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杭州,那些年我们用过的煤饼票香烟票

 红豆居士 2014-08-29

老杭州,那些年我们用过的煤饼票香烟票

2014-08-29 金让 杭州摄影师与模特交流

上世纪50-80年代,杭州家家户户的票证多如牛毛,老百姓手上有购粮证、购货证、蔬菜卡、燃料卡、糕点券、工业品购货券、副食品购货券、纺织品券、就餐粮券和油票、盐票、水产票、荤菜票、猪肉票及电视机票等……人们买衣服要用布票,上酱酒店要带酱油票、酒票,甚至,想吃一块豆腐,还得拿出豆腐票,只要和生活有关,任何一票都少不了。




80年代杭州市市镇居民粮食本,每个月买米,要带上购粮证和粮票,粮站的人对照粮本上的定量卖米,那时粮食关系和城镇户口一样的重要。


粮票尺寸各不相同,面额大小、计量单位参差不齐,应有尽有,粮票正面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按照地域特点,时间,设计各不一样,早期的制作比较粗糙简单,而后随着印制的专业化,出现了精美细腻的花样,有着浓郁的地方,人文特色,往后发展粮票上面还盖有公章,有的还印有编号。


布票的发放是按尺寸计数,每人一年只有二尺布票,买衣服是需要布票的,要是布票差一寸,就只能买小一号的衣服了;布票不够用,就按人发给纺织品专用券,可购买化纤布和汗衫织品等,以补不足。


猪肉票以张计按月用,一人一张,每张可买猪肉半斤,除了按季发放的猪肉票外,每年春节、五一节、国庆节还发会给每人一张节日肉票。


杭州1977年酒票、五一节、元旦、春节,三枚一组的微型票证这些票证平时不太会用,一般在节假日或有客人时才使用的。


有了豆腐票,还得早早排队去买豆腐,有时候排到自己了,可木板上已是空空如也,在那个缺油少肉的年代,豆腐恐怕是仅次于猪肉的美食了吧。


烟票实属紧俏货,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张烟票钱比一包烟还贵。


排队买油


油票是由粮食局发的,每人每月伍两,按季发按月用。


肥皂票、糖票等一些经常需要使用的票证,碰到不够用的话,就要去和其他人家调剂。



粮票在许多国家都发放过,最早使用的国家是前苏联,美国在二战时期也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而中国的粮票种类数量属“世界之最”的,全国2500多个市县,每个行业都使用了各种粮票。现在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仍然还在采用凭票供应的方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购买日用工业品时必须附加的一种限购定量凭证。


1979年杭州庆春路,这里是杭州两个买卖票证的地点之一,他们用粮票交换鸡蛋,一斤粮票在农村能换8到10个鸡蛋,在城里只能换五六个,这些“倒爷”就在城乡之间倒卖粮票。


从1955年的出现到1993年的取消,粮票在中国使用时间长达38年,在那个粮食极其匮乏的年代,必不可少的不是钱,而是粮票;粮票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票证,但凭它可以买到国家价的粮食时,它便成了中国那个阶段的“第二货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粮票这一特殊的历史产物,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


在N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看见它时,它已摇身一变,加入了收藏品的行列之中,但在它的方寸之间,要述说的仍然是那个特殊的岁月里,不能遗忘的那一段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