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票粮票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

 我的收藏品资料 2013-03-26

布票粮票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  

2008-10-29 00:54:38|  分类: 综合文章 |字号 订阅

 

作者:盛小荣 蒋聪 孔娟 稿件来源: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关闭】
 
市民手持当年分配定量的粮油卡感慨不已
当年的粮油统购证
市民汤先生
市民施女士

资料照片
1974年出版的甘肃省粮票和兰州市工种补差粮票
    “吃饭要交粮票,穿衣需要布票,买辆自行车得有工业券”,对时下相当一部分“80后”和尚未成年的“90后”来说,这样的生活无异于天方夜谭。但这不是笑谈,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包括他们的长辈在内的中国老百姓,真真切切地经历了长达近40年的“票证”时代。    各种票证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

    不知不觉中,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30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中国、使甘肃、使兰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物资匮乏到现在的物品丰盛,这30年里,兰州人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迁。现在所有的商品,只要你需要,只要你有钱,就可以去大包小包地购买,付钱、刷卡都很方便。可是20多年前却不同,人们购物光有钱是不行的,你还得有票,大到粮、油、肉、布,小到香烟、肥皂,几乎所有供应的物品都得用票,粮票、肉票、布票、白糖票、香烟票、肥皂票……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票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总之,你需要什么就要什么票,缺什么就要什么票,什么物质紧张就要什么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会给你讲:“那时候人们不是无钱就是无票,有时有钱有票还要凭力气大小去抢购!”

    我国曾是使用票证最早最多的国家,其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多、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改革开放30年来,给老百姓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从此摆脱票证对日常生活的控制。自全国实行粮食统一调控、统购统销开始发行粮票起,各种票证就进入千家万户,拉开了中国票证时代的帷幕,兰州也是自那时开始了“金城票证时代”。年长的人都会告诉你:“各种票证在人们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谁家的吃喝用度都离不开这些票本,没有票证,有钱也买不上东西,所以当时谁家都把票证当宝贝一样看着。”直到1993年,国家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沿用了近40年的粮票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买粮、油、肉和布都不需要票了,有钱就可以买到。随之其他副食品票证也与粮票一样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布票、自行车券、手表券、缝纫机券等票证家族的其他成员则在早一两年前就悄然淡出“江湖”了。谢天谢地,大家不再需要这些定额分配的票证了,金城百姓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改革开放让票证这一最具计划经济色彩的东西从兰州人的生活必需中消失了。

    无价票证却有“第二货币”之称

    在采访中,兰州市商务局的田主任对记者说道:“兰州的改革步伐基本都是跟随着国家的整体步调前行的。粮、肉、布等这些票证,作为计划经济的一种购物凭证,在我们的生活中曾发挥过很大作用,然而票证时代又是一段无可奈何、不堪回首的岁月。到目前为止,国家的商品交易市场已经放开,有关的各种票证已经取消,兰州的物资购销制度改革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一成就并不是一下子取得的,而是十几年来逐步前进和不断积累的结果。”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我国的计划票证1979年后开始逐步减少,直到1992—1997年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盛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票证终于完成了历史任务,陆续“下岗”,这当然是改革开放的功劳。

    粮票,1953年登台,1993年谢幕。其涉及面之广,影响之大,流通时间之长,为世界粮食史上空前绝后,被称为“天下第一票”。市粮食局的朱处长给记者介绍说,粮票本来是一种无价证券,但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中,却有“第二货币”之称,甚至在某些年份中比人民币还坚挺。人们赋予货币的职能,大都在粮票身上得到了体现,粮票成为除人民币之外使用最广泛、价值最稳定的中国一大票。朱处长讲:“那个年代粮票比什么都重要,因为那时候粮食定量供应,粮票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凭证,光有钞票没有粮票,不能够吃得上饭。没有钞票人们还可以走亲访友,但没有粮票那可是寸步难行。去外地出差办事,都要带上粮票,出兰州市得带甘肃省粮票,出省得换全国粮票。换粮票要单位介绍信,出多少天差,换的全国粮票是按天计算的,不可以随便换取。谁手里有富余的全国粮票,那是让人很羡慕的。”

    随着改革开放票证光荣“退休”

    改革开放以来,物品极大丰富了,随着粮食的全面开放,粮票也走过了近40年的踉跄小路,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宣布光荣“退休”,粮票不再束缚着每个人的饮食。这30年来,从老百姓日益丰盛的菜篮子里,从普通家庭的餐桌上,不难寻找出答案:兰州人饮食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样让我们惊喜。起初,解决了温饱的兰州人逐步走向小康,粗粮食品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接着,富裕起来的人们吃风大长,鱼翅、鲍鱼等饕餮大餐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菜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美国汉堡包、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军餐饮市场,兰州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随后,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蔬菜水果重新重视,蔬菜要吃新鲜的,鸡鸭要吃自然放养的,鱼肉要吃一秒钟之前还活蹦乱跳的,老百姓餐桌上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追求吃得饱到吃得好,越来越讲究吃出品位、吃出健康。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的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金城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改革开放30年,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各种票证的取消极大地方便了金城百姓的生活。现在,走进兰州大大小小的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年轻的朋友也许会认为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大概在自己生下来以前,商店也就是这个样子。他们没有观摩过傍晚斜雨里粮店门前手持购粮本的长龙;没有欣赏过凌晨寒风中菜市场外边顶替人排队的碎砖、菜篮;没有听闻过邻居家父亲凭孩子的出生证半夜前去排队买肉;没有体会过全家人将布票攒在一起为一个人买布做套衣服的经历。人们再也不用在节日之前,手里抓着一大把票证打听哪种商品什么时候在哪里供应,得到消息后全家老少便齐出动前去抢购。家家户户年关月头都要数来点去的票证已经离我们远去,物资凭票供应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当前市场繁荣、物流涌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们可以尽情地自由选购。但兰州的短缺经济才过去不久,中国距发达国家还有距离,只有抓紧建设、奋发前行,那种风雨情景才不会重演。重温20多年前的旧事,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粮票、布票等票证成为藏品

    计划票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一代主角唱完最后一个音符,悄悄走下了历史舞台。但是,它出演的酸甜苦辣清唱剧,仍然散发出泥土的清香;它指挥的锅碗瓢盆奏鸣曲,酿造着苦涩的甜蜜。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今天,面对票证,无论遥想,无论诉说,无论倾听,无论展望,都令人感到亲切和神秘。

    新中国的各种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各种票证“退居二线”,一些收藏者独具慧眼,视其为珍宝,四处寻觅,加以珍藏。

    其实,早在新中国的计划票证发行之初,社会上便有一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人在进行着收藏活动,并不时地掀起收藏热潮。待各种票证退出流通领域之后,更是有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如梦初醒,猛然看到了票证自身的经济价值,争相收集,使票证收藏活动更加火热。今天,到兰州的隍庙去看一看,各种粮票、肉票、布票等琳琅满目。在各种票证作废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其在收藏领域便从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地位,一跃而成为当今与邮票、钱币、烟标并列的一大收藏品。

    计划票证还走出国门,打入国际收藏领域。这不仅使票证政策的决策者、设计者没有想到,就连一些资深的收藏家也始料不及。但不论是民间也好、官方也好,国内也好、国外也好,收藏和看中的无不是票证的经济价值。

    方寸票证看似朴素无华,却蕴藏着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的深广内涵,它是那段艰苦岁月的浓缩本,凝结中国特色的生命芬芳,是难得的实物档案资料。现在,市场日益丰富,物资已不再限量供应,国家也不再发行计划票证,随着岁月的流逝,票证会不断升值,各种票证的价值指日弥贵。它是一支弥漫着如烟岁月的牧歌,是一枚写满了苦乐年华的名片,经历了新中国票证从流通领域到收藏领域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我的经历

    “四大件”的故事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男同胞们是怎样“人靠衣装”的呢?在电力系统工作的汤先生告诉记者,他家里兄弟三人,汤先生排行老二,以前家里每年的几尺布票确实满足不了长身体的三兄弟,于是他母亲想了个办法:将布票集中起来买给老大穿,第二年给老二,第三年给老三,如此循环可以解决问题。汤先生说:“每年过年羡慕大哥一身新衣的同时,我穿起大哥头年的衣服当新衣,可等到老三穿衣服时,嘴巴便撅得老高。”

    “那个时候买什么东西都得要票,票比钱贵重,生活中常用的除了粮票、布票外再就是肉票。”谈到肉票,汤先生和广大城镇居民差不多,每月能领到半斤或一斤的票。“那个年代,肉一年到头其实也只有过年才能买得着吃上那么一次。平时不是没钱买肉,就是有了钱也买不上肉,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些票过期作废。”在汤先生的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便是一次深夜排队买肉的经历:那时候节假日肉会比平日多一些,但毕竟还是僧多粥少,那天他也加入了半夜起床到食品供应窗排长队的行列,一直等到早晨开始卖肉,可当轮到他掏出肉票购买时,却被告知肉卖完了,他和后面排队的市民都很委屈地央求道:“就是肉骨头也卖些给我们吧!”

    汤先生还给记者讲,那时候兰州比较流行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也要凭票供应。谁家要是能把这“四大件”都给添置齐了,那可算有本事的。因为这四样东西除了要花几百元外,你还得能弄到票券。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票本的取消,人们购买物品不再那么麻烦,昔日的“四大件”也在不断更换内容和形式。从原来“百元级别”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升级为后来“千元级别”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到现在,由手机、电脑、住房、汽车组成的“四大件”,则要以万元、十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来计算了。汤先生说最早的“四大件”在工作后他只弄到了一辆自行车,而现在的“四大件”除了汽车,那三样他都有了。粮票比钱还宝贵“想起当时买什么都要用票的日子,真是很不方便,也很苦!”当谈到计划经济年代物资供应紧张时,家住七里河区的施女士勾起了许多回忆。从施女士有记忆开始,便知道家里最珍贵的东西就是粮票、肉票、布票等各式各样的票证,其次才是钱。“小时候,我们家住在文化宫,房子就靠近路边,天天有人从家门口走过,但从来也不用锁门,家里面好像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唯一珍贵的钱和票,母亲会藏在一个空饼干盒里,放在一个黑黑的橱柜里。”这是施女士对票证的第一个记忆。施女士说,那时候买什么都要票,粮票、油票、布票、肥皂票,没有票,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因此,从小她的妈妈就精打细算,月头拿到了各种票后,就得安排着怎么用才不至于在月末时饿肚子、没日用品用。而这种精打细算到她自己长大后也自然而然地承传了下来。“粮食对于每个家庭都是最重要的,当时粮食的供应是很有限的。像我毕业后每月就给28斤粮,而且这些并不能都买到米,有一部分是面粉,还有杂粮。因此,一到每月初,我就要做整个月的预算,买多少米,买多少面,每天用多少,什么时候该买点红薯来补充,要不然到月底就不够吃了。”

    在那个凭票购买的年代,最宝贵的是粮票,其次才是钱。据施女士讲,粮票可以换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那个时候农民是没有粮票的,他们是分口粮吃,如果不够吃,就想别的办法,像家里养鸡的就拿鸡蛋来和城里人换粮票,在兰州市民称他们为“倒蛋部队”。“后来听说要取消粮票,当时真是把人惊恐坏了。我就在想为什么要取消粮票,那我手里存下的粮票岂不都作废了,取消之后会怎么样呢?”施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她真是不知所措。“没想到取消粮票后不但不会买不到粮食,而且买东西还特别方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挑选不同的物质质量,这可是当时取消粮票后的一个惊喜。”施女士说后来她终于明白,原来粮票等一系列票证是计划经济和物质匮乏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不方便。现在回头去看那段历史,才真正感觉到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多么巨大!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