,即让学生就课前自学的效果和产生的疑问进行反思。 第二,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强化学生听课过程中的反思意识。 第三,在课后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反思能力。 四 创设小组合作中的反思情景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让学生在情景中构建问题的空间。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课题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睢宁县凌城中学高一(4)、(5)两个平行班级进行实验,共93名学生,(4)班有45人,(5)班有48人,(4)班为实验班,(5)班为对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人数、性别比例大致相同,实验前两个班级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无明显差异。学生对参与实验毫不知情。对在教学中照班我采用常规的讲解知识做练习的方法,而在实验班中我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为了验证实验效果,我在实验前后分别用访谈法并利用《中学生小组合作反思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如下: 第一,遇到不会的题目不理解的地方时,我喜欢和同学一起讨论研究解题思路,同时会问自己为什么他们能想到,而我的思路为什么没打开。 第二,做完作业之后我喜欢和同学一起对答案交换解题方法,看看有没有更简捷的方法。 第三,常对生活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产生疑问,如“胰岛素到底能不能口服呢?”我会发动几个同学和我一起查资料讨论进行验证。 第四,做实验时,我会和同组的人一起分析实验步骤,讨论可能出现的现象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结果作出预测,然后一起做实验。 第五,我喜欢和同学一起动手做实验、探索知识,和他们交流讨论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不会的就大家一起查资料,这样可以开阔知识视野。 第六,我喜欢实验室的仪器,有的不知道怎么用就特别希望老师做实验时能够让我们用到它,自己也忍不住想知道它的用法和作用。 第七,我喜欢和几个同学一起学习,这样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快速增长知识。 第八,我喜欢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在讨论中我经常会有新的想法、观点出现。 第九,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不管我知道多少,我都想和同学分享,再聆听他们的观点,共同找出最佳答案。 第十,我喜欢老师让我们讨论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们回去查资料,互相讨论,既增长了知识,又获得了和同学合作分享的快乐,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 注:每一题目的5个选项分别是:A:总是这样(5分);B:几乎总是(4分);C:有时是(3分);D:通常不是(2分),E=从来不是(1分)。 本实验采用标准实验设计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与后测设计。 从统计的数据看,在教学的开始对照班与实验班的测试结果没有太大的差别,说明他们的基础水平很相近,在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实验后,他们的小组合作反思习惯与能力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这说明教学实验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影响效果明显。 从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来看,在实验班中,学生的反思习惯与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这说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伴之间常常相互辅导、相互帮助,无论成绩如何学生都可以成为小组中的辅导者和监督者,每一次的成功合作,都使学生产生了新奇感和自豪感,老师的及时肯定和评价,也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增强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探究能力。 可见,在中学的生物教学中实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http://www./content/show.aspx?newsid=171242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使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在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要注重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二要注重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三要注重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四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丹柯》(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一课,学生特别不能接受丹柯为了他的族人牺牲了,他的族人还把丹柯用心燃烧的火苗给踩熄了。在此问题上,学生对丹柯该不该为他的族人而牺牲这一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答案,并要求进行辩论。教师适时的抓进契机,要求学生在关注课本对丹柯形象描写及理解作者写作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得出各自的见解。在激烈而有序地辩解过程中,作者创作丹柯这一形象的主旨便很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http://www.ruiwen.com/news/49164.htm 豆瓣:闭目读书,安静祷告(153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395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