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那些年用过的票证

 老刘tdrhg 2016-09-09

话说票证

作者:杜明科

说到票证,也许有朋友可能会说,你大概是想就我们当今使用的税票等票据发点感慨吧!也许有朋友会问:你是否想对我们迄今使用的工作证、身份证,或是学生证、军官证、驾驶证发点议论吧!我说,那都不是。

是啥呢?明眼的“过来人”一猜便知:你肯定是想说说,在那已经过去的年代里,曾经使用过的粮票、布票、肉票、糖票、香烟票、鸡蛋票吧!

粮票、布票、肉票、糖票之类,那的确是留有计划经济痕迹的产物。还在建国初期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处在调整和初步发展时期。那时的国家经济还比较困难,社会生产与民生有关的粮棉肉糖等物品,还是有限的,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物质需要,这就促使粮票、布票之类的票证,相继“诞生”了。

话说那些年用过的票证

票证,实际上是以产定销的限量供应证券。可以肯定地说,它在当时还是起到了稳定社会,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的。

说起票证,在我们近些年的文艺作品中,也有体现。有个小品名叫“粮票的故事”,说的就是一位清洁工人,某年拣到三十斤粮票,正打算以此接济贫困的家庭生活时,却想到了“拾金不昧”的处事品德,便上交了这三十斤粮票,以便再找失主。

还有一部电视剧,说的是某家的孩子不慎打烂了白砂糖罐罐,白砂糖撒了满地。家长直呼:今年的糖票已经用完了,再拿啥去买糖呢?

那年代的粮票,有全国通用粮票和省内通用粮票之分。从计量单位上说,有斤、两之分。我记得,面额最大的有五市斤的,最小的有一两的。

公民购买熟食是要粮票的。我记得在我们华县的街道上,群益食堂、四盛和食堂、安民食堂,买一个馒头要贰两粮票,外加五分钱;买一个包子,要一两粮票,外加三分钱。粮票是政府发给的流通购粮凭证。

再说布票吧,面值最大的是以尺而论,最小的是以寸而说。布票基本上没有全国通用的,只是发行省内布票。要说全国能用的布票,那就是专供军人使用的“军用布票”了。要说糖票、烟票和肉票,那更多的都是省以下政府发放的了。

话说那些年用过的票证

那个年代,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加之又要受到限量购买,很多人常常是望“馍”兴叹,望“布”兴叹。当时被称作“洋面”和“洋布”的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常常把那些“无票者”拒之门外。像农民这个粮食自产自用的消费群体,想拥有粮票,那真是不容易的事。

记得六十年代末,我有一次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要到华州公社出席经验交流会议。

按照规定,我们农家孩子是要用自产粮食兑换粮票的。

我把作为口粮的30斤包谷,在热炕上烘干,换回了20斤粮票。拿到粮票,我内心很是喜悦,因为,我这个农家子弟第一次拿到了这么多的粮票。

记得那次,我还没去公社报到开会,就先用其中的一斤粮票给父母买回了两个烧饼和三个包子,让父母和家人,也品尝了饭馆的饭食。

话说那些年用过的票证

到七十年代,肉票还在使用。有一个星期天,妻子让我早早排队去买肉。我当时只拿了钱,却忘记拿肉票。排了一个多小时队,轮到我买时,一看没拿肉票。等回家拿来肉票,肉卖完了。妻子答应给两岁的儿子吃“肉饺饺”的承诺没有兑现,我也就理所当然的受到“批评”。

还有一件令我终生难忘的事。有一次,我出差到北京,看到一件当时特别时髦的深蓝色女警服上衣,我就想给妻子买一件。我当时用部队发的军用布票购买,但按明码标注的数量,却还差一尺一寸布票。咋办呢?我十分想买这件衣服,就向周围正在买衣服的当地人,要个三寸五寸的布票,然后凑齐。幸好北京人善良大方,只有三个人,就凑够了。买回了这件衣服,妻子高兴地穿在身上,当得知买那件衣服的布票凑齐过程时,她有些激动了……

说起那个特定年代发行的布票、粮票等,可能各家各户都有过很多兴奋的,或者辛酸的往事。

如今确实是好了,满街很多超市。您走进超市买东西,即使是准备成家,家具衣被、锅碗瓢勺、各类家电,所买的东西任由您挑,半天时间让您“成家”没问题。您在超市买的食品品种多样,您说这是何等的方便啊!尤其是人们再也不会受那票证的限制,只要有钱,想买啥拿啥。

党的改革发展政策,切合实际的市场经济制度,使我们国家的确出现了国富民强的经济繁荣景象,那种限量购买或体现供需平衡购买的“票证”,再也不会出现了。

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事实,这使我们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好,改革开放功不可没。只有国家强大了,经济搞活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有实实在在地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