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iangye546 2014-08-27

1 基本介绍 编辑本段

  拼音:āo 和 áo

  注音:ㄠ ㄠˊ

  简体部首:灬,部外笔画:10,总笔画:14

  繁体部首:火,部外笔画:11,总笔画:15

  五笔86&98:GQTO 熬

  仓颉:GKF

  郑码:CIMU[4] 

  【笔画顺序】一一丨一乛丿丿一丿乀丶丶丶丶

  【笔顺编号】1121533184444

  【三画查字】114(一一丶)

  【汉英翻译】Stew;to boil;to simmer

  四角号码:58334[5] 

  UniCode:CJK

2 详细介绍 编辑本段

2.1 基本字义āo

  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白菜。

2.2 基本字义áo

  1、久煮:~粥。~药。熬

  2、忍受,耐苦支持:煎~。~夜。~炼。[1]

  3、古同“嗷”。

2.3 详细字义āo

  〈动〉

  1、词源见(áo)声。把蔬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 [stew]。如:熬白菜;熬豆腐。

  2、另见 áo 。

2.4 详细字义áo

  〈动〉

  1、形声。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本义: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辨析:熬与煎:熬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否则会烧焦;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没有烧焦之虞,但要多加水,否则水干了,食物还没有熟透。

  2、同本义 [extract sth. by heating]。

  熬,干煎也。——《说文》

  熬,火干也。以火而干五谷之类。——《方言七》

  淳熬。——《礼记·内则》

  设熬。——《周礼·小祝》

  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王建隐者居

  3、又如:熬谷(干炒过的谷物);熬稃(爆米花)。

  4、用小火慢煮 [stew;boil]。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新唐书·摩揭陀传》

  5、又如:熬粥(慢火煮粥);熬汤(煮物制汤)。

  6、忍受;忍耐;坚持 [drag on;hold out]。

  我心兮煎熬。——《楚辞·怨上》

  二则口渴难熬。——《水浒》

  7、又如:熬不住(忍耐不了);熬不过苦刑。

  8、另见 āo 。[2]

2.5 常用词组

  ◎ 熬出头 āochūtóu

  [endure the sufferings until the hardship is gone] 忍耐支撑到了情况好转的时候。

  解放了,穷人总算熬出头了。

  ◎ 熬更守夜 áogēng-shǒuyè

  [not to sleep the whole night] 出于某种需要而彻夜不眠。

  ◎ 熬夜 áoyè

  [be up late into the night;do not go to bed at night;stay up late] 到深夜还不睡或一夜不睡。

  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鲁迅《社戏》[3]

  【熬不住】áo bù zhù 忍耐不了。

  【熬肠刮肚】áo cháng guā dù 指从事饮食方面尽力节俭。〖出处〗陈登科《活人塘》三:“咱薛家祖上是锅碗一担挑到新河集的,落了户,靠两只手苦,可怜,熬肠刮肚的买了这几亩田。”

  【熬日头】áo rì tóu 谓消极怠工,拖延时间

  【熬姜呷醋】áo jiāng xiā cù 比喻生活清苦。〖出处〗清·李渔怜香伴·毡集》:“下官知从选了这个穷教官,坐了这条冷板凳,终日熬姜呷醋,尚不能色问舍求田,哪里再经得进口添人”。

  【熬心】áo xīn ① 方言。郁结于心。② 方言。操心;担心。

  【熬月子】áo yuè zǐ 谓服侍产妇坐月子。

2.6 熬áo/熬āo的区别

  熬áo——《说文·火部》:“熬干煎也。”在古代指用火焙干,煎熬、熬尽心血等都反映此义。读熬āo,长时间煮,是后来产生的引申义。如:熬白菜、熬豆腐。【提示】“熬(āo , áo)”与“敖(áo)、傲(ào)、嗷(áo)、獒(áo)鳌(áo)、螯(áo)、鏊(ào)遨(áo)、骜(ào)謸(áo , ào)、隞(áo)、璈(áo)”这几个字音基本相同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注意记住区别在于上“敖”是音符,下边或左边的字是意符。“熬”上边的“敖”是音符,下边有四点水“灬”是意符,而这四点水“灬”是“火”演变而成的。

3 历史出处 编辑本段

  【巳集中】【火字部】熬 ·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11

  《唐韵》五牢切《集韵》《韵会》《正韵》牛刀切,𠀤音敖。《说文》本作𤏺。乾煎也。《扬子·方言》凡以火而乾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礼·内则》煎醢加于陆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周礼·地官·舍人》共饭米熬谷。《後汉·边让传》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又与嗸通。《前汉·陈汤传》众庶熬熬苦之。《注》愁声。《说文》或作?。《集韵》或作𩱏。[6]

3.1 熬的书法

  熬的书法[7]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