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危中有机,语文开始扬眉吐气

 促学课 2014-08-28

  问题二:汉字大赛让孩子热爱汉字还是怕汉字?

  背景:今年夏天,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两档汉字文化节目先后播出,在收获好口碑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收视份额,并且带动全国兴起一股“汉字热”。

  董蓓菲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

  坐在电视机前,看汉字书写的竞技全程,我一次又一次质疑自己的汉字储备量,发现自己的汉字记忆力衰退加速,真是一身冷汗。但这类电视节目是否让我们在警惕“汉字危机”的同时,激发了更多年轻学生,包括那些参赛的初中生们对于汉字的热爱,我看未必!

  可能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需要,为了竞技,节目里出现了许多生僻字。大量平时已经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的汉字,由于其记忆难度最高,便被拿来当“考题”。

  关于生僻字,我请教过汉字学者,得到的结论是:从甲骨文、金文开始,汉字的演进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僻字因使用频率低被遗忘甚至不再使用,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规律。

  通过记忆难度来筛选选手,很多赢得比赛的选手甚至直接说自己备战的过程很痛苦,怪招迭出。不难想象,比赛结束以后,强记的汉字很快就会被忘得精光,而学习的痛苦过程可能也会急剧降低他们对汉字的情感。

  倪文锦:

  这类节目就跟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学改革一样,初衷是好的,希望大家都要重视、珍惜我们的母语,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但结果往往是走到了另外一条路上。

  董蓓菲:

  很多人说看了汉字比赛节目,发现自己有“提笔就忘”的毛病。而真正应该担心的,是我们的小学生身上出现的“提笔就忘”。

  说到这一茬,就不得不提一下新课改中“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策略。根据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对一些字只需要粗略认识,不必精致默写。在一二年级时,这种被称之为“会认”的字占多数,而要求默写、会用的字少于会认的字。

  当初制定“多认少写”的教学策略,是希望低年级的学生能够大量开启阅读。但应该承认,任何一项策略都有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新课改实施后的几年,我们就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三四级学生写作文的时候错字多,不会写的字就用发音相近的字代替。加上老师批改作业很认真,逢错必纠,很多学生看到自己作文里都是错字,继而不仅怕写字,也开始怕写作。

  应该说,我们课改的一些教学策略在本世纪初刚制定实施时,是包含着一些先进理念的,但经过这些年,大环境变化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是所谓的“iPad一代”了,更熟悉也更习惯使用计算机输入。在“大势”已经变化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教育让学生珍惜汉字,由衷地喜欢汉字,这是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分享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雨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